关于鱼病图片及鱼病名称?了解到分别有:
1. 白点病:由一种寄生虫引起,感染后鱼体上出现白色小斑点。
2. 虫卵病:也是由寄生虫引起,感染后鱼体表面会出现黄色或棕色卵形斑块。
3. 鱼霉病:由真菌感染引起,鱼体表面出现白色绒状物质。(鱼霉病和水霉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尽管它们都是由霉菌引起的感染,但它们感染的对象不同。鱼霉病是一种由水生真菌感染鱼类引起的疾病,特别是在养殖业中较为常见。
4. 溶血弧菌病:由细菌引起,主要症状是鱼体变黑、皮肤溃烂、内脏器官受损。
5. 伊氏菌病:也是由细菌引起,感染后鱼体表面会出现红色斑块。伊氏菌病(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特别是在鱼类和虾类中容易感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这是什么鱼病?
头洞病。
( 1 ) 外伤性头洞病(主要感染慈鲷)
病原体 : 细菌、霉菌
症状: 早期病鱼食欲正常,仅头部,特别在眼部附近出现针孔状小洞,霉菌感染有白毛。长期无明显不适,后期合并其它感染而死 ,情况 一般不传染,主要是因为鱼相互争斗,伤口感染。
防治方法 :
1、下甲基蓝药浴
2、孔内填黄粉
3、缸要大以避免争斗
( 3 ) 寄生虫性头洞病(主要感染慈鲷)
病原体 : 原生虫之寄生所引起(头槽绦虫、毛细线虫、六鞭毛虫)。
病状 : 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有白色粘稠装拖便,开始的时候好像头了一颗小小的东西。鱼只会有抖动身体、不安、食欲减退的状况产生。由于缺乏钙质导致骨质软化或生长速度较慢,眼睛上方出现塌陷。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严重时头部出现小洞,寄生虫像发白色的物质一样从洞里伸出来。在新鲜的排泄物中也能发现寄生虫。随着病情的发展,鱼变得消瘦,并且由于肉被腐噬而使小洞变大.侧线旁边有时也会出现小洞头部周围会有蛀洞,溃疡 。
危害和流行情况 : 六鞭毛虫(六前鞭虫,以前的八鞭毛虫和Spironucleus sp)属于原生动物鞭毛虫纲,寄生在肠道和血液当中,其中还有纺锤二鞭毛虫,螺旋六鞭毛虫,梨形四鞭毛虫,隐鞭毛虫等等。传染源主要是由红虫,水蚤或其它活饵带入缸中,引起鱼只感染.以前很多很多专家们认为此虫感染是导致鱼只出现头洞的直接原因.现在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鞭毛虫感染会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从而引发头洞。这个病的临床表现为身体表面会出现小洞,特别是头部,嘴部周围以及侧线部位.慢慢的变为管装疹并伴随有乳酪装粘液流出.感染水源后再通过食物传播.寄生虫有少量寄生时无大碍,大量寄生的时候就会危及健康并可导致肠炎.出现白色管装白便或乳白色粘稠装白便.再由血液循环感染其它脏器,例如肾脏.肝脏.以及胆囊.并使这些器官发炎.最终导致腹水。
防治方法 :
1、先隔离病鱼
2、然后提高温度+原生虫药+换1/3水
注意:
a有的时候可能会好也不完全,不马上治疗会再破大洞。
b采用原生虫治剂进行驱虫,药剂建议依指示再减半使用。
c针对六鞭毛虫的方法通常使用特效药剂,投放药饵, 药浴或强灌法.注射法对于普通饲养者我还是不建议的
采用药物:我建议使用"六鞭杀手"此药物真对以六鞭毛虫的为主的寄生虫,有着较为明显的疗效.进行多次驱除寄生虫的治疗,虽如此可以治疗,但是鱼只平时的饲养环境应努力注意,减少水的瞬间温差.加强 饲料 的消毒工作等等
3、保义六鞭杀手使用方法
(1) 以三天为一个疗程, 换水50%, 加药50%, 保持相同浓度, 治疗时间为6~9天
(2) 内含小平匙, 每一平匙为2公克, 每100公升水量使用2公克.
(3) 换算公式:长*宽*高(cm)/1000=公升
(4)连续药浴2~3次可有效治愈六鞭毛虫之感染, 对鱼只拉白便与瘦病鱼只不进食有特别之药效. 治疗时喂食以吃完为佳.
(5)2个月投药检疫一次, 防止疾病发生, 预防胜于治疗)
4、可以「维他命」补充其营养并观察是否有明显改善 。
这是什么鱼病?
得了白毛病。
白毛病,又称水霉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
症状: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一般不易发现;等到发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
1.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后全缸遍洒或药浴。
2.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1%的食盐浸泡20~30分钟。
3.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或或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0—30分钟。
4.。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预防方法:在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来抑制水霉、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水质务必保持清洁,以此杜绝水霉的发生。
观赏鱼的常见病有哪些?
1、烂鳃病: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
2、细菌性肠炎:病鱼会停在鱼缸的角落不动、不进食;腹部膨胀,有红斑,突出;肌肉短时间抽搐;粪便呈白色。
3、白皮病(又称白尾病):背鳍、尾鳍(也可能是背鳍加尾鳍的基部)出现小白点,迅速扩散至尾鳍并使其发白、烂掉;病鱼平衡失控,会竖起来上下游动。
4、锚头鳋病:虫体露出的部分会有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的棉絮一般,所以又称为"蓑衣病"。当你看见鱼的体表有一根根小的白色棍子挂在上面就是了。
5、鱼虱病:因为鱼虱破坏鱼的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水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鱼虱附着于鱼体表面,吸食鱼的血液。伤口常造成其他细菌类或真菌类的感染。
6、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背鳍或全部鳍充血、腐烂,掉鳞或烂鳍处会发水霉。
7、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感染部位有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感染部位开始呈圆形,后面则呈不规则的斑块,较为严重时会有皮肤破损肌肉裸露腐烂等症状。
观赏鱼在饲养时针对不同季节也是需要做不同的应对措施:
1、春季:管理的重点是适量投饵和防病治病。春天气候转暖,经历越冬后的观赏鱼开始活跃,但体质相对虚弱,投饵量应逐渐增加。由于气候变化较大,遇到刮风下雨时要特别注意保温。春季细菌病毒繁殖也迅速,鱼病最易流行。拉网捞鱼易碰伤鱼体,必须注意防病、治病。
2、夏季:此期是观赏鱼生长旺季,水温通常30℃以上,鱼很少生病。若饵料充足且勤换水,其长势均优于其他季节。对氧气需求量增大,防止水体缺氧已成为饲养的关键。降低放养密度,勤换水排污,注意充氧,尤其是闷热、暴雨将临的天气。注意防暑降温,用竹帘等遮1/3~1/2的水面,以防"烫尾"事故发生。
3、秋季:管理重点是喂足喂饱。适当增加饵料中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到深秋季节天气渐凉,投饵应逐渐减少。同时易暴发烂鳃病、白点病、肤霉病等,因而需预防鱼病。
4、冬季:管理重点是防寒保温,适当投饵。温室或水族箱用加热设备,使水温一般不低于20℃。或利用工厂余热水等的作用维持适当的水温进行正常的养殖及繁殖。严防水温骤降(特别是夜间)致鱼患病或被冻伤冻死。
什么是鱼病?鱼生病了怎么办?
鱼真菌病—水霉菌(水霉菌和棉霉菌)
(一)、感染的迹象。 感染的明显迹象是棉绒状的赘生物,通常是白色的,但也有时是发灰的黑色到绿色。真菌通常从躯干开始,但是也可能起源于有某个损伤的部位,它能扩散而侵害鳍、嘴、眼睛和鳃。
(二)、感染详述。 真菌是生长在死去的有机物质上的植物。典型的真菌体,或菌丝体,由非常纤细的丝状物或外菌丝组成,外菌丝刺穿死去的或腐烂的组织驼过它们的细胞壁直接吸收营养。因此,尽管真菌孢子在水中出现,但是健康的鱼能抗感染。孢子从某些外菌丝膨胀的顶端释放出来,靠两根鞭毛自由游动,直到它们习落到合适的组织上,并开始长成另一个真菌团。真菌仅侵袭已经受伤的鱼,或某方面弱的鱼。如果侵袭看起来像是自发出现的,有可能是因其他原因而受损害的组织的第二次感染,,例如被皮肤吸虫损害。在这些病例里,真菌和初次感染都需要治疗,如果不治疗真菌能死掉。受损害的或未受精的卵尤其容易遭受真菌的侵袭,而产生的同一团卵里健康的卵可以正常孵化。把带有真菌赘生物的卵转移走,以保护健康的卵在它们的发育中免受牵制,常常是明智的做法。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在水族箱里,通过检验水是否处于良好状况,水是否处于适合的温度,并且水是否不太偏碱性(淡水水族箱最好是PH7.2),可以预防可能发生的传染。很多处理剂被推荐使用,但是其中有些有严重的不利因素。盐水浴是淡水鱼类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是会引起不适当的刺激,需要经常变换方法,而且单独使用不是特别有效。亚甲基蓝对轻微的病例有效,但是规定的用量会使水染上颜色,给持续检查病情的发展造成困难,也有关于此类病菌的几种新型专用处理剂,这些处理剂通常对抗真菌有效。
相关知识
鱼病及鱼病治疗(转)
鱼病大全
鱼病发生原因、鱼病种类、鱼病防治措施
鱼的种类图片及名称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doc
鱼类养殖技术:鱼病预防措施及诊断方式
宠物鱼大全:宠物鱼大全图片及名称
肉眼怎么检查鱼病?肉眼检查鱼病的方法及三个注意事项
鱼病怎么诊断和治疗?鱼病诊断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鱼病学
网址: 鱼病图片及鱼病名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43203.html
上一篇: 鱼类多肽或可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 |
下一篇: VC+虾蟹=砒霜?别傻了,实验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