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的繁殖和选育技术
孔雀的养殖受到种群规模、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而种群结构通过人为调整与优化,采取选种选配、提高培育技术、改善条件等措施,可达到提高种群生产性能,扩充种群数量,提高种群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一、物种来源
引进种源时,要和养殖种场签订订购合同,以确保种源的数量和质量。要保证引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因近亲繁殖降低了杂合性,增加纯合性,促使种群退化,并降低孵化率和繁殖力。
一、种孔雀的选择
1.种孔雀的来源
在购买成年孔雀时,首先要全面、多方位了解孔雀谱系来源,选择遗传性能优良、品质好,无疫病区史的健康种禽。
2.外观
雄孔雀选择标准:要求雄性特征明显,生殖凸起物明显,体态端正,健壮有力,行为正常,趾爪、喙部色泽形状正常,叫声响亮,冠羽扇状,具有发达华丽的覆尾羽,体羽鲜艳有金属光泽。
雌孔雀选择标准:要求体态端正,肌肉丰满,眼睛有神,活泼爱动,羽毛光亮完整。
3.种孔雀的运输
种孔雀选好以后,如何妥善地安排运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运输车辆及运输箱的准备:要求透气、保温御寒、易于装卸,动物可以站立,’不影响呼吸,运输箱材料无毒,,可以选择木箱、竹笼等。笼箱内光滑平坦,不能有铁钉、螺丝钉等坚硬部分露出,在运输箱底部可以垫草,起到保温,、缓震、吸收粪尿的作用。使用前应严格消毒。
(2)装笼密度:孔雀属于群体生活动物,运输中成年雌性孔雀可以数只放在一起。成年雄性孔雀因尾羽较长,可单只或两只放在一个笼中,如果多只放在一起,恐互相踩踏造成尾羽损伤。
(3)运输过程:运输过程中以保证供给充足的新鲜空气及适宜温度为原则,避免受热、受闷、受寒、淋雨。在行驶过程中要避免突然转弯、提速、刹车和颠簸。在炎热的条件下进行长途运输时,要经常检查孔雀状态是否产生了应激。在进行这些检查的同时,往笼箱内放置水盆,搁置几分钟。若运输时间不超过24h,在途中可不喂饲料,定时给予少量5%葡萄糖水饮用,可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
(4)新到孔雀的管理:应迅速将孔雀放入栏舍,给孔雀饮水及其熟悉的饲料,可多点投食饮水,并添加口服盐、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应减少人员走动。工作人员操作时动作轻缓,用具轻拿轻放,以减少孔雀的应激反应。
二、幼雅的选择
幼雏引进前要做好计划,确定具体日期,以便育雏舍做好提前预热、消毒等准备工作,
1.选雏
雏孔雀来源要求来自健康无病、生产性能高、亲缘较远等品质优良的种孔雀。应选择体形稍大、绒毛清洁、两眼有神、行动活泼、反应敏捷、腹部按压柔软、卵黄吸收良好、手握挣扎有力,而且是按时自行出壳的健壮幼雏。凡没有按时出壳的幼雏或弱雏,其胚胎在孵化期内可能异常发育,会影响其后的发育及生产性能。
2.雌雄鉴别
外观鉴别法:幼雏的绒毛颜色没有性别差异,外观难以区分。雄雏跗跖部有锋利的距,而雌雏一般无距。
肛门鉴别法:该法较为准确。将幼雏肛门外翻。可见雄雏泄殖腔下壁中间有一个较小生殖凸起物,而雌雏泄殖腔无生殖凸起物。
3.幼雏的运榆
(1)运输车辆及运雏箱的准备:要遵循通风、保温的原则。长途运输应选择带有通风装置或冷暖空调的车辆,以保证舒适的环境。如没有空调车辆,寒冷气候要用棉被等透气保温材料遮住运雏箱,暑热气候要保持通风良好。应选择专用运雏箱、木箱或塑料箱等,箱的长、宽、高尺寸合适,一般高度不低于25cm,箱的四周及上盖均有通风孔(图1)。如果一个箱的面积较大,可分格,箱内加垫草,这样既利于保温,缓冲震荡,也有利于吸收粪尿中的水分。运雏箱相互之问要留有空隙。以利通气。车辆、运雏箱使用前要消毒。
图 运输箱
(2)运输途中注意事项:初生幼雏待绒毛干燥站立后就可以运输,在20h内运到较好,超过36h,初生幼雏会因为饥饿缺水而虚弱。途中,要时时观察幼雏状态,检查箱内温度、通风情况,及时调整,避免受热、受闯、受寒、淋雨。在行驶过程中要避免突然转弯、提速、刹车和颠簸i。
(3)到达育雏舍后:为减少应激反应,应保持环境安静,尽早饮用温开,水,可加入多维葡萄糖等药物,补充能量。饮水后可以吃食,并随时观察。
三、种蛋的选择
种蛋品质的好坏对孵化率、幼雏成活率和优雏率均有很大的影响,品质良好的种蛋能提供胚胎发育全面的营养物质,胚胎生命力顽强,孵化率高,幼雏质量好。种蛋(图2)的选择,首先要注意种蛋的来源,其次是注意选择的方法。同时,在入孵前对种蛋进行妥善运输、保管和处理,才能保证种禽优良遗传性能的充分发挥。
图2 孔雀种蛋
1.种蛋的选择
(1)种蛋来源:种蛋必须来自非疫区,生产性能高、受精率高、管理良好、健康无病而品质优良的孔雀群中选择,并调查亲缘关系、产蛋量及孵化率等基本情况,
(2)种蛋的新鲜度:种蛋的新鲜度是确保孵化率的先决条件,新鲜的种蛋胚胎活力高,营养品质好。种蛋保存的环境条件不适宜,其孵化率就低。环境温度11 - 17℃,保存时间在3- Sd内,其孵化率较高。
(3)蛋重:蛋重主要受种孔雀的开产日龄、产蛋周期、体重大小、产蛋数量、营养水平、生理状态以及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普遍认为种蛋蛋重在90- 114g为宜,偏重偏轻的种蛋在出雏期容易发生难产,而且畸形雏偏多,幼雏生长速度慢、适应能力差;重量适中的种蛋孵化率、健雏率、幼雏成活率较高。种蛋大小和孵化期的长短与孔雀幼雏出壳重呈正比。
(4)蛋形指数的选择:种蛋呈钝卵圆形,纵径62 - 70mm,横径48- 54mm,蛋形指数在1.30 - 1.40。
(5)蛋壳的外观:正常的种蛋蛋壳厚度0.5 - 0.7mm,蛋壳重1I.5 - 14g,蛋壳占全蛋重的12.5%- 13%;蛋壳表面光滑清洁、坚实、微有光泽。不合格的种蛋蛋壳过薄或过厚,蛋壳表面粗糙,分布斑块状钙化物,蛋壳颜色着色不均、有裂痕及无光泽等。
(6)照蛋:检查种蛋的气室、蛋白、卵黄系带、胚盘以及蛋的透光程度,目的是检查种蛋的新鲜度和蛋的品质。合格的种蛋:在灯光下表现为气室较小,高度不超过7mm且不动摇,位居蛋的钝端正上方;蛋内近于透明、中央区域大面积橙黄色(卵黄),蛋白浓厚清亮,包于卵黄周围;蛋内无任何斑点或斑块。不合格的种蛋:气室过大或破裂、气室移位;卵黄变大或散黄;卵黄系带断裂;蛋白液化,卵黄飘忽不定;放置过久,卵黄黏壳;蛋内出现血环、血丝或其他异物等。
总之,一切不合乎要求的蛋均不能做种蛋,以确保孵化效果优良。
2.种蛋的包装
可采用纸箱、塑料箱及木箱等包装物。蛋与包装物之间、蛋与蛋之间、层与层之间要用清洁干燥的软质填充物隔开、填实,常用的填充物有木屑、麦秸、纸、稻草、稻壳、糠等。越是填实压牢越能抗震动,不容易毁坏种蛋。尽量让蛋的钝端向上,以避免长途运输过程中蛋黄靠近蛋壳。
3.种蛋的运输
运输种蛋环境温度以15 - 18℃为宜,运输包装物及运输车辆应通风透气。装运前,应当对运输工具进行清洁消毒。在装运及搬卸时,一定要轻搬轻放,严防重压使装种蛋用具变形,特别是纸质箱等,以免压碎种蛋。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种蛋受到物理性伤害,注意降温防晒、保温防寒、避免雨淋污染。应避免强烈震动,否则可导致种蛋气室破裂或移位、卵黄系带断裂等严重后果,直接影响孵化效果。
4.种蛋运到目的地
种蛋运到后应立即开箱检查,捡出破损种蛋,清洁被蛋液污染的种蛋。对购人的种蛋,做好各项记录及消毒工作后,尽快上孵,贮存最多不超过1 周。,
第二、种蛋的管理要点
受精卵在母禽体内形成蛋的过程中已开始发育,随蛋产出体外后,当环境温度低于生理零点或临界温度(即禽类胚胎发育的最低温度23.9℃)时暂时停止发育,但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命力,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又开始发育。自然孵化时,雌孔雀产够蛋后就立即进行孵化。但人工孵化条件下,种蛋大多不能立即人孵,这就涉及种蛋的贮存问题。种蛋的贮存,在禽类孵化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保存不当,会影响到胚胎发育、种蛋品质,从而导致孵化率下降,健雏率下降。
一、种蛋贮存要点
1.贮存时间
贮存时间越短胚胎活力越高。人工控制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不要超过2 周,应尽量缩短种蛋的贮存时间,贮存5d内孵化率较高。
贮存期延长导致蛋内水分蒸发过多,胚胎衰老,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和变性,杀菌能力和防御能力下降,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降低了胚胎的生命力。
2.贮存环境
要求室内通风干燥、清洁卫生、阴凉、避光、无冷风直吹蛋面及无异味,其中环境温、湿度是重要条件。
(1)温度:贮存室内温度以11 - 17 ℃为宜,贮存时间越长所需温度越低,一般不超过2 周。
超过临界温度23.9℃,胚盘会继续发育,这个过程是不可逆性的,由于自然环境温度的多变性,会使发育的胚胎早期死亡。而且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微生物会大量繁殖,污染种蛋。种蛋贮存的温度过低(指5℃以下)时,胚胎的生命力降低,甚至冻结死亡,从而丧失孵化能力。
(2)湿度:贮存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以60% - 65%为宜。
当环境中湿度过高时,可导致胚胎水代谢紊乱,使死胚、弱胚的比例增加。湿度过高可使霉菌大量繁殖,使种蛋的污染加重。当湿度过低时,因蛋的内外湿差较大,可导致蛋内水分蒸发加快,种蛋失重加剧,胚胎可能会因水分不足而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3.贮蛋角度
贮存时间在5d内,种蛋小头朝下,可以不必翻蛋,如超过5d,每天以90°- 180°翻蛋一次,以防止系带松弛、胚盘和蛋壳膜粘连,影响种蛋品质。
4.入库登记
种蛋入库时要做好登记。记录其来源、产蛋日期,入库日期等信息,整齐摆放。出库时胚龄长的种蛋先出,尽量缩短贮存时间。
二、种蛋开裂或破损的管理要点
开裂或破损的种蛋应尽早修补,经过人工孵化可以正常发育并出雏。
较小的裂缝只需要用外科级的氰基丙烯酸酯或蜡烛点燃熔化后沿裂缝封口,也可使用其他无毒的黏合剂。修复蛋壳上的破孔可采用在孔—E粘一块灭菌的蛋壳。注意不要将卵壳大面积封闭,否则不仅会影响到气体的交换导致胚胎窒息,还会因胚胎偏离封闭部位而导致错位。如果破损严重(如壳膜破损),就应淘汰,否则即使修补好了,孵化成功率也极低,而且易腐败,污染环境。
破损修补后的种蛋进行熏蒸消毒,切勿使用药物浸泡消毒。然后,做好标记人孵,在孵化过程中经常查看,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三、种蛋清洁和消毒的要点
种蛋产下后会受到粪便、土壤、巢材或其他碎屑的污染,附着在蛋壳表面的致病菌透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的内部而使胚胎感染,或者被污染的种蛋将病菌带给其他种蛋和污染孵化环境。因此,种蛋在产出后、入库前及孵化前应进行三次消毒。
1.清洁
可以用沾有消毒水的干净棉布轻轻擦掉脏污,尽量避免水洗。不好去除的污物可以用细砂纸擦,但一定不要擦坏蛋壳,也苛经水洗消毒后尽快入孵。,
2 .浸泡消毒
将种蛋放入消毒水中,水温在40 - 43℃,浸泡2- 3min,取出晾干即可。常用药物有0.1%高锰酸钾水溶液、0.1%新洁尔灭水溶液、0.05%百毒杀水溶液、5%聚维酮碘溶液。
3.喷洒消毒法
用喷雾器将药物均匀喷洒在种蛋表面,晾干即可。常用药物有0.1%新洁尔灭水溶液、0.05%百毒杀水溶液、5%聚维酮碘溶液、80- 100mg/kg的二氧化氯水溶液。
4.福尔马林(40%甲醛)熏蒸消毒法
此法为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成本低、杀菌效果好、操作方便等优点。只有未孵化的或已孵化5d以上的种蛋才能进行熏蒸。种蛋放人消毒柜或孵化器内,将温度升高到24 - 37℃,相对湿度升至60% -80%。温、湿度达到要求后,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用量是按空间体积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30ml、高锰酸钾15g。先将高锰酸钾放在容器内(容器大小应为福尔马林用量的10倍以上,容器要用瓷器、陶器或者耐热的玻璃器皿),然后加福尔马林,二者混合后即可挥发出气体,立即关好柜门(或人员迅速撤离),密闭熏蒸20min,消毒完毕后,打开柜门通风,让甲醛气体彻底消散到室外。这种消毒方法效果好,但是操作要十分小心,并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因为甲醛有致癌作用,而且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操作时可戴护目镜和面罩等防护用具。
5.紫外线灯消毒法
使用40W的紫外线灯管对种蛋表面的不同部位进行照射,时间为20min左右,消毒后应及时对消毒环境进行通风换气。消毒时防止直接照射人体,紫外线可对人体皮肤、眼睛等器官造成伤害。
四、种蛋孵化前的管理要点
种蛋孵化前的管理包括码盘、预热和消毒。种蛋采用钝端朝上倾斜的码盘方式,尽量将胚龄、来源、贮存期等情况相似的同批种蛋放在一起。如果种蛋贮存在温度较低的蛋库内,在入孵前应将种蛋码盘后,放置在25℃左右室内预热12 - 20h,不仅能使停止发育的胚胎逐渐苏醒,也可防止种蛋从低温直接升到孵化所需温度,导致蛋表出现水气,湿度加大,增加感染机会。常温保存的种蛋在30 - 35℃的条件下预温6- 8h。入孵前一般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
第三、孔雀胚胎发育和种蛋孵化要点
一、孔雀胚胎的发育过程
孔雀胚胎发育是指由受精卵开始,不断从外界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放出热量,并将代谢产物不断排出体外,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出壳变成幼雏的过程。
孔雀胚胎发育有两个阶段:一是在母体输卵管内形成蛋过程的体内发育。二是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过程的体外发育。
1.胚胎的体内发育
在输卵管的漏斗部受精,受精时卵子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特点是多精入卵。在峡部开始进行卵裂,卵裂形成胚盘,这时的胚胎叫囊胚。通过蛋白分泌部被分泌的蛋白包裹,在峡部形成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在子宫中,盐类和水被加入壳膜内形成卵壳。就鸡而言,卵产出时,胚胎已达囊胚期,大约含6万个细胞。当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合胚胎发育时,胚胎暂时处于休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 周。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胚胎会继续生长发育。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胚胎会逐渐失去生长发育能力,直至死亡。
2.胚胎的体外发育厅
在外界适宜的温、湿度及氧气充足的孵化条件下,处于休眠状态的胚胎又开始发育。从这时起经过一系列的发育直到长成幼雏出壳为止的时间叫孵化期。孔雀的孵化期为种蛋孵化后的27 - 28d。在孵化过程中,胚胎主要依靠胚膜吸收蛋内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胚膜、气室和蛋壳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人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通过不断地新陈代谢,完成其生长发育。孵化期主要分4个阶段:内部器官发育阶段、外部器官发育阶段、胚胎生长阶段和出壳阶段。
(1)内部器官发育阶段:在种蛋孵化的第1- 6d,依靠细胞分裂,从内、中、外3个胚层形成新个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2)外部器官发育阶段:在种蛋孵化的第7- 16d,胚胎的外部器官形成及继续生长发育。脖颈伸长,翼、喙明显,四肢形成,胸腹腔封闭,全身羽毛生长整齐,胫趾上形成鳞片。
(3)胚胎生长阶段:在种蛋孵化的第17 - 26d,由于摄取全价蛋白而使体重增加,肺血管形成,气室增大,由囊呼吸过渡到肺呼吸,卵黄囊缩进体内,喙进人气室,呜叫,啄壳。
(4)出壳阶段:在种蛋孵化的第27d左右,幼雏纷纷破壳而出。
二、孔雀孵化期的照蛋方法
1.照蛋的时间及次数
一般在孵化期间共需要2-3次照蛋检查。第1次照蛋检查应在入孵后的第6 - 7d进行,第2次照蛋检查应在第14 - 15d进行,第3次照蛋检查可在第24d进行。也可以将上述后两次照蛋并为一次,在第22 - 25d进行。
照蛋
2.照蛋检查的内容
第一次照蛋:目的是检查种蛋的受精及发育情况,取出无精及死胚蛋。无精蛋表现透光度好,旋转种蛋时,可见扁形的蛋黄悠荡飘转;死胚蛋可见胚胎周围血管较细、断裂、无放射形的血管,且颜色发暗发黑,转动种蛋时,胚胎转动幅度大或黏于蛋壳上失去活动性。活胚蛋可见胚胎四周有蛛网状的血管分布,气室界限明显,轻轻地旋转时胚胎也随着缓慢转动。
第二次照蛋:目的是检查胚胎发育情况。此时尿囊血管迅速发育,均匀分布于除气室部分的整个蛋壳内面。活胚蛋表现为蛋内无完全透明区(发育迟缓的可见到在锐端有较小透明区),气室边缘可照到胚胎的活动,血丝鲜艳。死胚蛋特点是血丝模糊并远离气室,胚胎呈黑团状,转动种蛋时,阴影随转动方向移动,并随种蛋转动的停止而处于静止状态。
第三次照蛋:目的是检查胚胎活力,确定气室位置,并标出其最低点(即气室向锐端延伸的最远点),标记点朝上摆放,可与落盘同时进行。由于蒸发和呼吸会丢失水分,因而活胚蛋可见气室变大,边缘有黑影,蛋面发热。死胚蛋可见气室界限不明显,蛋面发凉。
在每次照蛋后,挑出无精蛋及死胚蛋,了解胚胎发育情况,随时调整相应的孵化条件及采取补救措施,以提高孵化率。
三、孵化的要素
1.温度
(1)温度要求:在整个孵化期中温度应相对稳定,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为37.2 - 37.6℃。
(2)温度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恒温孵化,在整个孵化期间温度恒定,分批入孵的种蛋以恒温孵化为主。将不同批次的种蛋交错放置,这样发育早期的胚蛋充分利用发育后期的胚蛋放出的热量,使孵化温度保持稳定。二是变温孵化,根据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特点,一般采用先高后低逐步降温的控温方法。整批入孵的种蛋以变温孵化为主。
(3)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有…定差异的。在胚胎发育早期,发育缓慢,新陈代谢慢,体内产热量少,应有稍高的温度作保障;在胚胎发育中后期,随着新陈代谢加快,体内产生的热量增多,胚胎发育逐渐完善,适应能力增强,孵化的温度应该稍低一些。
很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存活,所以必须保持温度正常。但是,不适宜的温度造成的不利影响还要取决于持续的时间、温度异常的走向(过高或过低)以及胚胎发育所处的阶段。胚胎发育的过程也是各种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孵化长时间温度偏高,会促使胚胎发育加快,代谢过旺,提早啄壳,弱雏率增加,这些弱雏大多卵黄吸收不完,头大身体小,极易死亡。如果温度超过42℃,会使催化各种生命活动反应的酶变性,新陈代谢反应异常,持续2 - 3h,胚胎就会死亡;相反,如果孵化的温度偏低,新陈代谢过慢,则会造成胚胎的发育迟缓,延迟出雏,出壳无力,雏鸟卵黄囊吸收不良,脐孔愈合差,幼雏体弱,如温度低于25℃,胚胎会很快死亡。
2.相对湿度
(1)湿度要求:孵化湿度主要根据胚胎发育特点和失重情况以及其发育阶段来调节。在一个孵化周期内,相对湿度范围为55%~70%,湿度高低依次为出雏期、前期、中期及后期。
(2)控制湿度的方法:湿度高时,减少水盘面积或湿布含水量,加强通风;湿度低时,增加水盘面积或湿布含水量,喷雾或向地面洒水,让气流直接吹过水面提高蒸发量。
(3)湿度条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①影响蛋内的水分蒸发。适宜的湿度会使蛋壳内、外的水分保持平衡,气体 下P;1(,交换能够正常进行。如果外界的湿度过低,造成胚蛋失水过多,失重过速,破坏胚胎发育代谢的平衡,绒毛与蛋壳膜粘连,破壳困难;如果湿度过高,会阻碍蛋壳内的水分正常蒸发,气室减小,气体交换受阻,幼雏表现为水肿、腹大、活力降低、发育迟缓、倒胎较多,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②湿度具有传导热量的作用。保持一定的湿度,可以使种蛋受热均匀,促进一胚胎散热,有利于胚胎发育。
③湿度还与胚胎破壳有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与水及空气中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生成碳酸氢钙,使蛋壳变脆,有利于幼雏破壳。
3.通风换气
(1)通风换气的要求:要不断提供富含氧气的空气流,以满足胚胎在发育中进行呼吸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需要。在一个孵化周期内,对通风换气的控制原则为孵化前期次数少,每天定时通风,孵化中后期次数多,每天经常换气。
(2)通风换气的方法打开门窗、孵化机的通风系统,在孵化室内安装通风孔和换气扇等通风设施,风速和空气流动要均匀适当:
(3)空气流通还起着调节温差及控制湿度的作用:空气循环不畅会导致温、湿度不均,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会造成胚胎发育停止、胚胎畸形,严重时造成死亡。,
4.翻蛋
(1)翻蛋的要求:从入孵的第一天起直到孵化的最后两天,要定时进行翻蛋,前期勤翻,后期少翻,每天翻蛋的次数应根据孵化条件、孵化方式等确定,以12 - 24次/d为宜,翻蛋的时间间隔要相等。人工翻蛋的角度以90°为好,即以水平位置为标准,前俯后仰45°。如果蛋是水平放置的,那么每次沿蛋的长轴翻动的方向与上一次相反,这样可以避免卵黄系带(连接卵黄与蛋壳内膜的蛋白质带)过度捻转。如果种蛋受热不均,还要将上层与下层的蛋对调,边缘与中央的蛋对调。
(2)翻蛋:翻蛋就是翻转种蛋的孵化位置和角度,目的主要是改变胚胎方位,减少胚胎异位的发生,防止胚胎或胎膜与蛋壳膜粘连,使胚胎受热均匀,促进胚胎运动,有利胚胎发育,使蛋白顺利进入羊水供胚胎吸收,还可以减缓水的损失。
5.晾蛋
(1)晾蛋的要求:人工孵化时,晾蛋次数及时间应根据通风状况、胚胎发育阶段、孵化温度等情况酌情而定,适宜的孵化温度和通风条件下可以不晾蛋。早期胚胎产热少、环境气温低、通风良好时,晾蛋时间短。中后期膯胎产热多、环境气温高、通风不良时,晾蛋时间可延长。每次晾蛋后蛋温降至35℃即可。
(2)晾蛋的目的:晾蛋的目的是使胚胎通过气室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氧气,散发多余的热量、水分和气体,增强胚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孵化时,由于孔雀起卧以及离巢采食等原因,可达到晾蛋的目的。
6.卫生条件
孵化需要干净、无菌的环境。多种真菌和细菌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繁殖,其中很多种都能破坏发育中的胚胎,所以必须定期清洁消毒环境和用具。
入孵前、出雊后要对所有使用的孵化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洁,并用能杀死真菌、细菌和病毒的消毒液消毒。
上述孵化的关键因素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温度起着决定的、主导的作用。所以在孵化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好温度变化的规律,再辅之以其他条件,这是孵化工作成败的关键。
四、出雏方法
1.出雏期操作
机器孵化时。在第24 - 25d将种蛋移到出雏盘内,等待出雏,这个过程称为落盘。种蛋发育正常时,27d左右开始出雏,此期环境相对湿度需达到 65%左右,温度达到 37℃左右。待幼雏绒毛完全干燥后拣出,每日可捡雏4-6次,小心轻柔操作。蛋壳需及时拣出,以防蛋壳套在其他胚蛋上闷死幼雏及蛋壳的污物滋生细菌污染环境。出雏期间环境光线尽量暗一些,避免幼雏过多活动而踩破未出壳的胚蛋。
2.人工助产
胚鸟用“破壳齿”啄破内壳膜进入气室,开始呼吸空气,并敲打蛋壳,此时可听到刮擦声及吱吱声。这些活动的强弱很好地反映了幼雏的体力状况。如果到了预期出雏的时间没有啄孔,或者啄孔后36h幼雏还未出壳,就应考虑辅助出雏。
按人工助产的操作,一般将其分为三个步骤:人工破壳、人工去壳、出壳助产。
(1)人工助产时机及方法:如果到了预期时间没有啄破蛋壳内膜,而且幼雏有衰弱的迹象,就应考虑幼雏错位。如果头部偏离气室,小心地剥开蛋壳。但不要破坏壳内膜,找到喙的位置以后,选择没有功能血管的区域做一小切口,将喙拉出,露出鼻孔进行呼吸,幼雏开始呼吸后,再等1- 2d让血管干燥和卵黄囊回。缩。这期间应保持较高的湿度,用湿布盖住去壳的地方,并湿润卵膜以防变干。出壳时,可能需要人工辅助。
如果刮擦声及幼雏的吱吱叫声逐渐变小,活动减弱,且间隔时间延长,可能是壳过厚、孵化条件不当和幼雏体质弱,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幼雏啄壳后仍然无法出壳,应人工破壳助产。在气室处开一个小孔,或将已破壳的小孔扩大,然后将蛋壳轻轻剥离,使幼雏头部露出。如果蛋壳膜湿润发白,卵黄囊仍然裸露着(即卵黄囊没有收入腹腔),不能进行人工去壳助产。若强行助产,卵黄囊破裂后,易使幼雏发生感染和出血,还会导致幼雏在出壳后很快失去营养来源,造成幼雏死亡或成为弱雏。应用湿布将破孑L处重新封好,并湿润卵膜,继续等待一段时间。当蛋壳膜干燥,气室边缘处血管完全枯萎时,可进行人工去壳助产。
如果幼雏头部已露出,但经8- 12h,仍无出壳迹象,且通过小孔可见内壳膜已枯黄时,应人工去壳助产。去除气室外的蛋壳暴露出幼雏,用39℃左右无菌水或盐水沾湿壳膜,轻柔而缓慢地将壳膜从幼雏的喙部剥离,由上而下慢慢剥离粘连处,尽可能让幼雏自行挣脱出壳,膜上的血管也可进行外科结扎。如果幼雏仍然虚弱,而且自己无法出壳,赢要小心地将其拉出壳外。
(2)人工助产后幼雏的护理:经人工助产的孔雀幼雏,出壳后对脐部进行消毒。对于体质虚弱的幼雏,有条件可以输液,补充葡萄糖。待幼雏绒毛干燥,能自行站立后再转入育雏箱内,隔离精心饲养,以保证有较高的育雏率。
3.初出雏的管理
(1)个体标记:要识别个体需要对其做标记,个体标记在育种方面非常重要,是谱系管理的基础,而谱系册则是基因管理的基本工具。幼雏出壳后应立即根据蛋壳上的标记,做好脚环标记。
(2)雌雄鉴别:幼雏的雌雄鉴别在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雌、雄幼雏分群饲养或将多余的雄雏及时淘汰人商品群,可以节约饲养成本、便于管理及提高工作效率。
(3)强弱分级:幼雏经性别鉴定后,即可按体质强弱进行分级,畸形雏如弯头、弯趾、瞎眼、跛足、大肚。残翅等予以淘汰,健康雏表现活泼好动、个体大、有力、绒毛有光泽等,弱雏表现为精神差、绒毛稀少、体况弱小、卵黄吸收不良等,健康雏与弱雏分别饲养管理。这样可使幼雏发育均匀,减少交叉感染机会,提高育雏率。
五、胚胎异常发育的因素分析
鸟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正常的死亡曲线显示,近乎1/3的孵化死亡是出现在器官系统发育期,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的死亡率可以对整个孵化过程起到一个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造成胚胎死亡的因素很多,虽然可分为种禽因素、种蛋因素和孵化条件因素三类,但胚胎死亡往往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胚胎发育的前期
胚胎发育前期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层分化及中轴器官形成等主要阶段,胚胎形态变化显著,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胚胎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稍有不适使发育受阻,此期死胚率较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高度的近亲繁殖系数;染色体异常。
(2)种蛋的处理不当;过度振动种蛋;贮存时温度不合适或贮存时间过长。
(3),不足或不正确的翻蛋;不正确的温度;通风不足而导致窒息。
(4)年老或畸形的精子。
(5)亲鸟的营养不足导致的种蛋营养不足,如维生素E不足导致结构性死亡。
(6)疾病,
2.胚胎发育的中期
此期死胚率一般较低,死亡原因包括:
(1)亲鸟营养不足: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足会导致骨骼畸形,如维生素B12不足导致甲状腺肿大、水肿、短喙;锌不足导致肢体发育异常,部分肢体缺失;维生素K不足导致大出血。
(2)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孢子被传递到种蛋,
(3)振动或摇动种蛋,会导致孪生;在孵化期第一天或之前的种蛋处理不当;不足的翻蛋会导致畸形。
(4)孵化环境:空气流通不足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窒息;不正确的温度会导致胚胎血液循环系统问题。
(5)致命基因:通常是过度繁殖的结果。
3.胚胎发育的后期
这是处于胚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的关键时期,需氧量大增,自体产热多,此期死胚率较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致命的胎位不正;亲鸟的近亲繁殖;不正确或不足的翻蛋;不正确的孵化温度;异常的种蛋尺寸或形状。
(2)疾病。
(3)致命基因。
(4)种蛋存放时间过长。
(5)通风不良。
(6)营养不良:如泛酸不足,导致晚期死亡和皮下大出血;叶酸不足,导’致外观正常的幼雏死于壳内。
(7)孵化时较早晾蛋。
(8)不足或不正确的翻蛋会导致胎位不正或胚胎畸形。
(9)湿度过低:幼雏在孵化过程中耗尽能量;骨骼畸形是南于孵化末期蛋壳内膜回撤,导致钙运输不足所引起的。
(10)温度过高:胎位不正;幼雏死于壳内或发育加快;卵黄囊不收回。
(11)孵化温度过低:幼雏死于壳内或发育缓慢;幼雏在孵化过程中耗尽能量;卵清残留。
(12)湿度太高:幼雏淹死于壳内;卵黄囊不吸收或收口不良;卵清残留。
4.出雏时死亡
通常与温湿度控制不当、通风不良、移蛋时机过晚、遗传因素有关。如蛋壳洞口有黏液,是由于高温高湿,造成幼雏窒息或黏毛而死亡;尿囊合拢不良和蛋黄未吸收完全,多因落盘时温度骤降所致。
第四 、孵化孔雀种蛋的常用方法
孔雀种蛋的孵化有自然孵化法(包括亲本孵化法、替代孵化法和用鸡代孵法)、传统孵化法及机器孵化法,
一、自然孵化
自然孵化法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如种蛋会受到粪便、巢材等的污染,亲本或代孵母鸡可能将疾病传染给种蛋,可能损坏种蛋,另外用鸡代孵要准备适用的母鸡,其繁殖周期需要调整等。此法适用于孵化量小、缺乏孵化设备和必要条件的养殖户。
用鸡代孵法应选用来源清楚、健康、羽毛丰满、伏窝性及母性强的大中型母鸡,一般每只可孵化4-6枚种蛋。饲料要求是营养全面并耐饥的粒料,每天上、下午定时放出采食、饮水、排泄和活动,放出时间5 - 20min,孵化前期短,后期长。利用母鸡离巢期间,清理垫料,检查种蛋情况,并人工翻蛋。定期评估母鸡身体状况,并把太瘦的母鸡隔离饲养,它们失去伏窝行为后会逐渐恢复体重。
二、传统孵化
传统孵化法如炕孵、桶孵、塑料热水袋孵化、平箱孵化、温室孵化等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花费劳力多、劳动强度大、种蛋破损率高、孵化条件不易控制、孵化率与健雏率不稳定等缺点。此法适用于家庭式养殖户。
1。火炕孵化法
火炕孵化法流行于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在火炕结构和操作方法上各地大同小异,
(1)设备与用具:
①孵化室:孵化室的大小视孵化规模而定。要求房屋隔热防漏、保温性能良好,通风方便。
②火炕:种蛋孵化早期阶段在火炕上进行。可用北方冬季保温取暖用的火炕,用砖或土坯砌成,由炉灶、炕体和烟囱3部分组成,构成一个能够保存热量、火炕温度均匀、可顺利地排出而不漏烟的一个有效热循环系统。炕面平整,炕周围要有10cm高的炕沿,炕面卜铺设3cm厚的干草,然后在草上铺草席(如果种蛋码放在孵化盘中,可直接将孵化盘放在炕上,不需要干草)。
③摊床:种蛋孵化中后期和出雏期阶段在摊床上进行。摊床架在火炕上方,长宽一般与炕相同,设一层或两层,操作方便即可。摊床可用木材搭成,床面上铺设草秸和草席,四周有10cm高的床沿。
④其他设备:包括棉被、被单、蛋盘、火炉、水桶、温度计、照蛋器、干湿温度计等。
(2)试温:入孵前 2d 先烧炕,检查烟道是否畅通及炕面上是否冒烟,盖上棉被测定炕面多点温度,掌握温度变化规律,燃料种类及多少与炕面温度的关系。烧坑用的原料最好是秸秆类软柴,用硬木柴或煤时要注意火势大小。用慢火升温,每天烧火 1-2次,具体视炕面温度而定。室内干燥时要注意洒水,当炕面温度恒定在40℃时,即可准备人孵。在整个孵化期内要注意保持室温在25 - 27℃,相对湿度为55%~ 70%。
(3)炕孵期操作:
①码蛋:种蛋大头向上码放在炕席上,可以码两层,放上温度计,盖好棉被开始升温,
②温度调节:孵化温度可依据不同季节、气温及种蛋的胚龄,通过烧炕的次数和时间、增减覆盖物、翻蛋、晾蛋等方法进行调节。烧火时,要注意不可突然大火加热,防此炕面突然升温过高,烤死胚胎。炕孵期温度要求较高,头两天要求炕温保持为40 - 42℃,第3- 7d保持为38 - 39℃,8-19d保持为38- 38.8℃,20 - 25d保持为37.5 - 38.5℃,26 - 28d保持为37 - 37.8℃,即孵化过程为降温孵化。
(4)摊孵期操作:胚胎发育至尿囊合拢期间会产生自温,在13 - 14d便可上摊床进行孵化。摊床上的胚蛋随着胚龄增加,自温能力增强,此时主要靠胚胎自温进行孵化。开始上摊时,可以码两层以增加温度。随着胚龄的增加,胚蛋白温逐渐上升,最后将蛋全部平铺于摊床上。温度的调节主要靠加盖和减少被单层数及翻蛋、晾蛋来完成。摊床孵化前期应至少每4h观察一次蛋温变化,可结合翻蛋来进行。如蛋温有升高的趋势要增加观察次数,因为随胚胎日龄的增加自温增强,产热增多。孵化后期,每2- 3h观察一次温度调控是否得当,除观潦蛋面温度表外,还要以胚胎发育情况来衡量。照蛋后,如胚胎发育慢,则摊床上的温度应高些;如胚胎发育快,则摊床上的孵化温度应适当低些。
(5)出雏:正常情况下,27d左右出雏。当幼雏啄破蛋壳后,应立即把破口向上平放,让其自然破壳。每次捡雏后,清除摊床上的脏物,将未出壳的胚蛋靠拢利于保温和管理。
(6)种蛋孵化期温、湿度等关键因素的控制参以上文章第三。
2.塑料热水袋孵化法
塑料热水袋孵化法方便易行,是适宜于我国农村地区的一种简易孵化技术,温度易调节,孵化效果好。
(1)设备及用具,
①孵化床:孵化床的大小视孵化规模、操作方便而定,四周以高10cm的木板围住,可采用单层或多层。床上铺3cm厚的棉絮,热水袋平放在床上,四周,,塞满棉絮以利保温。
②热水袋:可采用致密的双层农用塑料膜做成,其宽边为孵化床宽度,长边超出孵化床长度2m左右,左右各长出孵化床1m。把塑料膜的长边密封好,其宽边两头采用卷折法封口,或用夹子封住袋门,以便开口添、换冷、热水。用前要进行装水试验,检查是否漏水。
③用具:温度计、:棉被、薄毯、照蛋器等。
(2)孵化操作方法:
①种蛋上床:先往热水袋中注人45 - 50℃热水,水层厚达12cm,在热水袋面£再铺一层软布,将种蛋单层平放在软布上,在热水袋中央及边缘多个方位放置温度计,然后盖上棉被,控制蛋温稳定达到37.5℃,
②温度控制:主要是靠从热水袋内抽出温水添加热水、掀盖棉被、翻蛋和晾蛋等措施调整温度。3 - 4h观察温度计一次,及时调温。
③通风及湿度调节:孵化到15d后,每天定时用木棍撑起覆盖物,使其与蛋之间有—一定空间,加强空气流通,以利于胚胎的气体交换和防止超温。孵化24d后每天用温水喷洒种蛋1-2次,或在水袋上面放湿毛巾。
④翻蛋:如果热水袋表面温度不均衡,翻蛋时,将水袋中心部位的蛋和边缘部位的蛋位置对调。种蛋在最初升温阶段,要勤翻蛋,每次间隔15min左右,防 止局部升温过高。当蛋温稳定到37.5℃,隔2- 4h翻蛋一次,每次种蛋翻转180°。当水温超过要求的温度时,除调温外还应立即进行翻蛋和晾蛋。
⑤晾蛋:可结合翻蛋同时进行。
⑥种蛋孵化期温、湿度等关键因素的控制参见本文第四。
三、机器孵化
随着现代养禽业的迅速发展,孵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及更新,机器孵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机器孵化法具有易于控制、孵化率高、,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其成本较高。此法适用于孵化量大、条件较好的养殖户。现将机器孵化的有关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孵化前准备
(1)物品准备:孵化前 1-2 周一切相应物品应准备齐全。如发电机机油、温度计、不同瓦数灯泡、照蛋器、保险丝等。必备的检修工具,如测 电笔、各种型号的扳手、螺丝刀、尖嘴钳等。各种消毒用品;必备药品器皿;记录表格等用品。
(2)孵化机开机准备:
①孵化机性能调试:在人孵前 3 - 7d启动机器,以便调节机器内部环境并保持较好的孵化环境,同时也可以从机器运转情况中及早查出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调试内容包括:温度计的校正、控温控湿系统、冷却报警系统、翻蛋系统、通风系统等装置。
②孵化室和孵化机的小环境调控:在孵化机内放置校准过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检测温、湿度,其位置要便于在孵化机外读取数据。孵化室温度控制在22 - 26℃,湿度控制在40% - 60%。入孵前两天,调整孵化机内温度在37.5℃和湿度在60%左右。人孵前一天,对孵化室、孵化机、出雏器等所有部位进行消毒,程序是清洁一喷洒消毒一熏蒸消毒—打开机门,开动风扇,散尽甲醛气体至室外。
(3.)种蛋人孵前准备(见本文第三)。
2.上机
孵化要点及出雏技术见本文第四。孵化器内温度的稳定也依赖于环境条件,因而要保证孵化室温度的稳定。取出和放进种蛋时速度要快,否则会导致机器内温度、湿度显著下降。排气孔的启闭可以控制进入孵化器的气流,因而能够降低(排气口打开)或提高(排气口关闭)孵化器内的相对湿度。蒸发盘内的水、喷雾措施、调整孵化器内的气流、调整孵化室与室外之间的气流等措施都可以控制湿度。不要在孵化器中增加有碍空气流动的物品,空气流动不畅会导致孵化器中温度不均。一般情况下,孵化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应保持在0.5%以下。
3。卫生条件
参见本文第四。
4.记录的保存
孵化记录有助于对孵化效果的分析,为调整孵化条件提供依据。主要的记录内容:开孵日期,孵化器设定及观察到的温、湿度(每隔2h一次),上蛋数量,受精率,出雏情况,突发事件等。
5.孵化过程中临时停电的处理
如果采用电力孵化机孵化,为防止停电,最好有两套供电系统,或自备发电机。如没有这种条件,孵化室应备有加温用的火炉或火墙。万一发生停电故障,要根据室温、胚龄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原则是保持孵化器(图 3)内温度稳定和供给新鲜空气。采取的措施:加热使孵化室温度升高,打开孵化机门、摇动风机、翻蛋、调盘、打开进出气孔等措施降低调节孵化室温度、供给新鲜空气。
图3 孵化器内部
相关知识
蛇选育的三步曲(23页)
鲤鱼人工繁殖技术
了解种狗的选育和种狗市场,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
福州宠物孔雀养殖技术
湖南宠物孔雀养殖技术
孔雀怎么养孔雀的饲养管理
观赏鱼繁殖技术有哪些(《观赏鱼养殖技术》观赏鱼繁殖技术的主要有哪些主要方式)
常见孔雀种类盘点,有想孔雀的吗?
唐山宠物孔雀养殖技术
珠江所龟鳖繁育和良种选育基地(凭祥)挂牌成立
网址: 吉山花瑶:孔雀的繁殖和选育技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49932.html
上一篇: 鸟类是怎么人工授精的?鸟怎样人工 |
下一篇: 鸟类怎么人工授精产卵?鸟怎样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