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蛇”的大家庭

“蛇”的大家庭

“蛇”的大家庭

Ninja

<h3>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蛇目。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h3><h3>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h3><h3>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h3><h3>蛇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低于人类,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h3><h3>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这一属相。</h3> <h3><font color="#ed2308"><b>眼镜王蛇</b></font> (学名:Ophiophagus hannah)</h3><h3>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h3><h3><b>栖息环境</b></h3><h3>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h3><h3><b>繁殖方式</b></h3> <h3><font color="#ed2308"><b>金环蛇 </b></font>(学名:Bungarus fasciatus)</h3><h3>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h3><h3>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h3><h3><b>栖息环境</b></h3><h3>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h3><h3><b>繁殖方式</b></h3><h3>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孵化期约48日。雌蛇有护卵的习性。</h3> <h3><b><font color="#ed2308">玉米锦蛇</font></b>(学名:Pantherophis guttatus[1])<br></h3><h3>玉米锦蛇原产地为美国东南部,墨西哥湾沿岸[2],在美国、墨西哥、巴哈马、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等地都有发现。栖息于干燥林地,沼泽,农田等地。独居生活,黄昏及夜间觅食活动。温顺无毒,寿命可达20多年,是具有观赏性的宠物蛇。玉米锦蛇保护等级为无危。</h3><h3><b>栖息环境</b></h3><h3><b><br></b></h3> <h3>太攀蛇(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种大型的太攀蛇属成员,亦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毒蛇。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沿岸一带,另也出没于新几内亚的岛屿。太攀蛇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是行动快速的哺乳动物杀手,日夜均会活动。卵生,每次产下3~22枚卵。</h3> <h3>蝮蛇 (学名:Serpentiformes) 蝮科 Crotalidae 。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1]与颈部分界明显;眼、鼻之间有颊窝,眼后到颈部有一条棕褐色纵带,其上缘镶有一黄白色细纹。体粗,尾短,末端尖细。口内前部有一对着生在上颌骨的圆锥状管型毒牙;后方还有8对预备毒牙。体色不一,可由浅褐色逐渐转成红褐色的变异。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1]我国至少有6种蝮蛇。</h3> <h3>黑曼巴蛇(学名:Dendroaspis polylepis):体形细长,体长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呈长方形,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黑曼巴蛇的口腔内部为黑色,当张大口时可以清楚地见到。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其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它属于前沟牙毒蛇,毒液为神经性毒,毒性极强。</h3><h3>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为干旱的地带,是攻击速度最快的蛇。栖息在树上外,还会在地面猎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等。分布于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h3> <h3>网纹蟒(拉丁文名:Reticulated python)又称为霸王蟒、网蟒,是蛇亚目、蛇亚目属大型蟒蛇,世界最长之蟒蛇(特注:侏儒网纹蟒体长仅为1.5米-2.3米),与绿森蚺齐名(绿森蚺是世界最重的蛇,而网纹蟒为世界最长的蛇)。因两眼延伸到嘴角、身体背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复杂的钻石型黑褐色及黄或浅灰色的网状斑纹花纹,故得名“网纹蟒”。一般约8-9米,最长可达12米以上。目前已濒临灭绝。</h3><h3>网纹蟒,缠绕力非常强大,体型细长,是世界最长的蟒类。上唇鳞有凹陷的唇窝。头部有三条黑细纹,一条在头部正中,另两条由两眼延伸到嘴角,身体背部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复杂的钻石型黑褐色及黄或浅灰色的网状斑纹花纹,故得其名。虽然身体细长,却是很强力的掠食者。历史上有人类被绞杀且被吞噬的纪录。经人工繁殖的网纹蟒性格就比较温顺,发达国家把人工繁殖的网纹蟒当宠物饲养[1]。</h3> <h3>翠青蛇(学名:Cyclophiops major )属于游蛇科,翠青蛇属,全长1000毫米左右,身体绿色,吻端窄圆,鼻孔卵圆形,瞳孔圆形,背平滑无棱,仅雄性体后中央5行鳞片偶有弱棱,通体15行。半阴茎不分叉;精沟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稍外斜到顶,萼片大,背有弱小刺;半阴茎外翻态近柱形。卵呈卵圆形,橙黄色,幼蛇身体带有黑色斑点。</h3><h3>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其活动海拔高度为200-1700米。翠青蛇性格极其温柔,通常不会主动进行攻击。夜伏昼出,主要于白天活动,夜晚则在树上睡觉;平时行动缓慢,但遇到惊吓时会迅速躲避逃跑,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虫。分布于中国、越南和老挝。</h3><h3>(概述图来源:[1])</h3><h3>中文学名</h3><h3>翠青蛇</h3><h3>拉丁学名</h3><h3>Cyclophiops major </h3><h3>别称</h3><h3>青蛇、青竹刁</h3><h3>界</h3><h3>动物界</h3><h3>门</h3><h3>脊索动物门</h3><h3>形态特征</h3><h3>平均体长75-90厘米,最大可达120厘米。[3]身体背面草绿色,下颌、咽喉部及腹部黄绿色,下颌边缘及颔沟有绿色斑点。</h3><h3>翠青蛇</h3><h3>吻端窄圆,吻鳞宽大于高,背面可见;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额鳞长大于宽,长大于其至吻端距离;顶鳞大,较额鳞长;鼻孔卵圆形,较大,位于鼻鳞前部;颊鳞一枚,长大于高;眼大,眼径大于眼到口缘距离,瞳孔圆形;眶前鳞1;眶后鳞2;前额鳞1,后颞鳞2,偶有3片;上唇鳞8,3-2-3式,偶有7,2-2-3式或9,4-2-3式;下唇鳞6,前4枚于前颔片相切,第六枚很长,约为前5枚的2/3;颔片2对,前颔片较后颔片为大。</h3><h3>翠青蛇</h3><h3>背鳞多平滑无棱,仅雄性体后中央5行偶有弱棱,通体15行;腹鳞雄性155-177片,雌性158-186片;肛鳞两分;尾下鳞雄性61-93对,雌性63-93对。</h3><h3>半阴茎不分叉;精沟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稍外斜到顶;收缩态半阴茎长达第10-11对尾下鳞间,刺区占五分之一,20余枚刺,刺区基部3-4枚大;小乳突萼区五分之二强,萼片大,背有弱小刺;半阴茎外翻态近柱形。</h3><h3>卵呈卵圆形,橙黄色,卵径(14-17)毫米×(37-38)毫米。[4]幼蛇身体带有黑色斑点。[5]</h3><h3>栖息环境</h3><h3>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或隐居于石下,[4]也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次生林。[3]垂直分布海拔最低200米,最高1700米。[6]</h3><h3>饮水的翠青蛇</h3><h3>生活习性</h3><h3>翠青蛇喜潮湿环境,活动适宜湿度为70%-80%,适温为22-27℃。[7]主要于白天活动,出没于草丛与郊区道路,或是较阴湿的树林内,夜间则常蜷伏于竹林或是蕨类叶面上。[1]</h3><h3>准备蜕皮的翠青蛇</h3><h3>一般行动缓慢,但遇到惊吓时会迅速躲避逃跑,害怕一切不明物体。其性格温柔,平时不主动进行攻击,但会通过用力蠕动和排便进行自身防卫。[3]蜕皮期通常为每年的6月左右。[8]</h3><h3>平时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虫的幼虫。[3]在摄食后其活跃程度会大幅降低,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7]</h3><h3>分布范围</h3><h3>该种分布于中国、越南及老挝。其在中国非常普遍,出现在河北及甘肃以北的整个东部地区,包括海南、香港和台湾等。越南境内分布于老街、高平、永福、河西、广平。在老挝北部也有分布。[6]</h3><h3>繁殖方式</h3><h3>翠青蛇繁殖季节为每年春季及初夏,雌蛇产卵2-13枚。[3]其雄性生殖交接器前端膨大,每个棘上有若干棘突。雌蛇到性器官发育成熟时,会到外面的草丛中不断地将性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出来,雄蛇接到求偶信号后,会立即循着雌性激素的气味爬来,伏在雌蛇身上。当雄蛇交接器接触到雌蛇生殖腔时,情绪会异常激动,不断摇头摆尾,主动缠绕,雌蛇伏地不动,有时雌蛇还会把身体直立起来。[9]</h3><h3> </h3><h3>翠青蛇卵</h3><h3>翠青蛇幼蛇</h3><h3>种群现状</h3><h3>该种分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种群数量呈较为稳定的趋势。似乎没有对该种影响较为明显的主要威胁,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判定为无危。[6]</h3><h3>翠青蛇</h3><h3>保护级别</h3><h3>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6]</h3><h3>主要价值</h3><h3>翠青蛇颜色翠绿鲜艳,柔润可爱,无毒又不伤人,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富有趣味的宠物进行饲养,但是难度较大。[8]</h3><h3>人工饲养</h3><h3>饲养翠青蛇,以透明的蛇类饲养箱为最佳。如果没有,可自制或用透明有机玻璃容器代替。饲养前可先在箱内铺上一层沙土,栽种适宜室内生长的植物或花草,给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饲养箱最好摆放在比较僻静的地方,防止人为干扰。</h3> <h3>缅甸蟒(学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称为缅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双带蚺,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亚洲岩蟒的亚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h3><h3>它是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品种,多居于热带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较容易接触到它们,有时也会出没于树木上。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此前最长的一条缅甸蟒长9.75米。但是大部分的个体多在五米以内。</h3><h3>中文学名</h3><h3>缅甸蟒</h3><h3>拉丁学名</h3><h3>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h3><h3>别称</h3><h3>缅甸岩蟒</h3><h3>界</h3><h3>动物界</h3><h3>门</h3><h3>脊索动物门</h3><h3>外形特征</h3><h3>缅甸蟒毕生会不断成长,而且雌性的缅甸蟒比雄性更为巨大。缅甸蟒体形粗胖,头较躯体小,无毒。吻端扁平,有3对唇窝(热感应器官)。体棕褐色,头背有棕色箭头状斑,背面黄色,满布不规则棕色云状大斑,腹部白色。泄殖腔两侧有一对退化的爪状残肢。[1]</h3><h3>缅甸蟒</h3><h3>缅甸蟒以体型巨大著称,平均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91公斤。缅甸蟒大量的脊椎骨增生令其体型不断加长,而且雌性的缅甸蟒比雄性更为巨大。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蛇类野生动物园中的一条缅甸蟒,是全球被饲养的蛇类中体重最重的纪录保持者,在2005年,其体重达183公斤,体长则为8.2米。 缅甸蟒的身体颜色基调较为浅色,有着许多明显的黑纹,其斑斓的纹理深受欢迎,在皮革行业中其蛇皮成为相当高级的逸品。缅甸蟒的体纹形态及色彩均与非洲岩蟒(Python sebae)颇为相似,这令许多在野外(多指印度与缅甸的边陲地区)遇到巨蟒的人,会对此两个物种有所混淆。</h3><h3>被捕获的缅甸蟒</h3><h3>生活习性</h3><h3>在自然环境中,缅甸蟒会进入水中,所以也要设置水盆,盆子大小是蛇盘成一圈后可以进去的程度。它相当耐低温,长到约2.5米之后,可供应天竺鼠及兔子。</h3><h3>温度保持在26-33℃之间,当然,缅甸蟒也能适应冬眠,只不过在冬眠期间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如果你不是想繁殖的话,请不要让你的蟒蛇冬眠。饲养的容器的长度必须不少于蛇的体长的1/2,宽不少于体长的1/3。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尽可能购买人工繁殖的个体,这样可以避免触犯法律,避免对野生蟒类的数量构成威胁,而且这样的个体比捕于野生的个体更易于驯服。[2]</h3><h3>在野外栖息地,缅甸蟒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野生的缅甸蟒,是带威胁性的、攻击性的动物,这是因为它感觉自身安全受到影响缘故。</h3><h3>雄性年龄通常在15年左右,雌性可以在25岁以上。</h3><h3>缅甸蟒是一种夜行性蛇类,生活于热带雨林之中。年幼的缅甸蟒仅活动于树上或地面上的既定区域内,但当它们逐渐长大后,由于体重及长度与日俱增,它们开始将活动领域局限在地面上。另一方面,缅甸蟒亦是游泳能手,更能逗留于水内达半小时之久。缅甸蟒多把身体隐藏于矮树丛间,一些分布于偏北地区的蟒蛇在遇到寒冷的季节也会进入冬眠状态。 缅甸蟒约于早春时分进行生育繁殖,雌蛇平均诞下12至36枚蛇卵,并加以孵育(以身躯肌肉的磨擦动作为蛇卵提供热能)。幼蛇孵出后,会以乳齿将部分蛋壳撑破,并逗留于蛋壳内静待蛇皮的长完,然后便会出外自行猎食。</h3><h3>缅甸蟒</h3><h3>在进食习惯方面,缅甸蟒跟一般蛇类一样属于肉食性动物。缅甸蟒以哺乳类、鸟类和爬行动物为食。[3]缅甸蟒根据各自体型的不同,而捕猎各种大小不一的鸟类及哺乳动物。它们以尖锐的倒勾状牙齿咬紧猎物,然后将躯体捆绑着对手加以紧压,利用强劲的肌肉力量将对手捏死。它们间中也会于人类周边出现,主要原因是人类住居所聚生的鼠类是它们的主要粮食之一。</h3><h3>分布范围</h3><h3>这种蛇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北部;我国见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贵州、湖南,等地。</h3><h3> 共5张</h3><h3>缅甸蟒</h3><h3>原产地</h3><h3>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林思民追踪三年掌握关键DNA遗传证据,分析它是金门土生土长的“本土种”。它是台湾首例被列为本土种的蟒蛇。</h3><h3>2016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环境保护局为保护当地生态稳定,捕杀43条巨型缅甸蟒蛇。其中一条蟒蛇重达140磅,长16英尺。[4]</h3><h3>饲养知识</h3><h3>饲养空间</h3><h3>饲养空间长度最好超过蛇身长的3/4,让它不至长期缩着身体。饲养空间不需太高,因为它不爱爬;底部须铺上一定厚度的松散的消过毒的泥土、报纸、木碎和苔藓等混合物料。天然垫料最好经过蒸煮,以防感染寄生虫。另外,一个给隐藏的地方和一个足以容纳整个身体浸入水里的盛水器是必须的。</h3><h3>饲养设备</h3><h3>无论使用哪种容器,都要注意的是:可以有效防止蛇逃走、容易消毒、没有尖锐突出物、通风、可以保持适合的温度。设计传统的笼舍时,避免使用未上漆或者未经琢磨的木头、避免使用容易渗水的涂料,因为这些材料是难以清洁和消毒的。</h3><h3>缅甸蟒</h3><h3>温度控制</h3><h3>在笼舍底放置可调温的发热垫(可用人用的发热垫,但是不要长时间的垫在饲养箱下),用可调节的加热灯、发热垫、发热石。注意:对于大体型的蟒蛇,请使用相应大小的发热垫,不要使用小型的发热石,因为当蛇被迫在这种小型的热源上取暖时,就会容易被烫伤。</h3>

相关知识

【流星宠物乐园】宠物交流,快来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吧
组图:可爱鼠鼠大家庭
宠物蛇如何预防疾病(宠物蛇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
探访福州动物园:都住“单间房” 40多条蛇这样度夏
发扬养猪精神,共建微信大家庭!
红尾树栖锦蛇(学名: Gonyosoma oxycephal
Top5 最适合新手的宠物蛇推荐
【五彩林荫】大庆社区开展“创和谐大家庭争当文明养宠人”主题宣传活动
蛇的养殖(养蛇)
热烈祝贺浙江佳雯宠物医院全面加入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大家庭

网址: “蛇”的大家庭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5723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森系豪宅”装修完毕 上海动物园
下一篇: 猫舍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