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3条规则 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 3种关系
纵向关系:所做的每一个表述都应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该表述的下一层次对疑问作出回答
E.g
切斯特顿:猪应该被当作宠物。
读者:为什么这么说?
切斯特顿:首先因为猪很漂亮;其次,猪可以培育出多个品种。
读者:为什么说猪很漂亮?
切斯特顿:猪很漂亮,因为猪很肥,而且具有英国既强势又仁慈的特征。
读者:肥胖有什么漂亮的?
切斯特顿:肥胖能够使别人显得更苗条。也能够使肥胖者更谦虚。
读者:为什么具有英国特征就漂亮呢?
切斯特顿:猪同大地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说明权力并非与仁慈不相兼容,这种态度是很符合英国特点的,也非常美好,足以成为英国的国家象征。
横向关系: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具有两种关系。
- 演绎性思想: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进行的表述;第三个思想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在世界上同时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 归纳性思想:用同一个复数名词(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等)表示几个思想相互关联。
E.g
演绎性思想: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一个人;苏格拉底会死。
————>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归纳性思想: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波兰将受到多国坦克入侵。
序言结构:开头说明“情境”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情境”中发生了某个“冲突”,使读者提出接下来你将要回答的“疑问”。
2种方法 自上而下法 画出主题方框确定主要问题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说明“情境”指出“冲突”检查主要问题和回答 自下而上法 列出所要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找出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