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振华
最近,宠物爱好者们又有了一种名为“相守蟹”的“新宠”,这种学名叫做中华东方相手蟹的野生蟹类一经上架,就卖断了货。
把野生动物变成宠物,这可不是第一次了。从蜥蜴、蛇、蜜袋鼯、狐狸、蜘蛛,到食虫植物、巨骨舌鱼、鳄雀鳝、羊驼、水豚……随着宠物市场里的“异宠”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想养什么就能养什么。
但是,养宠物真的没有边界吗?
早在去年,有媒体在《2023热门兴趣趋势》中就指出,现在异宠、小宠逐渐开始进入年轻人的养宠生活,成为年轻人的“新心头好”。
所谓“异宠”,就是另类宠物。拿爬行动物这个大类别来说,除了壁虎、蜥蜴、蛇这类比较早进入宠物市场的爬宠之外,鳄鱼甚至是蟑螂如今都变得“有人问津”。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已接近百亿元。
是不是很有些不可思议?
如同每一次热潮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异宠风潮”也不例外。
“比一比谁家宠物新奇”的求异心理。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在网上晒宠物成了很多网友的日常。晒来晒去,总是狗、猫、兔子这些大众宠物让一些个性化的网友感到乏味,于是宠物市场也开始大肆“搜罗”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来满足猎奇风大盛的市场需求。
“别人养我也要养”的从众效应。除了好奇心、追求个性之外,异宠崛起也离不开从众效应。异宠也是宠物,养宠物是人们寻求陪伴、慰藉的一大方式。人们流行撸各种动物,一方面是想要在宠物身上找到跟自己类似的特质;另一方面,线上的网友、线下的朋友都有异宠,自己当然也不能落后。
“价格水涨船高”的宠物经济。无论购买还是饲养,很多异宠的价格比大众宠物高得多。举个例子,小的如蜜袋鼯,一只大约需要2000元,大的如羊驼,一只就能卖到20000至50000元左右。加上宠物的笼子、场地和饲养,每个月宠物花销少则几千元动辄上万元。线上的短视频异宠经济链也给异宠市场添了一把火。有平台数据显示,博主针对异宠所制作的内容,比明星的“带货能力”更胜一筹,宠物正在成为流量的主角。
然而,这股“异宠风潮”带来的可不只有新潮这么简单,而是潜藏着风险。
侵害饲养者健康。一些”异宠”未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仍具有攻击性,对饲养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潜在威胁。比如,“21岁女孩两次网购银环蛇被咬伤不幸离世”“吉林长春一13岁男孩网购异宠被咬进ICU”等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还如,部分“异宠”自身携带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可能给饲养者带来健康风险。截至目前已知的大约200种人畜共患病中,至少有包括沙门氏菌、鹦鹉热感染等在内的70种与“异宠”有关。
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受国内市场和品种所限,部分“异宠”玩家开始邮购、携带国外的野生品种,甚至是濒危物种。目前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大多数情况下,国内没有能够压制这些外来物种的天敌,它们一旦逃逸或被遗弃极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以鳄雀鳝为例,其进入户外水体后会大量捕食本土水生生物,对本土鱼类而言会造成“灭顶之灾”。
危害珍稀野生动物。当前,“异宠”贸易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威胁之一。不少卖家没有相关资质,售卖的“异宠”中不乏有非法入境的外来生物。仅今年一季度,北京海关就截获了禁止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933批次,其中涉及外来物种198种次;今年前5个月,拱北海关共截获墨西哥动胸龟、吸血鬼蟹等“异宠”785批次,足见贩卖野生动物之猖獗。消费者如果购买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即便是作为宠物饲养,也涉嫌构成危害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罪。
看来,“万物皆可养”还真的并非如此。
当然,民众拥有养宠自由,但饲养什么宠物却不只关乎个人,还关乎生态环境、社会安全、行业规范等。厘清养宠的边界,才不会“养宠为患”。
异宠网购渠道要“守好门”。专家表示,电商已成为活体动物买卖的重要渠道,平台和物流企业在阻断外来物种入侵方面责任重大。平台企业要明确责任,对异宠交易的行为承担起审查管理等职责,严查来路不明的商品和违法售卖外来物种的商家,有效遏制非法交易的无序蔓延。对于“异宠”寄送,快递企业应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并采取专业的打包方式和运输设备运输,一经发现疑似不明外来物种和野生动物,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别让异宠行业成为宠物市场的“灰色地带”。
有关部门要“上好锁”。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我国宠物市场需求活跃,相关法律规定相继出台,但一件又一件因异宠引发的争议事件,也提醒有关部门需进一步作为。要严厉打击异宠非法贸易,加大对非法捕猎和走私的打击力度,与网络平台、线下交易场所之间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常态化开展执法培训、行业监管。同时,加大异宠饲养的科普宣传和法治教育,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多元治理,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筑牢防范物种入侵防线。
宠物爱好者要“把好度”。没有需求就没有非法贩卖,养宠物既然有法规可依,就要依法而养。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在决定养异宠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心仪的宠物到底适不适合养、怎么养?卖家是否有完善可靠的资质?宠物生病了去哪里救治?异宠也是生命,养宠肩负责任,消费者既不要盲目购买,也不要任性弃养,才是对生命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万物并非皆可养,异宠大多不宜宠。如何与动物和谐共生,还需要爱宠人士多一份思考。
(原载于《乳山时讯》2024年11月21日2711期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