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过创造各种动物造型的器物来表达对动物的认知和情感。”
明代·黑釉虎形枕。
现代人为什么热衷转发锦鲤求福?凶猛的狮子到了广东石湾为何萌态十足?《山海经》里的玄鸟为何被商族视为神灵?没有翅膀的玉兔和蟾蜍为何住在月亮之上?自古以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从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时的畏惧,到万物有灵观念下的崇拜,再到两者和谐共生、彼此陪伴的依赖。古人通过创造各种动物造型的器物来表达对动物的认知和情感。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头戴卡通动物头像,赶来参观“万物有灵——神奇的文物动物园特展”。来自成都金沙、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150件(套)动物造型的文物,从天空、水中、陆地、家园、古蜀国的动物世界五大部分,展示了神奇的古代动物长啥样。
萌·逼真
展开剩余 89 %
古蜀动物世界好有趣
展览根据动物栖息地的不同,分为天空、水中、陆地和家园四个单元,并特别设置了第五单元——“古蜀国的动物世界”,展示成都平原出土的动物文物。与现实中的动物园有所不同,展出的动物形文物除了观众所熟知的生物以外,还有许多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灵兽,凤凰、玄鸟、貘、兕等等,一件件“高冷”的文物排列展出,组成一座物种丰富的文物版“动物园”。
这里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蝶恋花,还是明代、清代不同的玉雕蝴蝶片。如果你是一个水产爱好者,就能透过文物看懂古代的虾兵蟹将长啥样。清石湾钧红大虾、清青玉雕螃蟹,逼真得让“吃货”们垂涎三尺。如果你是猫狗铲屎官,面对两千年前汉代的彩陶立狗,或者几百年前清代纤毫毕现的石湾窑金丝猫,说不定很想隔着展柜摸狗撸猫。
清·白釉褐斑猫形枕。
如果你拍照时选取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些文物分分钟变成了表情包:清代的石湾狮子炉一回头,就像是霸道总裁的傲娇脸;唐代的素胎小雀怒目圆睁,和游戏愤怒的小鸟有得一比;清代的石湾雄猴子眼睛瞪得有铜铃大,再现了猴式目瞪口呆;清代白玉雕坐狮正襟危坐,面部表情却是龇牙咧嘴,宛如QQ笑脸。这些萌宠无意间戳中了观众的“萌点”,让人们大呼有趣。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部助理馆员杨建华表示:“从2012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举办临时展览以来,一直以历史类、考古类或专题类文物展览为主。以‘人与动物’的关系为出发点的文物展将是一个全新的展览视角。”
猪·财富
墓主掌握青玉猪下葬
这次展出的150件(套)动物造型的文物,来源分为三类:民间征集、墓葬出土和祭祀区出土。特别是古蜀国的动物世界这一展区,商周石虎、商周兽首形铜器(貘头)、商周象牙等十几件文物,全部出土自金沙遗址的祭祀坑。
南朝·滑石猪。
为何文物中有如此丰富的萌宠?这与古代的丧葬习俗和祭祀礼仪有关。
以猪形文物为例,这次展览展出了商周陶猪、汉青玉猪、六朝陶卧猪这三件器物。特别是那件汉青玉猪,一改憨态可掬、肥头大耳的油腻造型,而变成了细长条形,不过造型依然精致,青玉光滑如脂,猪耳、猪鼻、猪腿的纹路清晰可辨。根据造型推测,细长条形的器物更容易握在手中,墓主人极有可能将这件青玉猪握在掌中下葬。
汉人的生死观,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事死如事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提倡孝道、崇尚厚葬之风盛行,人们将生前的爱物,或者死后希望享受的财富都带进墓穴陪葬。当时猪不是“蠢笨贪吃”的代名词,而是“富足”的美好象征。西汉的王侯下葬时,不仅要身穿金缕玉衣,手中还要握着玉质的条形猪,带着财富和美好愿望往生。
而年代从汉代跨越到清代、造型丰富多样的猫猫狗狗,也是展览的一大亮点,由此推断,古人驯养猫狗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汉画彩陶立狗,还是汉绿釉陶狗,小狗的背部都有明显的绳索装饰,证明其家犬的身份。如果墓主人生前养狗,至少可以据此推测,其一,丰衣足食,有余粮喂狗;其二,云淡风轻,有雅兴养狗,一家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味,从陶狗身上的装饰得以窥探。
猴·升迁
隐喻功名指日可待
在挑选殉葬品的时候,古人将谐音大法和脑洞大开发挥到了极致,几件动物排列组合,就能变幻出另一层美好的寓意。瞧那清玉雕猴子卧马、明玉雕猴子骑马、清青白玉带钩,都运用了猴子和马这两种动物,机灵的猴子或骑马驰骋,或勾着马脖玩耍,这可不是简单的玩具,而是谐音“马上封侯”,隐喻功名指日可待。
清·石湾雄猴子。
“蝶飞猫扑”、“蝶息猫卧”等造型的文物,谐音“耄耋”,有健康长寿的吉祥寓意。就连丑陋到吓人的蝙蝠,也与中国的福文化息息相关,这次展出的清石湾酱釉蝙蝠挂壁,寓意“子孙遍福”,而如果将蝙蝠及鲶鱼放在一起就是“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则构成“福运绵绵”,蝙蝠和石榴取“多子多福”之意,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石虎、象牙、龙形铜饰、螺形铜器、鱼形金箔饰等等文物,则与祭祀有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古蜀国上层统治者需要祭祀天、地、山、川、日、月、祖先等神灵万物,并根据不同的祭祀内容和对象,使用不同的礼器和祭仪。这些品种繁多、造型精致的器物,都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希望能得到诸神的庇护,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狮·吉祥
演变为安邦护国的神兽
狮子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无论在陵墓、宫殿、庙宇、衙署还是住宅,人们都喜欢在门前立一对狮子。还有不少家具和文物上,也有狮子的身影。
清·石湾窑狮子。
不过狮子并不是中国的物种,原产地在亚洲西部和非洲。根据历史记载,狮子最早是在汉朝进入中国。东汉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今伊朗)国王阿萨息斯一世,把狮子作为外交礼物,派商队沿着丝绸之路送给汉章帝,狮子的形象才开始在中国流传。中国历代都有“西域贡狮”的记载,虽然引进了一个新物种,但狮子还只是皇帝的宠物,饲养在帝王宫苑之中,老百姓很难见到,只能把它当做一种非常神奇的方外异兽。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根据书籍中的描述,在心里构造了狮子,将它塑造成了驱邪消灾、象征吉祥的一种神兽,自然就与其本来的形象相差甚远。自唐宋时期,狮子形象逐渐出现在各种装饰品上。至明清时期,狮子演变为安邦护国的神兽,其形状也基本定型。在民间的醒狮表演中,舞狮会手舞足蹈,龇牙咧嘴,十分讨喜。
早在汉代,狮子刚刚引进到中国,舞狮就相伴而生,至唐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广东醒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大体上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到岭南。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南狮’究竟始于何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
展览中一组广东石湾窑狮子,狮头上长有一只角,威猛无臂,狮头和狮被紧密相连,显然是南狮风格,与北狮造型迥异。如果敲响一组激昂的鼓乐声,舞狮步伐稳固,落地生根,大有令人警醒的意味。这种舞狮活动,最早是海边驱邪避鬼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当地必有醒狮助兴。
象·祭祀
成都平原曾有野生大象
提起金沙出土的数以吨计的象牙,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朱章义就倍感自豪。这些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场所的象牙,体量巨大、数量众多,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这次展示的一件出土象牙,长1.79米、宽0.545米,可以想象当时的大象多么庞大。
清·象尊。
地球上现存的大象只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经过成都理工大学古脊椎动物专家鉴定,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都是亚洲象。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金沙出土的象牙源自本地象,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
朱章义介绍,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存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比中原地区纬度更靠南的成都平原,完全有可能存在野生大象。
清·玉雕象。
考古人员还在金沙遗址的古河道附近发现了象的臼齿,麂骨,犀牛、猪獾、黑熊、牛、马等动物的牙齿以及两个较为完整的大象的下颌骨,这些遗迹,一方面反映出这些动物很可能是在当地被屠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沙时期到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可能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据此推测,这种温暖湿润、动植物茂盛的自然环境适合野生大象生存,进一步证明“成都产”大象的可能。
此外,从出土的鹿角来看,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地方。不过这种擅长用无辜眼神俘虏粉丝的萌鹿,在古代人眼中并非单单指宠物,比如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这样的成语,鹿都表达了特殊的含义。《史记》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里的鹿指的是百姓、人口,引申为政权、帝位。由于鹿是古时人们经常追逐捕猎的对象,所以一提起封建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追逐时,人们便很自然地联想到逐鹿捕猎的情形。
via | 华西都市报
▼
不管你是有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