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修复工程】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

【修复工程】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

【修复工程】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

媒体:微信公众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内详
专业号:鹤庆县林业和草原局 2024/6/11 9:58:51

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

以洪泽湖湿地为例 图片

李郊1 李成之2,3 王冰1 张佳琪1 陈美兰1 罗亚培1 彭华福1* 张明3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

2 南京林业大学

3 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李郊,李成之,王冰,等. 2024. 洪泽湖湿地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 66-69.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24.02.12

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在营造鸟类栖息地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洪泽湖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为例,现场存在栖息地质量不高、水系连通性不足、植被种类单一、场地肌理不协调,以及洪泽湖开阔水域鸟类较多,但研究区鸟类栖息地较少等问题。遵循生态学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通过水系连通、微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和管护等措施,营造一处近自然的、临近洪泽湖开阔水面且适宜以鹭科、鸭类等优势鸟类栖息、觅食、营巢的鸟类栖息地。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同类型鸟类栖息地的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实践。

01

研究区概况

洪泽湖湿地是江苏境内重要的雁鸭类越冬地之一,每年在此栖息的鸟类约50万只,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保护区内存有完整、典型且动态发育中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受威胁鸟类的栖息地。

本研究的小微湿地位于洪泽湖保护区的实验区(33°14 ′28.30″—33°14′42.89″N,118°19′58.55″—118°20′12.94″E),面积8hm2。小微湿地的实施范围、高程和土地利用见图1,研究区包括相对独立的两个水塘,水系在(a)塘和(b)塘东北侧塘坝口流通,在(a)塘西南处与外部水系连通。根据测绘结果,区域高程为9.36 ~ 14.87m,四周旱地、塘梗的高程较高,大岛高程次之,水体高程最低。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旱地、芦苇、水面和塘埂(表1)

图片

图片

02

小微湿地营建理念与设计原则

遵循湖泊湿地生态演替规律和鸟类习性及栖息地要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理念营造适宜鸟类栖息的小微湿地生境,保护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构建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洪泽湖长久以来形成的“圩—垛田”模式,结合研究区的土地肌理,在尽可能小范围改动地形的基础上,增加水系连通和鸟类栖息生境的多样性,减少人为干扰,体现当地环境营建与自然系统相适应的古老智慧,营造适宜鸟类栖息和人类观赏的可持续性景观。

03

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修复

3.1 水系连通修复

研究区(a)塘东南角有一处水闸,围圩造塘,隔断与洪泽湖湿地开阔湖面的水系联系,改变了自然水位波动节律和水文连通性,影响了水生植被的生存与发育。(a)塘和(b)塘仅在东北侧连接处相通,水系连通性不足,有机质与营养物质富集,溶解氧浓度较低,水生动植物栖息地质量不高,水体质量有变差的趋势。

综合考虑研究区与周边地块的水系,打通(b)塘东北角塘梗,形成研究区与西北临近水塘的水系连通;在研究区现有闸门处、(a)塘和(b)塘西北侧两条塘梗铺设五处涵洞,连通涵洞两侧水系,以较少的地形改动形成研究区与外部水系连通(图2)。连通目前封闭的水塘水系,恢复水体的自然流动,构建水循环系统,改善水质条件。塘梗开挖产生的土方就近均匀铺至临近大岛边滩处,在减少外运土方的同时,营造鸟类栖息、觅食的近自然浅滩生境。

3.2 微地形营造

结合在此栖息的不同鸟类习性以及修复区域现有地形,构建适宜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区域,包括高地区域、浅滩区。以现有岛屿为基础,在面积较大的a-1、a-2、b-2、b-3 4 个岛屿中心各1 500 m2 利用客土增高1.5 m,满足种植乔木和灌木的土层厚度要求,打造立体化生态鸟岛,招引鸟类栖息(图2)。客土为肥力较强的营养土,提高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植物生长。高地区域可为鹭类、鸣禽等栖息、营巢使用。浅滩区位于水陆交错区,是部分湿生植物与挺水植物的生长区,也是水鸟最为重要的营巢区与觅食地,较适宜小型涉禽活动。在最小干预、减少土方变化的基础上,构建自然形态浅滩与水域。针对4个岛屿中心各1 500 m2、两条塘梗周边、西南侧、东北侧、东南侧道路临近区域开展场区的清杂清表,出露的浅滩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和觅食空间。

图片

3.3 植被修复

综合现场调查以及查阅文献结果,充分考虑鹭类、鸣禽等鸟类繁殖营巢、觅食、栖息生境需求,选择乌桕、枫杨、栾、楝、无患子、榉树和朴树7种阔叶乔木树种,以及长叶女贞、山桃、紫叶李和木槿4种灌木树种。乔灌栽植技术执行国家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3),多树种组合种植、混交丛植。

在水生植物配置上,充分考虑挺水植物选择和搭配,参考江苏省地方标准(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选择芦苇、香蒲和莲等适宜鸟类隐蔽和觅食的乡土物种。根据研究区水域的实际情况,在水域开阔处,湿地植被配置注重整体而连续的效果。在水域狭窄处,注重植物单体的姿态、色彩和高度,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超过1/3。

在4个岛屿中心区开展植被恢复,形成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提升鸟类栖息地质量。高地区域以层次丰富的生态林和水生植物相结合,为喜静水和缓慢水流的鸟类提供栖息地,营造隔离外界干扰的生物栖息地空间。(a)塘的西南侧水闸可人为控制,调控不同时期的水位高度。春季植物栽植后,保持水位为常水位;夏季需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高水位,保持植物生长的需水量 ;秋冬季保持水位为常水位。为保证乔灌、湿生植物的成活率及生长效果,在栽植之后开展2年的养护和管理,根据树木不同的生长需要,及时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灌水和中耕除草。

图片 结语 图片

本文以江苏洪泽湖湿地保护区为例,通过水系连通、微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及塘梗行道树种植等措施,增加现有水塘之间的水体流动,保留现有地形,局部进行改造,种植乔灌木,搭配湿生植被,营造适宜鸟类觅食、隐蔽、繁殖等所需小微湿地栖息生境。生态修复需从鸟类栖息地的角度出发,量“鸟”定做,避免过度景观化;重视湿地的生态功能,植物体系构建需有乡土特色,避免栽培引入外来入侵种。

本研究中生态修复采用疏通水系+微地形改造+植被种植+后期管养的联合手段,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可为洪泽湖湿地以及其他类似湿地的修复工程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关知识

【修复工程】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
鸟类栖息地营建研究与实践——以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湿地鸟类栖息地环境营造的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的鸟类栖息地生境营造策略研究——以北京莲石湖公园为例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潮白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pdf
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群落构建模式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的鸟类栖息地生境营造策略研究
上海南汇东滩鸟类栖息地营造工程的生境评价
城市湿地公园的鸟类栖息地生境营造策略研究.docx
湿地公园建设中鸟类栖息地的营造

网址: 【修复工程】小微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 https://m.mcbbbk.com/newsview70565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顺义发布20处鸟类资源丰富的观鸟
下一篇: 提升生物多样性,上海的野生动物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