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诉较多的宠物店,相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予以深入调查。
全文1266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冯海宁(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李立军
▲一只小狗在宠物医院进行核磁检查。图/新华社
一些消费者买来的宠物犬没有活过一周。据《法治日报》4月11日报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网友都经历过,宠物在购买时状态良好,但在购买后一周内就会出现咳嗽、呕吐、便血甚至死亡等多种问题,网友称之为“星期宠”。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相关吐槽和投诉不在少数。
时下,宠物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精神伴侣”。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宠物(犬、猫)数量已达到1.1亿只,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4936亿元,同比增长25.2%。宠物经济虽然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宠物销售市场的“坑”不少。
对不少消费者而言,遇到类似情况,不但钱宠两失,且面临维权困境。那么,宠物店内看起来十分健康的小猫小狗,为何到家后短期内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受访专家认为,宠物短期内生病甚至死亡很可能是因为身上携带传染性病毒。业内人士也指出,这类宠物很可能被注射兴奋剂掩盖生病真相。
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宠物或许就是病宠,但宠物店通过给病宠注射药物,营造出“健康宠”假象。有专业人士就表示,由于犬瘟热、犬细小发病一般为7天,所以购买后的宠物,会在一周内生病或死亡。
根据《动物防疫法》规定,从事动物饲养、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依照规定,做好免疫、检测等动物防疫工作,承担动物防疫相关责任。但从报道看,兜售病宠的宠物店显然并没有尽到相关责任。
而且,这类宠物店还以“一旦售出概不负责”等理由拒绝赔偿,让消费者陷入维权难。这提醒消费者,要谨慎购买宠物,一旦买到“星期宠”,应尽量送到专业机构检测和鉴定,一旦发生责任纠纷,便可以将检测结果作为维权依据。当然,监管部门也应对在售宠物加强检疫抽查和监管。
更重要的问题是,宠物店销售的病宠从何而来?尤其是卖出不少“星期宠”的宠物店,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条廉价收购病宠、通过注射药物掩盖真相、继而兜售病宠的黑色产业链?
报道显示,多名顾客曾从南京同一家宠物店购买的宠物,均在一周内死亡,这不免让人怀疑存在“专门的操作链条”。
如果“星期宠”背后隐藏着病宠黑产,那显然危害较大。因此,对投诉较多的宠物店,相关监管单位不妨顺藤摸瓜进行深入调查。
一旦查实,就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毕竟,上述做法不仅涉嫌违反《动物防疫法》关于感染疫病动物处置的规定,也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总而言之,只有从源头治理“星期宠”,才能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因此,对媒体报道的这类情况,相关部门不妨及时出手,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以维护宠物主人的基本权益。
值班编辑 古丽 康嘻嘻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相关知识
买来一周就死亡的宠物,有何“猫腻”?
买来一周就死亡的宠物,有何“猫腻”?|新京报快评
“星期宠”售卖乱象调查: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
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
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记者调查“星期宠”售卖乱象
记者调查“星期宠”售卖乱象: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
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星期宠”乱象调查
“星期宠”售卖乱象调查: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
“星期宠”售卖乱象调查:短时间内生病死亡
记者调查“星期宠”售卖乱象
网址: 买来一周就死亡的宠物,有何“猫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708.html
上一篇: 宠物寄养VS上门喂养,长假期间, |
下一篇: 小狗的资料简单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