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技术分享】浅谈鱼类鳃霉病的诊断和防控方法

【技术分享】浅谈鱼类鳃霉病的诊断和防控方法

鱼类鳃霉病是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丝引起的疾病,鱼鳃霉菌分类上属水霉目、水霉科、鳃霉菌属。鳃霉病是主要危害淡水养殖鱼类的疾病,近年来利洋公司在技术服务过程中,从养殖的罗非鱼、青鱼、鲤鱼、黄颡鱼、日本鳗等鱼类诊断出鳃霉病,本文介绍鳃霉病的诊断、流行特点和防控建议,希望对大家认知和防控鳃霉病有所帮助。

一、鱼类鳃霉病的诊断

发病鱼上浮、无力,一般肉眼观察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典型发病鱼的鳃丝明显肿胀,粘液增多(图1);有的发病鱼因为鳃霉菌丝堵塞和压迫血管,使鳃丝局部充血发深红或贫血发白,多数鳃丝基部充血发紫,鳃丝末端贫血色浅,呈“花鳃”症状(图2);也有的发病鱼鳃丝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但镜检确能看到鳃丝上寄生大量的鳃霉菌丝。其它原因也可能引起鳃丝以上变化,所以必须在在显微镜下见到鳃丝血管内或鳃丝组织间有大量鳃霉菌丝,菌丝内有较多孢子才能确诊为鱼鳃霉病(图3、图4),病鱼鳃丝的组织切片观察也能见到菌丝和孢子(图5)。

图1 罗非鱼鳃片肿胀,粘液增多

图2 青鱼鳃丝充血、贫血,呈“花鳃”

图3 鳃霉菌分枝菌丝和孢子

图4 鳃霉菌丝

图5 鳃丝组织切片见菌丝和孢子

有些人把显微镜下见到的黑色素细胞当成鳃霉菌,黑色素细胞与鳃霉菌丝在形状上和大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在显微镜下一般呈类似雪花一样的星芒状,树突状分支很多(如图6、图7),而鳃霉菌丝在显微镜下粗细较均匀,分支较少;鳃组织切片观察黑色素细胞分枝宽度一般不超过7微米,细胞中的色素颗粒不足1微米,色素颗粒必须在高倍镜下才能见到(如图8)。而鳃霉菌丝“粗壮”,菌丝直径和孢子直径远远大于色素细胞。

图6 低倍镜下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

图7 高倍镜下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

图8 鳃丝上的黑色素细胞组织切片观察

二、 鳃霉病的流行特点

1、鳃霉病只对淡水鱼产生危害,可能海水不适合鳃霉的生长,一般海水鱼不感染和发病,但近几年在珠海地区低盐度池塘养殖海鲈等鳃丝上也检查到鳃霉菌,是否产生危害还不清楚。鳃霉对鱼种阶段的鱼敏感,一般鱼苗、鱼种养殖容易发生,死亡率高,而成鱼发病后死亡率较低。目前云南罗非鱼养殖发病率很高。

2、目前我们见到多个病例的鳃霉病主要发生在水温20℃左右的水体,有的水温甚至低于20℃,以春季发病率高。鳃霉病有的发生在有机质多的污浊水质或返底、蓝藻暴发的池塘,有时并发车轮虫等纤毛虫,可能加重鳃霉病死亡,而有些池塘常规水质指标良好也发病。

3、见到罗非鱼在水温25℃发病的案例暴发性死亡,面积10亩以下的池塘第一天死亡几十尾,第二天就增加到上千或几千尾。而辽宁发病的鲤鱼成鱼和江苏发病的青鱼成鱼死亡量较低,每天死亡几尾至几十尾。发病鱼更容易在早晨缺氧浮头和死亡,在四川发生的黄颡鱼病例因为鳃霉病早晨浮头、死亡。

三、鳃霉病的防控方法

1、保持水体肥度适宜,避免有机质污染。特别是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和种类,如云南罗非鱼池塘养殖在春季发病高峰期水温20℃以上时,根据底质情况通过定期“福地安”改底分解过多有机质,避免春季返底造成水体有机质过多、浑浊。定期“碧水安”调水,保持水体稳定,可以预防鳃霉病发生。

2、实践证明发病后通过外用药物和氧化剂改底分解有机质、改善环境,鳃霉病可以得到控制,如发病后及时“福地安”多次改底,水体泼洒“永乐碘”、“舒肤康”(五倍子)对治疗鳃霉病有明显效果,死亡率会明显下降。如果并发车轮虫等纤毛虫同时针对性治疗。发病池塘通过治疗死亡停止后,当以后水体环境适合鳃霉菌繁殖后,池塘也可能再次发病,注意防复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技术分享】浅谈鱼类鳃霉病的诊断和防控方法
影响鱼类生长的真菌疾病——鳃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鱼类养殖技术:鱼病预防措施及诊断方式
鲫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鱼类疾病特征及鱼病防控对策
陈昌福:浅谈预防养殖鱼类疾病的重要性
鱼类几种常见疫病诊断和处理
鱼类疾病的诊断和检查方法
鱼类疫病防控指南.docx
5.3+鱼类疾病

网址: 【技术分享】浅谈鱼类鳃霉病的诊断和防控方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70882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鱼病发生的共同特征以及现场检查和
下一篇: 【利洋动态】浅谈鱼粪便观察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