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开脑洞系列丨如何看待「多巴胺文化」?

开脑洞系列丨如何看待「多巴胺文化」?

开脑洞系列来啦!

万物皆可传播学,目之所及的所有都可能成为考卷上的问题。对于答题思考的训练,也从来不只是在于具体的题目,而是更深层次的思考的维度。

将现象、理论...变成有条理的理解框架再输出,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你,已经思考到什么程度?

今天我们就以一种流行现象出发,来看看同学们都有哪些闪光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多巴胺穿搭

2023年来,色彩鲜艳、风格复古、且和儿童主题相关的“多巴胺穿搭”,成为弄潮儿的代名词。

“多巴胺穿搭”是一种高饱和度的色彩组成的穿搭风格,和现在大火的芭比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胆明艳的风格代表着自由、不羁、奔放、无拘无束的内在精神。

除了从传播学角度的分析之外,我们可以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经济下行的大势下,社会状态普遍都是比较压抑暗沉的,所以人们愿意采用一种更廉价易得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愉悦,这也是经济学上的“口红效应”,这是一种对自我的释放,也是对社会不满的宣泄,通过一种自我昭示来确立自我身份与社会存在。

但是一旦被嗅觉灵敏的资本嗅到风向之后,多巴胺穿搭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一场资本的猎杀游戏,简单的模仿、粗劣的堆叠下,多巴胺还是原本的激素效应吗?

迷因传播

@阿光

迷因传播。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迷因”这个概念,他认为迷因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制子,它经过复制变异后进入传播,而后又在人类的模仿下大范围传播。同时,道金斯指出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的迷因的基本要素包括复制的准确性、快速性和形式的稳定性。

“多巴胺穿搭”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其背景音乐和内容形式固定,也十分利于公众跟风模仿,因此,一经诞生,就形成了大范围的传播。从本质上说,“多巴胺穿搭”的传播就是迷因传播的表现。

自我表达

@Derao

作为自我表达的新手段。色彩也是一套符号表征系统。色相明度饱和度之间的差异,色彩搭配方式的不同,意味着色彩表征系统表达人类社会意义的潜在的丰富性。所以多巴胺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我表达。以多巴胺穿搭为例,这些由人们故意选择的颜色和搭配方式成为了人的体外符号系统。穿搭由此成为了一种去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视觉刺激表达宣泄着一个人的情感性格。色彩成为了自我表达的新手段。

@prozac

突破他人的凝视和自我规训。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在“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的风潮中,人们被他人的凝视所影响,无法表达自己的个性,羞怯于展现自己的独特和外貌。“多巴胺”穿搭不受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规范的约束,无视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鼓励人们大胆穿搭,具有反叛精神。解放了被无形的权力监控下的人,是情绪释放需求的具象表现。

群体狂欢

@水水

互动性展演:鲜艳色彩下的集体狂欢

所谓“多巴胺文化”的爆火是以几位社交媒体上特定KOL的内容创作为基点的,经过网络交互传播以及传播流的推动,以“多巴胺”为表征符号的色彩穿搭和与之相对应的附有积极情感色彩的文本风靡网络。群体感染与群体模仿机制下的受众群体在文化经济的运行中流通着意义、快感与社会认同。

@阿光

群体狂欢。狂欢本质上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网络流行文化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全民狂欢”的氛围。“多巴胺穿搭”的传播,就是网民参与到整个狂欢仪式中的表现,只要了解“多巴胺穿搭”这个热点,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甚至是宠物都可以加入到这场狂欢之中。许多网民也是通过参与到这一公共的集体活动中,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共鸣。

文化工业视角

@Corentin

随着“多巴胺穿搭”的进一步流行,它也超越了简单的穿搭层面,成为了群体认同的标志,给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带来社会认同与归属感。而这个特点使得“多巴胺穿搭”和众多亚文化一样,最终被媒体与市场收编。

通过标签化的行为,“多巴胺穿搭”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符号,制造顾客对商品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并非基于自身的真实需要或感受,而是基于某种外在形象的建立。随着多巴胺手机壳,多巴胺首饰盲盒等一系列周边的推出,流行市场完成了对这种新型文化的“再次界定与控制”。在一些小众群体中,“多巴胺”甚至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词汇。

政治经济学

@Derao

多巴胺文化的流行是一种突破区隔的新尝试。多巴胺文化是一种廉价的时尚,构造的成本低廉的认同感。高饱和度高明度的颜色原本更多活跃于时尚界,奢侈品领域和娱乐传媒行业,而现在对于色彩的运用随着多巴胺文化得到普及。

一方面上述领域失去了对多巴胺色彩的垄断,另一方面普通民众通过多巴胺色彩的装造,以低廉的成本拉进了自己与时尚的距离。因此多巴胺文化也可以看作是草根文化通过低廉成本突破趣味区隔的新尝试。

批判视角

@Monkey

媒介操控: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多巴胺文化是在媒体平台上产生象征性文化,也必然受到媒体平台算法的控制,多巴胺文化实际上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向大众呈现出的一种依托于媒体平台的网络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常见。但在各大媒体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的信息环境影响下,多巴胺文化影响了大众的认知和行为,对现实环境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多巴胺文化从网络走向了现实,产生更为广泛与实际的影响。

@助手

多巴胺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人的异化。色彩心理学认为,色彩和人的内在精神与情感相关联,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颜色背后还有着深刻且复杂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颜色对于不同人的意义可能大相径庭。在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中,景观不是影像的简单聚集,而是以影响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在多巴胺文化的流行中,颜色、穿搭又替代了景观、商品,不仅控制着人们的生产和消费,甚至控制了休闲、心理和情感,忽视其文化背景和隐匿控制,就只有消极的迎合和肯定。

总而言之,多巴胺文化的本意是解决焦虑、打破常规,将内心从束缚和刻板中释放,但这并不局限于穿搭或设计,甚至是多彩绚丽的颜色消费本身。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多巴胺文化中重建人际交往、重塑大众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警惕其背后的趣味区隔和消费文化会加重人的异化。这样我们才能更有建设性地讨论并解决深藏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而丰富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完整思路

@卜祥

如果把今年各种饱和色彩的服饰穿搭、追求愉悦为主的设计和各种与多巴胺关联的活动称为一种现象的话,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或许是个体的心理治愈与体验、社会化平台象征与助力、媒介化传导造成的景观社会三者合力,完成了多巴胺文化的推波助澜。

首先,是个体心理治愈与体验。多彩穿搭是一种体验。按照韩炳哲在《非物》中提出的观点,“体验意味着对信息的消费,今天我们更愿意去体验而非占有。我体验得越多,我才存在得越多。”“今天人们首先是通过信息来生产出同一身份。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制造自己。”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促进了多巴胺文化早期发展和流行。

(很棒的角度,我们进行多巴胺穿搭,并不是去占有衣服本身,而且要去体验多巴胺背后的符号意义。)

其次,通过小红书、Ins等社交平台,多巴胺文化找到自己的阵地,实现了影响范围的扩大。众多受众自发参与进一步带来活力。按照享利·詹金斯的观点,参与式文化邀请粉丝和其他消费者积极参与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构成一定能动性与社会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巴胺文化属于参与式文化,也会发挥出其社会意义。

最后,媒介化传导造成了景观社会。炫丽、饱和的色彩形成的创新扩散,从早期的大多数向晚期的大多数传导,更多的人行为被媒介化。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描述的大量景观累积现象出现。

当然,所谓的多巴胺文化能否长久,还需要跟踪分析。多巴胺现象是否会随着个体心理治愈而逐渐冷却?按照流行文化特征,这很有可能。

又如多巴胺景观是否会因异化而引起抵制?这也是一个挑战。流行文化的后期基本都是因稀缺起势,因众多模仿而被人抛弃。如果构成异化,会加速其消散。(流行文化视角)

多巴胺穿搭多以自拍形式展示,按照韩炳哲观点,自拍不是物,而是一种信息、一种非物。非物驱逐了物,这同样发生在摄影上。智能手机让摄影的物消失了。作为信息的自拍,它的效能仅仅作用于数字化交流的内部。同时消失的还有记忆、命运和历史。沿着这一逻辑分析,寄居于自拍的多巴胺文化将像一阵风一样消失。

@sunflower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当一个人感受到快乐时,大脑就会释放出多巴胺。从色彩心理学上讲,颜色与情绪息息相关,明亮的颜色能给人带来快乐、轻松、积极的情绪。“多巴胺穿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对高饱和度的色彩进行协调搭配,于鲜亮彩色中寻求协调与平衡。这个概念最早由时尚心理学家道恩·卡伦在她的作品《穿出最好的人生》中提出,顾名思义,就是将色彩运用于穿搭,从而传递给人愉悦、快乐的情绪。

标签塑造与身份认同

“多巴胺穿搭”建立起了一个以“制造快乐、表达快乐”为口号的话语语境,簇拥者们以标签为号,表达自己的身份;流量争抢者们则精准的抓住了当下社会人们对快乐的渴望,打造出了一个更大的“多巴胺”标签集合。它致力于维护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信心,并由此建立起人们面对和感知生活的勇气。

自我呈现与形象展现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认为在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而多巴胺穿搭,就是人们在台前向他人和社会所展现的形象。人们通过这种积极的方式排解情绪,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

个性价值与社会多元

多巴胺穿搭在彰显自己风格的同时,也积极吸纳着每个人原有的个性与审美标准。多巴胺穿搭的爆火现象,既反映了一种新的时尚潮流和年轻人的个性化追求趋势,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其内核已经从宏大的时代精神转向个体的快乐与自信。

鲜艳符号下的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是由沃尔特·费希尔提出的理论思维方法。叙事范式强调了人在本质上是讲故事者,同时认为价值、感情和美学构成了人们的信仰和行为的基础。从三年疫情的阴霾中走出,又陷入社会焦虑愈演愈烈的环境,解封之后演唱会和live house等各项娱乐活动火爆,多巴胺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人们排解压抑情绪的窗口,活泼鲜艳的色彩散发着情绪感染力。多巴胺穿搭也正是通过这种温和的叙事实践着自己日常化的理想。

品牌跟风营销与伪个性化的隐忧

在多巴胺成为新晋网络热词后,不少品牌也快速总结了多巴胺穿搭的色彩技巧和快乐因子的内涵。6月中,瑞幸率先推出“多巴胺冰咖”概念,为旗下抓马西瓜拿铁、夏日青提拿铁、橙C美式等产品引流。当各大品牌跟风营销,“多巴胺文化”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只要颜色够亮就可以快速掌握“多巴胺风格”。原本象征着个性审美的多巴胺文化可能沦为文化工业,反而变成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消解原本的积极意义。

对于多巴胺穿搭这一现象的流行,你会有哪些方面的思考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开脑洞系列丨如何看待「多巴胺文化」?
服装设计丨宠物服装丨夏季多巴胺系列丨条纹。分享一组毛孩子的服
开卷“户外”的营销,哪个品牌脑洞更大?
脑声问答期丨动物享乐型摄食行为如何测试?
业余像素绘画爱好者关于元气的脑洞
福气又萌趣,周大生珠宝萌宠乐园、果冻龙系列超萌出圈
内啡肽和多巴胺真的是对立关系吗?如何正确戒瘾?一、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通常被称为“快乐分子”,它主要有
如何看待宠物医疗问题?
宠物店如何建立文化
第三层大脑:脑机接口破解人类进化密码

网址: 开脑洞系列丨如何看待「多巴胺文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7114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关于受理温州盈艺电器有限公司年产
下一篇: 河北河宠宠物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