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铁宠物问卷到树的讣告:在“非人之物”中观照“人之为人”
「我们讨论高铁应当如何运输宠物,又何尝不是在求索人类在不断进化演绎的世界中如何适应;我们被“看到了一棵树的讣告”而触动,又何尝不是在悄悄渴望被发现与纪念心中燃烧的火焰而不只是烟。」宠物有望上高铁了?
无论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还是每个计划返乡的归途里,毛孩子的安顿问题都是横亘在铲屎官心头的一根倒刺,不能带爱宠一起出行始终是欲说还休的遗憾。近日,中国铁路推出了一份不同于满意度测评的特殊问卷——
《铁路旅客高铁宠物运输调查问卷》。许多养宠、爱宠人士支持之心溢于言表,但是害怕小动物与过敏人士对于细节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更多的网友们参与这场投票当中纷纷献言献策。
(网友针对问卷建言献策)抛开问卷的最终结果与具体实施方案,单从问卷发放的初衷来看,从“静音车厢”的设置到“宠物运输”的观照,
这架高速行驶的现代科技结晶似乎正在进行一场看见“人”也看见“物”的升温运动。动物如是,植物亦如是。前几天,“看到了一棵树的讣告”在小红书与微博引起热烈讨论。从中不难发现,
在看见“物”的基础上,人类似乎也慢慢开始将“非人之物”当作独立的生命体,提笔书写、放眼阅读他们的生命之书。(热门话题:“看到了一棵树的讣告”)
01
视角:一道日趋平行的目光
更早的历史时期中,出于社会观念与文化惯性的作用,以及卫生管理和健康防控的考量,城市基础设施并没有将目光平行地投向宠物而缺乏相应的设计,法律法规也对于宠物进入公共场所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
在那时,宠物更多承担着实用功能与工作属性,而非人类的家庭成员。在俯视的目光下,宠物的权益与权利乃至情感需求与生活质量尚未被纳入值得被看见的那部分。
(“宠物禁止入内”标识)
直到宠物友好的理念在人类的思想里生根,种子才随风吹入公共空间。从宠物医院、宠物学校,到宠物友好型商场与咖啡店,再到今日这纸特别的问卷,凝聚着中国智慧的高铁不只是高速行驶的庞然大物,宠物出行与享受便利的权利在更多细小的角落也被提上日程。诚然,从“静音车厢”到“宠物友好”,本质上更多地是从看见人的物理需求过渡到看见人的精神需求,但是这道对于动物从俯视趋于平视的目光照见了一个温暖的节点。
看见人,才有可能看见其他生命;看见其他生命,才能更好地看见人。(宠物友好理念)高铁宠物问卷的讨论声与献言声还在空气中持续,在另一空间,在北京街头,一棵树被正式确诊死亡。这棵枯树上面贴着一张白纸黑字的声明——此树已死亡,已申报手续。至此为止,本无波纹。直到一位网友敏锐捕捉到自己看到这一幕时的触动,
“看到了一棵树讣告”一语中的,树的生命有了点睛之笔。评论区中,有网友为这棵树“脱帽”哀悼,有的回忆起自己遇见过的“抢救中的树”,也有的为枯树p上新的枝叶——“物理上已经走了,心里永远开着花”,一颗颗柔软的心正在与这棵树的生命共振。
(网友眼中的“树的讣告”)也有网友客观指出,贴纸似乎只是园林检查中正在走流程的一种告知形式。那么,所谓“讣告”便只是旁观者自我感动的文艺病吗?事实上,其中震撼感似乎来自于“识别讣告”的人而非“贴讣告”的人。这样的识别,是人类在一个非人之物的身上看到生命的流逝,纪念生命,思考生命。这时,
树不再是城市绿化建设层面为人所用的、枯萎便按时报备替换的景观与工具,而是一个趋于平等的生命体。几年前,一些动物园就开始有了为动物们写讣告的习惯。《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中写道,“任何优秀的讣告,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当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去世时,它极力以最快的速度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损失”,动物也一样,于是人们在兔狲狲思邈的讣告中记住了这个物种,并反思起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红山动物园“老马”的讣告)但是在今天,植物也好,动物也罢,
这份生命无需多么“与众不同”,就可以获得有心之人的共情,不是居高临下施舍溢出的情绪,而是平行地注视另一个生命。无论是对高铁能否运输宠物的关注,还是被动植物别出心裁的讣告触动,看似处于不同维度的话题实则纷纷指向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缠绕已久的对话。
02
对话:动物、植物与人类的编年体手记
动物、植物与人共同行走在时间长轴的莫比乌斯环中,相互牵制,相互依存。
旧石器时代,人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共生,植物作为食物与药材,同时也搭建起自然屏障。后来,人类凭借智识走向更高的山峰,开始了驯化动物与植物的漫长旅程,动物开始成为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植物被人类种植,用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在这个阶段,人是目的,而动植物更像是一种手段。再后来,一部分动物成为宠物、一部分动物被请进动物园,也有的成为实验的对象,而植物则有了园艺价值与观赏价值,成为了一门学科。这个阶段里,动植物的价值性跃升,但这份价值更多来源于人类自我实现的赋予,本质上似乎仍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道具。
(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在技术与文明先进如此的今天,在自然届变幻莫测的回应里,
人类回过头来更加关注伦理、温度、生命、情感与爱的课题,于是开始在意动植物的一张一合的呼吸、外化于形的的情绪、乃至需求与权利,甚至也会依偎在动植物的臂弯里寻求哲理与治愈。这场恒久的对话终于在懵懂、驯服、抗衡的时间秩序之外趋近于一种平衡。
动植物园作为当代对话的场所,也是人类与动植物关系的微缩世界。以动物园为例,把动物圈禁与驯化表演的赏玩观念早已散尽,物种保护、动物公益逐渐成为动物园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观赏者的主体身份正在逐渐消退,而作为客人来动物主场做客的客体身份不断凸显。
(红山动物园的暖心之举)正如红山动物园园长曾说过的,“动物园不是花钱看动物的地方,而是学会看待动物的地方。”
理念总会打响第一枪。但是真正从“想到”到“做到”还需要一个严谨的过程。
以怎样的心态对话才能走出自我感动的遮蔽,以怎样的行动反思才能跳脱形式主义的外衣,让这场平等的对话真正实现而非沦为话语与情绪搭建起的巴别塔,将是一个更长久的课题。一周前,抖音博主@群宝无敌 发出的一条视频似乎悄然照见了平等对话的一种生活化心态。博主在外出至偏远地方时遇见一只可怜又可爱小狗,于是和小狗商量跟着自己走给它买火腿肠吃,结果去的店铺却没有火腿肠让博主陷入淡淡的忧伤,只好许诺下次来一定给小狗带火腿肠。之后,博主特意买了火腿肠来找这只小狗赴约。
(博主@群宝无敌)她说,“我竟然会因为跟一只狗信守了承诺感到开心”,随即咧开笑颜又眼眶红润。她平等地与小狗对话,小心翼翼地许下诺言,一丝不苟地遵守诺言。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儿,却承载了尊重的重量。你看,乌托邦的理想只是一个逗点,击碎乌托邦而真切地照进现实才是一个小小的节点。
更重要地,她在这场平等的对话中一定不止收获了另一个生命的欣喜,更是构筑起“人之为人”的意义。
03
哲思:谁为刀俎,谁为鱼肉?
植物学博士史军说,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博物学家乔治·布冯说,如果动物不存在,那么人的本质难以理解。当我们探讨人类与动植物或者说非人之物的关系时,绝非单向度的注视与驯化,
而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凝视与相互参照,这是人之为人的铺垫,也是人跳脱出人与非人的框架去审视自身的基础。(《敞开:人与动物》《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挪威社会人类学家玛丽安·伊丽莎白·利恩曾在《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化》一书中提及了有关三文鱼的两种死亡:一种是被定时的,三文鱼从动物变为食物的可见性死亡,而另一种是计划之外的死亡,这是由动物变为死鱼的一种不可见的死亡。变为死鱼的群体,是偏离在所谓正确轨道之外的,需要被纳入经济损失的考量而碾碎的一部分。其中有些因为意外死亡,有的因为不合乎尺寸标准被转移到将被“处死”的网箱,它们似乎可以被统称为——失败者。
这似乎来自于人对于鱼的驯化。但是将主体转移到人本身,人类身处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三文鱼的网箱呢?(“成为三文鱼”)
有的走向符合普世价值准则的所谓正确的道路,有的因为意外偏离道路或是因为不符合标准而被剥夺通往所谓正确道路的权利。在这种视角下,如果说是人驯化了鱼,那么又是谁驯化了人呢?因此,人类与非人之物的相互关系似乎从不是单向度的。
人为刀俎,也为鱼肉。如果在错综复杂的缠绕中寻不到出口,不如先收起那把尖锐的刀锋,那把对准非人之物也对准自己的刀锋。利恩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哲思与转身,在“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敞开中,努力“成为三文鱼”,尝试在三文鱼的主观视角下共情鱼的感受,以鱼的视角看人类,又何尝不是人类看待社会与世界的缩影?只是那份共情是否真正契合了三文鱼的思想,还是只是人类自以为去蔽的凝视,似乎永远没有答案。
(电影《小世界》)回到起点,我们讨论高铁应当如何运输宠物,又何尝不是在求索人类在不断进化演绎的世界中如何适应;我们被“看到了一棵树的讣告”而触动,又何尝不是在悄悄渴望被发现与纪念心中燃烧的火焰而不只是烟。
褪去人类的茧,在“非人之物”中观照“人之为人”,才能完成羽化成蝶的转身。(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
相关知识
宠物店铺经营中,()是为人之本和从业之要。
生命之树遗传学观后感
宠物小精灵之庭树
《宠物小精灵之庭树》的角色介绍
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相比,人为什么能成为人?
12306推出高铁宠物运输问卷,宠物有望上高铁了
宠物有望上高铁了?12306推出高铁宠物运输问卷
【小论文】动物伦理学:移情亦或共情(empathy or sympathy)?
宠物有望上高铁了?一份旅客问卷引关注
宠物王国5彩虹 宠物王国6之烈火
网址: 从高铁宠物问卷到树的讣告:在“非人之物”中观照“人之为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75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