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动物大全之成都海洋公园

动物大全之成都海洋公园

动物大全之成都海洋公园

诗和远方

<h3>鲸鲨馆</h3> <h3>鲸鲨,Rhincodon typus (Smith, 1828),鲸鲨科鲸鲨属的鲨鱼。鲸鲨仅1科1属1种。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牙多而细小,排成多行。鳃裂5对,鳃裂基大,几乎达身体的背缘与腹缘,最后1对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在腹鳍前方,有臀鳍。尾柄具侧棱,尾鳍呈新月形,下叶短于上叶。如鲸鲨,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h3><h3>属大洋性鱼类。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各海区夏、秋季节都有分布。性情温和。由于大量捕杀,数量锐减。</h3> <h3>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h3><h3>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h3><h3>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h3> <h3>海鳗(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经济鱼类;凶猛肉食性鱼类。硬骨鱼纲鳗形目、海鳗科、海鳗属。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头尖长。 眼椭圆形。口大, 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行; 犁骨中间具10~15个侧扁大牙。体无鳞,具侧线孔140~153个。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黄褐色, 大型个体沿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暗褐色条纹。脊椎骨142~154个。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东海为主产区。</h3> <h3>鳐鱼,属于软骨鱼纲鳐形目 Rajiformes和鲼形鱼目,是多种扁体软骨鱼的统称。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包括2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中国产6科8属28种。我国各地俗称不一,舟山渔民称黄貂鳐叫黄虎,称蝠鲼叫燕子花鱼、黑虎、双头花鱼,称何氏鳐叫猫猫花鱼,而胶东渔民则叫劳子鱼、老板鱼。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8米。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h3> <h3>沙虎鲨,Carcharias taurus (Rafinesque, 1810),锥齿鲨科锥齿鲨属的一种鲨鱼。体长,全长3-3.4米,体重,95-110公斤。又名戟齿砂鲛、戟齿锥齿鲨,是一种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鲨鱼。现正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不同的地方。沙虎鲨的外表凶猛,但它们往往很温顺,除非受到挑衅,否则它并不带有攻击性。食物主要有硬骨鱼(包括大海鲈)、其他鲨鱼及鱼、鱿鱼、蟹及龙虾。</h3> <h3>绿海龟(学名:Chelonia mydas),海龟科海龟属的一种龟。亦称海龟,是各种海龟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其成龟背甲直线长度可达90到12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因其体内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叶绿素而得名。然而,它的腹甲为白色或黄白色,背甲则从赤棕含有亮丽的大花斑到墨色不等。识别法为背甲中央为五盾,左右列各为四盾,眼睛上方具鳞片一对,绿海龟俗称黑龟或石龟,可能与耳身躯远望过去像个大黑圆石有关。成龟的性别很容易辨认,尾巴的长短是性别的特征。一般而言,公龟的尾巴要比母龟长得很多。</h3><h3>绿海龟和其他海龟一样,除了上岸产卵外,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渡过。它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并产卵于温度达25℃以上的沙滩。为草食性动物,是海龟里唯一摄食较多海藻的种类。觅食区多为海草丰富的浅水区。幼龟偏肉食性,长大后变为杂食。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陆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特的生活习性。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温水水域。</h3><h3>被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物种。</h3> <h3>食人鱼池</h3> <h3>食人鲳,也称食人鱼,是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中的一种鱼,是水虎鱼(Piranha)的一种。水虎鱼有近56种,属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按食性不同,可分为:杂食性,肉食性两种。肉食性的食人鲳,正名红腹锯鲑脂鲤(nattereri),即纳氏锯齿鲤。该鱼体长 30厘米(不计尾鳍)。</h3><h3>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东至巴西平原的诸河流中。除亚马逊河外,库亚巴河和奥利诺科河也是其主要产地。现处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h3> <h3>银龙池</h3> <h3>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Cyprinidae),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h3><h3><br></h3><h3>双须骨舌鱼(学名: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又名银龙鱼。成鱼鱼体长度在50-70厘米之间,最大可长至120厘米。是中大型淡水鱼类。体呈带状。口裂明显下斜,下颌盖住上颌,下颌具有类似育儿袋之构造可用于口孵仔鱼。颌须一对。眼睛大而灵活。鳞片大型,鳞片外缘呈粉橘色并随成长而逐渐淡化。臀鳍从肛门后方延续至尾柄,背鳍长度比臀鳍稍短。体延长,侧扁。口上侧位。吻须一对。头部和鳃盖部具有大型板状骨骼,为蜂窝状,可用以呼吸外界空气。背鳍与臀鳍较长,位于休后部。胸鳍大。腹鳍位于胸鳍的后方。尾鳍短小。体被大的鳞片,鳞片呈粉红色的半圆形状。体银白色,并含有蓝色、青色等淡混合色,闪闪发光。</h3><h3>生活在热带的江河湖泊中,喜静,平常在水草丛生环境中游弋,当遇猎食对象时能迅速出击,以鱼、虾、贝为食。6-8龄达性成熟。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及其支流,族群量丰富。</h3> <h3>亚马逊馆</h3> <h3>红尾护头鲿(学名: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商品名:军舰鸭嘴、红尾鸭嘴鲶鱼、红尾鲶鱼、狗崽鲸、狗仔鲸、红尾猫.分布于亚马逊河与奥里诺科河流域,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鱼类。</h3> <h3>射水鱼属(学名:Toxotes;英文名称:Archer Fish):是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射水鱼科七种鱼的统称,以其能从口中射出水滴,射猎水面悬垂植物上的昆虫为食而闻名世界。发现于1766年。</h3><h3>射水鱼体长约20厘米左右,体形接近卵形,头平吻尖,身体侧扁,眼大。体色银白鲜艳,有的呈淡黄色,略带绿色。长着一对水泡眼,眼白上有一条条不断转动的竖纹,在水面游动时,不仅能看到水面的东西,也能察觉空中的物体。</h3> <h3>电鳗,裸背电鳗科的鳗形南美鱼类,拉丁学名为Electrophorus electricus。能产生足以将人击昏的电流,是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输出的电压可达300~800伏,因此电鳗有水中的"高压线"之称。它不是真正的鳗类,而与鲶形目的种类近缘。电鳗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盘点的“地球上最令人恐惧的淡水动物”之一。 世界上已知的发电鱼类达数十种,其他会放电的鱼类还有电鲶、电鳐等。</h3><h3>电鳗(Electrophorus electricus)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圭亚那地区,多在浅水的池沼或水体较混浊的岸边活动,体型很大,是原产地著名的食用鱼。其高超的放电本领使其成为十分出名的鱼类,可作为水族馆中的展示鱼或观赏鱼。</h3> <h3>铠甲弓背鱼(Chitala chitala),观赏鱼商品名为七星刀、小丑刀、花刀、东洋刀等,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肉食性弱电鱼,著名观赏鱼。</h3> <h3>雀鳝是雀鳝科(Lepisosteidae)雀鳝属(Lepisosteus)的大型鱼类的统称,产于北美或中美等地。与弓鳍鱼近缘,同隶于全骨总目(Holostei)。主要栖于淡水,但有的种类可进入半咸水甚至咸水。有锐利牙齿,是大型凶猛鱼类,肉食性。雀鳝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在中国上海、重庆、韶关等地,雀鳝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其他鱼类构成极大威胁,有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h3><h3>拉丁文:Lepidosteus platystomus 雀鳝鱼属外来入侵物种,原产于北美,鱼卵有剧毒,不可食用,成年的雀鳝鱼体长可达3m以上,是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会攻击遇见的所有其它鱼类。和“食人鲳”同是臭名昭著的“水中杀手”,也是“世界十大最凶猛淡水鱼”之一。</h3> <h3>短吻鳄(学名Alligator),属于鳄目的短吻鳄科。其英文名alligator源自西班牙语el lagarto(意思:蜥蜴)。这名称是早期在佛罗里达州的西班牙探险家和定居者命名的。现在有两种短吻鳄,分别是美国短吻鳄(密河鳄)和中国短吻鳄(扬子鳄)。</h3> <h3>冷海馆</h3> <h3>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是鲉科,蓑鲉属硬骨鱼。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背部有毒棘,胸鳍羽状,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上颌中央有一凹刻。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h3><h3>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也会在在桥桩、沉船残骸、水草丛中生活。性格孤僻,喜独居。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繁殖为卵生。分布海域为印度洋及太平洋,大西洋海域有引进。</h3> <h3>刺尾鱼科(学名:Acanthuridae)是鲈形目所属一科鱼类总称,其科名由来,是该科鱼类尾柄上具有一个或数个硬棘,其锋利如外科手术刀,不小心碰到时皮肤很容易被划破流血,故称“刺尾鱼”,在国外也称它为「外科医生鱼」。体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细而有力。口小,端位,具一列密生的门齿状之齿或细长的刷毛状齿。体被小栉鳞,有些固生于皮肤,使表皮粗糙如砂纸,故中文俗称之“粗皮鲷”; 全世界计分为2亚科,刺尾鱼亚科(Acanthurinae)及鼻鱼亚科(Nasoninae),共6属82种(Nelson,2006年数据)。中国产于南海,计6属约28种。</h3> <h3>斑马鱼身体延长而略呈纺锤形,头小而稍尖,吻较短,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纵纹相间排列纹路比较有条理。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此得斑马鱼之美称。斑马鱼和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这意味着其实验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人体。常可用于水质环境的监测。斑马鱼也是比较好养的一种鱼。</h3> <h3>狗头鱼又叫叉鼻鲀,种类繁多,主要有:黑斑叉鼻鲀,星斑叉鼻鲀,地图叉鼻鲀,斑马叉鼻鲀,白点叉鼻鲀,菲律宾叉鼻鲀等等。分布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珊瑚礁海域,杂食性,可喂以藻类,动物性饵料以及人工饲料,适合于水温26度,海水比重1.022,水量400公升以上的水族箱,最大体长可达40公分。</h3> <h3>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为无螯下目,龙虾科,龙虾属的一种,俗称青龙虾、花龙虾、山虾、大和虾、沙虾等。体长可达60厘米,是龙虾属中体型最大者。腹部、第一触角和步足有黑褐色和黄色相间的斑纹。触角的基部有四对疣刺,后面的一对较小。体色多彩明亮。</h3><h3>分布范围:从东非到日本、澳洲和斐济群岛,甚至从红海进入地中海地区。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重要品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和台湾海域。生活在珊瑚外围的斜面至较深的泥沙质地。通常栖息在水深1至10米处,最深记录为145米,以岩礁及礁斜面之静水处为多,有时也可在河口附近水质较混浊之泥底处发现。</h3> <h3>狐狸鱼,Siganus vulpinus (Schlegel and Müller, 1845),是对蓝子鱼科(臭都鱼科)鱼的俗称。篮子鱼俗称象耳、臭肚鱼、猫花、秋畏(厦门)、娘哀(东山)、刺排(平潭)等。因为,从外观上看,该科鱼体呈长卵圆形,极侧扁。头小。吻略尖突,或突出而呈管状。口小,不能伸缩。眼睛大而黑,体色多样,酷似狐狸而得名。虽然该科鱼有“狐狸”的外表,却没有“狐狸”的狡诈和凶暴,脾气温驯,但是背鳍和臀鳍上的刺骨尖锐有毒,当遇到危险时,它就会竖起带毒的背刺,使敌人敬而远之。</h3> <h3>老鼠斑,Cromileptes altivelis (Valenciennes, 1828),鮨科驼背鲈属的一种鱼类,也叫青斑、鰵鱼、驼背鲈。身体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让人感觉很喜庆。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带有斑点的身体能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因容易饲养,所以会长得很快,在确保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的前提下会很长命,如1500升以上的水族箱或有良好的过滤系统的纯鱼缸。会把任何它能吞掉的任何鱼吃掉,所以要注意分类饲养。在水族箱中,可以饲喂大部分不同的食物,像干的或鲜鱼、鱿鱼、对虾、银鱼等等,目前为十分珍贵品种。</h3> <h3>大多数炮弹鱼体长在30--60厘米之间,属于大型海水观赏鱼。它们是很好养海水观赏鱼,对水质无太高的要求,多数可以忍受硝酸盐含量高达300ppm的环境。只要酸碱度不低于7.8,硬度不低于8° dH,它们就可以正常生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在18--32℃之间,以26--28℃时最为活跃。该鱼肉食性,非常贪食,牙齿锐利无比,能咬碎石珊瑚。其适宜水温为 26 ~ 28 ℃ 。可以喂鱼肉、虾肉、颗粒料和小鱼、小虾。它喜欢独居,常躲在岩石丛中。不可同小型鱼或珊瑚虫、海葵等混养。</h3> <h3>珊瑚礁馆</h3> <h3>海葵(学名:Actiniaria)是一种长在水中的食肉动物,属于刺胞动物,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目,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也就是说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h3><h3>虽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h3> <h3>双棘甲尻鱼(学名:Pygoplites diacanthus (Boddaert,1772),盖刺鱼科甲尻鱼属的一种鱼类。体呈卵型,体被中小型栉鳞,前鳃盖骨具棘,间鳃盖骨无棘,体黄色,具8~9条淡青色之黑边横带,由背鳍前方至眼后有一黑边之淡青色带,臀鳍褐色,具数条青色纵纹,背鳍软条部黑色。</h3><h3>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北澳大利亚海区。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海绵、藻类、软珊瑚及附着生物等为食,食性非常单一,不容易改变,故它是一种饲养非常困难的鱼类。虽然双棘甲尻鱼极具特色性的外观,但是却具毒腺之硬棘,有刺毒,是既美丽又危险的一种生物。</h3> <h3>三带双锯鱼(小丑鱼)是海葵鱼的一种,体色鲜艳夺目,通体橘黄色,身上由3条镶着黑边的白斑纹环绕,头短而粗,鳍为圆形,轮廓和眼睛都为黑色。以鱼虾为食。</h3> <h3>鲳鱼,别名有镜鱼、平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白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叉片鱼(江苏、浙江)等。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动物为食。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鱼类。</h3> <h3>刺豚,又称小硬颚鱼。最长约90厘米,和河魨是近亲,腹部有一大大的气囊,大多生活在热带的近海处。全身长满硬刺,颜色多为棕色。代表物种有白腹刺豚和棕腹刺豚(L.wheeleri)。其中,成年的白腹刺豚体形比一般的刺豚小。</h3><h3>刺豚是生活在海洋底层的鱼类。它本身不太喜欢游泳。刺豚的身体构造很特殊。在它肠子的下方,有一个向后扩大成带状的气尖。刺豚一旦遇到天敌,立即冲向水面,张嘴吸入空气,使气尖中充满气体。</h3><h3><br></h3><h3>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1830),为须鲨科、斑竹鲨属的一种鲨鱼。口平横,下唇宽扁,成一连续横褶,眼小无褶膜。喷水孔中大,常伸至眼下。齿细小,多齿头,多行在使用。最后3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臀鳍近尾鳍,尾椎轴不上翘。体长达1米左右,臀鳍经尾鳍下叶为高,臀鳍长于小尾鳍下叶缺刻前方部分3/5-3/4,体具近圆形白色斑点。第一背鳍起点与腹鳍中部相对。躯体呈圆柱形或稍平扁;体侧具一隆脊;头侧不具皮瓣。吻窄圆。</h3> <h3>银鼓属金钱鱼科。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体扁圆形。体长20至40厘米。体银白色,体表两侧腹部有稀疏的数十个黑色圆斑,似金钱状。背鳍前的硬棘条有毒,捕捉时要小心。饲养水温22~26℃,喜弱碱性的硬水。喜食活饵。由于它来自近海的河口水域,饲水中应定期加些海盐。银鼓鱼可同时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h3> <h3>清洁虾(Lysmata amboinensis), 俗称“鲜红女士” , 隶属软甲纲(Malacostraca), 十足目(Decapoda), 藻虾科(Hippolytidae), 鞭藻虾属, 是一类雌雄同体、雄性先成熟进而转化为雌性的小型海洋观赏性虾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珊瑚礁附近 海域, 靠取食珊瑚礁周围鱼类体表的寄生虫、坏死组织为生。即使只把手放进水槽中,它们也会走近过来,以它们那对细小的“剪刀”巧妙地进行清洁。</h3> <h3>海胆(Sea urchin)是棘皮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浅水区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为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壳,多数种类口内具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螅、蠕虫为食。多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经海胆幼虫(长腕),后变态成幼海胆,经1-2年才达性成熟。可分为规则海胆亚纲和不规则海胆亚纲两个亚纲,22目。生种900多种,分隶于225个属。中国已知约100种,化石种约7000种。</h3><h3>分布在从潮间带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多集中在滨海带的岩质海底或沙质海底,或有广泛的分布,或局限在特定的海域,因种而异。海胆是生物科学史上最早被使用的模式生物,它的卵子和胚胎对早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海洋生物之一</h3> <h3>珊瑚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珊瑚虫纲( Anthozoa) ,是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有7000多种,均为海产.珊瑚虫纲又分为八放珊瑚亚纲及六放珊瑚亚纲.根据骨骼质地和水螅体大小,珊瑚一般分为大水螅体石珊瑚 ( large polyp scleractinian,LPS) 、小水螅体石珊瑚( small polyp scleractinian,SPS) 、软珊瑚以及海葵等几种类型.珊瑚礁生态系统也被称为水下“热带雨林”, 具有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吸引旅游观光等重要功能.许多珊瑚个体色彩绚丽, 艳丽的颜色不逊色于陆地上的各种鲜花, 有的珊瑚品种还有惊艳的荧光效果,不同类型的珊瑚可在水族箱中构建成立体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使珊瑚在水族行业中具有极大的竞争力</h3> <h3>沉船馆</h3> <h3>䲟鱼(remora亦作sharksucker或suckerfish),亦称印鱼,海洋鱼类的一种。它以能吸附在鲨鱼或其他海生动物或远洋船体上遨游而闻名。印鱼体细长,色深,生活于全世界较暖水域。摄食寄主的食物残渣,在某些情况下像清洁夫一样,吃其载送者体外的寄生物。</h3> <h3>海鳝(Muraenidae),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活于浅水,栖于岩礁间并隐在缝穴内。与其他鳗类不同之处是鳃孔小而圆,一般无胸鳍。皮厚,光滑,无鳞。口大,牙坚利,适于捕捉及咬住猎物(主要是其他鱼类),也能严重伤其天敌,包括人类。海鳝于受侵扰时才会攻击人类,此时可变得十分凶恶。</h3><h3>它体长如蛇,脑袋小,嘴巴前凸,嘴里长满尖利的牙齿,牙齿大得嘴巴都合不上。海鳝令人惊奇的另一个特点是牙齿的位置。海鳝的牙齿长在两对颌上,一对颌在嘴里,另一对颌在咽喉部。海鳝的皮肤没有鳞,覆盖着一层经过化妆似的红晕花纹。其栗色斑点、零星斑点、条纹有时形成离奇的花纹。</h3> <h3>触摸池</h3> <h3>鳗鲶,Plotosus lineatus (Thunberg, 1787) ,又称线纹鳗鲶,鳗鲶科鳗鲶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红海、萨摩亚、韩国、日本、南海、澳洲、罗得豪岛等海域。鳗鲶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为危险鱼类。以小型鱼虾为食。</h3> <h3>非洲馆</h3> <h3>十间鱼(学名:tilapia buttikoferi)又名非洲十间,原产地非洲西部的狮子山,属慈鲷科,体长20-30cm,椭圆形,体色灰白,体表从眼睛到尾鳍约有8-10条暗黑色环带绕身。</h3><h3>90年代初作为观赏鱼进口,其体型呈纺锤型,腹鳍较长,呈淡黄色,色彩鲜艳,体型大,泳姿美,易于饲养,因而深得广大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h3> <h3>中国馆</h3> <h3>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h3><h3>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h3> <h3>水獭馆</h3> <h3>水獭,学名:Lutra lutra(Linnaeus,1758),为鼬科、水獭属的一种动物。水獭躯体长,吻短,眼睛稍突而圆,耳朵小,四肢短,体背部为咖啡色,腹面呈灰褐色。</h3><h3>水獭多穴居,白天休息,夜间出来活动,除交配期以外,平时都单独生活,善于游泳和潜水,听觉、视觉、嗅觉都很敏锐,食性较杂,一年四季都能交配,每胎产1-5仔,主要栖息于河流和湖泊一带,尤其喜欢生活在两岸林木繁茂的溪河地带,分布范围极广,亚洲、欧洲、非洲都有其的踪迹。</h3><h3>水獭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3> <h3>雪鸮馆</h3> <h3>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h3><h3>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雪鸮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h3> <h3>爬虫馆</h3> <h3>绿鬣蜥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爬虫宠物之一。美国每年都从中、南美洲的鬣蜥养殖场进口大量的绿鬣蜥。在美国的每个宠物店里几乎都能找到绿鬣蜥。物种首次由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在1758年正式命名,两世纪以来大量亚种已被认证,但后续只被认为是不同区域同一物种的变种。原产自中南美洲及其周围岛屿。美洲绿鬣蜥 (Iguana iguana) 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IG,它们原产于墨西哥和南美洲各地。成年IG的体长一般在2.0米左右,体重可达8公斤。</h3><h3>IG是树栖性蜥蜴,它们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会在树枝上度过。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入丛林,IG便开始了一天的活动;它们离开夜间休眠的栖息场所,爬向高处以寻找最佳的曝晒位置。就这么懒洋洋地休憩在树梢,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恩赐,一晒就是整个上午。中午时分,IG便开始四处觅食;它们算得上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主要以植物的叶子、花和果实为生。 幼年IG的身体一般呈绿色,它们借此来躲避天敌的视线;随着年龄的增长,绿色会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颜色会是浅黄色、浅蓝色或者棕色等。IG主要的身体特征包括背部的梳齿状鳞片,尾部黑色的环状条纹以及成年雄性个体大而下垂的喉扇。在野外环境,IG的寿命一般在10-15年之间,个别会更长一些;人工IG个体的寿命可达20年以上。(此图为小型品种)</h3> <h3>大型绿鬣蜥</h3> <h3>毛丝鼠(学名:Chinchilla lanigera Molina):是啮齿目、毛丝鼠科、毛丝鼠属动物的统称。</h3><h3>短尾毛丝鼠体型较大,体长30~38cm,尾长10cm左右;长尾毛丝鼠体型较小,体长24~28cm,尾长14~15cm。 一般雌鼠体重510~710g,雄鼠体重425~570g。前半身似兔,后半身似鼠,耳大钝圆,尾毛蓬松。眼睛明亮,鼻端两侧有许多长须。标准毛丝鼠皮毛呈蓝灰色,腹部渐淡至白色,腹中部有分界明显的白色带。</h3><h3>该物种群居、性情温顺、昼伏夜出,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兔子大小的花栗鼠类动物,以皮毛柔软漂亮而闻名于世,由于受到人类的大肆捕杀而濒临灭绝。</h3> <h3>鳄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世界最大的淡水龟之一、有淡水动物王者之称,分为两大种类,俗称大鳄与小鳄。大鳄又名真鳄龟(产自北美洲美国东南部),小鳄又名拟鳄龟,有四个亚种,分别是北美、佛州、南美、中美。常见的有北美和佛州,其中佛州因一些人为原因价格较贵。因体型大且攻击性强,除了短吻鳄较少有天敌。曾由于人类的猎杀失去栖息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成易危物种。后因其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深受国内龟类爱好者青睐。</h3> <h3>壁虎是蜥蜴的1种,又称"守宫"。西南地区称“四脚蛇”、“巴壁虎”,"巴壁蜥"等。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h3><h3>其中壁虎属约20种,中国产8种,常见的有多疣壁虎、无蹼壁虎、蹼趾壁虎。在温暖的地区、丛林、沙漠都有分布,以至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地区的各家各户有檐篷小洞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其踪迹,但由于壁虎是季节性动物,温度于摄氏11度或以下的环境下仍然活动的话就会死去,所以一般在亚热带地区生活的壁虎,每逢冬季就会躲起来冬眠,故此壁虎比较少见于寒带等寒冷地区。</h3> <h3>猪鼻龟,英文名Pitted-Shelled Turtle、New Guinea Plateless River Turtle,学名Carettochelys Insculpta。俗称:两爪鳖,拟鳖,飞河龟。也叫大洋洲猪鼻龟,是两爪鳖科下两爪鳖属的唯一一种。其分布局限于:澳大利亚北部,伊里安查亚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为两爪鳖科内硕果仅存的一个品种。2004年,首次登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十大濒危物种的前十名。</h3> <h3>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 ,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蝎子:八重山蝎(澳链尾蝎)Liocheles australasiae 。</h3><h3>世界上的蝎子约有1700余种,常用以入药、泡酒的为东亚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 (Karsch),对风湿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亦称马氏正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它入药蝎:西藏琵蝎Scorpiops Tibetanus;其它泡酒蝎:条斑钳蝎(蒙古正钳蝎)Mesobuthus Eupeus。</h3> <h3>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管牙类毒蛇。雄性最大全长77厘米,雌性98.1厘米。头较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雄蛇体侧有一红白相间的纵线纹路,雌性体侧纵线纹路为白色或淡黄色。有2亚种。</h3><h3>多于阴雨天活动,晴天的傍晚亦可见到,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蜥蜴、鸟和小哺乳类等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繁殖为卵胎生,秋季发情交配。分布于中国、越南、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h3> <h3>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h3><h3>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蜘蛛、蟾蜍并称“五毒”。</h3> <h3>捕鸟蛛属于较原始之蜘蛛,其全身密生细毛。南美洲及北美洲的一些捕鸟蛛身上某些地方具一种刺激性的蛰毛,遇到老鼠等天敌便用后脚扫散这种自然的致痒粉。敌物之反应如工人铺设织维玻璃毛毡后,全身会发痒。因可使用这种护身方式,则未必有亚洲等地捕鸟蛛那么会咬。美洲捕鸟蛛,毒性因此常低于亚洲等地的。台湾仅在兰屿发现亚美阿蜘蛛(YamiawataseiKishida1928)一种。</h3> <h3>角蛙,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蛙,近年业者更名为招财蛙。角蛙的亚种至少有六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钟角蛙(C. ornata)而最昂贵的就属亚马逊角蛙,又称为霸王角蛙,身价上万台币。</h3> <h3>企鹅馆</h3> <h3>巴布亚企鹅,学名:Pygoscelis papua (J. R. Forster, 1781),又名白眉企鹅、金图企鹅,体形较大,身长约60-80厘米,重约6公斤,眼睛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白斑,嘴细长,嘴角呈红色,眼角处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显得眉清目秀。因其模样憨态有趣,有如绅士一般,十分可爱,因而俗称“绅士企鹅”。</h3><h3>生活在较南地区的巴布亚企鹅以吃磷虾为主,生活在较北的则较多以鱼类为食。11月来到栖息地交配,12月底-1月左右产下雏鸟,之后1-3月份就由父母抚育雏鸟,一直到夏季结束。很多南极地区的岛屿都是巴布亚企鹅的繁殖地。最主要的几个巴布亚企鹅族群均在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和凯尔盖朗群岛;也有一些巴布亚企鹅在麦夸里岛、赫德岛(Heard Islands)、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繁殖。全球每年有逾300,000对巴布亚企鹅在各地进行繁殖。</h3> <h3>海豹馆</h3> <h3>海豹是对鳍足亚目种海豹科动物的统称。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全身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肢,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随年龄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全世界共有11种海豹。</h3> <h3>水母馆</h3> <h3>水母(英文名称:Jelly Fish):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h3><h3>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h3><h3>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影踪。水母早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过250余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全部生活在海洋中。</h3> <h3>海马馆</h3> <h3>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h3><h3>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h3> <h3>鲨鱼馆</h3> <h3>白鳍鲨(学名:Triaenodon obesus),又译三齿鲨,又称白顶礁鲨(whitetip reef shark)、白头礁鲨(注意:勿与白鳍鲨(whitetip shark)混淆),是真鲨科灰三齿鲨属的唯一成员。 俗称:白鳍鲨 鲎鲛 名称:灰三齿鲨 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饲养要求: 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温和 但偶有攻击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体长:可达210(厘米) 种属:海水鱼类,板鳃亚纲,真鲨目,白眼鲛科</h3> <h3>乌翅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又名黑翼鲨、黑鳍鲨或黑鳍礁鲨,俗称污翅白眼鲛,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及温和海洋的鲨鱼,以猎食珊瑚鱼为主,有时也会捕猎鲟鱼及乌鱼。就如它的名字所言,乌翅真鲨的胸鳍及背鳍的顶端是黑色的,而下部是白色。它们身体上半部的皮是呈褐色。最大的乌翅真鲨可达3.5米长。它的前端是呈圆钝的。一种称为灰珊瑚鲨的鲨鱼外形与它很相似,但从其较粗状及灰色的身体及没有黑端的背鳍,就能分辨它们。由于乌翅真鲨体型较小,所以并不认为是人类的威胁。</h3> <h3>护士鲨(Nurse shark),中文名为:铰口鲨(Ginglymostoma cirratum),隶属于须鲨目(Orectolobiforme),铰口鲨科 (Ginglymostomatidae),铰口鲨属(Ginglymostoma)。铰口鲨科全世界有3属3种。体长3米,体重可至100公斤左右。白天在海底或岩洞内休息,夜间捕食。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嗅觉灵敏。卵胎生。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偶尔可见,在加勒比海地区最为普遍。</h3> <h3>虎头鲨展示区</h3> <h3>虎头鲨(正式中文译名:低眼无齿鷶,拉丁学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江河湖泊中,是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养殖鱼类,也是人们喜爱的垂钓对象。其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北广大丘陵、山区的溪流、沟塘、江河等水体中,为小型优质的野生经济鱼类。虎头鲨肉质好、生长快、体型大、食性杂、耐低氧、易捕捞。自然生长一年个体可达1000g-2000g,人工养殖可达3000g-5000g。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有发展前景的养殖品种。</h3> <h3>淡水巨怪</h3> <h3>巨骨舌鱼(学名:Arapaima gigas):是巨骨舌鱼属(Arapaima)的物种,亦称海象鱼。成鱼体长可达2-6米,重可达100千克。体形巨大,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h3><h3>以鱼、虾、蛙类为食。体型笨重,行动缓慢。生殖季节挖穴产卵,雄鱼护幼发育达2-3个月,等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肉可制成干品或盐制品,是产区大众食品。牙齿晒干后可用来代替锉具。活的鱼体颜色美丽,用于观赏。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h3> <h3>达氏鳇,俗称鳇鱼。英文名为kalugasturgeon。达氏鳇软骨鱼类,物种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是全世界惟有黑龙江流域才有的珍贵鱼类。</h3><h3>达氏鳇 Huso dauricus 又称黑龙江鳇,隶属鲟科,鳇属,系该属世界仅有的 2 个品种之一,产于黑龙江,最大个体可达 520 kg 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 达氏鳇寿命长,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适应性强,能耐低温。 达氏鳇经济价值极高,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值。</h3> <h3>萌宠馆</h3> <h3>松鼠猴(学名:Saimiri sciureus),是产于南美洲的小型猴类,驯养容易,又能繁殖,是正逐渐宠物化的动物。身体纤细,尾长,毛色大部为金黄。</h3><h3>松鼠猴为杂食性,喜食各种水果及小型昆虫,栖息在原始森林中临近溪水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有4个亚种。</h3> <h3>黑帽悬猴是尾巴最能卷曲的猴子,属灵长目悬猴科,是濒危野生动物种类,分布在南美洲一带,习惯栖息于海拔2700米的潮湿热带森林,主食水果、种子和昆虫。在它们的头顶长着一块浓密的黑色毛发,看上去像似带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因此被称作黑帽悬猴。</h3> <h3>海狸鼠(学名:Myocastor coypus)又名河狸鼠。分布于南美洲。体型大,短粗,体长43~65厘米,体重5~10千克。尾长而圆形,具鳞片及稀疏短毛。后肢稍长。头较大、鼻小,在水中能关闭。栖息于溪河、池湖及水渠等处,穴居。植食性,也食软体动物。全年均可繁殖,每年一胎,每胎5~6仔。是重要毛皮兽,肉可食,现在已世界性广泛饲养,部分地区逃役者成为入侵物种。原产于南美洲,并已被引入到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3> <h3>湾鳄,Crocodylus porosus(Schneider, 1801),鳄科鳄属的一种鳄鱼。又名河口鳄、咸水鳄、马来鳄,因二战末期的兰里岛之战而出名,因此又名食人鳄,位于湿地食物链的最高层次,为现代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一种,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由于它是鳄目中唯一颈背没有大鳞片的鳄鱼,所以亦被称为“裸颈鳄”。</h3><h3>湾鳄具地盘意识,拥有适应高盐度水质的生理结构。中国已采取行动,争取让已在中国绝迹千年的湾鳄重生,湾鳄无亚种分化。</h3> <h3>金刚鹦鹉(Psittacidae):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艳丽的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鹦鹉,属大型攀禽。共有6属17个品种。具对趾足,每只脚有4只脚趾2前2后。该科鹦鹉尾巴长,看似镰刀状的大喙只有凤头鹦鹉可与其相比。以水果为食,食量很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舌有吸出果肉。面部无羽毛,兴奋时可变为红色。两性外貌相似。</h3><h3>是热带美洲鸟类,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在河岸的树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达65年。有些种类可学会用柔和的声音模仿说话。但很多情况下会像野生鹦鹉那样尖叫。</h3> <h3>海兽湾</h3> <h3>加利福尼亚海狮(学名:Zalophus californianus):体长1.8-2.1米,体重100-350千克。头骨长330毫米,呈凸形,头的上外廓直线形。外耳壳小;吻端圆。利用前肢作为滑桨前进,后肢则被动地拖在身后。成年雄性颈部具有扩大的鬃毛,通常顶上为白色毛皮,背部为深棕色,腹部和侧面着色较浅,而雌性则可以看起来更为棕褐色。</h3><h3>海栖,成群活动。白天在海中度过,晚上到岸上睡觉,可下潜100米。听觉、嗅觉特别好。主食各种水生动物。约5岁性成熟,分布于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h3> <h3>海龟馆</h3> <h3>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属爬行纲,海龟科的海洋动物。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吻部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前额鳞2对;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排列;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h3><h3>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玳瑁的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大家应该抵制玳瑁及其他海龟制品。</h3> <h3>魟鱼馆</h3> <h3>珍珠魟鱼,拉丁名为potamtrygom motoro,属于软骨鱼亚纲,原产于南美洲全域。属于淡水魟鱼品种之一, 珍珠魟同样分布于南美洲的河流里面,属于淡水魟鱼,珍珠虹鱼的尾巴带有剧毒,盘体可达50CM。</h3>

相关知识

「海昌海洋公园宠物医生招聘信息」
【曲江文化集团】海洋公园开展动物训练方法的主题培训
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五一人气爆棚,萌宠扎堆宠爱无极公益活动
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宠物公益跑,千人千狗热力开赛
成都动物眼科医院是否靠谱?
成都东三环附近动物美容店
狗狗品种大全之中型犬和大型犬
成都动物眼科中心能治疗什么眼病?
突发!7️⃣月优惠来...
动物名称大全一览表

网址: 动物大全之成都海洋公园 https://m.mcbbbk.com/newsview8336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动物界中的庞然大物大赏,堪称王者
下一篇: 食物过敏VS食物不耐受,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