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爬行类动物(以下简称“两爬”)在亿万年的进化下,已经适应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从地下到树顶,从沙漠到海洋,它们无处不在。
“安静、干净”同时兼具自然科普属性的两爬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宠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普的推进与误会的逐渐消除,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推动两爬事业发展的浪潮中。然而,新的机遇,意味着必定出现新的问题。近日,RZ编译了部分相关研究结果,于大家一起探讨不可忽视的“新”问题——两爬的动物福利。
由爬行动物福利倡导者Clifford Warwick领导的一个小组认为,圈养爬行动物在健康和福利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他们写道:“与在家庭环境中享有自然寿命的宠物狗相比,75%的爬行动物在家中第一年就会死亡。”
该团队强调:我们对它们的生物需求知之甚少,我们甚至无法将它们妥善保存在动物园,更不用说私人住宅了。同时,家庭圈养两爬并不能满足动物福利提出的“五种自由”。
而事实上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尚处在萌芽阶段的行业,爱好者们自发的饲养行为已经实现了很多公立机构没有精力完成的事,越来越多的濒危保育物种在饲养者手里突破人工繁育瓶颈,甚至一些品种早已完成了Fn代的培育,中国饲养者也逐渐贡献出了“世界首例”的成功繁育案例——即使在“五种福利”未被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每一位饲养者可以为每一只宠物尽量提供足够的环境配置,至少“如何养活”将不再是普遍问题。
产生这种负面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负责的饲养心态:
我们可以看到,实体店与展会上,大多数合法的两爬品种价格并不高昂。其中有些常见品种是非常便宜的(某些水龟、蛙类、蝾螈)。这导致了一些两爬饲主不愿意花费必要的钱来妥善安置和喂养它们,或为它们提供所需的兽医护理。知名网站Petfinder列举了常见的几种推辞:“我才不会花XXX元购买灯具!”;“这龟这么便宜,死了就死了呗“;“我还小,钱不够啊“;或者“这是我孩子的责任,而不是我的责任”。
RSPCA (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表示:“两爬经常被忽视,是因为饲主不确定如何照顾它们。”但在有经验的饲养者看来,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温湿度不达标、过亮的照明及过分骚扰——都是不难避免的。但一些饲养者往往因为“价格决定价值”,对自己的宠物投入的精力与价格成正比。使得很多价格低廉,饲养难度更高的物种被白白当做“新手/练手”的牺牲品。而两爬高效的新陈代谢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低温和少食来节约能量消耗,这也意味着它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死亡。这误导了一些人相信自己养的没有问题。
“每个大神都是踩着尸体走过来的”。这句话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得不承认从千禧年走过来的国内爬友们因为资料匮乏、交流平台较少、信息闭塞等环境因素,导致在摸索一些较为少见物种的饲养方式时付出过很多代价。但是,这句话不能成为当下的信条。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饲养者人数的激增,国内原本几千、几万人的小圈子已经扩大到了六位数甚至七位数,庞大的饲养者基数使得每种常见的两爬都有较为完善的中文资料,甚至大多数较为少见的品种也有丰富的外文资料可供查阅。大部分的“养死”并不能怪罪于环境或物种状态,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态度是否正确。我们建议,爱好者们在购买自己所喜爱的品种之前,尽可能的查阅充足该物种的生存资料以及值得借鉴的饲养经验,切勿因为一张图、一段视频或仅仅“确认过眼神”而冲动消费。两爬不是物品,每一只两爬都是一个会呼吸、有生理需求的生命体。
由比利时根特大学的Frank Pasmans博士和Tom Hellebuyck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不认为饲养两爬对公共健康或动物福利造成的负担大于其他伴侣动物。同时,两爬也是不需要太多照顾的理想伴侣。而科普教育正是改善这种局面的首选途径。
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已经被分享,我们得以在国内外网络上查到丰富的物种资料。同时,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两爬爱好者选择了畜牧专业或医学专业,并在校园内通过自己的热情感染者给更多的学生,近年来全国已有多个高校自发开展了相关科普活动;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团体自发地运营制作相关的科普作品。
我们希望这些有着专业素养的团队在推进科普活动的同时,尽量更多地关注两爬动物福利,这不仅能大大提高科普内容的丰富程度,还可以在让听众认识、了解这些物种的同时,也会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些物种。从而让新晋的爱好者更理性的选择要购买的两爬。也能逐渐消除“有毒吗、咬人吗、能吃吗”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相信这些专业力量会成为促进未来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放眼世界,其实很多往日眼中“高大上”的欧美国家,在有关两爬动物福利方面也尚处在起步阶段:英美法澳台等可以合法饲养两爬的国家和地区在审批饲养者的饲养申请时,并不对饲养环境做明确要求。正是这样“初级”的合法状态,导致每年大量的大型爬宠被遗弃到野外或者救助站,造就了美国多地的生态悲剧。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世界上很多生态专家和福利组织提倡根本不该饲养两爬。
而德国给出了应对措施——德国法律规定:饲主需要严格按要求布置饲养环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德国爱好者分享的两爬“豪宅”。例如蛇类,德国明令要求饲养环境长度应当是蛇体长的二倍以上,并且在购买时会附带大量的法律条款与免责协议需要买家签署。这样的环境配置未必绝对科学,但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那些已经适应人工环境的两爬更舒适和充裕的活动空间;德国不止通过这种方式约束两爬的饲养者,同时对狗和其他小宠也有着同样严格的限制。这样大大提高了饲养门槛,一定程度上劝退了那些想“买来试试练手”的顾客。也使得购买者能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家中为数不多的宠物。
由此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国内外的差距没想象的那么大:都有大量为繁育物种和科普努力的人;也有很多盲目购买和肆意放生的人;同时也都有不尽如人意的法规限制。我们相信中国完全具备在两爬动物福利领域上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潜力。
因此,“合法”与“负责的心态”并无关联。即使在“不合法”这种大环境下,国内两爬宠物行业仍完成了高速发展。事实上,法律仅仅限制了一些发展方向,但并没有影响发展速度。所以,“不合法”并不能成为“不负责”的借口——欧美多国频繁的放生和虐待事例可以证明。因此,我们希望每一个饲养者,在尚无明确的法规约束前,需要自觉地端正饲养态度:饲养前认真学习物种相关的知识;以两爬“视角”来完善饲养方法和理念,为自家的宠物提供更好的饲养环境等。从改善宠物的饲养环境做起,再影响新晋饲养者,降低非正常的死亡率,以此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京都律师事务所马律师的呼吁到人大代表尚先生的提案,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也参与到为两爬爱好者争取“名分”的活动中来。要知道,我们的新中国仍然年轻,不能因以往二、三十年产生的错误就选择否认未来的发展潜力。
每一个两爬行业内的推动者都应该意识到:法律能否被向好的方向推动,其实要看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方式与程度。我相信不科学的饲养方法与轻浮的饲养态度绝不会推动法律向理想方向进步,反而容易被更具社会影响力的福利组织所诟病,导致法律的一再收紧。
从未来回首,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差的时代
你说了算
相关知识
【关注】香港又一宠物狗对测试呈阳性反应,饲养者为确诊病例
谈谈各位饲养者家里的宠物鸟
幼犬社会化:应做的事及不应做的事
为何很多饲养者不喜欢野生鸟类接触家养的宠物鸟?
哪些宠物鸟更适合饲养者拿来繁殖小鸟呢?
2021年白玉鸟的饲养问题
「为何不把小孩拴起来?」— 狗追小孩事件背后的宠物教育启示录
宠物克隆无边界,监管不应留空白
做短视频剪辑的三个小技巧,适当的转场别忽视,粉丝都爱看
情感忽视——房间里的“大象”
网址: 这是每一位饲养者都不应忽视的问题 https://m.mcbbbk.com/newsview85215.html
上一篇: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组织开展“科学 |
下一篇: 【新宠驾到】异宠界冷峻代表——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