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岁月,狗与人的难忘纠葛
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 年 2 月初,延安的一个小山村迎来了 9 位北京知青。当时正值春节前后,这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因为知青的到来有了新变化。
这些知青里有四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还有五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他们住的窑洞,在冬闲的时候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乡亲们都爱来串串门,有说有笑的。知青们做饭时飘出的香味,把村里不少饿着肚子的狗都吸引过来了。
在这些狗当中,尚老汉家的黑里特别显眼。这黑里是只浅黄色的成年公狗,背上的黑毛像貂毛一样竖着,特别威风。它站着的时候,身子前挺后撅,尾巴卷在背上,脖子挺直,和身子正好成 90 度角,看起来就像个精神的小战士。它的头和耳朵长得像德国狼狗,眼睛亮晶晶的,很有神。
一开始,村里的狗到知青这儿来,大多都是畏畏缩缩的,又警惕又害怕。只有黑里不一样,它大大方方地蹲在土包上,盯着知青手里的饭碗。就因为它这大方的样子和独特的外形,知青们都很喜欢它,还因为它背上的黑毛,给它取名叫黑里。
刚到村里的时候,知青们还不太知道粮食有多珍贵。过年才能吃到的黄馍馍和油馍馍,他们随手掰下一块往空中一扔,黑里就像箭一样跳起来,一下子就把食物叼住了。没几天,黑里就和知青们混熟了,成了他们的小跟班。
没事的时候摸摸黑里,那柔软温暖的毛可舒服了。黑里一高兴,就摇头摆尾地往人身上扑,舌头到处乱舔。不过,知青们也有点怕它舔,毕竟村里的狗经常吃屎,卫生状况实在让人担心。
村里的生活特别艰苦,没有电,也没有农业机械。乡亲们种地全靠人力,收成少得可怜,一亩地也收不了多少麦子。到了晚上,只有炕头的煤油灯能发出一点微弱的光。那时候,周总理都批评延安的情况,说以前毛主席在的时候,老百姓家里还有存粮,现在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差。人民公社化时期搞大锅饭,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养几只猪和鸡都不行,说是搞资本主义。那时候还流行一首苏联诗,好像觉得越穷越光荣,结果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差,到了开春,村里有人连活都不干了,出去要饭,就为了给家里省点口粮。婆姨们也都挎着篮子去山坡上挖苦菜,一家人就靠苦菜和玉米粒煮粥填饱肚子。
知青们刚到村里的时候,还有家里带来的钱,偶尔能买点肉改善生活。有一回,他们煮了猪肉,炒了回锅肉,把肉汤倒在脸盆里喂给黑里。黑里吃得可香了,把盆舔得干干净净。从那以后,黑里就天天早上守在窑洞门口,像个忠诚的卫士一样,好像认定了知青们是它的新主人。
陕北农村的狗好像都有点嫌贫爱富。它们看人的穿着就能知道谁有钱谁没钱。碰到穿着整齐的公社干部,它们一声不吭;要是看到衣衫褴褛的叫花子,就会追着咬。黑里的主人尚老汉,是个穷苦的庄稼人,他穿的棉衣棉裤全是补丁,棉花都露在外面。有一天尚老汉来找知青,黑里竟然对着他大叫,直到尚老汉拿起背绳吓唬它,黑里才不叫了,但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亲近主人。知青们都觉得很奇怪,就因为一盆肉汤,黑里就“变心”了。不过尚老汉倒也没太在意,有人帮着喂狗,他还能省点事。黑里跟着知青,也显得更有底气了,整天威风凛凛地到处跑。
队长家的大黄狗长得又大又凶,头大脖子粗。知青去队长家串门的时候,每次都得先和大黄狗“过招”。只有等队长把大黄狗拦住了,才能进门。进去之后,队长会拿出好吃的招待知青,可大黄狗看着知青吃自家的东西,心里就不乐意,老是想找机会偷袭。每次知青刚要进门,装睡的大黄狗就会突然扑过来咬脚后跟。好在知青们都有防备,每次都能躲过去,不过那场面也真是够吓人的。
知青们也想过给大黄狗点吃的,缓和一下关系,可是后来粮食越来越紧张。队长把队里的玉米种子借给他们煮粥,已经很不容易了,哪还有多余的粮食喂狗呢?幸好有黑里在,每次知青去队长家吃饭,黑里就会在路边和大黄狗对峙。它既不靠近队长家,也不跑远,就那么昂首挺胸地站着,让大黄狗不敢轻举妄动,知青们就可以趁机溜进队长家。
在那个时候,走夜路是特别可怕的事。有个知青赶集回来,路过同学住的地方翻山回村,因为路上耽误了时间,天就黑了。他一个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心里害怕极了,总担心会有狼从树林里窜出来。他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握紧的拳头。听邻村的同学说,以前有人被狗扑,随手一拳头就把狗打飞了。他也在心里想着,如果真遇到狼该怎么办。他缩着脖子,硬着头皮一路小跑下山,直到看到村里的灯光,才松了口气。从那以后,知青们出远门都会带上黑里。
黑里跟着知青去公社赶集的时候,就像个小保镖。它在前面后面跑来跑去,一会儿不见踪影,一会儿又从草丛里冒出来。它竖着耳朵,仔细听着周围的动静,有它在,知青们走夜路就安心多了。当时的公社,就是现在的李渠镇,只有一个小饭馆,卖两面馍和粉条汤。知青们吃饱了,也会给黑里一个两面馍,管它能不能吃饱呢。
可是有一次,黑里遇到了大麻烦。在姬庄,黑里被村口的几只狗围住了。那些狗先是叫着招呼同伴,然后越围越紧,叫声也越来越凶。突然,就打起来了。黑里虽然长得强壮,动作也敏捷,可是它跑了很久,只吃了一个两面馍,根本没多少力气,没一会儿就有点招架不住了。就在黑里快要被咬伤的时候,村里一个老乡拿着背绳冲过来,把群狗赶跑了。黑里这才逃过一劫,知青们赶紧带着它跑了。经过这件事,知青们和黑里的感情更深了,以后出门都会带上一根棍子,想着万一有危险可以和黑里一起应对。
但是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有一天下工后,一个知青在村口看到黑里趴在土坡上啃东西。他走过去的时候,黑里不但没有像以前那样欢迎他,反而露出凶相,龇牙咧嘴地叫着。知青吓了一跳,本来想教训它,可是又觉得不太对劲,就没敢动。没过多久,黑里就跟着尚老汉一家走了。原来,尚老汉家太穷了,打算去远处开荒种地,黑里就跟着他们走了。知青看着黑里远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既觉得失落,又有点埋怨黑里的“绝情”。
黑里走了以后,村里有人生了一窝小狗。其中有一只黑白花的小公狗,知青们看到它就想起了姬庄那只很厉害的大花狗。那大花狗长得特别大,头大脸方,很是威风,就是小时候剪耳朵的时候出了意外,耳朵上留下两个黑窟窿,看起来有点吓人。它在这一片地方可是出了名的厉害,咬伤过不少狗,还经常去集市上找吃的,甚至还咬过知青的手腕。最后,它因为误食了乡亲们放在玉米地里防止猪祸害庄稼的炸药,嘴都被炸烂了,知青们没办法,只能帮它结束痛苦。
知青们把这只黑白花的小狗抱回了家,取名叫花儿。那时候,他们原来住的窑洞快塌了,就搬到王老汉家附近的一个寒窑里住,男女生分开做饭。知青们有个小院子,出门干活的时候,就把花儿留在院子里。花儿自己待着很孤单,每天就盼着知青们回来。知青们一下工,花儿就像看到亲人一样,扑上来又舔又啃,眼巴巴地看着知青,希望能被抱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不管多累多饿,知青们都会先抱抱花儿,和它玩一会儿,再去做饭。可是时间长了,每天干活太累了,心情也不好,花儿再来扑的时候,知青们就会把它推开。花儿不放弃,一次次地扑上来,却一次次被推开,最后只能委屈地呜呜叫着,不再上前。不过第二天,它还是会摇着尾巴迎接知青,好像已经忘了昨天的不愉快。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知青们自己都吃不饱,更没什么好东西喂花儿。他们每天吃的就是玉米面窝窝和玉米种子煮的菜粥,给花儿喂食也就是随便挖一勺,如果不够,也没有多余的食物给它。天气热的时候,苍蝇特别多,知青们就学老乡的办法,在玉米粥里加杀虫剂来杀苍蝇。那勺加了杀虫剂的玉米粥还真管用,杀了不少苍蝇,虽然放了好几天已经馊了,但是因为有杀虫剂,也没有发霉,知青们舍不得倒掉。在他们眼里,粮食太珍贵了,哪怕有点危险,也不想浪费。
有一天下工后,知青们累得躺在炕上不想动。花儿像往常一样扑上来,却被知青一脚踢开。花儿饿着肚子,只能可怜巴巴地站在门口叫。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都不敢表现出对猫狗的喜爱,觉得那是资产阶级的情调。那时候电影里的女明星都是很“革命”的形象,很多学生甚至会批判自己的父母。在大家眼里,狗就是个动物,不用太在意它的感受。可是花儿的叫声,让知青心里很难受。他坐起来,看到花儿那可怜的眼神,心里有点不忍。看看四周,锅里没有吃的,现做饭又要好久。最后,知青把那勺杀苍蝇的玉米粥放在窑洞门口给花儿吃了。
花儿饿得厉害,很快就把粥舔光了。可没一会儿,它就躺在地上,肚子朝上,眼睛里满是绝望和哀怨,身体不停地抽搐,叫了几声就不动了。知青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心里特别自责。他在窑洞外面挖了个坑,把花儿埋了,还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花儿能在天堂安息。这一幕被一个乡亲看到了,传出去后成了大家的笑谈,说他还给狗上坟。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城市里到处都是宠物商店和宠物医院,人们对宠物特别好,甚至自称是狗的爸爸妈妈。那些宠物狗吃得胖胖的,营养过剩,普通的食物都看不上。而那个知青,每次看到狼狗,就会想起黑里,看到黑白花的小狗,就会忍不住叫一声花儿。在贫穷的日子里,狗为了生存改变了忠诚,人也在困苦和时代的影响下,人性发生了扭曲。那段和黑里、花儿的经历,成了知青心中永远忘不掉的回忆,也让人们深深思考贫穷对生命和人性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