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眼镜蛇的用法

眼镜蛇的用法

眼镜蛇

眼镜蛇,中药名。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naja(Linnaeus)除去内脏的全体。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小儿麻痹症。

别名

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吹风蛇、饭铲头、万蛇、饭匙头、吹风鳖

声明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1、血虚筋骨失养者及孕妇忌用。

2、《广西药用动物》:“血燥筋枯的人和孕妇忌用。”

1、抗肿瘤作用。

2、提高免疫功能。

3、对心脏的诱导收缩作用。

4、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5、抗炎作用。

6、对肺的保护作用。

1、《广西中药志》:“通经络,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脚气。”

2、《广西药用动物》:“活血,强筋骨。”

3、《常见药用动物》:“主治风湿病,神经痛。”

4、《中国动物药志》:“祛风,活络,止痛。治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等症。”

临床应用

1、治风湿病:(眼镜蛇)鲜肉炖服,每次250g。(《广西药用动物》)

2、治风湿性关节痛:饮眼镜蛇新鲜血液,每日用一条蛇的血液冲酒服,连服半个月。若服后发热,可隔天服或停服。(《广西药用动物》)

眼镜蛇有多个属种。如南非眼镜蛇、阿氏射毒眼镜蛇等。

加工炮制

夏、秋季捕捉,杀死后,剖除内脏,鲜用或盘成圆形,文火烘干。

药材鉴别

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体长140-150cm。头黑褐色,颈部背面具眼镜状斑纹,体背部黑褐色,有狭的黄白色横斑,斑纹有时呈双条形。腹面前段呈黄白色,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第21-24鳞呈淡黄色,其余均为黑色。无颊鳞。背鳞平滑斜行。气腥,味淡。

动物学信息

全长1-2m。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头及体背黑褐色,颈部具眼镜状斑纹,体背呈黄白色至灰褐色。无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或3;颞鳞2+3,上唇鳞2-2-3式。背鳞平滑,23-21(19)-15行;腹鳞160-196;肛鳞2分,尾下鳞38-54对。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知识

眼镜蛇的生活习性和眼镜蛇的形态特征
什么动物会吃眼镜蛇?深入了解眼镜蛇的天敌
眼镜蛇科普
眼镜蛇科普知识
眼镜蛇养殖(眼镜蛇养殖技术)
黄莺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的品种简介
广东十大毒蛇, 眼镜蛇第六, 眼镜蛇第三, 竹叶青夺榜首
眼镜蛇的繁殖之谜:并非无性繁殖
【出售福建眼镜蛇

网址: 眼镜蛇的用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88915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如何饲养眼镜蛇
下一篇: 长沙小海药业宠物犬猫液体钙贴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