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吃掉孩子宠物的家长...

#吃掉孩子宠物的家长...

#吃掉孩子宠物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孩子的宠物被家长吃掉了:以爱之名的残忍】

孩子当宠物养的大闸蟹被煮熟,在家长催促下孩子哭着吃下,爸爸询问“什么味道”,小孩回答道“香的味道”。 看到这段描述,或许你会觉得这是某部恐怖悬疑片的情节,但这是真实事件,而且似乎与更多相似事件构成了搞笑视频的垂类:吃鱼吃了一半被告知吃的是自己最爱的鱼,放学回家发现自己养的兔子被宰杀、养了两年的狗被奶奶10块钱卖掉.......

这些视频通常打上搞笑、萌娃的标签,成为记录孩子急剧情绪反应的一种“趣味呈现”。但这种趣味似乎只是家长自以为是的“恶趣味”,把崩溃大哭的孩子当搞笑素材,用画外音逼问下的满意回复证明自己的“权威”。网友批评:“你就缺这口肉吗?” 显然不是,那么在物质充裕的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父母要杀掉孩子有感情寄托的宠物?又为何对孩子的崩溃大哭不以为然甚至以此为乐?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大闸蟹或者鸡、鸭、兔子等无非就是一些食材,它们生命的终点就是餐桌。小孩饲养宠物不过是一时兴起,哭闹也只是短暂的情绪爆发,甚至长大后回想起来也会当作童年趣事一件。也有网友认为从孩子的角度看,真挚的感情投入赋予了两只大闸蟹独特意义。家里又不差这一口肉,何必扼杀孩子的童真?

宠物与食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情感联结,宠物指人们为了精神目的,而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豢养的生物,用于观赏、作伴、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小王子》中成为伙伴的狐狸一样,大闸蟹正是因为孩子投入的时间和建立起的情感联结而不再是食物。如果在买来大闸蟹之时就和孩子说明白它们是食材,而不适合当宠物,孩子面对它们被端上餐桌,反应会截然不同。

从大闸蟹之死我们看到,父母和孩子对于宠物的认知不一致。父母看大闸蟹,看到的是食用价值。而孩子看到的是作为宠物的陪伴。父母觉得养大闸蟹作宠物是一时兴起,孩子却觉得自己身负责任,应照顾好自己的朋友。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代际差异,反而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孩子,孩子对生命的珍视、对宠物的责任感、同理心在代际差异中被渐渐磨灭。

未和孩子商量便杀掉孩子的宠物,这种不尊重的教育方式背后,可能还有父母对亲子关系的误读。父母认为孩子的生命是我赋予的,孩子和我是一体的,我的意愿就是孩子的意愿。这种心态不仅是轻率的,而且是傲慢的,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附庸,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独特性。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家长逗孩子玩儿吗,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逗”,即“惹”、“招引”,通常能引人发笑,产生愉悦的情绪。但在逗小孩、逗姑娘,逗娃的种种行动中,被逗的往往是在关系结构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父母煮了孩子的宠物大闸蟹,孩子大哭而父母却还在逗弄他问“什么味道?”,可见父母并未觉得这段插曲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较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没有自我,不会反抗,只不过是父母可以随心逗弄而又不会真正离开的附庸。

有人称“把孩子逗哭”这种逗法为“中国式逗孩子”,比如过年对孩子说“来,给亲戚表演个节目”“筷子沾一滴酒尝尝,怕什么”等等。亲子关系的模糊、对孩子独立人格建构的忽视还可以从更长的尺度中体现,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仍旧要接受父母的控制。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一种依赖感、成就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情绪价值。

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对父母子女的关系做了独特的阐释:“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却不该占有这生命,因为这生命生来就是要超越父母。

理想的父母子女关系是什么样的?恐怕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众说纷纭的关系模式中,尊重成为了亲子关系的基石。父母看着子女远去而并不阻拦,看着子女飞翔而并不失落,用充分的尊重唤醒一个崭新的灵魂。父母给予孩子生命,这无可争议。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的自由是自然赋予的,父母没有权力剥夺这种自由。 孩子的宠物被家长吃掉了:以爱之名的残忍(作者:知著网)

相关知识

离谱!父母吃掉孩子的“宠物”,竟是为...
离谱!父母吃掉孩子的“宠物”,竟是为了……
吃掉孩子宠物、故意激怒“逗”哭孩子……恶意消遣孩子拍短视频违背立法精神
【央广网评】为博流量吃掉孩子宠物?这样的“搞笑视频”不好笑不可取
家长三类不经意谎言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宠物被家长吃掉了:以爱之名的残忍
杀了孩子养的宠物,又逼娃自己吃!家长们却说…
为博流量吃掉孩子的宠物?恶意消遣孩子拍短视频违背立法精神
吃掉孩子宠物 故意激怒“逗”哭孩子 恶意消遣孩子拍短视频违背立法精神
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

网址: #吃掉孩子宠物的家长... https://m.mcbbbk.com/newsview90103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崩溃大陆Crashlands癞螃
下一篇: 螃蟹会认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