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它们好奇心重,爱喝牛奶,还能轻易看穿你的心思?你自以为对家中的猫咪了如指掌,科学家却要打破迷思,解开慧黠猫眼背后的真相……
大家都自认了解自家的猫咪。它们往往被描述成奸巧又自利的动物,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过猫并不会比其他动物更自利─不懂得关心自身利益的动物,很快就会被演化淘汰了。事实上,我们对这种寻常动物的许多观点,近来被分子遗传学家、兽医学家与动物行为学家的发现给颠覆了。所以,如果你认为你家的猫无法控制又功于心计,准备跌破眼镜吧……
猫咪沒办法训练?
惊人的事实是:猫和狗的学习能力不相上下,所以我们应该有办法训练它们,只不过很少人这么做。有一部分是因为养猫的传统功用是猎杀老鼠,这它们天生就会,放任它们自由发挥反而表现得更好。反观未经训练的狗,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展开剩余 88 %
然而这两种动物的基本差异,不在于它们学习能力的高下,而是促使它们学习的动机是什么。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认为人类的关注本身就是种奖赏。它们近乎迷恋似地专注在训练者的一举一动。这代表训练者可以塑造它们的行为,例如做对了就轻拍它的头,做错了就故意不理它。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食物当做奖励来训练狗,不过对多数猫咪来说,食物是唯一始终有用的奖励方式。的确,猫咪最容易训练成功的把戏就是「讨吃」,视频网站上有无数的影片可以证明这点。
训练猫咪比训练狗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毅力,因为猫咪只会在它们需要特定东西的时候才会留意人类,狗却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人。首先必须教猫只要注意过来就会得到奖励,最好是一只美味的大虾或是一口好吃的鸡胸肉。最初的训练时间必须短,因为猫一旦觉得无聊就会马上走开,而任何意图把它拉回训练区的行为会让它更难学会。
要改善猫咪的福利同时让主人生活得更轻松,训练可能是很有价值的方法。例如,要带猫咪去看兽医可能很折腾。不过要是猫咪事先训练过,觉得进出宠物包很有趣,而宠物包本身也安全舒适,那要带它出门就会減少许多压力。
2.好奇心会杀死猫?
这句古谚的意思好像是猫咪很喜欢追根究底,经常让自己身陷险境,但事实上很少猫咪会这样做。猫的好奇心确实程度不一。有些猫咪胆子够大,会去接近新奇的事物,但大多数的猫一般谨慎得多,反而会在安全距离之外探查不熟悉的事物。现在生物学家认为,这样的特质在很多动物身上也很常见,人也是如此。一旦食物等资源短缺的时候,胆大的动物会活得比胆怯的动物好,因为它们会先吃到食物。只不过,动物接近食物时会胆怯,意味这它比较不会沦为猎食者的大餐。这就是为什么这两种个性都还保留在物种命脈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句话呢?原来这句话最早的记录是在十六世纪出现,原始版本是「小心谨慎害死猫」,这里指的是忧虑或压力下的小心谨慎。我们不清楚当时的人为什么会认为这值得注意,不过兽医学现在重新发现了这句谚语背后的事实。现金有很多宠物猫会罹患膀胱炎或皮肤炎等压力相关的疾病,而最近的研究显示,猫与猫彼此队里可能是使它们罹患这些疾病的主因。
饲主不自觉地挑了两只无法共处的猫,或者相邻屋子的猫在彼此领域的交界打架,都有可能是猫咪压力的来源。猫咪不像狗会分析复杂的肢体语言来解决这类分歧,还能在冲突状态下连续生活数个月、甚至数年之久。
圖一:貓咪並不會比其他動物更好奇。應該說,壓力會殺死貓。
3.猫已经彻底驯化了?
波斯猫、暹罗猫、俄罗斯蓝猫和缅因猫等品种纯正的猫符合生物学家认定的完全驯化标准。饲主会控制它们的繁殖、饲育和照料,就像纯种狗那样,蓄养的猪、牛也算。
不过英国大部分的猫血统并不纯正。它们的母亲可能是宠物,但是一到交配季节(通常在1月或2月),就会钻出猫们不见踪影,尽可能地吸引许多公猫注意,其中可能有一、两只公猫也是有人蓄养的宠物猫。不过今日大部分的饲主会把公猫结扎以免它们到处乱跑,这就表示其中很多公猫是无主夜猫,它们靠自己的机灵存活下來,而且对人类极度警觉。
母猫花上好几个小时、甚至长达好几天吸引来公猫,接下来它会观察这些追求者,选择一、两只交配─若是「完全驯化」的动物,饲主可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这种行为在驯化的过程中没什么改变,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至少非品种猫还不是完全驯化的动物。此外,这种求爱行为也让家猫得以继续演化:公猫有多坚持以及母猫如何择偶,这两者都会影响下一代幼猫的特征。
而野猫的存在更进一步证明,并非所有「家猫」都是完全驯化的。家中养的幼猫一生下来就在学习如何与人类互动,但如果出生的头两个月身边沒有人类陪伴,通常它们就会变得对人怀有戒心。它们可以适应野外的生活方式,从垃圾中翻找食物。
如果野生的幼猫在还不到两个月就被人发现,与人类「相见欢」,它们很快就会变得跟一般宠物猫沒两样。
因此猫在几代以內仍然可以在驯化和野化之间转换,这是完全驯化的动物做不到的事。你家的非品种猫可能也有野性的一面。
4.猫知道饲主在想什么?
人类以外的动物能否「了解它们周围的动物有心智」?科学家目前还莫衷一是。我们运用这套「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ToM )时非常得心应手,很难想像沒有它会怎么样。举例来说,我们在对话时会无意识地谨慎用词来传达讯息,因为我们能够想像自己说话时,对方可能会怎么想。我们会考虑到谈话对象具有和我们类似的心智,不过也会考虑到彼此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思想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
除了人类的猿类近亲之外,其他哺乳类动物似乎仅有极少的「心智理论」。狗狗所表现的是「基本款」,也就是「关注对关注」(attention-to-attention):它们会依据其他狗是否注意到自己,而改变发出信号的方式。然而,这不能证明它们知道其他狗有思想。这可能是由一套复杂的沟通规则所表现出來的结果,像是「如果能同时看到其他狗的两只眼睛,就表达你的意向;如果沒有,就吠叫引起对方注意。」
我们还不清楚猫能否做到这么复杂:它们的祖先是领域型动物,少有机会和自己同种的个体互动,因此猫的脑不太可能演化出这种能力。所以你的猫盯着你时,它当然是在注意你,但不太可能是在揣测你在回想什么,更別说读出你的心思。
圖二:要猜出你家貓咪在想什麼並不難:「有更多貓食嗎?」
5.狗的嗅觉比猫灵敏?
比起人类相对迟钝的鼻子,猎犬能够嗅出的气味浓度是人的一万至十万分之一。猫咪的鼻子较小,灵敏度大概只比人类好上一千至一万倍。所以就某方面来说,狗的嗅觉的确比猫灵猫。
不过和人类不同的是,猫和狗还具备另一种嗅觉─这第二个「鼻子」位在口腔顶部和鼻孔之间。若要分辨这第二种化学感觉,猫可以轻易把狗打趴。
这第二个「鼻子」是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也成为杰克森氏器(Jacobson’s organ), 它有一对充满流体的管子,每条管子的开口一端在鼻孔,另一端在门牙后面。管子在大约半途的位置链接了小袋,內有感覺器官。
气味必须先溶在唾液里,然后往上压送到小袋裡,才能到达这个器官,产生的感觉介于嗅觉与味觉之间。犁鼻器甚至有专责的脑区「副嗅球」(accessory olfactory bulb),不经手真正由鼻子产生的讯息,只处理犁鼻器所产生的讯息。
猫咪犁鼻器內的感觉受器分布范围比狗来得大(30:9)。此外,狗使用犁鼻器时不會有明显的迹象,但是猫会:它们会把上唇往上拉,露出上排牙齿(可能同时也打开了犁鼻器的导管),一脸凶恶狰狞的样子。
或许是因为我们相当晚才发现这种扭曲表情有多重要,所以连个用來描述它的英文名字也沒有。生物学家就用它的德文名字「flehmen」(裂唇嗅)來称呼。
猫咪犁鼻器的鉴别力可能比狗还强,因為猫原本是独来独往的动物,所以必須靠气味记号来互相沟通。它们几乎总是在刚闻到另一只猫留下的气味记号时,露出「裂唇嗅」的反应,所以它们可能是用犁鼻器来得到关于记号主人更详细的资讯。
目前的研究还未揭开猫咪犁鼻器能力的全貌。不过我们确实知道,如果它们曾经相遇,日后就能够从对方留下的气味记号辨识出身分;即使沒遇过,它们也可以分辨出记号主人的性別与生殖状态。
圖三:貓咪的鼻子不像狗那麼靈敏,不過牠的犁鼻器就勝過狗了。
6.畜养家猫的起源要回溯到约四千年前的古埃及?
就考古学证据来说,这个地点和这个时间点都沒錯, 不过近来对宠物猫D N A 进行的研究发现,时间点可能要再往前推五千年左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 )的卡洛斯‧德瑞斯考博士(Carlos Driscoll)检验了数百只宠物猫和野生猫的粒线体D N A 。他得到的结论认为,驯化的家猫(Felis silvestris catus)和它的野生同类中东野猫(Felis silvestris lybica)是在大约一万年前就演化成不同分支,而不是四千年前。后来,家猫才从起源地扩展到整个中东和北非。这些家猫偶尔会和野猫杂交,两者随时间逐渐变得不同,尤其是在被驯化的能力上。
我们还无法确定家猫精确的发源地:现今该地区野猫的DNA 应该很近似全球宠物猫的DNA ,但是由于目前该地区政治动荡,我们还沒办法保证能收集到足够的样本来定位出确切的地点。
因此,与其说是在埃及突然发生单一的驯化事件,家猫更像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才逐渐从野猫演变而来的。猫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像宠物,不过仍然保有猎捕的能力,使它成为保护食物、杜绝鼠患的至宝。
7.牛奶是猫的理想食物?
猫咪舔着一碗牛奶,很满足的样子,这样的传统印象其实容易使人误解。
猫咪很喜欢鲜奶油里头的高含量脂肪,所以直接从母牛挤出来的生乳对猫很有吸引力,尤其是鲜奶油浮到牛奶上层之后。不过,现在超市买到的牛奶因为进过加工,不会形成鲜奶油,有些猫咪虽然可能喜欢牛奶的味道,但很多猫咪却觉得它难消化。
就像所有幼小的哺乳类动物,初生的幼猫能后消化牛奶里的主要醋类,乳糖。
对幼兽来说,乳糖是相当有价值的能量来源,但是在它们断奶之后沒多久,肠道內消化乳糖的酵素「乳糖酶」就开始消失。成猫喝牛奶的时候,肠道內无法消化的乳糖可能会开始发酵,让猫咪胃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