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名词解释(爬行纲)

名词解释(爬行纲)

爬行动物: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羊膜、绒毛膜(或浆膜)、尿囊和卵黄囊等一系列胚膜(胎膜)结构的卵,称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繁殖的能力。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后部突出的一个盲囊,深入到胚外体腔内充当呼吸和排泄器官,称尿囊。

股窝和鼠蹊窝:某些蜥蜴类的皮肤腺(股腺或臀腺)在大腿内侧或泄殖孔前的开口,分别称为股窝和鼠蹊窝。在繁殖季节分泌物在孔外堆积风干,可吸引异性并有利于交配时防止滑脱。

颞窝:又称颞孔。爬行动物头骨两侧眼眶后颞部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称颞窝。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和双颞窝4种类型,如蛇为双颞窝类。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有密切关系。

次生腭:脊椎动物从爬行动物开始,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胸廓:陆生脊椎动物骨骼的结构特征,从爬行动物开始,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和韧带相互连接形成囊状结构,称胸廓。具保护内脏、帮助呼吸的功能。

皮肤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止于皮肤的肌肉,称皮肤肌。

同型齿:牙齿未分化,都为圆锥形,形态相同、功能相似,称为同型齿。

端生齿和侧生齿:牙齿着生于颌骨的顶面或内侧缘,分别称端生齿或侧生齿。端生齿、侧生齿着生不牢固,易脱落。

槽生齿:牙齿着生于颌骨的齿槽内,称槽生齿。槽生齿着生牢固,不易脱落。

毒牙: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1对或2对特化的大牙,表面有沟(沟牙)或中央有管(管牙),基部通过导管与毒腺相连。

胸式呼吸:借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张与缩小帮助完成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物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左右心室的孔,称潘氏孔。

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

盐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半阴茎:蛇类和蜥蜴类的交配器官,为泄殖腔后壁伸出的一对可膨大的囊状物。

副膀胱:泄殖腔壁两侧突出形成的一对囊状器官,为水栖龟鳖类的辅助呼吸器官。又称肛囊。

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名。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新脑皮,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

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蝮亚科和蟒科蛇类具有的感知环境温度微小变化的热能感受器,称红外线感受器。如颊窝、唇窝等。

颊窝:蝰科蝮亚科蛇类在鼻孔和眼睛之间的一个凹窝,为热敏感器,能感知周围环境内0.001℃的温度变化。窝内有一薄膜,将窝分成内外两室,薄膜是上皮细胞,上面密布神经末梢,末端略膨大。

唇窝:蟒科蛇类吻鳞和上唇鳞表面的小型洼陷,是一种热敏感受器,能感知0.026℃的温度变化。

自残断尾现象:某些蜥蜴在尾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会在尾椎骨的某个部位连同肌肉和皮肤一起断裂的现象。自残部位的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务,残尾断面可重新长出再生尾。

相关知识

宠物 名词解释
爬行纲
爬行纲分类
自然后果教育法名词解释
动物福利的名词解释
宠物内科学心力衰竭名词解释
自然后果法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
自然后果惩罚法名词解释
宠物行为学肢体语言名词解释

网址: 名词解释(爬行纲) https://m.mcbbbk.com/newsview98161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进化历程.p
下一篇: 什么是爬行动物? 爱问知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