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

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区分在于计划性)

1.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计划内)

2.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计划外)

四.教育制度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国家的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最具有操作和价值的)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中学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也是课程最早源于),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类型

(一)根据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

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2.综合课程

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二)根据内容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三)根据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2.选修课程

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四)根据开发主体分类

1.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

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2.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五)根据呈现方式分类

1.显性课程

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内,预期性)2.隐性课程

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外,非预期性)

(六)根据课程任务分类

1.基础型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拓展型课程(广度):拓展知识能力开拓视野

3.研究型课程(深度):探究态度和能力

中学教学

一.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除了教学,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教学与智育(途径与内容的关系)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直接经验就是学生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文化成果,是个体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的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其次,在学生的认识方式上也

相关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库及答案1
CHARM野性魅力——宠物教育与行为科学的领航者
猫咪的智慧与学习能力
宠物医疗技术员的简历怎么写好教育背景
宠物医疗与教育
皇家宠物食品中国区总经理蔡晓东:中国宠物市场需教育普及和专业人才供给
宠物店合伙人的秘密武器:团队意识与学习能力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推出《儿童过敏教育手册》
铎悦教育:创造适合宠物行业从业人员终生成长的教育

网址: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0331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美国刚毛猫怎么训练?5个妙招让它
下一篇: 怎么培养宝宝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