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大脑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鸟会建立紧密的伴侣关系,有些鸟却不会?为什么有些鸟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却喜欢与人往来?为了解答这些

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大脑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鸟会建立紧密的伴侣关系,有些鸟却不会?为什么有些鸟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却喜欢与人往来?为了解答这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大脑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鸟会建立紧密的伴侣关系,有些鸟却不会?为什么有些鸟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却喜欢与人往来?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古德森深入研究了鸟类的脑部。他研究了鸟类在群聚时神经回路所发生的变化,想以此了解鸟类决定和谁交往,以及要加入规模多大的群体,究竟是受到怎样的大脑机制的影响。
      根据古德森的研究,鸟类大脑内控制社会行为的回路和人类很像。这些回路非常古老,是所有脊椎动物共有的回路。早在大约4.5亿年前,鸟类、哺乳动物和鲨鱼的共同祖先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回路,形成这些回路的神经元会对一组名叫九肽的古老分子起反应。这些分子原本是古时的“两侧对称动物”(我们的祖先)用来调节产卵机制的元素,但后来演化出社交方面的功能。古德森发现,鸟类社会行为之所以会不同,是因为与这些分子有关的基因在表现上有微妙的差异。人类的情况很可能也是如此。
      人脑中的九肽被称为催产素和升压素,催产素是由脑内的下丘脑负责制造,号称爱情激素、爱抚激素或信任激素,甚至被称为“道德分子”。实验证明,催产素能够减轻人类的焦虑,并提高他们的信任感、同理心和敏感度。鸟类也有类似的神经激素,名为鸟催产素和加压催产素。以斑胸草雀为例,这种体形小巧的群居性鸣禽通常会和伴侣形影不离,并且会成百上千只聚集在一起。但古德森等人发现,如果他们让这种鸟脑内的鸟催产素无法发挥作用,它们和伴侣以及笼内的伙伴在一起的时间便会减少,而且还会避开大型的群体。相反地,如果给它们更多的鸟催产素,它们就会变得更加喜欢社交,并且会更愿意亲近自己的伴侣及笼内的其他伙伴,也会更乐于加入较大的群体。
      古德森决定找出群体规模不同的鸟类大脑中这些肽的受体所在的位置,因为这些受体的密度和分布位置或许是有些鸟比较喜欢群居、有些鸟则不大喜欢的关键所在。他的研究对象包括梅花雀科的鸟类,这些鸟的生态习性和交配对象都很相似,也都施行单配制,终身配对,而且夫妻会合作抚养后代。不过,它们的群体规模却差异很大。古德森不远万里跑到南非,找到了三种梅花雀科的鸟类,其中两种绿翅斑腹雀和紫耳蓝饰雀不喜欢交际,只爱成双成对地出入,而另一种安哥拉蓝饰雀则会适度交际。此外,他还找到两种高度群居性的鸟类,它们是斑胸草雀和斑文鸟,后者是生长在亚洲热带地区的一种漂亮的栗色小鸟,常常几千只聚在一起。有一个实验室将它们称为雀中的“嬉皮士”或“和平主义者”,因为这些鸟未表现出任何攻击性。
      古德森找出这些肽的受体在鸟脑中所在的位置,发现不同的鸟之间存在惊人的差异。热爱社交活动、喜欢成群结队的斑胸草雀和斑文鸟在背外侧膈膜(脑内与社会行为有关的重要部位)的鸟催产素,远多于那些比较孤僻的雀类。
      古德森和他的同事詹姆斯•克拉特很好奇,这些类似催产素的肽是否也在鸟类的夫妻联结中扮演重要角色,于是他们再度检视斑胸草雀的大脑。当两只斑胸草雀并肩栖息、彼此跟随、互相理毛,或一起坐在巢里时,人们往往就认为它们已结成一对。古德森等人发现,当他们阻断这些斑胸草雀脑内肽的作用时,它们就不会表现出这种正常的配对行为。显然只有在它们脑内的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它们才会正常地结为配偶。
      许多研究表明,催产素可能在人类身上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心理学家鲁思•费尔德曼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体内催产素浓度的高低关乎他们的爱情的寿命。体内催产素浓度较高的伴侣,彼此之间的关系能够维持得比较久。
      然而古德森的另一位同事马西•金斯伯里认为,科学家们已经逐渐不再把人体内的催产素以及鸟类身上的类似激素视为单纯的“爱抚分子”。她指出,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鸟类之后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爱情激素,“事实上也有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甚至削弱配偶之间的关系”。人类是否也有这样的状况?目前尚无定论,但金斯伯里等人认为,鉴于每一个纲的脊椎动物分泌这类激素的构造和功能都很类似,这是很有可能的。事实上,科学家们针对人类伴侣所做的几项研究显示,催产素和一些负面的情绪(例如焦虑和不信任)是有关联的。
      金斯伯里等人认为,没有一种神经化学物质能对大脑和身体发挥绝对良好或有利于社交的作用。无论在鸟类还是在人类身上,这些激素是否能影响社会行为,似乎要看环境和个体的差异。
(摘编自珍妮•阿克曼《鸟类的天赋》,沈汉忠、李思琪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古德森认为,研究鸟类的神经回路,可了解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究竟受到怎样的大脑机制的影响。
B.一组名叫九肽的古老分子原本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调节产卵机制的元素,后来演化出社交方面的功能。
C.生长在亚洲热带地区的斑胸草雀体形小巧,常和伴侣形影不离,体内的鸟催产素远多于其他的雀类。
D.金斯伯里认为,鸟类或许会受爱情激素影响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状况也很有可能出现在人类身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D

D


A.与九肽分子有关的基因在表现上有微妙的差异,这使得鸟类的社会行为有所不同,人类的情况也是如此。
B.古德森想通过研究群体规模不同的鸟类大脑中肽的受体的密度和分布位置,来了解鸟类不同的生态习性。
C.催产素被称为“道德分子”,能够减轻焦虑、提高信任感和同理心,缘于它是由脑内的下丘脑负责制造的。
D.鸟类和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否完全受激素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也许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3)本文中生物学家认为鸟催产素在鸟的社交活动中可能产生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案】C;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3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的香韵一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星搓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对海洋生物学家真正解开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星槎胜揽》中的有关记载对龙涎香的来源作了生动的描述,给神奇的龙涎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们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有两条途径: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袭人的稀世香料龙涎香就诞生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许多条件,如海波的摩挲,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说,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鉴定龙涎香的纯度和品质,从色泽上进行观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龙涎香来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因此这种罕见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龙涎香的持久性虽然很强,但历史上流传的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7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莱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的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米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一样,梭砂贝母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牛洋博士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起笔,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准确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等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文章结尾处说“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表明孙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释贝母的体色变化的原因
(3)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

发布:2025/1/1 2:0:1组卷:7引用:5难度:0.5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等香料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等香料-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槎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赋予龙涎香以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
B.龙涎香的产生与抹香鲸的食谱有关,如果章鱼等体内有坚硬角喙的抹香鲸猎物从大海中消失,龙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还要接受风浪的浸润加工,很长时间后才能成为芳气袭人的龙涎香。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妙馈赠,现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呵护,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浅灰色的龙涎香如果保存得当,经过长期的发酵,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
C.牛黄作为牛的胆结石而入药,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而成为香料,都很珍贵,但龙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更难得,也更加珍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因此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龙涎香多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口来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7

相关知识

在天愿作比翼鸟?不好意思,90%鸟儿都有“婚外情”
芙蓉鸟的饲料中都有些什么呢?
什么样的鸟会说话
有些对鸟的爱可能是伤害,鸟类专家提醒——投喂鸟是溺爱,捡回家是伤害
为什么鸟在树上睡觉时不会掉下来?
48种基因组测序揭秘鸟类起源 鸟的“十万个为什么”
鸟如何繁殖(鸟的繁殖方式)
为什么鸟有羽毛?
闻夕felicity对《鸟类的天赋》的笔记(9)
为什么有些狗会对“啧啧啧”的声音有些敏感?

网址: 鸟类在从事社交活动时,大脑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鸟会建立紧密的伴侣关系,有些鸟却不会?为什么有些鸟喜欢独来独往,有些鸟却喜欢与人往来?为了解答这些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04902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鸟的陪伴与责任
下一篇: 鸟类的社会行为和语音沟通.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