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与去哪儿网的合并已经有了些时日。关于这场老大与老三的联姻,互联网上的盘点已经很多,我无意再做赘述。但是,关于在线旅游行业里存在的问题,我却一直耿耿于怀。
根据劲旅咨询发布的《2014-2015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2500亿元,在线旅游市场总交易额约为3670亿元,在线渗透率为11.3%,较2013年8.6%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艾瑞也作出过推测,在线旅游市场将在2018年更将产生高达6500亿的市场。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的在线旅游还仅仅是在起步阶段,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未来在线旅游必然还会呈现出一波爆发性增长,远远超过现有市场容量。
但是在现阶段,在线旅游行业的兴起并没有完全解决线下旅游行业存在的痛点,至少目前来看进展很慢。其中的是是非非,又该如何定义?
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现在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的存在更大程度上是起到一个信誉背书+监管机制+旅游信息汇总功能,其本身不具备驱动产品创新的能力,也没有带来优化供应链的可行方法。
此前,携程在在线旅游(OTA)市场有将近40%市场份额,去哪儿网也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暂且不考虑双方具体的持股情况,携程与去哪儿的合并后已经坐拥在线旅游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问题来了,二者在业务方面似乎没有整合的打算,携程去哪儿的合并仅仅是成为了整个在线旅游行业的流量巨无霸。
不可否认,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统筹能力和人性化服务。而酒店住宿等旅游刚需业务的议价权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市场冷热程度和供应商,平台不具备太多盈利点和主导权,一个高权重平台往往只是拥有更加牛逼的采购和旅游项目议价能力。
反观各供应商:谁的平台能带来更大的流量,供应商自然愿意和谁进行价格磋商,而如此简单的逻辑很容易让巨头形成垄断,毕竟,供应商不是一个依靠消费者粘性的群体。
此外,现在的很多消费者把在线旅游平台当成了票务输入口,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利于平台和行业的发展,相信平台运营者也不希望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冷冰冰的售票机器。从另一方面来讲,平台在客户体验方面的作为也着实有待提升。
电商顽疾:虚假低价猛于虎
关于这个痛点,其实完全不必多说,且不说在线旅游平台,凡是在电商平台买过东西的用户肯定深有体会,低价没货、先涨价再降价这些伎俩早就见怪不怪。据之前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广州蔡姓男子在某平台购入特价机票,临行前却被客服致电,说所购机票已涨价,要继续飞必须加钱。另一名消费者蒋先生在付款成功后被强制撤销订单并被退款,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返古不归真:信息不透明
互联网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但是在旅游行业,却有点南辕北辙了。笔者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在线旅游网站购买完旅游套餐后,到旅游地点却发现当地线下旅行社相同的套餐价格远低于互联网。事实上,一些在线旅游平台坐拥流量入口后,确实重新构建了一道价格围墙。
很多想要谋求独立发展的当地旅游机构,引流手段较少,故而会以低价策略吸引前往实体店的消费者。而这种就近的低价策略却无法和线上旅游巨头直接形成竞争。线上巨头们不惜重金把流量入口紧紧抓在手中,自然会利用差价盈利,而作为身处异地的消费者,没有渠道得知那些本地旅游机构的低价红利,唯有到了当地望而兴叹。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线上线下整合的脚步,更是造就了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真假O2O: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旅游行业在服务方面的保障就一直受人诟病。在线旅游行业里,各大平台的旅游业务基本上还是联营为主,这就导致各地代理商素质参差不齐,所谓的代理培训效果也微乎其微,许多当地旅游团客服人员的客服能力和服务意识还停留在旅行社一家独大阶段。其实,供应链整合并非平台与供应商之间简单的对接和利益分成,如何让真正的互联网化颠覆旅游行业,也是在线旅游平台一直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
秋后算账:客户维权老大难
相信经常用在线旅游平台的朋友都有同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投诉无门这个现象始终存在。还是一样的道理,在线旅游行业的供应链过长,导致各大平台客服和代理商之间的对接流程过于繁琐,无法准确及时得到客诉发生时的真实信息,从而在最终的裁决和赔偿上无法保证结果的公正性,最终伤害的往往都是消费者的利益。
现阶段在线旅游的终极问题:永远无法驾驭人性
其实,上述的所有问题不约而同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人性。
无论是虚假标价还是旅行社执行过程中的引导性和强制性消费,其实全都源于人性。追本溯源,互联网还没有赋予在线旅游行业突破性的价值。以颠覆出租车行业的滴滴出行为例,滴滴出行满足了消费者对舒适性和便捷性出行需求的要求,同时以“兼职专车司机”的概念为部分人找到了新的赚钱方式,而唯一受到伤害的大概就是出租车公司这些寡头们,但这其实也是大快人心的,互联网颠覆了“坐吃山空”。
那么看来,成功的互联网逻辑在于,瓦解某些无作为的企业或人群,然后完成重塑。
在线旅游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大环境下,供应商们通过在线平台主推的廉价旅游项目,实际上伤害的是导游与随车司机们的利益。作为社会化分工的参与者,他们是有作为的,自然不愿意受到这种无形的“剥削”。然而,和消费者直接面对面打交道的是也是这些处在产业链底层的导游司机。为了生活,来自互联网的舆论与规则渐渐无法制约他们,他们所思考的问题自然就成为了如何增加变现手段。无可厚非不是么?赤裸裸的与人性为敌,实为不妥。
扪心自问,当一种颠覆是建立在伤害某些有作为人群的利益时,这还是真正的颠覆吗?
与此同时,供应商之间普遍存在着短视效应,许多供应商们完全不想完善和优化旅游项目,而是做定了一锤子买卖:什么消费者粘度,二次消费,纯属扯淡。一个来大姨妈的导游就可能毁掉你的全部努力。从博弈角度来看,一锤子买卖何乐而不为?
但是作为平台方,是应该成为随波逐流的推手分一杯羹,还是成为颠覆现有痛点的英雄?
不断通过价格战,让投资人和那些底层工作者为其买单,真的明智么?
——品质化营销,也许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下一轮颠覆或将从这里开始:一站式旅游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收入的普遍提高,在未来那些手里有些闲钱的人也许会拥抱新的趋势:品质化的一站式旅游解决方案!没错,赚懒人钱绝对是一个大方向。但是,这个钱到底应该怎么赚?可以肯定的是,靠烧钱绝对没戏!
当然,现在的自由行等服务也已经在各大平台得到了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以自由行为例,大多数自由行套餐中的各个子项目和流程并没有其逻辑在内,换言之,平台提供的仅仅是把一些性价比不错的单独项目搭配到一起:机票+甲酒店+乙景点,等等等等。
显然,现在的“自由行”没有从B端解决其该优化的问题。举例来讲,自由行中安排的各个供应商不会知道眼前消费者入住酒店的前因后果,因为这些逻辑对他们而言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盈利,所以他们不需要知道。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次好的自由行体验绝对不应该是这样。
如果我通过网站订购了某自由行项目,我希望在来到第一目的地酒店时,酒店前台人员友好的让我扫描二维码,接下来,除了舒适的房间外,也许她会给我一本我接下来所去地点的小册子,介绍相关风土人情和注意事项,甚至是她作为本地人的友情建议。随后,她会向我提供由酒店负责监管的专属导游,而酒店与旅游景点的来往车辆也可以由酒店负责预定和调度,当然,作为一站式旅游的消费者,我可以用非常合理的价格享受这些增值服务,我要做的就是洗个热水澡安心的睡一觉,第二天直接开始游览计划。
当然,如果某此行程中包含多个目的地,我会希望这些目的地的每个中转酒店和景点之间都有有机的联系,这样,作为外地人的我就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通过百度搜索去不断搜索下一个景点与住宿地点的只言片语。
而现阶段,能做到上述服务级别的酒店和项目少之又少,但是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其实这些小细节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作量和成本,而正是这些环节的缺失,才让所谓的自由行显得那么的名不副实。为什么这些小细节没有得到推动呢?因为掌握这些事情推动权利和义务的一方,并不是酒店和旅游景点方,而是平台方。
其实,如果哪个平台能做到类似上述场景的整合,那么平台就会拥有溢价的资本,把海量景点和基础设施通过逻辑有机整合起来,我相信这也会成为未来考验平台成熟度的指标之一,能做到这些的平台,将从初始的烧钱阶段进入新的次元,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日益增长的旅游行业新生力量和人才也将随着细化分工而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
实际上,在线旅游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真正的问题出在产业链过长,且平台和代理商无法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导致线上线下协作失衡,双方在执行起来后各自为战,各执一词。如何才能通过优化奖罚机制、旅游项目的内在逻辑重新整合产业链、规范线下执行流程才是巨头们和创业者需要深思熟虑的。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件事似乎还没有人在做。
想做大事的人,千万别应了那么句老话:干大事而惜身 见小利而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