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4225307
丢失的衣裳
王辉
①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向阳台收衣裳。
②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拿,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张嫂吓得手一哆嗦,衣裳掉下楼去。张嫂回过头,见茶几上的花瓶翻倒在地。花花正躲在墙角,用犯了错误的眼神望着主人。
③“花花,你又闯祸了,等我捡回衣裳再收拾你。”张嫂扬了扬手吓唬道。
④张嫂匆匆下了楼,却不见衣裳,附近转了一圈也没发现。“奇怪,也就一会儿功夫,怎么就没了,让大风卷上天了?”张嫂边嘀咕边顺着风向继续找。
⑤不远处有个驼背老头,拎着一个蛇皮袋东张西望。张嫂看见他心里就来气。这老头是个拾荒者,租住在小区车库里,不仅古里古怪,还爱管闲事。
⑥张嫂记得有一次出门遛狗,自家花花也就在路上拉了点尿而已,别人都没吭声,就他叽叽歪歪:“要文明养狗,要讲卫生……”张嫂本来就看他不顺眼,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你算哪根葱,也配管我,呸!”然后抱起花花就走。
⑦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但没抓现行,不好随便搜,万一他已转移赃物反咬一口就麻烦了。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就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
⑧张嫂为这事气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心里就堵得慌,想去看医生,却忘了医保卡搁哪儿了,翻箱倒柜地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正急得团团转,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张嫂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满脸汗水,气喘吁吁。中年男子看了看张嫂,又看了看手中的卡片,笑呵呵地说:“就是你,这回准没错。”张嫂正诧异时,他把一个塑料袋和手中的卡片一并递给张嫂:“这里面是你的东西,我在车上发现的,还给你,请你看看。”张嫂疑惑地接过来,仔细一看,正是自己要找的衣裳和医保卡。张嫂很奇怪:“你是出租车司机?我的东西怎么会落在你车里?”
⑨中年男子笑了笑。原来,他是位货车司机,从外地过来。昨天,他的车就停在张嫂楼下,巧的是那件衣裳不偏不倚正好掉进了他的车箱里。等张嫂下楼时,车已开走。晚上,他回到家后才发现,拎起衣裳,还从里面掉下一张医保卡。他担心张嫂着急,便连夜送了过来。
⑩张嫂恍然大悟,连声道谢:“我正要去看病,你是怎么找到我的?”他说:“是一个驼背拾荒老人帮助我找到的。一开始我俩还找错了单元。
⑪“他人呢?”
⑫“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他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
⑬张嫂心里咯噔一下。中年男子一走,张嫂回过神来赶紧跑向阳台,又看到了驼背老人拎着蛇皮袋在小区慢慢地走着。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她心里似乎丢失了更珍贵的东西,得赶紧寻找回来,便也匆匆下了楼……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B.第⑥段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拾荒老人有些“古怪”,爱管闲事,让人厌烦。C.本文将拾荒老人的行为与张嫂的言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现拾荒老人的品质。D.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便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2.文章以“丢失的衣裳”为题,有何妙处?
3.你认为拾荒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更新时间:2021/10/28 17:46:51 |
抱歉! 您未登录, 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点击登录
相似题推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过年
韩瑜
阿巧被飞驰而过的轿车甩了一身泥点子的时候,正在站台上翘首客车开来的方向。同时被甩到泥点子的还有不少乘客,纷纷怒斥着,都是本地口音,阿巧听着疏远,悄悄退到后边一些。
阿巧有些心疼地看着脚上的鞋子。不过话说回来,归乡路原本就风尘仆仆,谁能保证这双崭新的鞋子就一定能保持一尘不染地到家呢?倒是手中的几个袋子,都肩负着保护年货的使命,脏污不得。阿巧掏出手纸,小心地揩净袋子上的泥点。
汤泉浴池总共五个搓澡工,只有阿巧得到了包吃住的待遇,工友们每每提出抗议的时候,老板娘就说:“你们莫要跟阿巧争,她有两个娃要养,男人残疾,老家又远,你们就算争来可安心?”此话一出,大家的眼光里便多出一份怜悯,也就没人再争了。阿巧努力干活,平时除了服务客人,她还自觉兼职保洁工。老板娘懂阿巧的不易,几天前便提出给她放假。阿巧算是老员工了,深知年三十之前这几天顾客最多,一是怕缺人手,二是加班费很是可观。阿巧决定跟往年一样,年三十上午坐最后一班长途车走。
数九的天,阳光再灿烂也是冷的。客车依然没有影子,不会停发了吧?正在这时,视线里开过来一趟客车,应该就是了!阿巧激动得想哭。客车越来越近,前挡玻璃上朱红大字的终点站也逐渐清晰:江城。居然不是黑牯岭!
阿巧提高了声调问:“我去黑牯岭!还有没有车?”对方干脆地答着:“没有了!没有了!”居然没车了!来不及多想,阿巧提着行李抢上了车。江城和黑牯岭是临县,阿巧认为,只要到了江城,回家就不难了。
冬季的太阳格外吝啬,刚过了晌午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要收敛光芒。江城到了,阿巧提着大包小包下了车,先是问了售票处:有没有去黑牯岭的车?对方答得很干脆:没有!阿巧不死心,在车站附近转了一圈,侥幸地想:万一有跑个体运输的小中巴呢!然而结果令她失望。她望着被大雪覆盖的白茫茫的马路,眼睛一阵发酸。
这时候,一辆三轮车开过来,全封闭式的车厢喷着鲜亮的红漆,这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的载客三轮车,与众不同的是,三个轮子上都挂着防滑链:拇指粗的铁链子一丝不苟地缠绕在胶胎轮子上,有点滑稽,却又显得那么庄重。
阿巧心里一阵狂喜,追上去问道:“师傅!七里河去吗?”
开车的老人扭过头来,用一种高亢的嗓音问道:“去哪儿?”
“黑牯岭七里河村!”
老人干脆地一摆手:“上车!”
阿巧探头问车主,“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
“七里河呀,给三十吧!”老人爽快地说。
阿巧心下叹道:实在价!
可不等阿巧有所表示,老人又说,“大妹子,反正天还早,咱从火车站过一下,兴许还能拉上……”
“还要去火车站?”阿巧顿时着急了,她理解车主希望多拉几个人的想法,可一大家子眼巴眼望地等着自己呢,再晚可不行。她央求着:“师傅,我得赶时间回家,您能不能先送我?我多加钱,四十中不?”
老人摆摆手:“不是钱的事……”
“五十! 我给五十!”阿巧急急地表态,并晓之以理,“三十里地,五十块,今儿您就算只拉这一趟都划算!”
“大妹子,真不是钱的事——” 老人并没有被她连续加价所动摇,也没有多解释。
阿巧心一横,赌气道:“不坐了,大不了走回去!”
老人试图挽留:“这趟火车马上该到了,也就十几分钟,最多也超不过半个小时,咱们一起走,行不?”
“我真的很着急回去,家里还等着我包饺子呢。”阿巧做着最后的争取,“您就送我一趟,大过年的,您也早点回家不好么?”
老人很坚定地摇摇头,下车给她打开了车门:“你要实在不想等我也不勉强,那你就先走吧,这冰雪道小心点靠边走!”
老人这举动让阿巧有点意外,很不符合她以往的经验。“放着钱不赚!这老头太死脑筋了!” 阿巧忿忿地想。不管怎样,话已出口,她只好提着行李下了车。
阿巧站在路边给家里打了电话,丝毫没提及自己的窘境。挂了电话,阿巧把背包紧了紧,拎好袋子,沿着马路牙子,向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阿巧望着脚下匆匆向后退去的冰雪路,咬着牙给自己打气:“一米、两米……十里地算什么?三十里又算什么?我一步一步,多远也能把你量完!”
突然,一阵农用车的声音从身后由远及近,临近阿巧身边时速度减慢了,随风传来依旧是那苍老高亢的声音:“大妹子,上来吧!我捎你到七里河!”
阿巧本打算不予搭理,可距离家还有很远的路,不理会似乎就显得故意较劲了,她阿巧才没那么小气,一不做二不休,拎着行李上了车。车里果然坐了一位年轻人。“看来跑了趟火车站,果然不虚此行!”阿巧默默想着。
阿巧坐稳了才惊讶地发现在车棚的角落竟然亮着一台“小太阳”!正冲着乘客座位的方向散发着橘红的光,尽管在这冰天雪地里,这点热量微乎其微,却足以令阿巧从心里到身外涌起一阵暖意。
“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呢?”
“咳,看着给吧!”老人依旧爽快。
“看着给?”阿巧心算了下路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个价:“二十五!”
车主没吭声,阿巧当他同意了,她摸了摸棉袄内层,一叠厚厚纸币硬硬的还在,她心里踏实了,可当着一老一少两个男人的面,翻出衣服内层的钱,还是很难为情。
阿巧纠结了好一阵,问:“师傅,车费我用微信转给你吧?”
老人一笑:“我这么大岁数了,哪会用啥微信啊!有零钱你就给几块,没有就算了吧!”
“可不行!您靠这个营生呢!”
“营生也不差你这俩钱儿!反正我顺路, 拉你一趟,也不费事!”
“顺路?” 阿巧忍不住问道,“师傅您是哪里人?”
“我啊,我棘水庄的!”
阿巧忍不住道:“师傅,咱们是老乡呢!”
“那可不!正经老乡呢!”老人似乎很认可这个关系。
虽说是老乡,可大过年的跑这么远的路不要钱,阿巧心里一百个不落忍,她终于抽出了一张百元钞,递过去:“我实在没零钱,您帮忙找开吧!”
老人瞅了一眼红票子,说:“大妹子,你快收起来吧,真不要钱了!”
“师傅,今儿这大雪天能搭上您这车我就是幸运,您可别说不要钱的话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快拿着!”
老人坚持着:“真不用,没有你我也得走这些路!”阿巧只好讪讪地缩回了捏着钱的手,瞅了瞅对面的年轻人,把钱向他一递:“小兄弟,你能帮我找开不?”
对面这位始终沉默的年轻人终于开口了:“大姐,祥叔说不要了您就拿着吧,他干这行,也不是为了挣钱!”
年轻人幽幽地说:“大姐,你可能也听说过四年前南寨桥的车祸吧?祥叔的大儿子小争……”他的声音低下去,顿了顿,继续说,“小争和我是多年的好兄弟,我家比较偏远,也不通公交车,从那以后,每到过年我回来,祥叔总会把我从火车站平安接到家,你觉得,他是为了钱吗?”
阿巧的心微微震荡着,身体里那股暖意在全身徐徐扩散蔓延,一点一点,直通神经末梢,连眼底都热乎起来了。她从棉衣里又悄悄抻出一张百元纸币,连同手里的那张,准备下车时塞给这位年轻人,托他转交给“祥叔”,不是车费,而是聊表心意,如果他不要,她就告诉他:她的家人当年也在南寨桥翻倒的那辆面包车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甩了他们一身泥点的轿车,阿巧没有和其他乘客一起斥责,而是退到后边,表明她与当地人存在一定的隔阂。B.老板娘和其他工人一直体谅阿巧生活的不容易,对阿巧都很照顾,阿巧也感恩图报,努力工作。C.阿巧的新鞋和装年货的袋子被弄脏了,她自我安慰新鞋总会脏的,却拿纸擦干净了袋子,表明她很在乎家人。D.老人之所以要去火车站,是因为他怕他大儿子的好朋友回家路上出事,所以坚持每年接他回家。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述了阿巧工作的情况,让读者了解阿巧坐最后一班车的原因,也表现了阿巧知恩图报的性格。B.小说环境描写的内容不多,但是两次写到了冬天的太阳。这两次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阿巧回家的不易。C.作者用“滑稽”和“庄重”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形容缠绕着防滑链的车胎,表现了作者对老人重视行车安全的赞美。D.阿巧第二次坐车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坐车钱,后来又悄悄地多给了老人钱,说明她虽然有点贪财,但内心还是善良的。3.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性格。
4.这篇小说的叙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梆子老太
陈忠实
小河川道里,黄土塬坡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梆子井。村里居住着六七十户农家,多数姓胡,杂姓不多。每到春夏,村里的榆槐椿楸树木,郁郁苍苍,河川里杨柳列岸,葱葱蓬蓬;数九交至,白雪覆盖了村后的塬坡和村前的河川,房檐上吊下一尺多长的冰凌柱儿……一个景致幽雅的北方村落。
梆子老太本姓黄,是小河北岸黄家圪人,自幼以三石麦子两捆棉花的彩礼许订给梆子井村的胡景荣。过门这天,男女老幼把屋里院外围塞得水泄不通,兴致十足地等待揭去盖脸的那一刻,新媳妇是怎样的眉眼呢?窗户纸被扯掉了,新挂的绣花门帘也被踩在脚下。没有机会挤进窄小的洞房的人,焦急地询问已经先睹过一眼的人,模样怎样?看过的人因为拥挤而喘着气,作难似的笑笑:“说不上来……”又颇费思谋地眨眨眼,滑稽地一笑,悄悄说,“脸……长得像个……梆子……”
对于新来乍到梆子井村的任何一位新娘,谁也难得逃脱第一次亮相之后被众人品评和议论的处境。已经无一例外地曾得过一个形象的雅号的老媳妇们,有兴味地反复咀嚼着一个新鲜的绰号:梆子!哈呀!真像……
不管旁人怎样地逗趣,景荣对他刚刚娶进屋里的媳妇是满意的。尽管在揭去盖脸绸巾时第一眼看见这位陌生女人的眉眼时,他也觉得那脸儿未免狭长了些,可他不在心。我的天!老父成年累月串游在渭河北岸产棉区给人家弹棉花,攒下一串串麻钱和铜元,花三石麦子加两捆棉花的礼价,给他订下了这个媳妇。老父累下痨病去世三周年了。他能在该当婚娶的年龄娶回一个媳妇,不用担心打一辈子光棍儿,已经很令许多穷弟兄们羡慕的了,他是个庄稼人,穷庄稼人啊!要一个女人来给他管家,做饭,缝衣,生养孩子,而不是要一张年画儿上的人儿贴到墙上去欣赏!
景荣是胡姓景字辈里最后一个男人,辈分高,这样,媳妇自然也随着高了。小辈子的年轻后生和媳妇们,一律叫起梆子老太来。
新婚三五天后,景荣不敢贪恋新媳妇,背起亡父的那张紫红溜光的枣木弹花弓,告别了母亲和梆子脸媳妇,赶到渭北棉花产区去弹花了,结婚拉下的粮款欠债,需当尽早还清。亡父留给他的生活遗训是:“紧还账,慢结债。莫着一文少而不挣,莫视一文少而浪花。”
一月之后,景荣回到梆子井村的时候,短头发上落着棉花绒毛,棉袄的袖肘上和棉裤的膝盖上,黑色的粗布面子四处开裂,满脸扑着黄色的灰土,手指裂着一道道结着黑痂的裂口。母亲和新媳妇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他,不知该当如何是好了。
他端直走进屋,解开破烂棉袄,从腰里解下蓝布带子,“哐啷”一声,黄灿灿的麻钱和红亮亮的铜元抖撒在炕席上。他这时才一弯腰,吁出一口气坐在炕边的木凳子上。为了防备土匪拦路打劫,他故意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叫花子。老母亲和新媳妇顿然不约而同地吁出一口气。
按照家规,景荣先向母亲问安。母亲悄悄告诉他,经过对新媳妇一月来的观察,勤快,孝顺,不抛撒米面,是庄稼院里过日月的可靠人手。更叫老人惊异的是,新媳妇居然能捉着铁锨,把猪粪挖起,从猪圈的矮墙上抛到外头去,完全不亚于强健的庄稼汉小伙子。景荣惊喜地听着母亲乐悠悠地叙说,愈加觉得梆子媳妇可爱了。美中不足的是,新媳妇有一个令人意料不到的缺点。老人咂着舌头告诉儿子,新媳妇的针线活计太差池了。
这是一般乡村女人的本能呀,她却不会!
“唔……”景荣从嘴里拔出旱烟袋,笑眯眯的眼睛里顿时散了光,不会缝衣联袂的女人,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太叫人遗憾了,“那……会不会纺线织布呢?”
“不会。”母亲嘬着嘴唇,现出鄙夷的神气。
“唉唉!”景荣在母亲面前毫不掩饰地嘘叹起来,“我怎么就遇上了……这号笨熊呢?”
母亲宽厚地说,“听说她爸死得早,她跟她爷整年在地里做庄稼,倒把女儿家的针线手艺荒废了。可怜人呀……”
“噢……”她的缺陷是可以原谅的,可怜人呀!景荣想到早逝的父亲,自己十五六岁就承担起一个庄稼汉子应该付出的全部艰辛,心动了,再不唉叹自己遇到一个笨熊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爬起来,景荣就赶往渭北弹棉花去了。梆子媳妇不会纺线织布的缺点,他连提都没提。
半月后,下过一场透雨,他赶回家来,河川里杨柳泛绿,麦苗返青,路旁和田埂上,野草萌生了。从河川的土路上望过去,沟坡下的三角洼地上,一个穿红袄的女人,叉开双腿,踩在耱上,一手牵着套绳,一手抓着黄牛尾巴,正在景荣家那块待播棉籽的空地上耱耙哩!
那姿势,洒脱得完全像个熟练的庄稼把式。景荣惊呆了,远远地瞧着他的不擅长针线活计的梆子媳妇,心里一热,快步奔过去了。
“你……”奔到地头,景荣心里涌起一股男子汉的豪壮感情,“你歇下!让我耱!” 梆子媳妇哄笑着,故意显示似的响亮地喝斥一声黄牛,在景荣面前停下来。她装出嗔怪的神气:“你刚走半月,又跑回来做啥?”
“我要是知道你会耱地……”他笑着,憨厚地笑着,“我怕晒墒缺【注】了。” “单是为收墒棉田吗?”
“唔……”
“棉田误不了。你现在放心走……” “你……”
媳妇畅快地笑着,又跳到耱耙上,扯动套绳,吆着黄牛走了。忽然又转过头来,甜甜地笑着:“你就坐那歇着,你走了远路……”
景荣发现,他完全可以心地踏实地串游到更远的乡村里去弹棉花,挣钱了,不必操心家里那三五亩薄地的庄稼作务了!
(有删改)
【注】墒缺:土壤的湿度缺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梆子井村村民多姓胡,杂姓不多,新娶的媳妇与景荣自幼订婚,由此可见此地长期过着封闭传统的乡土生活。B.众人对新媳妇进门时的品评和议论,体现的是生活贫困而又不失热情的庄稼人的一种乐趣,大体没有恶意。C.景荣和母亲虽对新媳妇不擅长针线手艺这件事情颇有不满,但好在考虑到她擅长庄稼地里的活,于是选择包容。D.景荣父子靠弹花维生,赚取麻钱铜元……让读者看到乡村传统生存方式的延续和固守。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句的四处省略号,既符合众人“拥挤而喘着气”说话时的状态,又写出描述梆子老太模样时言语选择的困难。B.景荣新婚后外出做工初次回家,作者通过着装的细节描写和手指的特写,表现了他这一个月在外做工的艰辛与磨难。C.泛绿的杨柳,返青的麦苗,萌生的野草与三角洼地上穿红袄劳作的女人,极具乡野美感,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张力。D.结尾处梆子媳妇与景荣的对话饶有趣味,写出梆子媳妇看见丈夫回家时的喜悦俏皮,问答间表现出新婚夫妻的甜蜜。3.文本结尾,赶回家的景荣望见梆子媳妇在田间劳作,有了多重的心理感受,请梳理概括。
4.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提及了“父亲”,含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田园
陈忠实
早班远郊公共汽车开进桑树镇,把古老的乡村小镇从黎明前的酣睡中惊醒了。宋涛从“咣当”一声自动打开的车门里下来,踏着厚厚的积雪,向镇外走去。他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今天结婚。他是赶早回到乡下来参加儿子的婚礼的。他得知这个消息是在昨天。
大雪覆盖了原野。黎明的微曦中,无垠的雪原闪着清冷的白光。宋涛穿着长袍,戴着礼帽,帽壳上缠着一匝红绸子,被前呼后拥着,走在这条小路上。他的身后,是在唢呐鸣奏中忽闪忽闪行进的花轿,轿里坐着尚未见面的媳妇。
呜呜哇……呜呜哇……悠扬的唢呐声吹得宋涛脑子里混沌一片,当左邻右舍的婶娘和嫂子们把蒙着脸的新娘搀进新房,在隔壁二婶努嘴示意下,宋涛忐忑不安地揭起蒙在她脸上的红布,心里嗡地一下,血涌到脸上,眼睛也花了,那是一张多么漂亮的脸蛋呀!
“我……”她抬起头。沉静地瞧着他。“我不识字……你不嫌弃吗?”
“我教你认字,写字。”他笑了,当是什么严重事情,并且随即摊开一张纸,拔出插在制服口袋上的水笔,在纸上写起来,“看,这是你的名字:田——秀——芬。”
“我能学会吗?”
“能!”
一辆手扶拖拉机开过来,车轮溅起的雪粒甩到他的脸上,凉冰冰的。天色完全亮了,雪原上白茫茫一片。临近村庄里的大喇叭正在播出当日新闻,打破了黎明时天地间静谧的气氛。湛蓝的天空像一望无际的蓝色锦缎,白色的原野似无限伸展的白绸。骤然而降又骤然而止的大雪,把入冬以来干旱的黄尘洗濯得干干净净,大地净洁,高空深远,空气清新,这是生养他的北方故乡的田园。
“你怎跑到这儿来!”他从村子里下了河,顺着弯弯曲曲的河岸走下来,在大柳树下,看见了秀芬。她蹲在河边洗衣服,搓呀,捶呀,涮呀,河水中泛着肥皂的白色泡沫。
“回吧!”“我一会儿就洗完咧。”秀芬转过头来,轻轻嘘口气,妩媚地笑着,“马上完。”“回去!”他抓住装衣服的笼,“回去,陪我坐在屋里,只有三天了……”她多情地盯他一眼,温顺地笑笑,把手上的水在衣襟上擦擦,和他靠肩坐在柳树下。
“朝鲜很远吗?”“很远。”
“你……不去……不成吗?”“我是青年团员。”
“我总觉得……害怕。”“甭怕,甭哭。”他说,自己喉头也哽住了。
“我没哭。”她噘起嘴,“当面把眼泪流完,省得你走后再流。”
“甭挂念我。”她看他难受了,反倒一挺身子,给他宽心,“我小时候苦都吃过,现时好到天上了。爸妈人都老好,待我也好,我跟在亲娘跟前一样……”
他从朝鲜光荣回归,到城里一家工厂当宣传科长了。可谁能料到,不过两年,秀芬就成了他的前妻。
父亲是一个传统道德的忠诚卫士,母亲是太喜欢秀芬了。“滚!至死,你都甭进我的家门!”父亲说。在城里偶尔遇见南宋村的乡党,宋涛托他们带些钱和衣物给孩子,想不到,过后又被南宋村进城的乡党用包裹带回来了,而且捎来母亲或是父亲的话:“黄面馍,稠米汤,能养大宋涛,也就能养大孙孙!”
踏上场愣,一眼就看见他家的门楼、土围墙。门锁着,显然,一家人不在。年轻小伙和媳妇们,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他们。直到门前人多的地方,才有一位老妇人挤眨着眼睛:“这不是涛娃子吗?”好多年长的乡亲围住他,问长问短,全没有记恨他的意思,他们当年不能容忍他的心情现在淡忘了,和他客客气气说话,羡慕他升了官,发了财,是城里人了。
他却想着,如果当初不离开秀芬,现在在故乡的田园里修一院房,退休之后,帮儿子种种自留地、责任田,前院里养点花,后院养些鸡,傍晚到小河里钓鱼,又何尝不如城市那两三间小阁楼呢?可是,乡里人现在却认为他当时的举动是有远见的……
走过院子,里屋门口,老态龙钟的母亲和鬓丝灰白的秀芬,在迎接他。
“妈——”他走到跟前,带着忏悔的真诚口气,声音哽住了,顿一顿,他转过脸,“秀芬——”
“你……回来了!”秀芬招呼他,眉间现出两道皱折,“坐屋里。”
二十多年没有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了。显然,声音和她的容颜一样苍老了,浑厚了,隐伏着暗暗的悲凉的韵味。
一个年轻小伙端着木盘进来了,放在他面前的,是家乡的臊子面,每当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庄稼人早饭都是一律的臊子面。肉丁、豆腐、黄花和木耳烩制的臊子,那味道留在儿时的记忆里,至今不忘。
进城以后,也没少吃这种面条,可味道和母亲做出来的差远了。他看着冒着热气的面条,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酸痛,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滴在碗里了。
(摘编自《陈忠实短篇小说集》,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宋涛新婚时揭新娘子脸上的红布前后的情景,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反映了人物喜悦的心情。B.小说中年老的乡亲多年后再见宋涛,淡忘了不能容忍他的心情,体现了乡村中人们生活观念发生的一些变化。C.小说中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D.小说结尾主人公宋涛对自己的生活际遇的一番假设联想,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中如何坚守和改变的思考。2.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3.小说主人公宋涛时隔多年回乡参加儿子婚礼,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相关知识
永川月嫂培训!
全国前十名月嫂加盟店
吃瓜:百万宠物博主宝剑嫂虐猫风波,受众到底是谁?
《婚宠(GL)》安否安否 ^第21章^ 最新更新:2018
宠物狗作文500字精选4篇
家有萌宠(下)
宠物医生月薪最高,月嫂最舍得花钱,足疗按摩师最爱存钱……快来了解下这些新职业的“钱景”!
柏以
宠物寄养 一门矛盾的生意
《退圈后去拯救动物世界了》上春正人间 ^第4章^ 最新更新:2023
网址: 丢失的衣裳王辉①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向阳台收衣裳。②张嫂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17425.html
上一篇: 198元 爱肯拿 海洋盛宴系列 |
下一篇: 宠物陪伴的好句子说说大全 关于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