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鲤春病毒血症
1、病原
鲤春病毒(SVCV)。
2、主要危害对象
鲤。
3、主要症状
有腹水,突眼,肝门红肿,体表、眼、内脏出血,肌肉出血,肝、脾、肾肿大。
4、流行情况
流行于春季(水温13~20℃),水温超过22℃时就不再发病。
5、预防措施
(1)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
(2)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3)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并加强饲养管理。
(4)保证水源、引入鱼卵和鱼不带病毒,养鱼设施消毒等,是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5)如果在流行病学监测过程中发现有无症状的携带SVCV鱼,应当立即进行隔离,禁止运输和贸易,并密切观察监控。
6、处理 发现疑似患病鱼必须马上隔离,尽快上报,并立即送样品到专门实验室确诊。一旦疫情确认,应当销毁整个鱼群,并对养殖水体、工具、运输工具及周围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7、划区管理 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分,并对其事实施区域管理。
(二)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1、病原
鮰疱疹病毒病Ι型。
2、主要危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当年鱼。
3、主要症状
鳍基、腹部、尾柄出血,有腹水,突眼,肾、肝、消化道、脾、肌肉出血。
4、流行情况
流行水温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短,一般为3~7d,死亡率可达90%以上。15℃以下不发病。
5、预防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要加强日常的预防管理,远离一切可能的带毒污染物,是阻止CCVD暴发的有效措施。国外现有CCV减毒疫苗,可使鮰鱼苗获得97%的免疫保护力,但国内还无可用的疫苗进行预防。
(1)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2) 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池埂消毒,对网具、运输工具等用高浓度消毒液浸泡消毒,防止病毒扩散。
(3)渔场中应设置隔离带,将鱼卵孵化区和刚孵化鱼苗饲养区分开,并确认与带毒鱼完全隔离。加强饲养管理,夏季要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减少环境胁迫。(4)发病地区,养殖应选择对鮰疱疹病毒有抵抗力的长鳍叉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种类。
6、处理 发现病鱼或疑似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殖设施进行彻底消毒。
7、划区管理 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分,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
(三)红鳍东方魨出血病
1、病原
呼肠孤病毒科。
2、主要危害对象
红鳍东方魨、暗纹东方魨。
3、主要症状
口腔、下頜、鳍、腹部充血,肝、脾肿大。
4、流行情况
于士广(1996)报道,1993年秋,山东网箱养殖的红鳍东方魨,体重约400克左右,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流行病,损失惨重。周凯等(1999)报道,1999年初江苏饲养的暗纹东方魨鱼苗发病引起大量死亡。
5、预防措施
(1)消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提高鱼体抵抗力。
(四)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病原
球形的罗达病毒。
2、主要危害对象
有鲈、石斑鱼、黄带鲹、鲷、魨、牙鲆、大菱鲆。
3、主要症状
神经异常,导致不正常游动和中枢神经组织空泡化。在视网膜中心层也出现空泡。
4、流行情况
感染30多种海水鱼苗,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台湾、广东、福建一些地区,发病季节各地方不同,如台湾地区一般在每年4~9月养殖水温相对高的时候,特别是6~8月,低温季节一般不发病。
5、预防措施
(1)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同时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繁育场卫生条件,降低放养密度。
(2)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在繁殖鱼苗时,采用PCR技术检测隐性带病毒亲鱼,剔除带毒怀卵雌鱼,切断病毒垂直传播的途径。
(3)消毒受精卵,可有效地灭活卵表面的病毒,用2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计算)有效处理15min或用50mg/L处理5min;也可用臭氧处理过的海水洗卵3~5min。
(4)在养殖过程中,调整饵料结果,增强鱼体免疫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NNV的侵染,或减轻由于NNV感染所带来的危害。
(5)不同鱼类NNV发病的温度范围不同,因此在选择养殖种类、育苗温度以及养殖地点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6、处理 发现鱼苗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和用具做无害化处理。
7、划区管理 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分,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
(五)牙鲆弹状病毒病
1、病原
牙鲆弹状病毒。
2、主要危害对象
牙鲆。
3、主要症状
鳍条发红,腹部膨大,肌肉有出血点,生殖腺充血。
4、流行情况
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早春,水温10℃时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高达60%。水温15℃以上时,疾病有自然停止的倾向。
5、预防措施
(1)加强检疫 引进亲本、苗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应彻底销毁。
(2)加强管理 提高养殖水温至15℃以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养殖池塘(或网箱)发现病鱼,应及时隔离,病死鱼要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
(3)加强水体消毒 工厂化养殖用水经紫外线或臭氧消毒,也可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相关知识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
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docx
养殖鱼类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水产养殖护理方法
常规淡水鱼类养殖用药处方手册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与防治手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丛书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
4月份水产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
鱼类养殖繁殖方法
清流县夏秋两季水产养殖鱼类疾病防治小结
网址: 水产养殖——鱼类常见疾病描述及处理方法(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205214.html
上一篇: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7章 鱼类疾病 |
下一篇: 羧甲基纤维素钠在鱼类疾病预防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