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7章 鱼类疾病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7章 鱼类疾病

1、第七章 鱼类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及衣原体感染 第三节细菌性疾病 第四节 真菌性疾病 第五节 原生动物病 第六节 蠕虫病 第七节 甲壳动物病,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草鱼呼肠孤病毒草鱼出血病 水生双RNA病毒属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 IPN * 弹状病毒属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N * 艾特韦病毒VHS* 鲤弹状病毒鲤春病毒血症 SVC*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弹状病毒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疱疹病毒属 鲤疱疹病毒鲤痘疮病 Carp pox 斑点叉尾鮰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CCVD* 蛙病毒属 鳜病毒鳜暴发性传染病 ISKN 虹彩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EHN * 淋巴囊肿病毒属

2、 淋巴囊肿病毒淋巴囊肿病 罗达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 VNN,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遵循三级预防原则策略,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学及初级预防,主要针对 致病因子或致病危险因素所采取的具体预防性措施,包括: 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 加强和改进饲养管理 筛选和培育优良抗病品种 切断传播途径(检疫、隔离、封锁、消毒) 二级预防 又称发病学预防,指应用预防性药 物或方法进行防止或减缓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措 施,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又称临床学预防,涉及治疗、防 止伤残和强化保康和康复。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的水 生特性和病毒的细胞内寄生性,从根本上治愈,目前是不可能的,因此,重点在一级,有条件的开展二级,疱疹

3、病毒,弹状病毒,呼肠孤病毒,三级预防,第二节立克次氏体病和衣原体感染,一、鱼立克次氏体病(Piscirickettsiosis)* 病原鲑立克次氏体 症状和病理变化鲑立克次氏体可引起鲑败血性疾病。 流行情况鲑败血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在智利、爱尔兰、挪威和加拿大东、西海岸流行。感染的动物有:鲑鳟鱼类;水平传播,能否通过媒介传播值得考虑,还不清楚是否有垂直传播途径。 诊断方法观察细胞病变(CPE) ;Giemsa染色和荧光抗体实验检测细胞培养的上清液;血清学鉴定;荧光抗体试验(FAT)、免疫组织化学试验;PCR,二、 上皮囊肿病(Epithelial cystis disease) 病原又叫(嗜黏液病

4、Mucophilosis),一种衣原体状生物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的皮肤和鳃上有许多白色粟粒状的包囊。这些包囊是肥大的宿主细胞,其中充满了原核生物病原。 流行情况在温水和冷水环境中的淡、海及溯河鱼类中被广泛发现,已报告的感染鱼类主要有鲑科、鲤科、鲷科、狼鲈科、鲀科、鲻科和鲽科等鱼类,多发生在稚鱼和幼鱼上。以水为媒介直接感染 。 诊断方法根据症状初诊。确诊需在电镜下发现上皮囊肿细胞内具有苗丝状的或小的圆形、卵圆形或蝌蚪状的细胞,鳍上的上皮囊肿细胞,上皮囊肿病。示粟米状小白点,上皮增生,鳃小片愈合,一、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gill-rot disease) (一)病原体 柱状黄杆菌(F

5、lavobacterium columnare)杆状,0.548m,显微镜可见。1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在淡水养殖中广泛流行。 流行季节:69月流行,在水温1530范围内,致死时间的对数与水温呈直线关系。 流行地区:全国各地,第三节主要细菌性疾病,体色发黑,头部尤甚;鳃丝腐烂,末端软骨外露,带污泥,主鳃盖骨内表皮往往充血,中央部分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增生和坏死,三)主要症状,四)诊断方法 、目检可见鳃的明显症状、镜检可见细菌。 、免疫学方法诊断等。幻灯片 12,细菌性烂鳃病。示“开天窗,鳃丝软

6、骨外露,花鳃,鱼池施肥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 .鱼种放养前,用2%2.5%的食盐水浸泡10 20min。 .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浓度为15 20g/m3。 .发病时,外用含氯消毒剂或大黄和硫酸铜合剂(大黄1.01.5g/m3,硫酸铜0.5g/m3)消毒。内服喹诺酮类抗生素。 .乌桕叶干粉浸泡拌米糠投喂,投喂量为500g干叶粉/100kg鱼或250g/1万尾小鱼种,500g/1万尾大鱼种,五)防治方法,一)病原体 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黄惟灏,1981年提出),白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rmoalba,王德铭,1963年提出)。菌体大小0.

7、80.4m,多数两个两个相连,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主要危害鲢鳙鱼,特别对放养2030d的夏花鱼种危害较大,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d,死亡率30%左右,青草鱼也有发生。 流行季节:68月,正是夏花分塘时。 流行地区:全国各地,二、白皮病(White Skin Disease,背鳍后的尾柄全部发白,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鳞片脱落,常被水霉感染。濒死鱼头朝下,尾朝上挣扎,身体与水面几乎垂直。白皮病 (四)诊断 目检、镜检、免疫学方法。 (五)防治 每亩可用23kg韭菜和适量豆饼、食盐一起磨碎投喂(韭菜含硫化物、苷素、皂素等,有杀虫作用,三)主要症状,一)病原体 柱状嗜纤维

8、菌( Cytophaga columnaris) (二)流行情况 危害鱼类:主要危害夏花草鱼,鲢、鳙、鲤、鲫、青等夏花鱼种都易感。鱼苗下池一周左右便可发生,一日之间可使整池夏花死光。 流行季节: 5月中下旬开始出现,6月是发病高峰,7月下旬则少见。发病最适水温为25 流行地区: 长江流域和西江流域,尤以华中、华南最为流行,三、白头白嘴病(White head-mouth disease,池中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现象,如将病鱼拿出水面,此症状则不明显。病鱼体瘦发黑,散乱游泳。刮取病灶粘液镜检,可见有大量崩解的上皮细胞、粘液、红细胞和成堆的病原菌。组织切片观察,病鱼鼻孔前的皮肤病变严重,结缔组织发

9、生水肿等。白头白嘴 (四)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情况初步诊断。 (五)防治方法 乌蔹莓硼砂合剂(3kg鲜草+1.3kg硼砂/亩1米水深)连用3d,三)主要症状,四、赤皮病(Red-skin disease,一)病原体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主要危害草青鱼,从鱼种到成鱼均可被感染。黄鳝在群养情况下易感,危害严重。 流行季节:从早春到冬季终年可见,无明显流行季节。 流行地区:全国各地,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且“蛀鳍”: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鳃盖开“天窗,四)诊断方法 根据

10、流行情况及体表症状初步诊断。 (五)防治方法 同细菌性烂鳃。避免鱼体受伤。鳗红点病,三)主要症状,鳞片脱落,背腹充血,溃疡,鳗红点病,病原 病鳝(鳗败血症)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症 鱼体表各处出现点状出血,腹部尤为显著,严重时血点合并成血斑。 流行 主要危害日本鳗。 该病发生于含盐分较高的鳗场,发病水温1520 ,盛夏时消失。 防治 淡水养鳗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发病后内服外消相结合。内服氟哌酸(2050mg/Kg),四环素(每Kg鱼50100mg),磺胺等,鳗红点病,五、竖鳞病(Lepidorthosis,一)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 A. h

11、ydrophila)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鲤鲫鱼类常发此病,近年来,乌鳢、月鳢、宽体鳢等也常发此病,发病鱼多为成鱼和亲鱼,死亡率在50%左右。 流行季节:鲤、鲫、金鱼竖鳞病发生于春季,水温1722时;乌鳢、月鳢等在夏季水温25 34时为发病高峰期, 流行地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为流行地区,竖鳞,鳞囊内积水,用手按压有水喷出,鳞片随即脱落,四)诊断 目检、镜检、免疫学方法。 (五)防治 1.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 2.鱼种放养时,用3%的食盐水浸洗1015min。 3.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诺氟沙星或卡那霉素( 6g/ 100kg),连服46d治乌鳢竖鳞病。 4.口服磺胺二甲氧嘧

12、啶100200mg治鲤鲫竖鳞病,三)主要症状,患竖鳞病的鲤鱼,可见鳞下积血水,鲫鱼竖鳞,鲫鱼竖鳞眼突出充血,宽体鳢竖鳞,六、细菌性肠炎(Bacterial enteritis,一)、病原体 豚鼠气单胞菌或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caviae , A. punctata f. intestinalis)。 (二)流行情况 危害鱼类: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也有发生。草、青鱼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在50%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 流行季节: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盛行。一年中可出现2个流行高峰,上半年56月,感染12龄草鱼,下半年79月,感染当年草鱼。 流行地区:全国各地。河南、江浙、

13、两广尤甚,三)主要症状 1.草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外突。 2.轻压腹部有淡黄色黏液或血水从肛门流出。 3.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1.剖腹检查,区别出血病、肠炎和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 2.用R-S鉴别培养基培养细菌,长出黄色菌落可确诊。 (五)防治方法 同细菌性烂鳃。 1.用大蒜、韭菜或地锦草拌食投喂(大蒜:1030g/1kg鱼,加适量食盐,每天1次,连喂6d) 2.磺胺嘧啶510g/1kg鱼,拌食投喂,每天1次,连喂6d。 3.可用组织浆疫苗预防,四)诊断方式,一)病原体 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但各地有区别。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

14、类:危害异育银鲫、白鲫、鲫鱼、团头鲂、鲢、鲮、鳙、黄尾密鲴等多种淡水鱼类,从2月龄的鱼种到成鱼都可受害。 流行季节: 211月,8月为流行高峰。 流行地区:全国各地。 (三)主要症状 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是一种表现为出血、腹水和重要器官坏死的全身性疾病,七、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 septicemia of fresh-water fisher,嗜水气单胞菌 电镜照片,白鲢头部、眼睛和胸鳍出血,白鲢腹部出血,鳊鱼内脏组织液化,细菌性败血症,鳞片内部出血,眼突,鳍条发红,肛门发红,鳗鲡赤鳍病。上:病鳗和健康鳗 左下:病鳗肝严重出血 右下:病鳗肠充血,病鳗背鳍臀鳍发红,体表红斑,鳍条毛细血

15、管充血,患病香鱼背部尾柄皮下出血 眼突出,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作进一步诊断 3.免疫学方法 (五)防治方法 1.清除过多淤泥,生石灰清塘 2.发病季节,每半月用石灰水或含氯消毒剂消毒,同时内服氟哌酸等抗菌素(用量为治疗的一半),连喂3天。 3.发病后,可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消毒 4.口服氟哌酸(2030mg/kg)每天一次,3天为一个疗程。 5.必要时杀虫,四)诊断方法,烂尾病(Tail-rot disease,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等,八、打印病(Stigmatosis),又名腐皮病,一)病原体 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tata

16、 subsp. punctata) (二)流行情况 危害鱼类:以前主要危害鲢、鳙亲鱼和成鱼,45寸鱼种也有发现,草、青鱼也会被感染。发病率可高达80100%。现在许多淡水鱼都会被感染。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夏秋两季最为常见。 流行地区:全国各养鱼地区,病鱼身体后半部有一印章似的红斑或溃疡,病情严重的可露出骨骼和内脏,四)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步诊断。确诊可用R-S选择培养基或荧光抗体法。 (五)防治方法 外用消毒剂,亲鱼可涂抹四环素软膏,严重的可注射抗生素。九、鲤科鱼类疖疮病,三)主要症状,打印病,加州鲈打印病,花鲢骨骼外露,斑点叉尾鮰打印病,一)病原体 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A

17、romonas punctata f.furunculu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 )。国外报道的危害鲑科鱼类的疖疮病,病原体为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 (二)危害情况 危害鱼类:主要危害青、草、鲤、团头鲂,其他淡水鱼都可发生;主要危害成鱼,发病率低于1%。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传播途径不明。 流行地区:全国各养殖场,九、鲤科鱼类疖疮病(Furunculosis of carps,四)诊断方式 根据症状即可诊断(区别粘孢子虫病),可切开疖疮镜检。 (五)防治方法 内服:噁喹酸50mg/Kg,57d。 外消:含氯消毒剂。弧菌感染,患病初期,病鱼背部及组织发炎,随

18、着病情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脓疮内含血的脓液和大量细菌,有时鳍基充血,三)主要症状,鲤鱼体侧疖疮溃破流出血脓 鲢尾部疖疮,形似火山口 团头鲂背部疖疮隆起,灭鲑气单胞菌 灭鲑气单胞菌在培养时能产生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变为褐色 在胰蛋白胨大豆(TSA)培养基上的菌落,受染河鳟体表溃疡,虹鳟体侧隆起形成溃疡 切开患部可见肌肉溶解有脓血,鳗鲡头部典型的溃疡特征,病原是非典型灭鲑气单胞菌,但二次感染时常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三)主要症状,一)病原体 爱德华氏菌(E.ictaluri),属肠杆菌科。 (二)流行情况 仅见于斑点叉尾鮰,各种规格的鱼均可受害,鱼种最为常见,发病率在30%左右。

19、我国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及重庆均已发现,十、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病鱼游动缓慢,有时头朝上,尾朝下呈垂直状漂浮,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甚至形成“头洞 ”,鳃丝严重贫血。剖腹后,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肾脏肿大并呈暗红色(或有血斑),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鰾外壁布有血丝,三)主要症状,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细菌学、免疫学等方法。 (五)防治方法 不喂隔夜和变质的饵料。 每半月投喂一次药饵。 病鱼池中泼洒强氯精等含氯消毒剂,同时内服喹诺酮类抗菌素,四)诊

20、断方法,对虾弧菌(Vibrio penaeicida)电镜照片,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电镜照片,弧菌感染( Vibrio sp.,光镜照片。病海鱼弧菌(Vibrio ordalii)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大批感染的黄尾鰤 感染鳗弧菌的黄尾鰤体表溃疡,患出血性败血症的石斑鱼。通常是副溶血弧菌,感染鳗弧菌的海鱼。 上左:鳍基发红 上右:体表溃疡 下图:肛门扩张发红,典型的弧菌性损伤。示皮肤某些部位发红并有牛奶状物质,感染鳗弧菌的虹鳟。肝脏、肠道和肌肉出血,感染鳗弧菌的大西洋鲑肌肉溃疡,感染鳗弧菌的银鲑

21、脾脏肥大,肠道和腹腔出血,鳗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福建爱德华氏菌(E.fujianensis)。 流行:危害鳗鱼,对鲤鱼、银鲫、蛙也有致病性。可经口、经皮感染。流行于高水温期(30左 右)。白仔、黑仔和成鳗均可发生。 症状:本病可分为肝型、肾型或肝肾混合型。肝型前腹肿大,肾型后腹肿大、充血。腹壁肌坏死而致体表软化,严重时穿孔。内部肝肾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鳗爱德华氏菌病(肝型,肾型腹面观 肾型背面观 混合型,内服外消相结合进行治疗。 内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t鳗第一天用200g,第25d减半。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合剂(1:5),每t鳗

22、5060g,每天1次连用3d。 外消:含氯消毒剂泼洒,治疗,黄鳝旋转病,病原 细菌。 症状 病鳝头部扭曲,随之鱼体顺着扭曲方向卷曲,鱼体比较僵硬,用手触动,体部可短暂伸直,但很快有恢复卷曲姿态,头部和尾部断续出现痉挛,23天后死亡,流行 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 防治 鳝池必须注意清洁,经常换注新水,腐草应及时捞出,定期遍洒生石灰或漂白粉,黄鳝旋转病,思考题: 1、细菌的致病机理怎样? 2、细菌的感染途径如何?细菌感染后出现哪几种感染类型? 3、鱼类细菌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4、水产养殖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类弧菌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5、巴斯德氏菌病及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引起养殖

23、鱼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白头白嘴,1.细菌致病性方面的研究(致病机理、致病性抗原) 2.流行病学的研究 3.诊断方面的研究 4.免疫防治方面的研究 5.综合防治(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6.药物的开发及耐药性的研究,细菌引起的疾病小结,柱状噬纤维菌及鱼类烂鳃病(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18卷 1期 67-70 页 张晓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 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 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鱼害粘球菌(Mycoco

24、ccus piscioal) 第三节 主要细菌性疾病,1,第五节由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一、由鞭毛虫引起的疾病 二、由肉足虫引起的疾病 三、由纤毛虫引起的疾病 四、由孢子虫引起的疾病,鱼类侵袭性疾病的重点是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危害情况;难点是寄生虫的生活史。要求: 1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传播方式和危害情况 2掌握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3掌握鱼类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方法,一)锥体虫病(Trypanosomiasis) (1)、病原体 锥体虫(Trypanosoma spp.) 【形态与繁殖,一、由鞭毛虫引起的疾病,2)、危害情况 种类:海淡水各种鱼类。乌龟、甲鱼的血液中也有。 季节:68月流

25、行。 地区:各地都有,生活史 繁殖后 锥虫型上鞭毛型前鞭毛型 (鱼体) (蛭类) (蛭类,锥体虫,3)、主要症状 严重感染时会贫血,血液颜色变淡。 (4)、诊断 血液涂片镜检。 (5)、防治方法 1. 彻底清塘,消灭鱼蛭。 2. 2%的食盐水或8mg/L硫酸铜浸洗病鱼10min。 3. 使用抗锥虫疫苗,大口鲇血液中的锥体虫,1)、病原体 隐鞭虫(Cryptobia spp.)。我国危害较大的有鳃隐鞭虫(C.branchialis Nie,1955)及颤动隐鞭虫(C.agitata chen,1956)。 【形态,二)隐鞭虫病(Cryptobiasis,2)、危害情况 鳃隐鞭虫:寄生于多种淡水鱼

26、类的鳃上,但仅引起夏花或春花草鱼的死亡。510月发病,79月为流行高峰。全国各地都有,江浙最为严重。 颤动隐鞭虫: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皮肤和鳃上,主要危害鲮鱼和鲤鱼的鱼苗。流行于两广、湖北和江浙的热天,隐鞭虫鱼波豆虫,颤动隐鞭虫,鳃隐鞭虫,3)、主要症状 早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呼吸困难,游动缓慢,无食欲,接着鱼体消瘦,鳃上和皮肤上有大量粘液。 (4)、诊断 封片镜检。 (5)、防治方法 1、硫酸铜硫酸亚铁浸洗或全池泼洒。 2、1/500福尔马林浸洗2min,1)、病原体 漂游鱼波豆虫(Ichthyobodonecatrix)。鱼波豆虫在不利的条件下可产生胞囊。胞囊可存在于鱼的皮肤和鳃表面的粘液

27、里,有些可落入水底,条件适宜时可发育成虫体。 【形态】 (2)、危害情况 种类:一般淡水鱼都可被感染,对苗种危害较大。成鱼常成为病原携带者。 季节:流行于春秋两季,710月高水温时很少发现。 地区:全国各地都可发生,三)鱼波豆虫病(Ichthyobodiasis,鱼波豆虫寄生情况,3)、主要症状 1、体表和鳃内有大量粘液,可形成灰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 2、严重时寄生处充血、发炎、糜烂和坏死,也可发生真菌和细菌感染; 3、二龄以上大鲤鱼患病严重时,可引起鳞囊内积水、竖鳞等症状; 4、鱼离群独游,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4)、诊断 镜检。 (5)、防治 同隐鞭虫病,二、由肉足虫引起的疾病

28、,一)内变形虫病 (Entamoebiasis) (1)、病原体 鲩内变形虫(Entamoeba cetnopharyngodoni)。 【形态与生活史,营养体单核胞囊期 四核胞囊期,2)、危害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从10cm到成鱼均可感染。经口传播,夏秋两季流行。长江下游及西江流域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两广尤为多见。 (3)、主要症状 营养体寄生在鱼的直肠,定居于肠粘膜或深入下层,有时经血流被送至肝脏或其他器官。病变时可形成溃疡和脓肿,往往与中华六鞭毛虫、鲩肠袋虫以及细菌性肠炎并发,引起死亡。 (4)、诊断方法 镜检。 (5)、防治方法 同肠炎病,1)、病原体 车轮虫(Trichodinia s

29、pp.)和小车轮虫(Trichodiniella spp.)属的一些种类。 (2)、危害情况 寄生于多种淡水鱼、咸淡水鱼及海水鱼的鳃及体表各处,有时在鼻孔、膀胱和输尿管中也有。主要危害苗种,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47月较流行。适宜繁殖水温2028 。蝌蚪、甲壳类、螺类和水生昆虫都可成为临时携带者。 全国各地都有,三、由纤毛虫引起的疾病 (一)车轮虫病(Trichodiniasis,1.口沟 2.胞口 3.胞咽 4.大核 5.小核 6.伸缩泡 7.齿环 8.幅线 9.后纤毛带,10.上缘纤毛线 11.下缘纤毛线 12.缘膜,病鱼鳃上车轮虫寄生情况,形态(反口面观,黏液中的车轮

30、虫,3)、主要症状 1、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 2、鱼苗患此病,成群沿池边狂游,头呈“白头白嘴”状。 (4)、诊断 镜检,注意区别“白头白嘴”病。 (5)、防治 1、鱼种在入池前用mg/L硫酸铜或2%食盐水浸洗20min。 2、治疗用0.7mg/L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3、枫杨树叶100mg/L煮后连汁带渣泼洒。 4、五倍子4mg/L全池泼洒。 5、福尔马林1520mg/L全池泼洒。 6、金鱼可用高锰酸钾20mg/L1520min,1)、病原体 鲤斜管虫(Chilodonellia cyprini)。 【形态,斜管虫染色标本,活体 染色标本 模式图,二)斜管虫病

31、 (Chilodonelliasis,2)、危害情况 危害冷水性和温水性淡水鱼类,主要危害苗种,也可危害越冬成鱼,可造成大量死亡 适宜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1218 ,2时也可繁殖,主要流行于春、秋、冬季。全国 流行。 (3)、主要症状 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体瘦发黑,有大量粘液。 (4)、诊断 镜检。 (5)、防治 同车轮虫,三)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1)、病原体 小瓜虫( Ichthyophthiriius spp .)属的一些种类。 (2)、危害情况 寄生在淡水鱼体表的是多子小瓜虫,鱼种和成鱼都可被感染,造成鱼种大量死亡。 小瓜虫的适温范围是1525 ,流行季

32、节为3 5月、1011月。全国各地都有。 (3)、主要症状 1、体表、鳍条和鳃瓣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胞,故又称“白点病”。 2、体表有大量粘液,形成一层薄膜,小瓜虫病。左:鲤鱼夏花头部小瓜虫寄生 中:斑点叉尾鮰体表小瓜虫寄生 右:稚鳗体表小瓜虫寄生,鳃上小瓜虫鳍条上小瓜虫,小瓜虫大核 小瓜虫纤毛线,小瓜虫生活史,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病(Cyptocaryon irritans,患病池塘中的黄鳍鲷隐核虫形态,4)、诊断 镜检。 (5)、防治 1、福尔马林1530mg/L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23次。 2、干生姜片100g+辣椒粉250g/亩1m, 3、亚甲基蓝3mg/L全池泼洒,34天1次

33、,连续3次混合加水煮沸30分钟后取汁泼洒。 隐核虫病防治 1、淡水浸泡315min,再移入含有盐酸喹宁或氯化喹宁(2.53.5mg/L)的海水溶液中养殖。 2、醋酸铜0.3mg/L或硫酸铜1mg/L泼洒。 3、福尔马林2530mg/L泼洒,隔天1次,连续23次,1)、病原体 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累枝虫,其次为钟虫等。 (2)、危害情况 危害海、淡水中养殖的各种虾、蟹的卵、幼体和成体以及鱼苗鱼种,其中尤以对虾、蟹幼体的危害为大。 (3)、主要症状 鱼苗感染后,体表似有一层毛状物,游动缓慢靠边,停止摄食,最终衰竭死亡。 虾、蟹感染后,体表可看到一层毛状物。患病幼体游动缓慢,摄食能力下降,生

34、长发育停止,不能变态和蜕皮,四)固着纤毛虫病,鳍条上 杯体虫 鳃上杯体虫,尾鳍上的累枝虫,5)、防治 1.鱼类患病主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2.福尔马林30mg/L全池泼洒。 3.对虾养成期可用茶粕1015mg/L或皂角苷1mg/L全池泼洒,同时投优质饲料,以促进对虾蜕皮,蜕皮后,排水换水(鱼虾混养池则不能泼洒茶粕) 4.全池泼洒福尔马林25ppm,或高锰酸钾35 mg/L,或新洁尔灭0.51mg/L。 5.育苗期可暂时提高水温23,并投喂优质饵料(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促进幼体变态、蜕皮,然后换水。 6.全池泼洒制霉菌素35mg/L,经2.5h药浴后换水,4)、诊断 镜检。注意区别水霉病,

35、四、由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危害水产动物的孢子虫有四大类群: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 (一)艾美虫病(Eimeriasis) (1)、病原体 艾美虫(Eimeria spp.)。我国报道的已有二十多种。 【形态与生活史,A寄生于青鱼组织中的艾美虫,B模式图,C成熟卵囊, D鳙艾美虫成熟卵囊;1.卵囊膜 2.孢子和孢子膜 3.孢子体 4.胞核 5.孢子残余体 6.极体 7.卵囊残余体,艾美虫,艾美虫生活史(在一个寄主体内完成,无性繁殖,卵囊,裂殖体(圆形、卵原形,鱼吞食,核反复分裂,裂殖子(新月形,孢子体出来,到肠上皮 细胞发育,细胞被破坏侵 入另一细胞,裂殖体 (自身感染,无性繁殖的结

36、果产生许多裂殖子,有性繁殖,裂殖子,大配母细胞,小配母细胞,合子,卵囊,孢子(4个,核裂2次,孢子体(24个,核裂1次,孢子残余体,有性繁殖的结果产生卵囊,卵囊残余体,生活史,2)危害情况 艾美虫寄生于多种鱼类的肠、幽门垂、肝脏、精巢、胆囊和鳔等处。国内外都有发生。 在我国危害较大的是寄生在青鱼肠内的青鱼艾美虫,主要危害1足龄青鱼。此病流行于江浙两省的热天(水温2430)。 鳙艾美虫寄生在1足龄的鲢、鳙肾脏。辽宁曾发生过。 (3)、主要症状 青鱼艾美虫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大量感染,前肠比正常粗23倍,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有时被寄生部位肠壁溃烂穿孔,4)、诊断方法 显微镜确诊。 (5)、防治

37、方法 1. 次氯酸钙请塘消毒,用33.5kg/亩可预防此病。 2. 每100kg鱼用碘2.4g,均匀混入豆饼内投喂,每天1次,连用4d。在4月开始发病前投喂可预防此病。 3. 每100kg鱼用硫磺粉100g,拌入豆饼投喂,每天1次,连喂4d。 4. 碘。用法与用量同预防。 5. 乙酰胂胺。药与饲料的配比为11000,常规投食,每天1次,连喂35d,二)粘孢子虫病(Myxosporidiosis,病原体 粘孢子虫(Myxosporidia)因粘孢子虫的成熟孢子有一层几丁质壳片,防治十分困难,具很强的耐药力,至今尚未筛选出杀灭其孢子的有效药物。因此,探索粘孢子虫的免疫防治迫在眉睫。但在粘孢子虫免疫

38、原性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议: 1、粘孢子虫能否导致鱼类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2、粘孢子虫是否存在种属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抗原; 3、生活史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共同抗原等。这些争议妨碍了粘孢子虫的免疫。 另外,粘孢子虫的生活史不详;生物学特性不清;传播途径不明,粘孢子虫构造 A.壳面观;B.缝面观;C.顶面观 1前端;2极囊孔;3孢壳;4极丝 5极囊和极囊核;6胚核;7胞质; 8嗜碘泡;9后褶皱;10囊间突; 11缝线和缝脊;12极丝的出孔,碘孢虫 1鲢碘孢虫 2饼形碘孢虫 3野鲤碘孢虫 4鲫碘孢虫 5异形碘孢虫 鲢碘泡虫病 幻灯片 39,1、鲢碘泡虫病 鲢碘泡虫(极囊一大一小)幻灯片 35寄生在白鲢的

39、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和血液等处,可形成白色胞囊。主要危害4寸左右至500g的白鲢,死亡率高。一年四季流行,冬春普遍。全国都有,江浙严重。 病鱼极度消瘦,尾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故又叫“鲢疯狂病,I)、碘泡虫病(胞质中有嗜碘泡,鲢碘泡虫病,1、脑中白色孢囊 2、病鱼外观 3、鲢碘泡虫形态,2、饼形碘泡虫病 饼形碘泡虫(孢子横椭圆形)幻灯片 35主要寄生在草鱼鱼种的肠壁,尤其是前肠,并可形成胞囊;也可寄生于鳃、肌肉、脑等其他器官。主要危害5cm以下的草鱼。57月流行。全国都有。 病鱼前肠增粗,肠壁糜烂;鱼体凸凹不平;游泳失常,饼形碘泡虫病,病鲤剥皮后,可见肌肉似结节分段,野鲤碘泡

40、虫寄生于鲤、鲫、鲮多种淡水鱼的体表、鳃、鳍等组织。56月发病。全国都有,3、野鲤碘泡虫病,银鲫碘泡虫病,此病发生于东北银鲫和异育银鲫上,江浙、湖北较流行,发病率2040%,可引起死亡,库班碘泡虫,鲫碘泡虫,鲫碘泡虫,圆形碘孢虫病,仅发现于鲫鱼和鲤鱼,尤以一足龄以上的鲫、异育银鲫等多见,全国都有,南方多见。虽不引起大量死亡,但失去商品价值,孢子形态,鲢旋缝虫病,体表米粒状孢囊,体内壁米粒状孢囊,孢子形态,II)、粘体虫病(无嗜碘泡,1. 脑粘体虫病 脑粘体虫寄生于鲑鳟鱼类的头骨及脊椎骨的软骨组织,破坏听觉及交感神经,使鱼追逐自身尾部而旋转运动,称“昏眩病”。此病为口岸第一类检疫对象。 2. 时珍

41、粘体虫病 时珍粘体虫寄生于鲢鱼各器官组织,但主要在腹腔内,形成丝状、带状和分支状不规则孢囊,流行于广东,称为“水臌病”。 3. 中华粘体虫病 中华粘体虫寄生于鲤鱼的肠等内脏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孢囊,III)、单极虫病(极囊单个,1. 鲮单极虫病 鲮单极虫寄生于鲮鱼、鲤鱼体外,形成许多白色或蜡黄色孢囊,鳞片竖起,长江一带多有发生。 【孢子形态】 孢子如瓜子状,外包一层极薄的膜鞘,长度近孢子的一倍。极囊单个,瓜子状,占孢子的2/3。嗜碘泡明显。 2. 鲤吉陶单极虫病 吉陶单极虫寄生于鲤鱼前、中肠肠壁。主要发生于鲤鱼、散鳞镜鲤的成鱼中,是东北、华北养殖鲤鱼中的重要孢子虫病。 3. 武汉单极虫 武汉单极虫寄生于鱼的皮下,使病鱼两侧有疙瘩状隆起。发生于鲫夏花鱼体上,流行于武汉,可引起死亡,鲮单极虫病,吉陶单极虫病,病鱼外观,体瘦腹鼓,肠道上白色块状胞囊,武汉单极虫,皮下圆形胞囊,IV)、尾孢虫病(壳片延伸形成两根等长似针状的尾部,1、微山尾孢虫病 微山尾孢虫寄生于鳜鱼鳃丝及鳃弓上,形成白

相关知识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讲座——第八讲 鱼类的寄生虫疾病(六)
水产养殖中鱼类福利学研究进展.pdf下载
鱼类疾病学
水产动物营养性疾病之鱼类脂肪肝
水产养殖中鱼类福利学研究进.PDF
鱼类各种疾病的防治
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应该如何诊断疾病?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与防治手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丛书
动物疾病诊治彩色图谱经典:鱼病诊治彩色图谱

网址: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7章 鱼类疾病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20521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玉鲭鱼适宜混养的鱼类(玉鲭鱼混养
下一篇: 水产养殖——鱼类常见疾病描述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