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大好河山 | 河姆渡文化的三个文物散记

​大好河山 | 河姆渡文化的三个文物散记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

图:双鸟纹象牙蝶形器的正面(作者拍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1973-1977年间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5300年,像一只平展双翅作滑翔的蝴蝶,所以称为蝶形器。蝶形器的正面平整,用阴线雕刻出一组图案,中心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刻有炽烈蓬勃的火焰纹,象征太阳光芒;两侧对称刻有昂首相望的钩喙双鸟,面向太阳光芒,似乎在引吭啼鸣,整体略有繁简之别;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羽状纹;双鸟的两侧各自对称钻通三个圆孔,可能用于穿绳绑缚。蝶形器的背面制作粗糙,中间做出纵向凹槽用以捆绑器柄。

图:双鸟纹象牙蝶形器的背面(作者拍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关于这个蝶形器,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河姆渡文化中,鸟的形象出现较多,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动感十足。联系之后良渚文化中的玉鸟、鸟纹以及越地青铜器中的众多鸟形装饰,可以说是开了后世鸟崇拜之先河。这个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象牙雕刻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原始河姆渡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也有认为是凤凰崇拜),为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猪纹陶钵

图:猪纹陶钵的一侧(作者拍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猪纹陶钵,1977年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5300年。这件陶钵圆角长方形,形体硕大,口大底小,深腹平底;通体呈黑灰色,表面打磨光亮,内壁较粗糙,有条状横向摩擦痕迹。

长边两侧各阴刻一个形象逼真的猪,长嘴、竖耳、高腿、短尾、粗鬓,腹部略下垂。猪的腰间,刻有圆形星饰。刻纹线条流畅、刚劲干练。猪的腹部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这类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两侧猪头的朝向不同,纹样不完全一样,其中一侧相对较小并且纹饰简单,这种对称动物纹略有繁简的现象也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各种器物中。

图:猪纹陶钵的另一侧(作者拍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陶钵本是盛水祭天的礼器,而猪的习性与陶钵的名义和用途相符合,加上猪腰间的圆形星饰,这件陶钵上猪的形象可能是象征陶钵名义和用途的物象文字,这种物象文字既是人神沟通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纪事文字,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这个陶钵上猪形象寓意的解读,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木胎朱漆碗

图:木胎朱漆碗(作者拍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木胎朱漆碗,出土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5300年。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

此碗最受关注的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木胎朱漆碗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漆器之一,反映了我国漆文化的悠久历史。1993年10月20日,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一套,全套共4枚,由王虎鸣设计,其中第一枚就是《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

图:特种邮票《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蔡运章,河姆渡文化陶钵“猪形图像”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19日

2.陈望衡,审美的滥觞——河姆渡文化的审美解读,美育学刊,2013(2):95-104

3.张丽仙,河姆渡文化的美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5月

相关知识

​大好河山 | 河姆渡文化的三个文物散记
试论河姆渡文化之鸟图腾
河姆渡文化陶钵“猪形图像”解读
文物鉴赏与收藏文化
文物感知『蛇文化』
揭秘蛇年:文物中的蛇形象与文化寓意
迎新春 国博文物展示中国“龙文化”
从文物看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蛇”文化
三星堆惊艳继续,我国有出土与宠物有关的文物吗?
鉴赏|家和年丰:中国文物与历史里的猪文化

网址: ​大好河山 | 河姆渡文化的三个文物散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29581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动画史上的十大名“猪”,每一个都
下一篇: 【不仅仅是博物馆】把“南博”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