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盗窃少女”社区矫正服务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盗窃少女”社区矫正服务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郭梅

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心理卫生协会

一、案例背景

Z(化名),女,系司法矫正对象(盗窃罪)。犯罪时为未成年,矫正期限八个月。

联合家庭,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个小自己十岁的弟弟小学在读。从记事起父亲有家暴倾向,经常因一点家庭事务殴打妈妈和自己,自己也多次拨打110报警,但情况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Z的父亲是木工,在小镇周边打散工,很少将钱拿回家来,而是用以赌博。母亲一直承受婚内家暴,且过度承担家庭责任导致负面情绪时常发泄到Z身上。

家庭里重男轻女,爷爷奶奶和爸爸对弟弟宠爱有加,不关心自己。母亲在发完脾气后会有愧疚但又认为女人嫁得不好就该认命。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矫正对象开始有偷窃行为,会偷别人的东西,偷奶奶的钱在学校请客。读中专后继续从身边的同学入手,遭到校园欺凌,读了一年不到就辍学。

因未成年无法参加工作,在家帮母亲做手工,断断续续把母亲银行账户里两万多积蓄偷偷转出后用于各种消费。去年去餐饮店做服务生,偷收银台两千多现金被发现成为社区矫正对象。

刚开始矫正期时有继续去餐饮店短暂打工的经历,受困于自己犯罪身份的标签,敏感、多疑、害怕,与其他员工产生冲突,且面对各种诱惑时内心矛盾挣扎,无法真正投入工作。

二、问题分析

(一)心理方面

Z从小遭到家庭长辈性别歧视,情感需求被忽视;父亲时常家暴母亲及自己, Z多次拨打110未能改现状。

Z九岁时母亲闹离婚曾经去娘家住过几个月,这对 Z来说,有深深的被抛弃感。母亲因为查出再次怀孕而回家生了弟弟,家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再次强化了 Z的认知,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是可以忽略的。

矫正初期 Z尝试去求职,入职工作过程中因再次偷窃被发现而被迫中断工作,其母亲不得不再一次帮其去解决各种经济索赔问题,这导致母女之间关系恶化。由此 Z在人际交往上越来越难以理性情绪去沟通,也对自己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二)经济方面:

辍学早,无一技之长,只是在家中帮母亲做一些手工活。有断断续续的打工经历,会提前去预支自己的工资,同时又三天两头请假出现预支超额情况。

钱不够用时只能跟母亲讨要一些零花钱,大部分用来买垃圾食品、奶茶、手机话费充值等。家里因为前几年盖房子欠了很多外债,父亲以要还债为由几乎不拿钱回家,母亲做手工一个月大概有两三千收入,还要贴补娘家年迈的父母。

(三)社会支持网络:

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同龄人大部分还在读书,平常几乎见不到。之前有去海底捞等餐饮店求职的经历,工作不久就被辞退。

母亲认为女孩子不读书可以出去打工,在家做手工也可以,反正年龄到了就是要嫁人的。父亲对家中事务不管不顾,家庭在家族中没有话语权。

之前读初中时学校的心理老师对其影响很大,有几次想去学校找老师又觉得没脸去。在见到社工初期,感觉社工的特质跟心理老师很像,感觉非常亲切。

四、服务计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协助 Z对自己违法犯罪的事实有一定的认识,遵守社区矫正管理的各项规定,按时接受再教育。参与社区各项公益活动,提升自我价值感。为其链接各项社会资源,实现技能提升促进社会再融入。

(二)分目标

1.为矫正对象进行去标签化工作。努力去尝试一些正向的标签,比如运动达人、美食达人、公益小能手等。

2.学习写笔记。每次控制不住要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 找到一个积极暂停角去深呼吸。每克服一次就把当下想到的感受写下来,并写下至少三条正向的语言激励自己。

3.学习自我管理。减少对垃圾食品的摄入,从每天都要买一杯奶茶减少到三天一杯,用水果替代垃圾食品。在家时间每天至少一次帮妈妈洗碗,至少两天拖一次地。

4.鼓励并带动其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各项有偿公益活动至少每月不少于两次,有偿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志愿者补贴、时间银行、技能培训机会等。利用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拓展自己的社交圈,结交到至少两个同龄伙伴。

五、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清理负面情绪,正确看待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适应社区矫正

社工与 Z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为其进行各项专业量表的测试、评估,释放其压抑情绪。

社工使用倾听、共情等技术,使 Z对自己犯了错误的恐惧、不良的人际关系等得以倾诉与宣泄。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情绪ABC理论,重新调整 Z对自我的认知。引导其去掉因司法矫正而带来的标签,学会正向思维并不断强化。

按照社区矫正规定,与其一起制定定期的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计划,强化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

家庭作业:

1.把每天一杯奶茶缩减为三天一杯。

2.在有冲动要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立即离开现场,去找到一个积极暂停角深呼吸。每克服一次,把当时的感受用笔记的形式写下来,在一个人的时候大声读给自己听。

3.写下自己的优点,越多越好。

工作小结:本阶段完成了对 Z的各项心理指数评估、矫正人员社会危害等级评估。通过认知调整,使 Z认识自己以往行为的不正当性及对社会的危害性。

(二)第二阶段: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强化,提升抗逆力

社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 Z的成长背景、家庭关系、学校经历、社会关系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引导 Z进行自我探索:从五年级开始出现的偏差行为(偷窃)及情绪易失控现象进行深度剖析。

引导 Z看见自身的内在需求,如从小时常被父亲打骂、母亲短暂离开自己(两个多月)的被抛弃感、有了弟弟后被忽略的情感需求等,正是这些内在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其一步步走上了偷窃的道路。

从优势视角出发,结合 Z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如有亲和力,热心爱助人,因其个子高比较壮实区别与其他女孩有力气能搬东西,鼓励其参与到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中去,在助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并在活动中找到同龄人拓展社交圈。

鼓励其学会撰写日记,把自己的所得所思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学习发一些有正向意义的朋友圈,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

家庭作业:

1.在有拿别人东西冲动时,继续使用积极暂停角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并思考另外可以去做些什么来转移注意力。

2.继续执行对奶茶的数量控制,可用水果替代垃圾食品。

3.每天至少为家里做一件事情,比如洗晚饭后的碗筷,或者拖一次地。

工作小结:通过剖析, Z的童年家庭创伤得到一定程度的疗愈。认识到人需要向前看,要不断地跟过去告别才会有新的未来。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激发了内在力量,自我价值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三)第三阶段:改善Z家庭关系,为其母亲进行赋能,优化家庭环境,提升家庭支持系统

社工走访 Z家,为 Z父母进行夫妻关系调适,夫妻俩看见各自在家庭中的付出和需求,明白彼此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等,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社工运用增强权能理论,帮助 Z母女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的,这种遭遇了十几年的家暴生活以及偷窃的偏差行为是可以得到改变的,自己才是改变自己的主体。

通过引导, Z母亲对自身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有了重新的认知,明白做为一个母亲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主动开展自救,与女儿一起并肩成长。

家庭作业:

1.与家人翻看家庭相册,一起回忆小时候快乐的事情;

2.每天睡前与母亲进行拥抱。

工作小结:通过家庭系统治疗,使 Z父母的夫妻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暴的发生频率,大大提升了家庭幸福指数。

(四)第四阶段:链接社会资源,为Z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其再就业达到社会融入

社工结合 Z的实际情况,在与其多次共同探讨下,多方链接社会资源,为其联系到多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通过国家扶持的职业培训机会,如养老护理员、育婴师、面点师、茶艺师等,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标。带领其参与多家养老机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一线体验,感受自己的被尊重被需要,看到自身的价值。

家庭作业:

1.情绪的自我管理,在外出活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去内观自己的情绪,看到情绪是如何发生的,他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2.继续撰写日记,把自己助人的过程及感受记录下来,大声读给自己听并发到朋友圈。

工作小结:通过职业培训及一线志愿工作,使 Z重新激发了对生活的向往,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及活着的意义。

第五阶段:回顾 ,结案。

为 Z重新进行各项专业量表的后测工作,梳理其与社工建立专业关系后内心发生的变化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改变。 Z回溯自己特别是从开始写日记起不再有偏差行为发生,且能够自己主动想方法(给自己戴手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做“坏事”。

矫正期间多次随公益团队进入养老院、农村困境儿童家庭、社会福利院等进行助人活动。因为自己的改变也带动了母亲的改变,现在母亲跟自己一起在一家服务机构入职,也交到了两个好朋友,休息天会相约一起出去玩。

社工肯定了 Z在矫正期间的努力,肯定了其这几个月来的变化,并告知其介入工作告一段落,期待其能够把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持续保持下去,能够继续参与社会公益,把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发挥。

六、总结评估

对于矫正对象 Z来说,过去的十几年,一直是活在父亲的家庭暴力及家庭“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阴影中,到中学后又经历校园欺凌,情感长期被忽略,身心不被关注。

从心理学层面讲,偏差行为的出现,就是在向家长、向身边人发出求救信号,企图用这种触犯法律的偏差行为来引起周围的关注。

在辍学后,无一技之长,无同龄好友,自我价值感缺失,以至于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不知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偷窃事件被报警处理后,一度情绪失控,害怕、惊恐导致心跳过快、血压异常,之后一直靠药物控制。

按照相关法律, Z接受为期八个月的社区矫正,当得知有社工师可以帮助自己时,表现出强烈的求助心,从认为“所有人都对我不友好”到“社工老师是理解我的”。

Z已经有六、七年的偷窃行为史,截至社工介入已经满十八周岁,大部分人格已经形成。从小建立起来的不合理信念、自动化思维,都需要社工师及 Z自身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蜕变。

在为期八个月的矫正期里, Z能配合工作,积极参加集体学习,积极投入公益活动,每得到一次肯定,个人价值感往上提升一个台阶。在个案辅导工作中,在社工师的引导下,能够直面自己的偏差行为,承认自己的无力感。

并能通过各项技能培训武装自己,为自己再次融入社会打基础。到矫正结束, Z已经在城西某服务行业工作两个多月,能够与同事融洽相处,已经习惯写笔记,把自己每天的生活感悟记录下来,这两三个月下来,没有再发生过一次偷窃行为。

七、专业反思

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身兼教育者、管理者、陪伴者等多重角色。

1.掌握教育者与陪伴者之间的度。社会工作者既需要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层面的硬性教育,引导其适应社区矫正,防止犯罪事件再次发生。又需要用柔软的姿态去接纳、尊重矫正对象,体现社会工作的包容与温度。

2.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性。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出问题的往往是家庭中的某个家长或者某段家庭关系而非青少年本身,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与专业技能去了解这个家庭系统并改善这个家庭系统,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

3.陪伴的长期性。青少年经历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已经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到了十七、八岁,人格已经大部分形成。

矫正工作充满了挑战,经常是解矫后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帮助其不断提升、强化社会功能。

当地司法机构这两年对矫正对象加大了矫正期间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社会也需要提升对这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接纳度,使他们能够去掉标签,实现真正的社会再融入。

提升社工实务技能

参加社工第一课

【社工客】新手社工成长训练营

已经陪伴2500多名同学成长

面向0到1年新手社工

量身打造的实务技能训练营

现重新调整学习方式

方便各位学员随到随学

全国东西南北中,在这成为真社工

扫码加入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欢迎大家来投稿呀~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标签理论”在儿童行为矫正服务个案中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以“精准社矫之光”照亮社矫人员的再社会化之路 | 社工课
关于“校猫”问题的绿色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 社工课
【票】北京市朝阳区2015年社区创享计划
AET动物情绪疗法:动物抚慰技术融入精康患者的康复活动 | 社工案例计划
点亮心灯 开启精彩人生
2024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工作实务题库附答案(典型题).docx
【五社联动】蕲春和众社工开展“拒绝高空抛物,文明养宠你我做起”宣传活动
2024复旦大学社会工作考研必看详细全方位信息经验指导
社区问题调查报告.pptx

网址: “盗窃少女”社区矫正服务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4315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行为干预与矫正技术研究(33
下一篇: 如何让萨摩幼犬不再乱咬东西(萨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