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ellioti)大型鸡类,体长81cm,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该雉分布于北纬25~31°之间,为典型的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种类。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雄鸟额、头顶和枕橄榄灰褐色,后颈灰色,颈侧白而沾灰。脸裸露,鲜红色,耳羽淡灰褐色,眼上有一短的白色眉纹、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辉栗色,具金黄色羽端和黑色中央次端斑;肩羽基部栗色,逐渐变为黑色,并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两肩各形成一条宽阔的白带。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而具蓝色金属光泽,并具细窄白色横斑和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橄榄灰色,具宽阔的栗色横斑;翅上覆羽辉暗赤褐色,覆羽中部横贯以钢蓝色斑块,大覆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端部棕色而杂有褐斑;次级飞羽浅栗色而具灰色端缘。腹棕白色,胁栗色,尾下覆羽绒黑色。
雌鸟额、头顶和枕栗褐色,头侧、颈侧及颏沙褐色,后颈灰褐,喉和前颈黑色,背黑而具浅栗色横斑和沙褐色至灰褐色羽端,翕具白色矢状羽干斑,往背此斑逐渐缩小和消失。下背至尾上覆羽沙褐色或棕褐色,而杂以黑色和棕色斑;翅上覆羽基部大都红棕至棕褐色,密杂以黑斑,端部沙褐色而具白缘,内翈端部具一黑色斑块。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儿枚外翈杂有淡棕黄色三角形斑,次级飞羽亦暗褐,具不规则的栗色横斑和浅褐色羽端。中央尾羽灰白色而密杂以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胸和两胁浅棕褐色,具白色羽端和微杂黑斑,其余下体大都白色。
虹膜褐色至浅栗色,脸裸出部辉红色,嘴黄褐色,脚蓝灰色,雄鸟具距。
大小量度:体长81cm;嘴峰♂29-32mm,♀26-27.5mm;翅♂230-257mm,♀197-222mm;尾♂390-470mm,♀175-180mm;跗蹠♂62-74mm,♀59-61mm。(注:♂雄性;♀雌性)
白颈长尾雉留鸟。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2]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看麦娘、半夏、半边莲、草、叶底珠、齿缘苦、繁缕、紫花地丁、石吊兰,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弥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虫。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其中尤以阔叶林和混交林最为主要,冬季有时可下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疏林灌丛地带活动。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贵州东部及广东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区在海拔200~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1500米。
2015年11月7日,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在长沙县大山冲森林公园等地将16只人工繁殖的白颈长尾雉“野放”大自然。据了解,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目前已人工繁殖白颈长尾雉300余只,并在野化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此次野放的白颈长尾雉为8雄8雌,年龄在2至3岁,具备了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相关知识
祁门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中隐士”白颈长尾雉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现身 湖南汉寿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汉寿县: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现身湖南汉寿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类
白颈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是几级保护动物
黄山区首次拍到野生白颈长尾雉带崽活动影像
野生世界丨中国特有鸟种——白颈长尾雉
“鸟中大熊猫”白颈长尾雉现身邵阳县河伯岭国有林场
什么是白颈长尾雉
网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56440.html
上一篇: 动物科普 白冠长尾雉 |
下一篇: 白颊长尾山雀的特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