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心理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在稳步发展,精神医学相关的脑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微生物、细胞、神经环路、大脑结构、体-脑轴等多个维度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解析取得了持续的进展。但是精神障碍发病机制不明、精神障碍精准干预不足等问题,仍然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学会、辽宁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于2024年9月11-14日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新世界酒店召开。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中显示,目前中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且呈现增?趋势。
9月12日,在《孤独症治疗干预新方向》专题论坛中,昌平国家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刘河生教授受邀主讲了《个体化神经调控在孤独症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在pBFS技术引导下的精准治疗对孤独症社交功能、刻板行为的改善以及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结果。
pBFS技术,从个体脑功能角度理解孤独症
孤独症个体间差异巨大,并不能简单地识别其脑功能网络形态并与症状表现相关联。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大脑中与社会行为、语言交流、重复刻板行为相关的大脑区域内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广泛的非典型性,而传统基于组水平的分析很难发现个体症状与脑功能网络之间的稳定关系,不利于探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绘制个体化脑功能网络,精准分析孤独症患者的脑网络异常至关重要。
个体化脑功能是功能磁共振影像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通过采集孤独症患者的功能磁共振影像,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通过对患者大脑精准的脑功能分析,能准确刻画高度异质性孤独症患者大脑功能网络,该技术具备高稳定性,可靠性高达80%。pBFS技术目前可对个体脑功能精细划分为213个脑功能分区,在手术验证功能区准确性上,pBFS技术的准确性达到100%。高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pBFS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pBFS指导下的精准无创神经调控,开启孤独症治疗的新征程
ASD患者广泛存在执行功能和社交功能缺陷。在pBFS技术的指导下,准确定位出孤独症患者个体化负责执行功能和社交功能的脑区,通过安全无创的神经调控,对脑环路进行精准“修复”。
在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pBFS指导下的精准神经调控干预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孤独症患者的核心症状,真刺激组治疗响应率显著优于假刺激组。
刘河生教授同时分享了几个孤独症的治疗案例,在社交功能和刻板行为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在pBFS技术指导的精准神经调控干预下,那些曾经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孤独症患儿,开始对外界产生兴趣,开始学会与人交流融入社会,减少刻板行为,这些变化不仅让患儿的家庭看到了希望,更为整个孤独症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pBFS技术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神经调控技术的出现,无疑为孤独症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它让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孤独的心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重新融入这个多彩的世界。
相关知识
“孤独”的研发:孤独症临床可用药寥寥无几,均非针对核心症状
全球孤独症康复工具大盘点 北大医疗脑健康嗨小保登榜
权威揭秘孤独症28种治疗方案: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知乎等发起圆桌讨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个案分析
孤独症患儿治疗再有新突破!洗涤菌群移植有较好临床疗效
协和医院免疫专家尤欣:饮食干预是治疗自闭症的重要方式
宝宝孤独症怎么干预
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孤独症家犬模型—新闻—科学网
关爱“星星的孩子”——高压氧给治疗儿童自闭症(孤独症)带来新希望
成功率仅30%,他们建立了全球首个孤独症犬模型
网址: 孤独症治疗干预新方向:北大刘河生教授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临床突破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3517.html
上一篇: 【科普】音乐治疗与孤独症儿童 |
下一篇: 家长必知!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