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敏感性皮肤病理生理及治疗专家立场》解读

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敏感性皮肤病理生理及治疗专家立场》解读

敏感性皮肤俗称敏感肌,此概念来源于化妆品市场。之前,许多人仅仅把它看作是对化妆品的不耐受反应,而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皮肤综合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证实了敏感性皮肤的存在和意义。

2016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敏感性皮肤兴趣组组织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应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制定了敏感性皮肤定义的专家共识。该共识将敏感性皮肤定义为对于通常不会引起不适感觉的刺激,出现不适症状(包括刺痛、烧灼感、疼痛、瘙痒和麻刺感)的一种综合征;这些不适症状不能被任何皮肤病造成的皮损所解释,皮肤外观可正常或伴有红斑;敏感性皮肤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特别是面部。该共识未涉及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

图1 敏感性皮肤者面部可见红斑及嘴唇轻度肿胀(图片来源:doi: 10.24105/2155-9554.10.496)

近几年,国内外有大量关于敏感性皮肤的科学研究发表,大家对敏感性皮肤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19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敏感性皮肤兴趣组再次组织专家对敏感性皮肤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进行了讨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以专家立场的形式发表在《欧洲皮肤病与性病杂志》上。该专家立场指出:敏感性皮肤并不是一种免疫相关的疾病或皮肤问题,而是与皮肤神经系统异常有密切关联。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虽然与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相关,但并不是导致其发生的直接原因。

该专家立场达成3点意见:

• 对于敏感性皮肤患者,建议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和使用耐受性好的化妆品(推荐含有抑制不适感觉成分的产品)。

• 没有临床试验支持在敏感性皮肤中使用局部或全身药物。

• 目前公开的数据不足以在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上达成共识。

在敏感性皮肤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该专家立场重点阐述了神经系统与敏感性皮肤的关系(图2)。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神经系统在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敏感性皮肤在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两倍,被认为是继发于周围神经系统改变。一项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敏感性皮肤人群表皮内神经纤维的数量明显减少,表明Aδ或C纤维发生了改变。表皮内神经纤维的减少和C纤维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余神经末梢的过度反应,这可以同时解释敏感性皮肤和小纤维神经病变的症状。

此外,瞬时受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roteins,TRPs)家族受体可感知多种环境因素。例如,辣椒素或热可以激活TRPV1,而冷和薄荷醇可以激活TRPM8。物理、化学刺激导致的敏感性皮肤可以被存在于表皮内神经末梢表面的感觉蛋白活化所解释。

图2 角质形成细胞感觉受体识别外源性刺激会触发疼痛或瘙痒

既往认为皮肤屏障受损是敏感性皮肤发生的基础,但最新专家立场认为自我报告的皮肤敏感症状不能归因于屏障功能和/或表皮结构的改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是导致敏感性皮肤的直接原因。不过,有研究显示,敏感性皮肤的角质层更薄,角质细胞数量减少。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角质层的细胞间脂质失衡有关。

该专家立场引用一篇关于环境因素与敏感性皮肤的最新系统评价,显示敏感性皮肤可被多种环境因素诱发。相关环境因素见表1。

表1 敏感性皮肤的诱发因素

在其他可能的病理生理原因方面,该文认为,虽然有不少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AD)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现皮肤敏感,但AD实际上是敏感性皮肤的混杂因素,而不是因果关系。敏感性皮肤患者对烟酸甲酯、月桂基硫酸钠等刺激物的血管反应增强。组胺被认为是敏感性皮肤的血管扩张剂。此外,压力或负面情绪被认为可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等不适感觉。

在治疗方面,该专家立场认为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加强保湿、防晒,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并探讨了安慰剂效应用于改善敏感性皮肤的可能性。

该专家立场建议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表1)。对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研究显示,化妆品(含有潜在刺激成分,如α-羟酸、酒精、香料、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等)是导致敏感性皮肤的主要诱因。建议限制化妆品的使用或者使用不含或几乎不含防腐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香料的产品。

一些护肤品被认为含有活性舒缓成分,可能具有抗炎作用或对神经源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使用保湿润肤剂后就能有效地减轻瘙痒,恢复皮肤屏障功能,被认为是治疗湿疹继发敏感性皮肤的一种方法。

建议使用成分尽可能少的润肤剂和保湿剂,用尽量温和的方式和产品来清洁皮肤。职业性皮肤病常常伴发敏感性皮肤,因此应做好职业防护以防止发生敏感性皮肤(包括戴手套,使用防护霜并定期保湿)。

紫外线会诱发并加重敏感性皮肤的不适症状。有敏感性皮肤者应采用多种方法严格防晒,包括采用穿防晒服、戴宽边帽,涂广谱防晒霜。

TRPV1是表皮神经纤维上的重要离子通道,介导神经源性炎症。研究显示,应用TRPV1拮抗剂可有效舒缓敏感性皮肤的不适症状,并改善红斑。此外,低能量激光/光疗和植物性抗炎药对敏感性皮肤有改善作用。

图3 敏感性皮肤者照射26次低能量激光后取得良好疗效:a.治疗前,b.治疗后(图源:PMID 23397274 )

尽管目前尚无安慰剂效应在敏感性皮肤中的研究,但由于在敏感性皮肤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既往研究显示安慰剂效应对改善瘙痒是有帮助的,该专家立场建议可借助有技巧地与患者沟通,降低患者期望值等方式在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中发挥安慰剂效应。

最后,该专家立场认为应从影响敏感性皮肤的各种生物医学、神经和社会心理因素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应避免加重因素,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防晒和应用抗炎药。敏感性皮肤者还应避免负面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从心理支持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Chan KM. Clinical Review on Sensitive Skin: Histor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J Clin Exp Dermatol Res,2018, 9:453.

[2] Misery L, Ständer S, Szepietowski JC, et al. Definition of sensitive skin: an expert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nsitive skin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study of itch [J]. Acta Derm Venereol, 2017, 96(7):4-6.

[3] Misery L, Weisshaar E, Brenaut E, et al.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sensitive skin: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nsitive skin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Study of Itch (IFSI)[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28.

[4] Misery L, Duboc H, Coffin B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painful and poorly understood conditions: irritable bowel and sensitive skin syndromes. Eur J Pain 2019; 23 : 160-166.

[5] Buhé V, Vié K, Guéré C, et al. Pathophysiological study of sensitive skin[J]. 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 2016, 96(3): 314-319.

[6] Caterina M J, Pang Z. TRP channels in skin b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J]. Pharmaceuticals, 2016, 9(4): 77.

[7] Talagas M and Misery L (2019) Role of Keratinocytes in Sensitive Skin.Front. Med. 6:108.

[8] Brenaut E, Barn etche T, Le-Gall Ianott o C et al. Triggering factors in sensitive skin from the worldwide patient’s point of view: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9. https://doi.org/10.111 1/jdv.15985 [Epub ahead of print].

[9] Inhibition of TRPV1 for the treatment of sensitive skin[J]. Exp Derma tol, 2010, 19(11):980-986.

[10] Draelos Z D, Levy S B, Lutrario C,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 Nature-Based Sensitive Skin Regimen in Subjects With Clinically Diagnosed Sensitive Skin[J]. J Drugs Dermatol, 2018, 17(8): 908-913.

本文首发于优麦医生APP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敏感性皮肤病理生理及治疗专家立场》解读
婴幼儿敏感性皮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关防治教育仍相对欠缺
怎样护理敏感性皮肤
兽医临床病例分析在动物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敏感性皮肤
专家论坛│孤独症谱系障碍综合治疗模式介绍及解读建议
皮乐美中国上市十周年庆典暨维克皮肤病论坛圆满举行
褥疮的病理生理和处理原则
狗狗皮肤瘙痒怎么回事
宠物引起皮肤瘙痒怎么办?

网址: 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敏感性皮肤病理生理及治疗专家立场》解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490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
下一篇: 怎么治疗猫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