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我院“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繁育研究重要突破
文章作者:李云 审核:覃发超 审核:李云 |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7日 | 【打印】 【关闭】
2019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等栏目以《绿尾虹雉繁育数量创新高》报道了我院与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同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在绿尾虹雉人工驯养繁育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团队在2018年繁育成活5只绿尾虹雉基础上,2019年又繁育成活7只,实现笼养种群翻番目标——两年前的2017年底,全世界绿尾虹雉笼养种群仅剩11只个体。
绿尾虹雉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高山雉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易危物种,野外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雏绿尾虹雉披一身深栗色绒羽。一岁之后,雌鸟继续保持以栗色为主的毛色;雄鸟则换上一身泛着金属光泽的羽毛,全身颜色多达10种。因此,绿尾虹雉也被誉为“高山彩虹”。它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以及周围的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四川省宝兴县是绿尾虹雉的发现地。
周材权表示,绿尾虹雉和大熊猫一样,是中国特有种,只在我国有分布,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种群数量稀少,濒危程度较高;大熊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伞护物种,而绿尾虹雉则是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伞护物种;圈养大熊猫曾面临交配受精难、育幼难等问题,笼养绿尾虹雉也面临蛋受精率低、孵化难、育雏难等问题。
早在2008年,周材权科研团队便与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对绿尾虹雉的声行为进行研究。后在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资助下,研究取得可喜成果——改变光照和营养条件后,绿尾虹雉受精率明显提高。2017年10月,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原四川省林业厅)的组织与协调下,国内首个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周材权被聘为中心副主任。此后,周材权科研团队与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组建绿尾虹雉人工繁育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绿尾虹雉人工驯养繁育研究工作。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绿尾虹雉受精率、产蛋率、孵化率、育雏成功率都有所提高。近两年,该保护研究中心共繁育成活绿尾虹雉12只,其中,2019年绿尾虹雉笼养种群取得重大突破,繁育成活7只,实现笼养种群翻一番的目标。而在两年前的2017年底,全世界绿尾虹雉笼养种群仅剩11只个体。
种群翻番的过程,总是有各种曲折。2018年,笼养绿尾虹雉大规模地染上了痘病。痘病在野生种群中不常见,在家养雉类中较常见。而这种疾病,曾是导致笼养绿尾虹雉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研究团队结合绿尾虹雉的临床发病特点,对患病绿尾虹雉进行了合理、正确的用药,最终所有患病个体全部痊愈。
据悉,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我国这一珍稀特有物种,在对笼养绿尾虹雉的繁殖、营养、疾病防疫等科学问题进行持续研究外,该团队正结合野外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繁殖生态学以及营养生态学等领域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
http://app.cctv.com/special/cbox/detail/index.html?guid=896f4e5c69274ed8a410a9450dffccd5&vsid=C10598&from=timeline
相关知识
央视关注我院“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繁育研究重要突破
“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人工繁育成活率获突破
四川繁育出12只“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
“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取得新突破
“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笼养种群翻一倍
罕见!“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现身北川
“鸟中大熊猫”!今年全球第一只笼养绿尾虹雉破壳而出
罕见!“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现身绵阳
珍贵!“鸟中大熊猫”现身 绿尾虹雉首次被拍到
罕见!“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现身四川北川
网址: 央视关注我院“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繁育研究重要突破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8614.html
上一篇: 今年喜添7只绿尾虹雉 中国“鸟中 |
下一篇: 绿尾虹雉,中国独有的野鸡品种,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