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5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自1949年至1997年,我国城市数量已由 132个增加到 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由12个增加到81个;全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2.5%上升到30%;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1%提高到 18%。50年来,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低速、波动、停滞走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始终都是制度创新的主角,尤其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从沿海到内陆,城市一直都是改革和开放的主战场。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给周围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
城市化进程的结构变动和总体趋势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区域的扩张,还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中趋势、城市自身功能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过渡。依照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揭示我国5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
一、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从1949年到1997年,我国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仍从2740.6万人增加到2.14亿人,增长了 7.8倍。从城市的人口规模来看。从城市人口( 本报告系指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看, 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增长最快,增长10 倍;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增长5.5倍;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增长 4.8倍。这基本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政策。另一方面,虽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但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50年里仍增长了6.4倍,说明特大城市对人口具有的巨大吸纳能力。
从城市人口增长曲线的图示可以看出,50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所驱动。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导致这种现象的必然原因,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引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且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二、 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有5.1%。至改革前,城市化水平(目前,关于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常见的有两种方法,即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和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种)。(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8--10%之间徘徊,城市人口总数也仅占 12%左右。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迎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到1997年末,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
由于我国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所采取人口政策有差别,不同规模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的变化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50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组以及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组出现下降,尤其是大城市组,在80年代下崐降趋势十分明显,但至90年代以来开始有所回升。20--50万人城市组,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部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一直稳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20万人以下的城市而言,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下跌,到了80年代,则是快速上升,进入90年代以后,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在建国初期,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后由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工业生产向“三线”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开始快速上升。直到改革开放前期,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致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开始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因而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随之逐步提高。
三、 城市数量不断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表现为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949年,我国共有城市132个,至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增加到193个。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仅增加61个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的前10年,即至1988年,城市数达434个,增加了241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量的4倍。从1988至1997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8个,又增加了234 个。城市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从城市规模上看,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增加最快,20--50万人口的城市组的增加次之,50--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组以及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组增加相对较慢。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近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向城市化过渡。
导致这种趋势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成倍增长。作为地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的镇逐渐城市化;二是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实现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后,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7年的 668个;三是20多年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小城市超常规发展。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均有不同速度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先行和深入,加上原有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条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比中部、西部地区快。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整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又大大强化了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力,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城市化在东部地区呈现出快速趋势和明显的地区优势。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则发展较缓。
四、 城市区域不断扩张
50年来,城市市区区域扩张得十分迅速。据统计,1984年,全国 295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1996年,由于城市数量增加和自身规模扩大,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 18%。近20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与此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壮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自身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如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基地,是2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增长极。
五、 城市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
城市自身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城市化最本质的内涵。伴随着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以及城市区域的扩大,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而成的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城市化引起的这种变革突出表现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第一经济效率即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等方面。
首先,城市的综合实力迅速增强。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 持续保持高幅度增长。据统计,城市国内生产总值1988--1996年的年平均增幅为18%。在1992--1994年3年间平均增幅超过28%。1997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200亿元的有34个,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109个。
其次,城市巨大的聚集效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第三产业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在1992年7 月就颁发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育,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金融、保险、咨询以及各种中介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显示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特征。1988--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 19.3%。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占GDP的比重从1988年的28.6%上升到1996年的37.2%。在非农业人口200万以上的超大型城市,1996年的第三产业占整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超过了第二产业,达49.3%。
第三,城市人均 GDP保持平稳增长。据统计,从1988年至1996年,我国城市市区人均GDP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平均年增幅为18.5%。
第四,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从综合实力最强的50个城市与全部地级以上城市的对比资料(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根据1996年城市统计年报数据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报告。)来看,(1)50市所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1.1%,是城市平均水平的 2.3倍,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呈现的规律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走上快速起飞阶段;(2)50 市的第一经济效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有量达 16671.8元,是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的 1.4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4%,也比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 3.7个百分点;50市的资金利用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益也均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50市的百元资金利税率为7.5元,比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0.4元;50市的城市土地产出效益更显著,平方公里土地贡献GDP达2236.5万元,是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的2.7倍;(4)50市居民生活水准明显较高,人均消费水平是全部地级城市平均水平的 1.3倍;每万人拥有医生45人,也比全部地级城市平均水平多9人。 50个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达25部,比全部地级城市城市平均水平多7部。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一、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非农业人口2740万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 5.1%。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时期,随着 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开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矿业城市。与此同时,对一批老城市还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如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老工业城市。加强发展了鞍山、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大中城市。一大批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在全国城市兴建,对土地、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兴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到1957年末,我国的城市发展到 176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随着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1953年至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8.3%,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6%。这说明,“一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
二、1958--1965年期间,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城市发展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 3年的“大跃进”后,全国城市由1957年的 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城市人口由5412万增长到6906万,增长了28%;城市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8.4%上升到10.5%。从1962年开始,陆续撤消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底崐,只剩下 168个。比1961年减少了40个。这个时期,一部分新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级建制,如榆次、侯马、岳阳等;另一部分地级市实行降级,成为县级市。如石家庄、保定等。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出现萎缩,致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由1961年的10.5%减少到1965年的9.2%。
三、1966--1978年期间,是城市化发展的低迷徘徊期。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 6000-700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
四、1979-- 1997年期间,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通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有了新的活力。“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的空前扩张,对城市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这期间,我国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到1997年,我国城市已发展至668个,与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数2倍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增长到 18%。毫无疑问,这种快速发展是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率先改革所带来的。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评述
一、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够高,城市化水平不可能很高。在1950-1990年之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 28.4%上升到1990年的 45.2%。1992年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8%,中等收入的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也达到27%。1998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18%,加上建制镇中非农业人口数,城镇化水平才接近 30%,仍然比较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它的经济发达程度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二)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加快。无论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城市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占50%以上。1996年,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仅占29.5%,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34个特大城市仅占43.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2%,其中特大城市为 47%。充分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二、对今后我国城市化的建议
(一)从中国的实情出发,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以大中小城市(镇)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格局,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以提高设市的质量。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龙头,对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布局具有超前性、指导性、服务性。要在城市发展方式上转变以往以外延铺摊子和粗放型分散管理为主的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效益,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和对人口的吸纳能力。
(四)加强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极度缺乏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大城市是西部地区的特点。西部地区城市数目的稀少及城市规模的狭小,难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充实和提高现有的大城市,尤其是位于交通干线的特大城市,如成都、重庆、贵阳、昆明、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增强其经济实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对于改变东西两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减轻对东部地区城市人口的压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5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自1949年至1997年,我国城市数量已由 132个增加到 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由12个增加到81个;全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2.5%上升到30%;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1%提高到 18%。50年来,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低速、波动、停滞走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始终都是制度创新的主角,尤其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从沿海到内陆,城市一直都是改革和开放的主战场。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给周围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
城市化进程的结构变动和总体趋势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区域的扩张,还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中趋势、城市自身功能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过渡。依照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揭示我国5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趋势。
一、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从1949年到1997年,我国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仍从2740.6万人增加到2.14亿人,增长了 7.8倍。从城市的人口规模来看。从城市人口( 本报告系指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看, 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增长最快,增长10 倍;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增长5.5倍;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增长 4.8倍。这基本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政策。另一方面,虽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但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50年里仍增长了6.4倍,说明特大城市对人口具有的巨大吸纳能力。
从城市人口增长曲线的图示可以看出,50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所驱动。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导致这种现象的必然原因,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引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且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二、 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有5.1%。至改革前,城市化水平(目前,关于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常见的有两种方法,即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和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种)。(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8--10%之间徘徊,城市人口总数也仅占 12%左右。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迎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到1997年末,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
由于我国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所采取人口政策有差别,不同规模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的变化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50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组以及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组出现下降,尤其是大城市组,在80年代下崐降趋势十分明显,但至90年代以来开始有所回升。20--50万人城市组,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部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一直稳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20万人以下的城市而言,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下跌,到了80年代,则是快速上升,进入90年代以后,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在建国初期,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后由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工业生产向“三线”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开始快速上升。直到改革开放前期,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致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开始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因而在全国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随之逐步提高。
三、 城市数量不断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表现为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949年,我国共有城市132个,至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增加到193个。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仅增加61个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的前10年,即至1988年,城市数达434个,增加了241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量的4倍。从1988至1997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8个,又增加了234 个。城市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从城市规模上看,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增加最快,20--50万人口的城市组的增加次之,50--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组以及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组增加相对较慢。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近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向城市化过渡。
导致这种趋势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成倍增长。作为地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的镇逐渐城市化;二是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实现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后,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7年的 668个;三是20多年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小城市超常规发展。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均有不同速度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先行和深入,加上原有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条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比中部、西部地区快。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既加快了整个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又大大强化了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力,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城市化在东部地区呈现出快速趋势和明显的地区优势。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则发展较缓。
四、 城市区域不断扩张
50年来,城市市区区域扩张得十分迅速。据统计,1984年,全国 295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1996年,由于城市数量增加和自身规模扩大,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 18%。近20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与此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壮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自身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如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基地,是2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增长极。
五、 城市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
城市自身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是城市化最本质的内涵。伴随着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以及城市区域的扩大,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而成的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城市化引起的这种变革突出表现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第一经济效率即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等方面。
首先,城市的综合实力迅速增强。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 持续保持高幅度增长。据统计,城市国内生产总值1988--1996年的年平均增幅为18%。在1992--1994年3年间平均增幅超过28%。1997年,我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200亿元的有34个,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109个。
其次,城市巨大的聚集效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第三产业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在1992年7 月就颁发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育,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金融、保险、咨询以及各种中介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显示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特征。1988--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 19.3%。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占GDP的比重从1988年的28.6%上升到1996年的37.2%。在非农业人口200万以上的超大型城市,1996年的第三产业占整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超过了第二产业,达49.3%。
第三,城市人均 GDP保持平稳增长。据统计,从1988年至1996年,我国城市市区人均GDP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平均年增幅为18.5%。
第四,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从综合实力最强的50个城市与全部地级以上城市的对比资料(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根据1996年城市统计年报数据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报告。)来看,(1)50市所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1.1%,是城市平均水平的 2.3倍,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呈现的规律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走上快速起飞阶段;(2)50 市的第一经济效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有量达 16671.8元,是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的 1.4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4%,也比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 3.7个百分点;50市的资金利用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益也均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50市的百元资金利税率为7.5元,比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0.4元;50市的城市土地产出效益更显著,平方公里土地贡献GDP达2236.5万元,是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的2.7倍;(4)50市居民生活水准明显较高,人均消费水平是全部地级城市平均水平的 1.3倍;每万人拥有医生45人,也比全部地级城市平均水平多9人。 50个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达25部,比全部地级城市城市平均水平多7部。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仍处在城市化集中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一、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非农业人口2740万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 5.1%。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时期,随着 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开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矿业城市。与此同时,对一批老城市还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如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老工业城市。加强发展了鞍山、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大中城市。一大批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在全国城市兴建,对土地、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兴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到1957年末,我国的城市发展到 176个,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4%。随着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1953年至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8.3%,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6%。这说明,“一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基本适应的。
二、1958--1965年期间,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城市发展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 3年的“大跃进”后,全国城市由1957年的 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城市人口由5412万增长到6906万,增长了28%;城市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8.4%上升到10.5%。从1962年开始,陆续撤消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底崐,只剩下 168个。比1961年减少了40个。这个时期,一部分新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级建制,如榆次、侯马、岳阳等;另一部分地级市实行降级,成为县级市。如石家庄、保定等。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出现萎缩,致使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由1961年的10.5%减少到1965年的9.2%。
三、1966--1978年期间,是城市化发展的低迷徘徊期。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 6000-700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
四、1979-- 1997年期间,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通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有了新的活力。“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的空前扩张,对城市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这期间,我国经历了一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到1997年,我国城市已发展至668个,与1979相比,新增城市452个,相当于前30年增加数2倍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增长到 18%。毫无疑问,这种快速发展是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率先改革所带来的。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评述
一、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够高,城市化水平不可能很高。在1950-1990年之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 28.4%上升到1990年的 45.2%。1992年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8%,中等收入的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也达到27%。1998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18%,加上建制镇中非农业人口数,城镇化水平才接近 30%,仍然比较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它的经济发达程度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二)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加快。无论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城市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占50%以上。1996年,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仅占29.5%,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34个特大城市仅占43.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2%,其中特大城市为 47%。充分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二、对今后我国城市化的建议
(一)从中国的实情出发,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以大中小城市(镇)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格局,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以提高设市的质量。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龙头,对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布局具有超前性、指导性、服务性。要在城市发展方式上转变以往以外延铺摊子和粗放型分散管理为主的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效益,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和对人口的吸纳能力。
(四)加强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极度缺乏作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大城市是西部地区的特点。西部地区城市数目的稀少及城市规模的狭小,难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充实和提高现有的大城市,尤其是位于交通干线的特大城市,如成都、重庆、贵阳、昆明、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增强其经济实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对于改变东西两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减轻对东部地区城市人口的压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之三: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变迁与社会适应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宠物福利政策
与城市化捆绑的宠物经济
[转载]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色鸟类之三
宠物食品里的城市化:从简单到多样,从难觅到易得
12年打磨,这里的快递“稳快准”服务“它”经济
春季防过敏之三 ——宠物过敏
服务案例|韵达“稳快准”助力宠物粮寄递
快瞳宠物AI识别技术推动城市智慧监管,助力提升城市文明养犬水平
网址: 之三: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91622.html
上一篇: 健合集团中国帮助线下宠物门店找到 |
下一篇: 人的社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