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文言文之通假字教学反思

文言文之通假字教学反思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文言文里的通假字解析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2.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多少种类型

文言文中的特殊字形一、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某个字的某一意项,古今的写法不同.比如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应使用“暮”字,表达“日暮”等意思时,却用了“莫”字.这是因为,该文写作时,汉字中尚没有“暮”字.“莫”字本身原意即今天的“暮”,后来又有了“不要”的含义.后世为区分这两个意项,又造了一个“暮”字.在“日暮”这个意项上,“莫”和“暮”即为古今字.二、异体字异体字,即某个字在某一意项上,有一种以上不同的写法,而这几种写法在该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异体字很多在小篆向隶书转化时产生,也有一些后世产生的.比如,“花”字,还有一种写法是“芲”,观察这两个字就可以发现,两个字都由“草”、“人”、“匕”三部分组成.另外有“峰”与“峯”,“鹅”与“鵞”,“村”与“邨”等,都互为正体和异体.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某个意项原本有特定写法的字,但古人在写作时没有使用这种写法,而是用了另外一个字代替.通假字在古书成文时都已存在.使用通假字通常选择音同或音近的字.例如,“早”字,古书中经常用“蚤”字代替,此即为通假.注意:严格的说,“通假字”仅指上述第三种情况,而前两种均不属于“通假字”.对此,初中教材上一般也会予以标明(真正的通假字会写作“某字,通某字”,而其他的则写作“某字,同某字”或“某字,今写作某字”.事实上,这三种写法是不同的.语文课本自然会严格区分,但我估计可能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忽略了).但在初中甚至高中教学和考试中,一般不要求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区分,因此都称作“通假字”.。

3. 新课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七年级上: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归取之(反:)

略无阙处(阙: )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练(伏: )

2、古今异义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

沿溯阻绝(沿: 溯: )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为秋田之害(方: )

岁以大穰(岁: )

但逐层布板讫(但: )

匠师如其言(如: )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师如其言(如: )

七年级下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处决如流(处决: )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 )

既薨(既: )

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 )

普颜色不变(颜色: )

卒用其人(卒: )

非显者刺(刺: )

池中奇峰绝壑(绝: )

3、词类活用

亦荆吴形胜之最(最: 副词用做名词,最美的地方??)

富人于五所园也(园: )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

4.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材 通“才 ”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说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道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通“缺” 缺口、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30.转 通“啭” 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31.反 通“返” 返回、回去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32.食 通“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3.见 通“现” 显露、表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34.材 通“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35.邪 通“耶” 吗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6.支 通“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37.被 通“披” 穿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38.食 通“饲” 给饭吃 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 39.具 通“俱” 全、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40.属 通“嘱” 嘱咐、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1.竦 通“耸” 高 山岛竦峙 《观沧海》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42.羞 同“馐” 美味的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3.直 同“值” 价钱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4.览 同“揽” 摘取 遇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5.亡 同“无” 无 最喜小儿亡赖 《清平乐-村居》 46.适 通“谪” 远调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47.唱 通“倡” 倡导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48.以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9.被 通“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0.指 同“旨” 意图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51.说 通“悦”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52.与 通“欤” 吗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53.错 通“措” 放置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54.仓 通“苍” 青色 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55.信 通“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公输》 63.畔 通“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两章》 64.曾 通“增” 增长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 65.衡 通“横” 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两章》 66.拂 通“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67.辟 通“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68.辩 通“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69.得 与 通“德” 通“欤” 感激 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70.乡 通“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71.徧 通“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72.有 通“又” 又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73.孰 通“熟” 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74.反 通“返” 往返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75.惠 通“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76.亡 通“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7.厝 通“措” 放置 一厝朔东 《愚公移山》。

5. 小学文言文的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6. 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7. 如何看待古文中的通假字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相关知识

参与式教学
宠物的心理健康教案反思.pptx
鲲鹏语(上)这是用文言文写的一篇课堂范文 《鲲鹏语》(上)
《宠物可爱,也会伤人》安全教育反思
《动物运动会》教案含反思(通用12篇)
成长 = 经验+反思——记第五届教师技能大赛选手与导师交流总结会
认识动物小班教案反思(精选19篇)
认识动物小班教案反思(实用19篇)
大班安全和宠物相处教案及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小动物运动会(小一班 余萍)

网址: 文言文之通假字教学反思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9327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群文阅读单元整合课例三年级.do
下一篇: 月光下的遐想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