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青少年因心理脆弱而酿成的悲剧屡见报端。据报道,9月17日,武汉一名14岁男生因在校玩扑克被母亲扇耳光后,从五楼走廊跳下,送医不治身亡。
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坎坷、逆境与低谷。有的孩子身处逆境愈挫愈勇;但有的孩子因接受不了考试的失意、家长的责骂,或因情感出现波折而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绪,从而酿成悲剧。
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人在遭遇了困难、失败甚至承受创伤后,仍然能恢复并成功适应的过程。通俗来说,也就是个体面对逆境、挑战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被锻炼的。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孩子的这根“弹簧”如何健康且具有较强的“回弹力”?本期邀约专家关注。
本期学术顾问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
压力中如何斗志昂扬?
文/叶枝 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疫情中,无数家庭承受着离别和失去。而疫情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遭到了生理与心灵的双重打击,并因此感到恐慌、悲伤、无助和绝望。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这一场疫情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学习节奏和生活规律,不少学生沉迷于手机或网络游戏,对学习缺乏兴趣,情绪烦躁焦虑,甚至与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一时冲动之下甚至导致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然而,也有不少的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出强大的自律和自省,在缺乏老师监督的情况下仍然有出色的学业表现。
面对疫情和压力,为什么有的人脆弱无助,选择了极端的做法伤害自己;而有的人则可以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从而迸发出更加昂扬的生命力呢?这或许与孩子们自身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低存在密切的联系。
科学认识“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人在遭遇了困难、失败甚至承受创伤后,仍然能恢复并成功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面对逆境、挑战和挫折的“反弹能力”。这个概念最早借鉴于物理学领域中的弹性概念,指的是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后仍然能恢复原样的一种特点。因此,也有研究者形象地称心理弹性为“心理韧性”或者“复原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就注意到了心理弹性的现象。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Werner和同事,在夏威夷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来探索当地一些“高危儿童”的发展状况。这些高危儿童,有的曾在出生前或围产期出现并发症,有的长期贫困、家庭破裂,有的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抚养环境恶劣等处境。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儿童顺利度过了童年期和青春期,不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学习或行为问题,反而很好地适应了家庭和学校生活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一结果让心理学家们感到振奋,让他们相信,心理弹性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拥有的“天赋异禀”,而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儿童青少年中的品质。并且,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在面对逆境时,个体解释与评估压力的方式和应对策略的选择,并进一步影响逆境之下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表现。
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水平高低呢?美国心理学家库姆菲尔(Kumpfer)认为,心理弹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中包含的支持性资源和优势技能的数量是否足够抵挡外界压力带来的创伤性影响。当个体的资源和技能越多,就越能够有效地降低或缓解外界压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的资源和技能分为个人能力和环境资源两部分。其中,个人能力主要指孩子们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资源,例如,良好的学习能力、创造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乐观的品质等。
当然,除了良好的个人能力,环境资源也会对孩子们心理弹性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资源指的是孩子们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支持性资源,比如,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温暖的亲子关系以及高质量的教师支持和同伴友谊等。对孩子来说,父母坚定而温暖的支持与鼓励是最重要的家庭资源,不仅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更能在遇到压力和挑战时有勇气跌倒重来。2019年热播剧《小欢喜》就生动地呈现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剧中几位同龄伙伴之间的友谊也让我们看到,温暖和亲密的同伴关系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与未来期待,让孩子们在积极正向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在遇到低谷和挫折时尽快恢复并斗志昂扬。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惊喜发现,尽管每个孩子先天的心理弹性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但实际上后天有意识地训练可以有效地塑造并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弹性的可塑性使得以心理弹性为基础的干预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彻底改变了过往从病理或问题角度看待儿童青少年的方式,重视孩子们如何在压力、逆境甚至创伤下调动其内在的积极资源和外在的支持力量,达到积极适应和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国内,以培养心理弹性为基础的干预逐渐运用于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群体之中,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以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为例,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面临重大压力(如歧视、同伴交往和城市适应问题等),心理弹性的干预则通过系列的活动帮助流动儿童提升多种个人能力,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环,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例如,通过一些相关的活动,老师可引导学生从积极正向的角度看待自己拥有的有效资源(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以及自己的家庭为城市作出的贡献,提升孩子们对身份的认同感和希望感,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为基础的干预对于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和整体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孩子心理复原力
对于普通的儿童青少年而言,培养和提升心理弹性对于其学业表现、行为发展和社会适应也能发挥类似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接纳挫折与挑战。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弹性的核心元素之一。一方面,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孩子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时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而不被灾难所吓倒,在遇到挫折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从而更少地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还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和乐观,从而更好地直面压力和挑战,并迅速调整状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挫折赋予积极的意义,始终坚定地迈向理想的方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应对逆境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评估逆境和看待逆境与理想的关系。过于关注当下的挫折和逆境带来的损害,会阻碍孩子们发挥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而引导孩子们积极地对逆境进行评估,并始终坚定地望向远方理想的方向,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挖掘压力带来的价值和动力,从多元的视角看待压力和挫折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并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脱离当下压力带来的困扰和创伤,从而增强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忍耐。
保持希望和信心,在挑战之中随时觉察可能的应对契机。当压力和挫折来临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信念,并且能随时看到挑战之中的希望感能有效帮助孩子们重塑信心和乐观,从而发挥解决问题的勇气。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增加他们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肯定感和效能感,即便在重大压力之下,也陪伴孩子克服情绪的不安,从而客观理性地评估压力,找到应对的契机并解决当前的难题。
建立亲密而高质量的支持系统,体验社会支持的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照料者和养育者,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当孩子面对逆境和挑战时,父母的积极引导和亲密支持有助于孩子直面挑战而非躲避困难,并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坚定信念来解决问题。另外,父母对于孩子的支持也能帮助孩子有效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提高交往能力以及社交冲突解决能力,从而在进入学校后,与教师和同伴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与支持系统,进一步增强孩子应对逆境的信心与能力。
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珍贵的财富,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离不开家长们的重视,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打造一片积极发展的天空!
2
智慧家长培养有“弹性”的孩子
文/金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业坚韧性项目组成员
最近一段时间,湖南耒阳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因考出676分的好成绩报考北大考古系而备受社会关注。钟芳蓉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从一岁起,她的父母就前往外地打工,因此,她的故事被很多媒体贴上了“留守儿童高考逆袭”的励志标签,为2020年添了一份正能量。
钟芳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弹性强的孩子不害怕挫折,能积极地看待和应对挫折,因此能沿着积极的人生道路蓬勃发展。相反,缺乏心理弹性的孩子则畏惧挫折,无法用理性、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甚至会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极端行为。今年的另外两则新闻就让我们看到了缺乏心理弹性的巨大危害:考生在高考考场上情绪失控,撕毁其他考生的答题卡;大二学生在被发现考试作弊后坠楼轻生……我们不免感到遗憾:他们本可以用更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心理弹性在关键时刻决定了人生走向,甚至是生死选择。
钟芳蓉的成长故事也让很多家长都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她在逆境中表现得如此优秀,甚至比很多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更有理想、更加坚定?有的家长还心存疑惑:像钟芳蓉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天生心理弹性就很强?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天赋吗?其实,心理弹性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和提升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弹性是一门不应缺席的“必修课”,其中来自家庭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学家耕耘了数十年,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培养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 接纳——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挫折,但仍值得我们积极以待。”
对家长自己来说,挫折早已不是新鲜事;可一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还是希望能将孩子保护起来。在培养心理弹性的过程中,让孩子接纳“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挫折”是必须跨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家长还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仍要积极面对”。
为实现这一点,建议家长可以定期举办“伟大的挫折故事会”。在故事会中,家长可以主动分享自己曾遇到的“伟大的挫折”,讲一讲这个挫折是什么、它为何“伟大”(例如它使得我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了)。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请孩子分享他所敬佩的人(如科学家、运动员)经历过的挫折,以及如何克服挫折取得成功。这些故事的目的一样,都是让孩子接纳挫折、形成客观的认知——挫折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而且不全是坏事。
●认知重评——
从“这件事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到“这件事能教给我什么?”
当孩子真正遇到挫折时,家长可能会有点失望——平时的接纳教育好像都没发生过,孩子仍然显得如临大敌、情绪崩溃、不知所措。其实这是正常的状态,家长需要接纳孩子此时的反应,毕竟从“知道”到“做到”是有一段距离的。
当孩子处于情绪中时,家长需要首先帮助孩子觉察并处理情绪,可以用“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等问题来启动孩子对于自己当下情绪状态的觉察;然后帮助孩子采用如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甚至大哭的办法,来合理宣泄这些情绪。
在情绪的乌云过境之后,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评”,即把孩子的思维从“这件事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我身上?”转换为“这件事想教给我什么?”这样的思维转换可以通过亲子之间的沟通来实现;如果孩子暂时还不愿意和家长分享的话,也可以让他(她)自己填写这个表格:
●积极应对——
接受现实,“智慧”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行动力
当孩子跨过情绪和思维的关卡,能够用相对客观、平静的方式看待挫折后,就来到了行动层面——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来自新西兰的心理学家露西·霍恩(LucyHone)在以心理弹性为主题的演讲中提到:“心理弹性强的人很善于选择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他们根据事实来评估情况,聚焦在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并接受他们无法改变的事。”
家长需要协助孩子做这道“选择题”,即分辨挫折的哪些部分是无法改变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改变的,然后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做出有效的行动。例如,孩子在钢琴比赛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那么比赛的结果就是无法改变的部分;但是,思考比赛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然后勤加练习,从而在下次机会中表现更好,则是可以主动把握的部分。父母可和孩子继续填写表格,梳理思路:
●支持系统——
搭建家庭支持系统,为孩子织造心理“救生网”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建立一种安全、宽容、亲密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从心底里建立起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样的氛围就像一张无形的“救生网”,可以在孩子遇到挫折甚至极端情况时,起到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具体来讲,家长平时应当对孩子犯错给予一定的包容度,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说”。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例子,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重大挫折后,不敢让家长知道,因为他们害怕家长会认定是自己的错,甚至责骂自己。因此,当发生“坏事”时,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和自己交流:
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是孩子内心安全温暖的港湾。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不会羞于和家长谈论自己遇到的挫折,也能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去寻求来自家长的建议和帮助。这些都是孩子成功应对挫折、建立强大心理弹性的必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也曾证明,心理弹性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被锻炼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良好的心理弹性,是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抵抗力的必要手段。而生活中处处用得到心理弹性,也处处都是培养心理弹性的好机会。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学习这些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在实际中去发现更多让孩子心理变得有“弹性”的好方法。毕竟,孩子的一生要由他们自己来走,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份受益终身的礼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让孩子内心强大的秘诀,提升心理弹性
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的,是他的心理弹性
如何提高“心理弹性”,让孩子压不垮打不倒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弹性”,对他们的未来很重要
如何提升“心理弹性”
脆弱敏感的孩子怎么办?锻炼孩子的“心理弹性”,让孩子输得起
什么是“心理弹性”?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孩子接受不了批评,一批评就受不了,其实是缺“心理弹性”
什么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冲破逆境带来的魔咒
网址: 挫折面前,如何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坚不可摧?专家科普“心理弹性”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94379.html
上一篇: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 |
下一篇: 有一束沿x方向传播的椭圆偏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