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起失联事件
最终都是悲剧结果告终
一起是女大学生在可可西里轻生,另一起则是被男友在云南杀害,加之之前甚嚣尘上的杭州“妻子离奇失踪”案,这一系列案件的叠加,形成了对于公众心理的接连刺激,让“失联=死亡=被害”成为某种集体认知。
这就是舆情连锁反应的放大作用
因接连个案发酵
由单一新闻事件
变成了聚合多议题多角度
公众广泛参与表达的
复合型舆情热点话题
7月5日,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的四川三台籍大四学生黄蒙蒙,疑似因毕业问题,心情压抑,独自登上开往青海格尔木的列车旅游散心。7月8日,家属与其联系不上后,通过学校向南京江宁警方报警。
在失联期间,江宁、格尔木两地警方对其展开调查,通过她曾经走过的路径进行沿途搜寻。8月1日,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清水河南侧无人区,找到黄蒙蒙的随身物品,并在现场找到一具人体骨骼组织,经鉴定为黄蒙蒙遗骸。
7月9日,毕业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空乘专业的李某月独自一人从南京栖霞区马群一小区离开,之后电话关机,微信、QQ均无回应。7月13日,其父李先生向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马群派出所报警,寻求帮助。8月4日,云南勐海县公安局8月4日通报称,李某月被其男友洪某等人杀害。
因对于极端案事件的关注,而产生了对于类似情况的心理推测和认知,虽然这种认识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现实中的大多数失联情况并不构成案件,但因为典型案件的存在,在一定时间段内,让“失联”这个词负载了明显的指向性和伤害性,这一词汇一出现,马上就能吸引眼球,增加相关事件的热度,增加了调查处理部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公众心理不安全感的加剧。
针对放大效应
从主责部门来说,要提升敏感意识,注意关注外部大环境的舆情热点,一旦发现本地发生事件触及到了“热门话题”,就应提升工作层级,提格提速工作,以调查的实体推进,来保障舆情应对的主动权。同时,必须要适应在公众高度的关注下开展工作,既要注意保密,坚持内外有别,不能把办案调查变成直播互动,去迎合某些媒体和网民的需求,也不能一直保持沉默,因为没有官方声音,而让小道消息甚至谣言满天飞。一般来说,针对热点舆情,具体的主办单位很难有能力直面应对,需要上级或者是更高级的统筹调度。
从主流媒体报道来说,应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过度放大某些场景或情节,其实是在增加公众的不安全感,倘若把“枕边人,现男友”都引向了具有一定“威胁性”的描述,就是把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同时,一些所谓现场直击,伤害细节等,虽然容易获取关注,但对于逝者和其家人则是缺少了人文关怀的温度,甚至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还会影响妨碍到现实的工作,比如有些捕风捉影的传言,官方为查明真伪,还必须要去调查回应。
从自媒体来说,在舆情放大中,一定要把握事实描述和文学创作的界线,全民福尔摩斯式的分析,很容易演绎为密室谋杀式的推理小说,甚至是所谓凶人自述式的主观猜测,这些加工内容,又在后续传播过程中,与事实纠缠在一起,上公众陷入碎片化信息的不确定迷茫中。特别应警惕,自媒体文章中的网络暴力行为,比如针对受害人,针对办案部门的无端猜测和质疑,阴谋论,吃人血馒头,警察无用论……等等,都是在增加负能量,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网络社会也必须讲究公序良俗。
从专业解读角度来说,针对“失联”类舆情,政法新媒体应该借事说法,把所谓“失联”的各种情况,加以系统的解读分析,比如哪些情形可先联系亲友寻找,哪些情况应第一时间报警,报警时哪些线索要提供给警方,警方接“失联”报警后的工作程序是什么样的……这些知识点在平时,可能公众并不关注,但在热点话题中,就足以让公众产生阅读需求。同时,伴随失联产生的就是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外出旅行前告知家人自己的行程和安排,与哪些人同行;如果遇到家庭暴力,怎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升级;个人的社交平台账号信息,应形成更新的规律;个人消费支出,设置提醒功能等等……这些衍生出的安全细节,也是应该让公众了解并掌握的。
当舆情的放大效应,把“失联”与“伤害”划上等号之后,想消除这一刻板印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期间,倘若又有了极端案件发生,那印象只会更加深,实际上,在现实中,失联——失踪——疑似被侵害——警方立案调查——证实,情况是逐层递进的,不同情况,对应也会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但这种警方内部工作,公众并不清楚。在舆论场中,“旁观者清”并不是必然,反而是在事实未澄清之前的各种猜测,甚至是刻意的夸大和臆测人性的丑恶,更会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求。
舆论场既是反映客观事实的“镜子”
也是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和“聚光灯”
想消除错误认识,除了“反例”的出现,就是要去剖析每起“失联且被害”案事件中存在的个人心理和矛盾问题,把罪恶点暴露在阳光下,让公众感知这些是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放大效应中,放大什么至关重要,是引导理性思维,还是放大黑暗暴力,无论是官方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应该成为现实和网络社会的守望者。
相关知识
宠物行业舆情解决方案
猫咪放店里寄养,主人却“半失联”,该如何处理?
原创 涉宠物舆情为何总是一触即爆?基于青岛一小区全面禁养宠物案例进行分析
涉宠物舆情为何总是一触即爆?基于青岛一小区全面禁养宠物案例进行分析
类人陪护机器人对老年失智症症状及照护人员压力的效果研究
胡艺珂:幼犬效应的行为经济学
央视评“隔离宠物狗被扑杀”事件中的媒介审判现象分析
沈阳两租客失联 出租屋内两只猴两条狗被饿死
福宠小天带你游福州之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篇
九尾研究 | 中国宠物食品行业发展和舆情分析
网址: 失联=受害?舆情的放大效应 | 政新微评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14283.html
上一篇: 一个12岁的男孩和他的宠物金色仓 |
下一篇: 上班族养什么宠物好?这4种再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