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称呼,也是人对客观的事件和物体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通常认为,情绪一种是以个体愿望与需求作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人类心理活动离不开情绪的参与。情绪在组织、引导人们的行动、沟通及预测他人的意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迅速而准确地感知并识别他人的情绪信息有利于建立个体良好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情绪识别进行研究,可以提升个体对本身以及旁人情绪和感受的认知水平,让情绪得到卓有成效的监管。它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显著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与效率,创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个体情绪表达和识别的主要渠道来自于面孔情绪、身体姿态和动作、语音信息。传统情绪相关理论指出,面孔是人进行情绪表达的主要渠道,当对情绪进行识别,就应该主要观察面孔展现的情绪。甚至更进一步,衍生出了面孔微表情的研究课题。
由此面孔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所以不难发现,前人对面孔表情进行了较为充分而全面的研究,而对于其他的情绪识别渠道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其中,身体姿态表情根据人体各部分,能够具体表现为躯体表情以及手势表情。手也可作为整个躯体的一部分。
人体的感觉神经密集地分布于双手,所以手是最敏感、最灵活的身体部位之一。从降生开始,人类就使用手的触摸等动作,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最初的探索和感受。我们在说话时会自发地做出手势,它们可以表达话语中完全没有的信息。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手势在系统语言、文字出现以前就普遍存在。当时人类只能由最为容易的呐喊、最浅显的手部动作向同伴交流信息、表达意图。
狩猎是原始人生存必不可少的活动。在项活动中,为了隐蔽自己和同伴,确保成功,往往使用手势来示意潜行或进击等行为。其实,那些手势是相当原始的,与动物的习惯相近。
因而,那些交流手势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手势也随着社交交流内容的繁复程度不断发展。
有人曾调侃道,绑住意大利人的手之后,他们就不会说话了。意大利人认为,一个手势胜过千言万语。他们常用的手势有三四十种。
的确,在生活中手势和言语往往一起出现,能够表达相对复杂的态度、情绪及想法。手势可以单独使用以展示和传递信息,去表达个体的情绪情感或者想法。
当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时,仅仅凭借手部动作就可以明确开始还是停止、前进还是后退、同意还是反对等内容。例如,“举手欢呼”、“摊手耸肩”、“双拳紧握”等手势,分别可以表达高兴、无奈、激愤等情绪情感。手势是经后天学习得到的。
手势的表达和识别差异不仅居于个体之间,而且广泛存在于团体、民族或国家间。后者体现出当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
同一个手势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情绪或含义。比如,在伸出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弯曲可以表达某个数字。在中国这个数是8,而在法国则意为2。
另外,在被试中,手势情绪的识别效果与普通被试亦有所差别。
日前,社交焦虑发病率较高、患病时间久,会阻碍人际和谐和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近些年来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社交焦虑者对面孔呈现的情绪有注视回避,更多关注躯体表情。这也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在影视剧中,腼腆、不愿与人交流的主人公往往回避目光的交流,盯着脚尖或手指。
高社交焦虑者往往在社交场合中顾虑重重,害怕丢脸。因此他们会对负的信息分配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但这常会形成恶循环,使得社交焦虑症状加重。
现阶段,对于社交焦虑个体通过手势进行情绪识别的研究较少。研究尝试采用手势动作与面部情绪的配对,通过手部的开合,探究手势在社交焦虑者情绪识别中扮演的角色。
用以提升人们对手势的了解和关注,有助于增强人类或人机的情绪交流效果。也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交焦虑者的情绪识别模式,为识别和矫正社交焦虑提供有益的支持。
一、不同社交焦虑水平个体对情绪的注意偏向
研究一和研究二得出两个相同的结论:低社交焦虑个体有积极的注意加工偏向,而高社交焦虑个体有消极的注意加工偏向。下面对这两点进行分析。
低社交焦虑个体识别正情绪图片的能力是显著强于识别负情绪图片的。对于积极面孔的加工优势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对他人的认知就是偏向积极的。
Moser等人的研究通过让高、低社交焦虑被试观看积极的人脸表情,同时探测被试的脑电反应,结果发现低社交焦虑被试在看到积极的面孔表情时,P2波幅增强,而高社交焦虑被试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Spokas等人认为在新的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更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社会焦虑者的信息加工偏差,从而出现了对社会焦虑者中普遍存在的注意偏差、理解偏差等认识偏差的研究热潮。
有研究采用新颖认知任务,证明社交焦虑被试对展开的模糊情境的解释中存在负偏向和不灵活。
Beard和Amir的研究结果支持社交恐惧症的认知模型,并增加了支持解释偏差在社交焦虑水平和应对社会评价威胁的状态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解释偏差在社交焦虑人群中是广泛存在的,一般使用如下研究范式:同音异形异义词范式、同形异义词、模糊故事范式、反应时范式以及词句联想范式等。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方式在一直更新。
有研究采用请被试发表演讲的方式:
在演讲过程中,一名混在被试中的主试表演出奇怪的行为;演讲结束后,要求被试使用开放式问题和评级量表回答关于他们如何解释那位成员的行为;结果显示社交焦虑程度高的被试以更消极和更具威胁的方式解释那位成员的行为。
二、手势影响面孔情绪识别
一般来说,面孔和躯体的匹配情况可以提高面孔分类的准确;而面孔和躯体的不匹配情况阻碍判断。在研究三中可以发现,在模糊躯体的情况下,手势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线索对面孔识别产生影响。
Aviezer等人的研究发现躯体情绪影响被试的面孔情绪识别,并且相似程度越高,对面孔情绪识别的促进和支持效果越强。由研究三可知,当面孔情绪和手势类型一致时,被试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快。
在研究三中,张开手势给了高社交焦虑组很大的提示,使得他们识别快乐面孔的表现更好,其快乐面孔正确率在组中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面孔情绪,其反应时趋近于低社交焦虑组。
因此面孔-手势一致时,更有利于面孔识别,还能够提升高社交焦虑者的正面孔情绪识别能力。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异技术的发展,单独手势和面孔的都将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部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科技便利。
三、对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有效干预手段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是普遍存在的。研究邀请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被试来自于西北师范大学。在筛选被试时,发现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比例高于预期水平。
可能是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们当时的心态趋于焦虑。在研究期间,兰州经历了疫情,校内人际互动减少。这使得高社交焦虑者的社交技能有所衰退,造成社交焦虑程度上升。
研究在分发问卷时,说明了社交焦虑的研究主题。这也使得社交焦虑个体更倾向于参加本研究。严重的社交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社会交往、行为模式,还会对个体的行业选择、就业意向相当负面的影响。
目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存在社交焦虑使他们不能跟上学习节奏、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甚至可能对其生理心理的健康水平有所妨害。
因此,应该提升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并研究怎样减少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从而增长其人际社交能力。其中,保障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重中之重。
目前,对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最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培训社交技能。Strahan的研究发现,缺乏社交技能的人更容易报告自己社交焦虑。他们易于陷入社交能力不足-回避社交-社交焦虑的恶循环。
因此,可以培训个体的社交技能使社交焦虑程度降低。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线品牌宠物医院:如何帮助宠物缓解焦虑情绪?
个体依恋对焦虑状态的影响:宠物依恋的调节作用
社交化环境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如何缓解狗焦虑
大学生宠物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帮助狗狗缓解焦虑的小技巧要记牢!
帮助狗狗缓解焦虑的小技巧要记牢!
怎么缓解焦虑情绪
如何缓解宠物狗的焦虑?
社交焦虑孩子的成长之路:认知行为疗法在青少年个案中的运用
网址: 原创 揭示手势对社交焦虑者情绪识别的影响,帮助个体缓解社交焦虑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16421.html
上一篇: 动物疾病模型设计前适应性饲养中容 |
下一篇: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宠物识别 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