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你有没有曾有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作息混乱,以后身体就会很差;如果孩子不做作业,以后估计连高中都考不上;如果孩子不收拾自己的东西,以后他的生活也会是一团糟;
然而,孩子真的会因为这些行为,变成我们想象中“可怕”的样子吗?这些行为真的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严重”的影响吗?也许这些都是我们给自己强加的“负面催眠”,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本身,引发了我们情绪的爆发。
本期我们继续向“正向催眠”大师黄仕明老师请教,面对宅在家的孩子作息混乱、不爱做作业、东西乱扔乱放、总是大喊大叫地找你这类负面行为和情绪,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黄仕明
第三代催眠师和培训导师/生命教练/心理咨询师
跟随斯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体系”最重要的传承者,
国际IAGC协会中国代表和培训师
从事企业培训、教练、心理咨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体智慧学院创办人
01 孩子的负面行为背后,都有美好的正面动机
毛思翩:宅在家里,孩子总会不停地找你,甚至会大喊大叫引起你的注意,这种情况怎么办?
黄仕明:我们要清晰地知道,当我情绪泛滥的时候,我对待他所做的事情,其实就不想他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来对待我。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孩子用情绪来操控我们,我们反过来也一样对他这样做。
我们可以尝试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负面行为的背后,有什么正面动机?每一个负面行为、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如果孩子总是大喊大叫,可能他是想妈妈对他有更多的关注,这个动机是好的。孩子想妈妈能够来到自己身边,这种需求是可以被看见的。
你觉察到了这个动机,你就可以说:“孩子,你这样大叫把我吓坏了。你是不是想妈妈关注你呢?是不是想妈妈保护你呢?是不是想妈妈马上来到你身边呢?我了解,我了解。但是如果不是重要的事情,你是不是能够用一些不同的方式,同样也能够让妈妈关注到你呢?我们来商量一下那个是什么?”
这样跟孩子沟通,我们就多了一个不同的选择,而不是粗暴简单地说:“这个对我不好,你不能这样!”
如果你正在忙工作,孩子又不停地叫你,你也可以说:“我知道你关心妈妈,你想和妈妈有连接,但是妈妈现在很忙,妈妈知道你的需求,也知道你想和妈妈有连接或者是爱妈妈。但是现在如果我在忙,我一会儿就过来,所以你再等我一下。”
行为可以是负面的,但动机永远是正面的。如果你只是批评孩子的负面行为,没有看到他背后的正面动机,孩子会觉得你让他马上不做这个行为,其实就是你不理解他,你跟他完全是对立的——我凭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你觉得有道理?我就一定得听你说?——这时你们之间根本没有一个沟通的平台在那里。
——能够总是去认可他行为背后的需求,重新规划一个有效的行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02 从家长的情绪反应中学习
毛思翩:宅家期间,孩子的生活作息、习惯不好,该怎么办?
黄仕明:想要让孩子作息时间规律,就要和他一起来做这些事情。比如说,有些家长只是让孩子睡觉,自己也不睡觉。然后让孩子刷牙,自己也没见得刷牙。如果是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自己也去做这些示范,这是很重要的。
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孩子是以父母的行为为一个示范的,他必须不停去测量,我到底怎么做是可以的?行为的底线在哪里?他会去形成自己的界线。
孩子并不是遵从你讲的道理,而是从你的行为、从你的情绪反应里面学到最多。
03 榜样的力量
毛思翩:孩子不想做作业怎么办?
黄仕明:可以跟孩子谈一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怎么去玩,每天什么时间段我们去玩,然后满足他想要的部分。
因为对于孩子,他喜欢挑战、喜欢玩、喜欢有趣——这是他们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价值,每个人都只做他认为重要的事。
做作业,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无聊的,不好玩的,没有任何挑战的过程。那么我们也想一想,在这一个过程里面,如何能够设计一些他在乎的有价值的东西,就需要家长去开动脑筋了。
如果从催眠的角度我会这样看,比如你可以观察孩子,他的偶像是谁?榜样是谁?这些人做出这样一个成绩,一定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部分。
所以可以引导孩子,想象未来你要成为那个人,做那个人要做的工作,得到那个人的成就,那种身心体验是怎样的?那个人在小时候是怎样的?
让孩子先看到那个画面,然后再连接到他现在要做的事情上——这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常常讲, 如果一个孩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那你就不需要很担心他。
龙应台在她的书《亲爱的安德烈》里面曾写道: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04 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不一定要在家务中培养
毛思翩:孩子自己的东西总是乱扔乱放,应不应该让孩子分担家务?
黄仕明:我从来没做过家务。因为我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很多,没有小孩子必须要做的家务事。到现在我也不会很刻意地做一些家务,但是有时候整理一些东西我还是很愿意的。所以对我的儿子,我也没有刻意一定让他做家务做到什么程度。当然,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好,这个还是有必要的。
这个问题不如这样问:我们让孩子做家务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可能是一家人一起生活的同理心,或者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如果是培养同理心,未必要强迫他非要在做家务上学习同理心。比如你也可以带着孩子去帮助社区做一些事,或者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等。在家里,如果你在收拾房间,他也会看到,可能会主动想去帮一些忙。
如果因为做家务的这件事情,我们激起很多负面表达、负面情绪、负面行为的时候,反而没有办法得到这个效果。
就像我们这些从来没有做家务的人,你就说没有同理心了吗?没有责任感了吗?一定会把东西乱扔吗?我现在回头看,也不会。
05 相信孩子,放下焦虑
毛思翩:面对疫情,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在外留学,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会更多,应该如何回应孩子?
黄仕明:我的孩子在加拿大留学,所以很能理解这些家长,他们很担心孩子要不要回来,因为坐飞机有风险,留在那边也有风险,回来可能还要隔离,上网课可能还有时差的问题,考虑的东西很多。
我们太容易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的身上,意思就是如果你不这样,我就不会这样,所以我的焦虑是你造成的。学校里面的老师也这样做,家长也常常这样做。
但一个20岁的孩子,难道像一个小屁孩一样不停跟你聊吗?他身边有那么多的朋友可以聊。而且20岁的时候,他真的可以为自己拿主意。所以家长们在群里面看到,原来你孩子也是这样,大家就都放松了。
我听说有的孩子不但不回来,可能还去当抗疫志愿者,这种可能父母更担心了。但我真的为这样的孩子骄傲,因为自己的人生是要自己负责的。
你可以这样回应:
1. 描述事实:“孩子,妈妈听到你说要去做志愿者。”
2. 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真的有一些担心,因为现在这个病毒感染这么厉害。”
3.相信和肯定孩子:“但是另外一方面我真的为你骄傲!”
你讲完了,你没有用任何的部分去操控他,可是也表达出了所有的事实、情感和理由。作为一个孩子,会觉得有这样一个妈妈,是很有力量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剩下的部分只能是祝福孩子,然后自己照顾自己的焦虑,这是很重要。
结语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很多负面行为的出现,甚至常常会持续很长时间。
打开我们的眼睛,找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美好的正面动机;打开我们的思维,帮助和引导孩子找到他的内在动机和改变的力量;打开我们的心灵,放下焦虑,相信孩子。
让这段特别的亲子时光,成为你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最佳时机。
- END -
出品 | 此念
编辑 | 依澜
排版 | 王啊晶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每个行为都有一个()、正向的意图
实验心理学第十一章 情绪、动机、归因
每个宠物纹身背后,都有一个爱的故事
边牧的服从性训练,有正面和负面,你知道吗?
宠物主人的饲养动机和消费需求分析
扒一扒国产猫粮背后的代工厂都有哪些
狗狗舔人的秘密:深度解析行为背后的多重意义与影响
宠物保险,背后的经济和情感动机是什么?
猫咪为什么会吃屎(探究宠物猫咪的饮食习惯与行为动机)
关于宠物购买动机分析
网址: 黄仕明:每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 第三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16579.html
上一篇: 宠物饲养的法律规制 |
下一篇: 小狗的行为告诉你它幸福吗?赶紧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