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天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了《2018地球生命力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1975年至今的40多年时间里,根据他们对3000个物种的14000个种群的分析,平均每个种群的动物数量减少了60%。
就在前一天,最新印发的 《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规定,因医学研究或临床救治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等需要利用犀牛角或虎骨的,仅限从除动物园饲养、繁育之外的人工繁育犀牛和虎获取犀牛磨角粉和自然死亡虎骨,并在符合条件的医院,由符合条件的处方医师实施。对照199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禁止其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这次调整意味着中国25年来针对虎骨和犀牛角用于科学及医疗用途的禁令解禁。世界自然基金会(WFF)认为,此举将刺激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而威胁到野生虎、犀牛此类濒危种群的生存。
1975年,澳大利亚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出版了《动物解放》一书,主张动物具备感受痛苦与快乐的能力,这份能力需要受到人类的尊重。他的观点和相关论述开启了当代动物伦理学的求索工作。一年后,这本书由作家、翻译家孟祥森和钱永祥教授翻译引入华语世界,“动物伦理学”也成为了钱永祥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虽然最终诉求仍是改善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和方式,但动物伦理学旨在将动物的议题当做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来谈论,而非我们常见的诉诸人的怜悯、慈悲、宠爱等情感。动物究竟有没有道德地位?这是道德伦理学首先需要面对的课题。如果承认动物具有道德地位,那么人对待动物的各种方式就有道德上的是非对错可言,必须受到道德原则的节制。目前,该前提已经得到了相当多的哲学家的大体认可。后续的探讨由此展开。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钱永祥教授的一篇旧文《猫与我:一段道德经验的启蒙》。他从自己养猫的经历讲起,谈到他对目前可见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所作的反思。从动物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物种歧视(认为自己的物种——人类——的利益优先于其他物种)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偏见拥有相同的结构,它们都内在于我们心灵和制度之内的蒙蔽与强制,且都是为了“合法化”我们自身的行径而出现并得到强化的。
诚然,我们无法也无需否认、抹除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又是否具有道德意义呢?更进一步来说,对那些动物的痛苦能够有所意识,给人们的道德敏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去面对、关怀、试图想象它们的需求和感受,也自然会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感性更普遍、更深入。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文/钱永祥
节选自《纵欲与虚无之上》
10年之前的某一天下午,街坊几个小学生正在摆弄一只初生未久的小猫。他们从同学处要来这只还未断奶的幼猫,荒唐地给它“”洗澡”,却又因为怕家长反对而不敢带回家饲养。妻子路过,他们请求“阿姨”接收这只狼狈的小动物。妻子一时心软,居然答应了。从此,我们开始养猫。
我用奶瓶哺乳的小猫一转眼就成年。由于我们的无知和放纵,它在不知何处怀了孕。在我们的卧榻上,它生下了四只小小猫。几经周折,其中两只留了下来,连同妈妈猫,三个人支配我们的生活之大半,直到今天。
我一向喜欢动物,对于自己豢养的猫咪自然更是疼爱。照顾猫的吃喝拉撒(包括吃草清胃的需要),我从不以为烦。猫咪需要人的陪伴、爱抚,我乐于奉献时间。坐在书桌前工作时,总有猫要爬上人腿休憩。睡觉时,猫也要分享被褥。在我们看来,几只小生命既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有义务好好照料牠们。所幸我们没有小孩,用心照顾猫似乎并不构成负担,反而愉快、轻松、而又获得了许多感情的反馈和欢笑。
我们对猫的疼爱或许超出常情,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嘲笑。一个常听到的奚落之词,就是这种爱猫之举,反映了我们感情上的某种幼稚或者耽溺(朋友自重,还不敢当面说我们是因为无后所以感情空虚)。确实,就常情来看,人与动物纵然会有情感的联系,可是由于彼此缺乏“共同性”(感情形态、思考方式、需求等方面的共同性),这种联系应该祇能说是发乎人对其他生物的仁慈感,有限得很。到了饲主视动物为具有某种人格的家庭成员,认为自己有义务使动物过得满足愉快,甚至觉得动物跟自己在情绪上有平等的互动,那就未免有点病态了。对于朋友的类似讪笑,我们自惭有失成年人应有的世故与冷淡,通常也只好支吾以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永祥教授和他的猫。
从理论上谈人应该如何对待动物,乃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道德哲学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待方式,应该受到道德规则的节制,大概算是不争之论。可是人类的活动所波及的范围极广;人以外的各种形式的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从各种动物、植物、乃至于河流溪谷山峰海洋、乃至于层层相套的生态系统,似乎各自都有某种存在的“价值”。有些人认为,“价值”这个概念只有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才有意义,因此只要人类有需要,尽可以恣意使用这些资源。宰杀动物吃牠的肉、砍伐树木夺取木材(君不见台湾大学新建的图书馆,庋藏虽然无足以耀眼,却仍不忘以拥有“原木”书桌为傲?)、推平山丘开发社区、流放污水荼毒海洋,似乎都是人类理直气壮的作为。可是这些做法,是否违反了甚么道德规范呢?灾难发生后,“大自然反扑”等等警告,仍只是从人类的利害计算的角度来谈。究竟有没有其他的角度,让我们检讨“人类支配一切”的观点的错误呢?毕竟,让我们承认道德哲学的第一原理:祇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的思考,当然不能算是道德性的思考。
把范围缩小一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其他生物更为密切,因此动物在人类手下的牺牲也最可观。为了人类的口腹之欲,数以亿计的动物日日遭屠杀;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美容,数以千万计的动物在实验室里累月遭折磨;为了人类的情绪排遣,数以千万计的动物被迫在扭曲的环境里经年扮演“宠物”的角色。这些庞大的数字直逼到你的眼前,如果你对自己行为的道德涵义还有所关心,你不能不在某个时刻自忖:我对待动物的方式,究竟有没有出问题?我使用动物(例如优雅地咀嚼其尸体残骸)的时候,究竟应该遵循甚么道德规范?
我是一个还算勤奋的学术工作者,因此我也利用机会,格外努力阅读了不少有关动物伦理学(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对待动物”的伦理学)的文献(我还在孟祥森先生的带领之下,翻译了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一书)。我学到了不少理论、事实材料、还有分析的角度。坦白说,任何以人类为价值中心的意识形态,大概都经不起这些新观点的挑战和驳斥了。人类对待动物——至少就有感知痛苦能力的动物来说——的方式,不仅应该受到道德原则的规范,并且人类对待动物的原则,与人类彼此对待的原则,其实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异。只谈道德理论的话,一切以动物为工具(为餍足食欲、学术求知心、商业野心或者情感需求)而损害动物利益的做法,都是在道德上错误的。这个原则不是没有例外,不过这种例外的情况要成立,需要道德上极为有力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物解放》,彼得·辛格 著,孟祥森/钱永祥 译。
我的朋友们,绝少有人听得进这样的道德理论。她们可以反驳说,一套这样的理论,即使逻辑上无懈可击,可是由于其结论与我们的道德直觉和道德常识相去太远,太缺乏真实感,这样的道德理论一定有问题。这种反驳,我觉得很有道理。一种道德分析,如果无法与我们的道德感觉有某种接榫、某种契合,当然是不可能成为一种真实的道德理论的。
可是反过来说,我们也得问,人的道德直觉如果扭曲得过头,还有资格构成对道德理论的反驳吗?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个人的道德常识,完全笼罩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之下、或者黑人劣于白人的观念之下,那么任何要求人类平等、或者性别平等的道德主张,在他看起来岂不都是背离常识而不真实的吗?这种情况下,应该修正的是道德理论、还是这种人的封闭心灵和贫乏经验?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动物却正好已经不是一个真实的经验对象了。他们的存在大体不脱食物(在市场、餐桌、麦当劳)、观赏物(动物园、马戏团)、或者宠物这三种身分。可是这三种身分,正好使得我们关于动物的观念极度扭曲。我们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把动物看作正在活、并且想要活的主体;我们无意去理解动物的心理情绪和身体感觉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的孤独、恐惧、疼痛、绝望,我们也不会设法去想象和体会。换言之,我们与动物是隔绝的,至少在情绪感觉的层面上是隔绝了。(试想,若不经过这样的隔绝,我们每餐的食欲如何振作得起来?)可是既然有了这层隔绝,道德理论如果要求人类“尊重”动物的权利与利益,我们怎么不会觉得莫名其妙?
与三只猫生活在一起,帮我冲破了这层隔绝。他们讨得你的欢心,然后迫使你面对他们的各种需要、迫使你去了解牠们、最重要的是去想象牠们的感受和希望。当然,理解会失败,想象往往是错误的。可是话说回来,不经过这种努力,人要怎样摆脱自私与成见累积而成的冷酷与麻木呢?所谓设身处地、同情共感的能力,要从何而来呢?没有这种能力、不培养这种道德敏感度,我们又怎么会有动机去跨出自己、关怀它者呢?而若是缺乏道德敏感度,拒绝承认你的对方有它(或者他、她)的利益和感受需要你列入考量,一切道德规范与道德理论,岂不都注定是空洞的公式,缺乏“真实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猫,对于我自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这样说,并不表示我赞成饲养宠物。养动物和养小孩可能差不多,都需要极其大量、极其长期的付出、耐心和学习。以今天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说,饲养宠物往往会变成虐待动物。尤其儿童,如果没有充分的教导和协助,照料宠物更是太过沈重的负担。可是如果有动物已经进入了你的生活,或者你实在渴望身边有个小生命相伴,我愿意贡献以上的感想供你参考。而我也诚心相信,如果小孩子在成长时期有过与动物相处的美好经验,在日后,她对人或者对其他生物,都会有更真实、自然的关怀能力。
我不是动物专家,就好像大多数的父母也不是育儿专家;我只是有过某些切身铭心的反省与收获,在此简略录下。最后必须提醒读者,如果你一定要找个动物陪伴,请通过动物保护团体或者兽医师收养流浪动物,千万不要去宠物店和养殖场购买。这些地方的暗处,其实瀰漫着无数动物的痛苦、嘶喊与血腥。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欲与虚无之上》
钱永祥 著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5-3000-8
已上架
▼
本书是钱永祥对现代性的伦理思考,关切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处境。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我们不只是在处理一组客观的历史、社会现象,更是在自行认定或者弃绝一些价值立场。那么,我们认定或弃绝时依据的理由是什么?之后又如何承担责任?
作者研读经典,观照现实,从平等、多元和公共性三个概念出发,以自由主义为批判立场,梳理、分析和阐释上述问题,并指出了一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公共论述的远景。
点击 阅读原文 或扫描二维码
购买《纵欲与虚无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咬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