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情感心理】孩子有心事 为何不跟父母谈

【情感心理】孩子有心事 为何不跟父母谈

蕊蕊是一个敏感细致的孩子,从读书到就业的成长历程,各种挫折和苦恼不断,眉间总是萦绕着心事。可在父母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开朗无忧。

父母不知道,除了一个好朋友外,她就靠着一个带锁的日记本,独自消化着大大小小的烦心事。连被校外的小混混敲诈、被同校的女霸王欺凌等这样的大事,她都强忍着没告诉父母。要不是来做客的高中同学偶尔说漏了嘴,蕊蕊爸妈根本不知道女儿经历过这么多黑暗的往事。

他们一方面心疼女儿,一方面又深感痛心:女儿有了心事,为什么都不愿意向父母倾吐?

这不是孤例,很多父母都很难过和不解,为什么自己辛苦抚育大的孩子,跟自己不亲近?有了心事,都不愿意向自己求助。

他们觉得自己为孩子百般操劳,理应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哪知,孩子们实际上将父母的重要性都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并没有表现出让家长满意的心理距离。

孩子并非无情无义,从实际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和养育是有感恩之心的,他们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艰辛。但亲子的心理距离远近,主要靠的是有效交流的质量,是否和父母聊得来,能否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相容和接纳。

如果父母和孩子从小就聊得来,那么,孩子肯定会将父母视为最信任的人,是心灵的避风港和安全岛。遇到心事,自然而然就会向父母求助,将各种心事和盘托出。父母也能用睿智的人生智慧和舐犊关爱,陪伴孩子一路成长。这种亲子关系,充满了相互理解的友好、温暖、支持和真诚。

而在不少家庭里,孩子会对父母设置心灵防火墙,心事严格保密不向父母吐露分毫。有些家长比较着急,旁敲侧击,总想从孩子嘴里挖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或是从学校里的老师、同学或亲友处各种打听,安排眼线来收集情报,想要侧面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些举动,使得孩子变得更加戒备,更不愿意向父母诉说。

还有一些家长,育儿经验严重不足,显得比较心大;或是忙于生活或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报喜不报忧,他们真的以为孩子发展得顺风顺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不被打扰的安稳。直到孩子出事后,才忙不迭地叫冤:“我不知道啊!没听孩子说啊,他每天看上去都很好啊!”

孩子为何不愿跟父母说心事

家长交流态度粗暴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不成熟的,而自己经历了种种社会磨练,有资格做孩子的表率。孩子需要俯首帖耳地听取自己的宝贵经验,按照自己说的、正确的模式来行事。所以,家长总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和批评的态度。

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事,家长总要以“我是正确的”的心理,对孩子加以否定和打击。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看你,不如楼上的谁谁谁学习刻苦,人家每天都学到晚上12点。”如果孩子考试成绩比较好,家长又会忍不住鞭策孩子:“看你,刚考好一点就骄傲,隔壁家的孩子都拿奖学金出国读大学了,你的成功之路还远着呢。”

孩子在和家长相处过程中,优点得不到肯定,缺点却一再地被父母提及,这种踩痛点的做法,让孩子感受不到应有的肯定、赞赏和喜欢,在父母面前不得不表现出一种畏惧、胆怯甚至被动服从的姿态。如果孩子将父母视为一种不愉快的存在,他们自然不太乐意与父母主动沟通。

家长不理解

交谈容易有代沟

每代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的语言体系和风格。如果想顺利地进入年轻人的世界,多少需要了解一些年轻人的关注点和语言。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不肯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在交流中容易引起尴尬。社交能力日益变强的孩子们,发现家长越来越脱节,是一个典型的又不肯变化的“奥特曼(outman,落伍的人)”,孩子们主动交流的意愿就很低。他们的朋友圈首先屏蔽父母,其他的聊天软件也没有加父母作为好友。

在他们眼里,自己需要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这是避免与父母发生冲突最安全的做法,免得父母不了解情况而小题大做。

女孩冰冰跟朋友们说,把父母拉黑看上去残忍,实际上对双方都好,相安无事。

以前,冰冰的朋友圈、QQ被父母无死角的浏览后,几乎每天都会被父母责备:你为什么要穿这个破洞的裤子?好好的头发,烫得跟鸟窝一样凌乱,有什么好看的?没事就看书,养什么宠物小猪,家里不成猪圈了啊?没拉黑之前,她每天都要接到父母的电话轰炸,不得不耐心地跟父母解释,随后双方的好脾气耗光了,在电话里吵闹不休,精疲力竭。

拉黑了父母,自己的内心不向父母开放后,虽然内心隐隐不安,但她觉得清静了。

家长不善于调整

与孩子交流模式

孩子幼年时,懵懂无知,家长扮演了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孩子对家长是崇拜和无条件的服从,家长的角色让父母充满了胜任感和成就感。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增强,甚至远远超过父母,孩子需要一种全新的亲子交流方式。可家长形成一种固有的交流习惯,他们甚至不习惯自己的孩子突然变得有主张,说话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反驳自己。这种让自己陡然丧失权威感的交流格局,让许多家长感到失落、受到挑战甚至尊严丧失。

有的家长心里不开心,但还是控制自己情绪;有的家长勃然大怒,认为孩子在卖弄小聪明,或是桀骜不驯地顶嘴。他们的情绪感受是“翅膀硬了就想飞,你还嫩着呢”。

孩子原本对话题很有兴趣,想要将自己的所知、所感说出来,结果发现,父母并不喜欢自己的机灵劲儿。父母显得固执又好为人师,完全不是一个优质的交谈对象。聪明的孩子们,很快转换不同的自我。在父母面前,保持着一个孩童的状态来维持表面的平和关系,而实际的亲子关系僵硬而冷淡。

改变亲子交流方式

耐心倾听

当孩子愿意向父母诉说时,家长一定要按捺住脾气。多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不要急于给孩子下结论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孩子的叙述,家长不妨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能够将心里话全盘倾吐出来。

对孩子的过失,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家长最好包容他们的过错,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是非得失,给一些避免重犯错误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孩子的情绪困扰和情感伤害,家长可以在情感上予以回应,比如接纳他们的负性情绪,理解孩子对着自己大喊大叫是一种发泄,并不是冲着自己来的不礼貌。

用温和的手段来修复孩子的内心创伤,让孩子感觉被家长理解,并得到切实的帮助,他们自然就把父母当成最贴心的人,就更愿意向父母袒露心声。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是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说无论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具备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学时、财富、性格、人生经历,咨询师都要对其保持一种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关心、接纳,关注到他们身上的积极的、正向的特征,发展他们的潜能。

同理,家长在和孩子交往中,也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接纳自己的孩子,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并注意塑造和培养。在生活中,家长总希望孩子认可自己,内化自己的教养内容。这或许会带来一些观念冲突,孩子并不是被动吸收父母这一个教育途径的内容,他们可能更偏向于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网络信息和社会交际网,父母的心理安全区内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或许被孩子们选择性接受。家长不要为此而感到失落甚至痛心,孩子打破父母的心理舒适区,家长才有机会与孩子平等相处,增加交流的机会。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文

美术编辑 赵阿曼

【情感心理】看似行为的“一时冲动”多是心魔的“蓄谋已久”

【情感心理】让亲子冲突风轻云淡

【情感心理】重建心理安全岛 让缺爱者学会“爱”

转载需经本报同意并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原创 父母恩爱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有多重要!或决定孩子的“感情观”
失去宠物或会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父母要重视
养宠物的心理根源有哪些
孩子对父母冷漠无情形成原因
从部分养宠物者的心理看家庭教育
宠物心理学:为何人类对宠物情感依恋?
狗狗心事2
被当作宠物的孩子——满足父母养老,虚荣心,人生遗憾的工具人,不断改造+训化的养育方式
猫咪心理学之猫有心事状态
父母应该如何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网址: 【情感心理】孩子有心事 为何不跟父母谈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583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简答题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析一
下一篇: 值得一看!这是把京东会员/积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