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分父母特原始蒙昧且自私自利,他们往往把孩子当做宠物,自己的复制品和虚荣心满足的工具,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几乎被忽略干净。
没有温暖只有压力的童年注定是不幸的,这也难怪为什么学生自杀率那么高。
过去时的部分已经完成,你要看一看,数一数,在影响你的重大事件中,位于横线之上的部分多,还是位于横线之下的部分多?上升和陷落的幅度怎样?
大多数网友对中国式教养方式的抨击————大多数时候,我们告诉父母“我好像不太对劲”“我很容易难过”“我不想和人交流了”,他们都觉得是矫情是逃避是懦弱。 早恋这个词就离谱。。。感情的萌发居然还能规定时间。早恋不行,晚恋也不行,都没好好学过怎么去爱一个人,就被家里催婚,规定你“可以爱”的时间就那么十来年,又怎么能经营好婚姻、当好父母呢? 从我小到我工作,父母无时不刻都在告诉我,家里没有钱了,家里养我有多不容易,同样我也没有被父母感性的无条件偏爱。自己慢慢的也成了共情能力过强的人,时时刻刻小心翼翼,会过多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感受。希望有人可以无条件的偏爱我,让我面对以后的生活更有底气。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小学五年级那会儿练排球,我的教练发现我有点心事重重,便悄悄告诉了我的妈妈。那天回家,我独自在写作业,妈妈站在桌边厉声质问:听你教练说你还有心事啊?你一天到晚在想些什么啊?读着书还能让你胡思乱想……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罪人,不配难过。 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养育一个或多个孩子非常困难,但无奈孩子已经生下来,没了回头路。于是,教育的生活的婚姻的种种问题,都在反复撕扯着这个家庭里的大人和孩子,以至于两代人都活得很痛苦,这是绝大多数生病家庭的真实现状。 不仅是孩子,连生了孩子的产妇有抑郁表现的时候,都被指责成矫情。大家避讳抑郁,精神病这种词的。 近两年一直处于情绪不好的状态下,而且断断续续失眠了一年多。其实我自己大概知道问题在哪,也想和父母好好谈谈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每次都谈不下去。我知道他们也很辛苦很不容易,但是每次我和他们谈我的心理问题的时候,说不了两句话题就被转为他们的不容易,他们的付出,我的不争气不长脸。而且他们总会很轻易地说出刺激我的言论,在我觉得受伤的时候又说只是不小心,让我不要太敏感。我现在也放弃了,因为觉得没办法再爱自己,所以也没意愿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反正只是这样活着而已。我是个挺依赖家庭的人,但是这几年慢慢觉得我已经融入不进去家庭了,总在怀疑曾经的温馨只是我当时恰好争气,而现在的冷淡是因为我不够长脸。我知道不该这么想,可是控制不住对父母的怀疑,也控制不住对自己的贬低。 每次这种涉及到小孩子的事情看着就特别气愤。太多家长根本不配为人父母。现在什么岗位都讲究凭证上岗,什么时候当父母也必须考察家庭环境,笔试通过才能获得允许当父母的证书,有家暴情况的这辈子不允许有下一代。孩子才是最无辜的。 说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吧 3岁及之前的日子,已回忆不起。 4岁的时候,每天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害怕随时发生的家暴。 5岁的时候,爸爸赶走了爷爷奶奶。 6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家出走,那时候脑子里面整天都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出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面。 9岁的时候,已经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有任何不从和反抗 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每天在侮辱与谩骂中度过,并持续了四五年之久。 18岁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人生的任何意义,每天都活在抑郁之中,想着死了一了百了。 20岁的时候,看见爷爷奶奶被欺负,想要去保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的我,依然活着。 最近家人主动提出说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我参与其中感受颇深:就算主动跟妈妈说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她也不会理解的,一方面生怕你想不开,主动提出带你去医院治疗,但又开始走极端,过度关心;另一方面又觉得是你想多了,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怎么会抑郁,就是闲出来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的想法,也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家的事情。另外,心理科的建设也还需要进步,去医院做诊断,做了一堆心理题感觉跟网上的题一样的,开的药吃了也没什么效果,费用也不低,这会让患者更加消极的对待病情,觉得花了钱也没什么用; 挂医院心理咨询也是一大难事,提前大半个月抢号都抢不到,几个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都没有号,外面的心理咨询机构又信不过。唉,希望都能多重视心理方面的疾病,及早发现,及时干预,避免悲剧发生。 大部分家庭,家长觉得自己忙于生计已经够累了,子女怎么惹如此事端。中国的原生家庭之痛真的感觉大部分是因为钱。毕竟没有哪个父母真的不在乎孩子,当生存都困难,心理疾病会被家长认为“矫情”是只有“没吃过苦的”孩子才有的问题,殊不知孩子也有孩子的苦。如何解决,难以解决。 作为家长,总是忍不住用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不按照家长的要求执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拖拉疲沓的,没有时间观念,父母就会发脾气,再然后就是棍棒教育,久而久之,矛盾越来越激化,看来,我要深刻的反思一下了! 我从初三开始确诊抑郁症,到高三整整4年的时间里一直饱受折磨。我一直认为家庭尤其是父母带给我的影响非常大,一直不断的做心理咨询、吃药、做理疗,我在校的时间没有别人一半的时间长,真的无数次很绝望,也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 在这期间和父母有过无数次争吵,每次沟通时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的意思或者不愿意改变而歇斯底里,泪流满面。起初父母把这一切都推到我的身上,他们不敢深究我生病背后的真实原因,也恐于面对自己作为家长的一些错误行为。把很多很多的坏情绪都发泄到我的身上,险些将我逼入绝路。知道现在我内心还深深的自卑,觉得自己性格不好,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 每次做完心理咨询心理医师总会和家长谈一谈话,后来妈妈主动地去做了心理咨询,参加一些针对家长的心理培训活动,家庭关系也有了改善和缓和…… 但是我还是觉得父母潜意识里对我要求特别高,我仍然感到压力很大。自己以后也没有生育的意愿,因为觉得不能给小生命的心理发展做良好的呵护。 确实啊,爸爸妈妈也生来不是爸爸妈妈,但是每对父母在生育孩子之前能否确定自己能给孩子带来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啊 我们做家长的能把自己的焦虑放下,让自己本能的那个部分绽放出来。如果你每天都活得很好,就是给孩子的一个很好的示范。你的孩子每天都在看着你、模仿你,你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不如回到自己身上,你活好你自己,给孩子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然后去关注他有什么困难,和他一起面对他的困难——这才是养育,它应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在参与一次抑郁症拍摄时去北京某家医院,一开始以为不会有什么人,但是一进到医院,密密麻麻的人看的我揪心,而且其中三分之二为中学生,医生告诉我们说,中学生的患病率现在特别高,抑郁症真的真的不是矫情,有时候真的会要命 文章很诚挚中肯。要大批自我感觉为家庭为孩子牺牲半生的中式父母承认自己伤害了孩子,这件事的难度绝非一般。还好有这样的一群医生在关注在改变,还好社会在思考在进步。从儿童心理咨询转变成家庭咨询,从医院治疗增加到社区服务,还有我们这年轻一代既为人子女也开始为人父母,新的亲子关系会转变会进步。要做的还有很多,成人世界的艰难就不要让孩子承受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身心健康。 我女儿今年11岁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大,说话很冲,刚开始我不能理解和接受,后来明白是长大了,我因为晚上时间比较紧张,每天早上拥抱她,听她说话,设定每周吵架三次,如果她情绪不好可以选择和我吵架,也可以选择和我倾诉。目前每周吵架没有达标 心理咨询的费用对一般家庭来说太过高昂,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高。而且目前没有官方的认证渠道(现在连证书都没有也可以上岗)、没有官方的监管渠道(来访者自杀、病情加重咨询师没有责任)。所以来访者找到一个好咨询师的概率仿佛大海捞针(城市约不发达概率越小)。 所以,如果你的抑郁情绪可以调节请尽量自己调节。如果实在是很难受,需要帮助,请去咨询精神科医生服药,千万千万不要讳医。药片可比咨询费便宜很多哦[嘿哈] 祝大家都能好好的! 心理学研究生一毕业就来到一所高中当心理老师,但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与培训,但社会上培训实在太贵了。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无能为力,因为不是学生病了,而是整个家庭病了,即使叫了家长,家长看着我这么年轻,她们也对我不屑一顾。中小学心理老师真是尴尬呀 之前在医院碰到过一个爸爸跟心理医生咨询,说孩子怎么都管不好,跟别人都很亲近但是和他和妈妈却很疏远,孩子还想自杀不好好学习。自述之前的治疗经历的时候,说去年为了把小孩送进医院看精神科,给小孩吃安眠药之后关进XX(杭州的一个三甲医院)精神科住了一个月的院,然后出来之后好了一段时间现在又不行了。问医生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说孩子不信任他们不肯来医院,说要不要再想办法送到医院住一个月。我当时听完很心疼这个孩子,父母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让孩子听话或者其他的目的,可以喂安眠药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直接送进医院,而且再次出问题的时候,想的还是怎么把孩子骗进或者用其他手段送到医院住院。父母从来不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那些得了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这个说的真的太好了。 能带孩子去医院看抑郁症的父母,都算好了。大多数父母都不肯承认孩子的病,都怪孩子矫情,抗压能力弱,惯坏了。理由是他们的童年那么苦现在也活得好好的。他们不懂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不一样的压力,而且所谓活得好好的也有好多阴暗的角落。他们是受害者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只有承认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父母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陷入这个循环里。 从高中开始到现在抑郁症确诊三年,感同身受。休学了一年后回到学校依然厌学,以前一直以为是学校的缘故最大,后来发现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我的父母根本不会教育孩子,尤其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他们教育我妹妹的时候,那种悲怆的心情难以形容。父亲有躁狂症和强迫症,不会教育孩子,只会打骂。前几天甚至举着碗直接往地上摔,抓着我的椅子往地上摔。即使已经知道我得了病,每天给我喂药以后,改变的教育方式依然只是表层。最悲怆的是,我爸在我的推荐下看了《请回答1988》并且非常喜欢,在这样的一个电视剧之下,他还是保持着原来那样的教育方式步履不停。 在中国,我们很多家长主要关注成绩,不太关注孩子的情绪,还有孩子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孩子说「我心情不好」,家长就说「小孩有什么心情」。往往等家长真的发现问题时,孩子的症状也会更重一些。这位医生来找我的时候就说,林老师,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我的孩子可能会抑郁,有心理问题。 其实,过去一年,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心理治疗的需求变大了。贯穿全年的新冠,这个全球性的突发事件让整个世界都乱了,孩子们不能正常上学,天天待在家里,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亲子关系全部都出现了混乱。疫情之后的学校,制度上也有了很多新的要求。我见过一些孩子就会特别不理解,怎么和原来不一样了。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同伴关系很重要,同伴是不是认可我接受我,是正常一个孩子发展人际关系的规律。但今年一切都变成虚拟的,人见不着,这些关系就没办法去维系,孩子们没办法相互支持,所以就衍生出来很多问题。去年,我也接诊了几个因为上网课生病的孩子,他们本来跟同学关系就不是太好,一直呆在家里面,人际关系就更成问题。 心理问题其实都挺复杂的。我们一般认为是生物易感性、成长环境和社会系统的综合因素造成的。我在临床上遇到过老师体罚学生,被体罚的孩子没事,目击者病了,这就是他个人的易感性。有的孩子天生就像蒲公英一样,特皮实,怎么都不容易有问题,但有的孩子就像兰花一样,很脆弱。 除了个人的易感性,社会系统的因素也很重要。因为小孩子的大脑特别是前额皮质还没有发育成熟,不太能控制情绪,抵抗压力。过去一年,整个世界都因为新冠停摆了,一切都不像过去那样是相对确定的,家庭的压力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压力水平都在变大。大的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孩子是最敏感脆弱的,就会更容易生病。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和成年抑郁症也很不一样。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会表现为躯体的症状,比如头疼、牙疼、脚后跟疼等各种疼痛,还有的眼睛疼,发烧。家长一般都会带他们在各大医院检查,花好多钱,拖了很长时间也不好,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是心理或精神的问题。 成年抑郁症的患者大多会很蔫,一点劲儿都没有,但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则可能正好相反,他往往不那么打蔫,会很容易发脾气,很暴力,跟青春期很不好区分。所以,这个诊断就挺难的,大多数专业工作者也不主张「戴帽子」,好多医生会在诊断后面画个问号。 孩子们到医院来,我们儿童精神科医生会先进行评估,给一个初步的诊断,比如这孩子就是一个情绪行为问题,或者状态学诊断,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而不是给一个疾病学诊断,抑郁症,或者情感障碍等等。 但从神经的可塑性上来说,成人抑郁症的治疗会更慢,年龄越大,改变的可能就越小,而孩子的症状调整起来可能会很快,越小的孩子,他们的症状受环境的影响越大,你给他一点点理解和支持,他就好得特别快。 2005年,我刚做儿童精神科的医生时,很容易指责父母,觉得是父母把孩子逼病了,这是家庭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最后却让孩子病了,会有很多身为妈妈的愤怒。但这样就导致很多家长做着做着治疗就不来了,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被指责了,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就跟我亲了,好像我把孩子抢走了。 2009年时,我开始转向家庭治疗。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治疗最早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当时,医生发现传统的治疗有一个问题,孩子来医院治疗,差不多好了,出院回去没多久又复发了,又来,治好了,回去又复发。还有一个现象是,孩子治好了,但妈妈自杀了。当时医生们就想看看这些孩子的家里是什么情况,后来果然发现,很多孩子都是有家庭问题的,所以就把治疗的目光集中在了家庭上。 家庭治疗有系统观,就是我们跟家庭一起从生物、学校、家庭和社会大的系统去看,我的孩子怎么了,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表现是什么,谁先发现的,那你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让大家一起去相互理解。 我们通常会先画个家谱图,爸妈,姥姥姥爷,保姆都画上。有时候也会扩大成家庭帮助者地图,跟孩子有关系的所有人都纳入进来,例如老师、伙伴。起点是孩子有一些问题,我们要让孩子改变,但是我们会和家长一起去看孩子的状态可能跟什么有关系,然后通过每个人自己的改变,来帮助孩子发生改变。 其实,主体还是父母去推动这些改变。但有些孩子的父母,真的病得很重。 我们的儿童病房里,都是病得比较重的,大部分都是自杀倾向。他们普遍会说,我妈我爸比我病得重,把我送来住院,他们不来,让我吃药,他们不吃。 我有一个来访者,上初三,他爸爸带着来找我,说儿子病了。我们有一个治疗的工具叫格盘,就是一堆小木头人,让孩子去摆,能很快看到问题在哪儿。 我让那孩子摆格盘,他把自己摆在前面,旁边站着一大堆同学、老师,看来他在学校人际关系挺好。但爸爸妈妈就离得特别远,他爸当场一看就窜了,说你什么意思,你把我摆那么远。我一看这样,就判断孩子的问题不太大,他爸爸问题更大。 我让爸爸先出去,先跟孩子聊聊。然后就得知这个爸爸有暴力倾向,和孩子的妈妈离婚了,再婚后又家暴孩子的继母。他带孩子也是因为总觉得孩子跟他较劲,想让我帮他把孩子变得老实。 我临床上还遇到过一个孩子,才三年级,在学校常常跟老师闹矛盾,闹到不能上学了。后来了解之后我才知道,他爸爸常常在家打他妈妈,他知道要保护妈妈,每次爸爸打妈妈他就报警,报了好几次,可是警察来了之后,他妈都说没事儿,他非常生气。最糟糕的是,他妈妈被打之后还老给他看,你看我这儿又紫了,就是你爸打的,儿子啊,你快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考了好大学,妈就跟你过,不跟你爸过了。 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每天这种环境,他受得了吗?他就在学校跟老师打架。老师觉得特委屈,我正常批评,别人没事,怎么他就会暴怒?真相就是爸爸对妈妈的暴力,影响到了他在学校跟老师的关系。 我以前经验不足的时候,特恨家暴,会说「快离了吧」。后来经验丰富了,就明白了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你要相信一个人在这段关系里一定有他的获益。比如这个孩子的妈妈,她的选择就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关,她自己的父亲就打她母亲,所以她习惯了,每次丈夫对她施暴后都会给她买礼物,两人很快就变得特亲,她还挺高兴。 但我需要让这位妈妈知道,这婚姻你可以要,也可以不要,但你不能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你利用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承担了很多,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关系背后,影响因素其实在家里。 我也跟孩子说,你爸跟你妈的关系,是他俩的事,跟你没有关系,你还小,你要怎么保护好自己。后来,那对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了,妈妈也不会再去跟孩子诉苦了,过了一段,孩子就回去上学了。 我还遇到过家长,说给我十万块,把孩子交给我了,让我给治好。我说这不是办法,问题是他早晚还得回你家。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的作用太强大了,父母如果不变的话,孩子的那点改变瞬间就消失了。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改变,父母变了,你理解他了,孩子的问题就消失了——孩子是最容易吸收整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病了,往往都是家病了,如果这整个家的病没有治好,你只治其中一个人是不够的。 其实,在家庭治疗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因为中国家庭的关系比较紧密,之前德国的老师来中国教家庭治疗,他们都会很羡慕中国的家庭关系,整个家庭对孩子的问题也都是很重视的。但在疾病意识方面,我们还比较缺乏,很多家长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特别晚了,孩子病得也很重了。 还有很多家长,会回避孩子生病。有的孩子妈妈都带着来看好几年了,爸爸还觉得孩子没病,其实是无法面对。也有的爸爸带着来看,妈妈就受不了,觉得不要老往六院跑。我听一位家长描述过,别人介绍她可以到北大六院来看看,「然后我站在门口一看这是精神专科医院,我有多么受不了,多么难迈进来。」 即便进了医院,还有一个大问题,这不仅是目前国内儿童精神科的困局,也是整个精神科的困局——精神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里面,没有心理治疗的培训。 在国内,很多是孩子得不到很规范的系统心理治疗,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精神科医生都没有,更别说儿童精神科医生。大部分精神科专科医生能做到的,只是给一个初步的诊断,如果无法靠自己调节过来,就开一些药。或者不开药,定期再复查,大部分也就做到这一步,没有各个流派的心理治疗。 很多医生也不太会跟家长谈,谈着谈着就容易变成指责。家长们接触的,很多都是年轻的管床大夫,就觉得你这么年轻,居然还说我,你的方式我接受不了。所以好多医生的困扰就是,家长可太气人了,说了也不听。 还有一些家长来六院看了一两回,没挂上儿童的号,就挂成人的号。其实对儿童,成人方向的医生经验不是特别多,孩子们生病的时候又不会好好配合,这样一来家长们对医院的服务也不满意,后来就不看了,觉得没什么事。结果后来发现孩子开始割腕、自伤,家长觉得不对,又开始看。 也有人问我,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心理咨询师,他们是否也能给孩子们提供帮助?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问题也有它的难点——在医院,精神科医生缺乏心理治疗的培训,而在社会上,那些执业的心理咨询师则缺乏医学相关的知识。 一个心理咨询师完善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心理学的培训,有理论有技能的训练,还要有医学的培训。在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都会要求心理咨询师有在医院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除了咨询,这些咨询师也是可以下诊断的。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鉴别哪些是疾病,什么时候该止步了,然后把问题交给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去处理。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整个行业还不规范,体系也不健全,之前也有家长跟我反映说刚看了一个咨询师,是政治老师出身,上来就说行了,交几次钱,保你好,这就特别不专业。还有的咨询师会污名化精神科医生,说精神科医生净让孩子瞎吃药。 除了意识的缺乏,专业医生、治疗师的缺乏,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在制度上给孩子们更多的保护。 我们一些医生经常说,明显是家长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生病,但父母就是不配合。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德国,他们是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被邻居举报或者医生举报,说你的孩子有问题,政府就会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来调查和治疗,家长必须得开门。如果不配合,就有可能被取消监护权。 此外,当地还会有一些公益机构,由政府和企业出资办的,那些在家里遭受暴力的孩子,会被暂时放到那里,避免更多的伤害,也能同时接受专业的治疗。在学校,如果老师发现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就可以帮忙联系这个机构。但在我们这儿,这个部分还是比较缺失的。 我遇到过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天天发脾气,在学校和各种人冲突。爸爸带他来找我,结束的时候,要约下一次见面,爸爸板着脸说,不用了,我看没啥事,就是打得轻。 当时,孩子就在诊室的桌子边围着我转,不想走。我就看着他,想象5年后或者10年后,这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我见到的很多小时候老被家长打的孩子,长大了就会有暴力倾向。 最后,我也只能看着他走。我在督导的时候,很多专业人员会很自责,觉得我没有保护好这个孩子,但这是整个体制缺失的问题,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环,也只能做好份内的事,我们总不能把孩子接回自己家,我们也没有这个权限。我也在想,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些这样的机构,就针对某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去开展这种服务。
最重要的是看你个人对这件事的感受,而不在于世俗的评判。比如大家对父母去世这样的哀伤通常认可并理解,但对于谁把一只小猫的走失当成感情上的大挫折,就会不以为然。——心理问题永远百分之十是事,百分之九十是当事人主观感受,感受背后是魔床,童年缺失和型号执念。
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讲,如果在他的世界里,这只小猫情同手足,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失去它就会感到极大的悲伤和孤独,必须给予尊重。埃及街头,就到处是猫。人们认为在猫的身体里储存着阳光,猫受到尊重……总之,你的真实感受是重中之重。
相关知识
把孩子的宠物杀了吃,还拍视频!这是什么丧心病狂的父母?
原创 避免养育狗狗的失误,十张图表现最常见的十种狗狗养育的方式
把宠物当人看待正常吗?心理学解释来了
孩子虐待动物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心理学: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宠物
“来自星星的孩子”,渴望你多一些理解
3亿老年人口背后的银发经济
养宠物教育孩子生命,从金鱼到狗狗,这些生命体验让孩子学会责任和珍惜
人们为什么要养宠物?
掌握宠物旅游市场先机,开启你的财富人生!
网址: 被当作宠物的孩子——满足父母养老,虚荣心,人生遗憾的工具人,不断改造+训化的养育方式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4792.html
上一篇: 比瑞吉丨老年猫喂养指南,让相伴更 |
下一篇: 不同品种幼犬体重生长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