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教师成长 |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

教师成长 |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

2022年6月29日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而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快速的社会发展及学习压力给中小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再加上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导致近年来心理健康障碍人群逐渐低龄化,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预防或干预由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理危机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而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家校沟通也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话题。

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我国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仍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学习技能培训、价值观养成都在完善,所以很容易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校沟通是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1. 通过家校沟通,不仅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供解决办法。

2. 通过家校沟通,可以促进家长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校沟通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

但在心理教师进行实际的家校沟通时,却时常会出现许多难题,给校园心育工作的推进造成阻碍。

家校沟通中会面对的难题

在家校沟通中,虽然老师和家长都有很大的参与度,但是在很多时候,家长很难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教育问题,不了解老师的工作要求和孩子的表现。

由于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个人素质修养、家庭经济状况、对心理问题的认识等高低不一,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难以与家长沟通,也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自己该如何帮助学生。

家校沟通中会遇到的家长类型:

1.焦虑不安型

此类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心理情况,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表现为情绪不安,甚至哭泣,过分担忧或自责,无法理性思考。

此类家长多为母亲,一般自身心理状况不佳或者社会支持系统较弱,应对能力不足。

家长的过分情绪化,严重影响家校沟通的效率和进程,甚至可能需要学校心理教师为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因此,与焦虑不安缺乏能量的家长进行危机干预沟通中,可以考虑先提升家长的胜任力,让家长看到自身的资源,也可以请求另外的家庭成员到场协助。

2.否认回避型

此类家长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后,会否认孩子的心理问题,表示“孩子在家不会这样的。”

家长否认回避通常是因为产生了以下三种感受:

挫败感

家长在育儿方面有巨大的挫败感,为了消除这份挫败感和无能感,内心的自我保护机制开始进行不合理归因。

推责感

认为学校推卸责任,使孩子因为心理问题无法正常上学或面临需要家长陪读或休学等。

病耻感

家长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不愿意让孩子套上有“精神病”的帽子,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有强烈的“病耻感”。

对于否认回避型的家长,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家长否认回避的原因,展现真诚的合作姿态,科普心理疾病,消除家长的顾虑。

3.质疑挑刺型

此类家长一般对学校不太信任,或者之前对学校的教育方法有意见。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家长会把焦点放在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上,会把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环境或教育方法。

此类家长在家校沟通中就像一个刺猬,随时随地准备反击。

如果心理教师界限不清,就非常容易导致沟通出现僵局,削弱家校合作的可能性。

因此,遇到质疑学校的家长,访谈的教师要边界清晰,保持中立,聚焦于寻求解决之道上。

4.担忧顾虑型

此类家长在交谈中表现出对现实问题的担忧,如心理疾病的就医及康复问题、疾病的花费问题、孩子的学业问题、康复后的复学问题等。

此时,心理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共情家长的担忧后,可以针对其疑惑提供专业的解答,提供科学的危机应对策略和方案。

让家长明确及时就医或接受专业系统的心理咨询的必要性,让家长明白孩子良好的身心状态才是学业的前提,并制定可行性的复学方案,减轻家长的顾虑。

心理教师如何进行家校沟通

在实际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家长的表现类型更多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混合的,或者根据家校沟通的进展情况,家长的类型也会不断变换。

因此,家校沟通时,心理教师要做到“有备而来”。

强调与家长正向合作、同心协力,是家校协同建构解决之道的一个赋能模式。

以下三种方法仅供参考:

1.从“原因焦点”转换到“解决焦点”

在危机干预沟通中,家长会因为处于应激的状态,错误的感知为校方在推卸责任,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家校合作的促成。

因此,在家校沟通中,我们应聚焦于未来解决策略的探索,提供给家长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加强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意识,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样也有利于家长、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2.外化问题建立利益共同体

外化问题是指将那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当作外界存在,而不是一个人的内在个性和人格特质。

使用外化技术后,学生和问题不再混为一体,家庭、学校、学生三方转变成以当前面临的心理问题为靶点的利益共同体。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停止将自己视为失败者或失败父母,减少家、校、学生相互指责和埋怨,协助家庭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3.运用积极语言为家长赋能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普遍比较焦虑,此时心理教师可运用一般化的态度,同理共情家长当下的处境。

在沟通中,可以多使用“我们”“一起”“共同”等词汇,来表达家校合作的意愿。

同时要注意不与家长辩论或处于对立、教导的角色,应先接纳家长的观点,然后拓宽其思维,及时捕捉家长诉说中有关正向资源优势及例外的成功经验。

运用赞美技术,促使家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可用资源,从而唤起家长力量。

结语

沟通是双向的,家校沟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心育通通过线上心理测评、危机预警、心理科普、心理信箱等方式整合积极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需求和成长发展,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平台。

让家长信任学校,学生了解自己,充分发挥家校合力,筑起保障学生心理安全的家校防护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及有效的心育活动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及其应对策略
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解析(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学术 |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的探索
万千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第七版
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元认知技术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教育学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实施办法

网址: 教师成长 |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略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899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方案(精选12篇
下一篇: 心理咨询师会用哪些方法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