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刘经兰, 王 芳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 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危害不可估量, 本文阐述了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 基于对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实践的分析, 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案, 对我国的灾害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和改进我国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灾害心理学; 心理危机; 儿童心理干预
汶川地震造成许多灾区家庭破碎, 失去依靠的青少年儿童作为震灾阴影下的高危人群, 对其进行心理重建以协助其走出地震阴霾, 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钱铭怡 ( 2005)指出: 我国大陆对于灾难、危机和心理创伤的心理学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在灾难方面的心理研究很少, 仅有对唐山大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状况等少量研究。
创伤性事件引发的心理伤害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 而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因此学习国外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 对指导我国灾害心理学的发展, 改进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
重大危机事件是指在特殊情况下, 由于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 其稳定性和可控性遭到破坏, 系统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 结果导致重大事件的发生。突发性、严重性和紧迫性是其主要特征, 它给遭受事件的人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无力感所导致的一种痛苦,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 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 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 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或目睹到一种极大的创伤, 特别是威胁到生命或极重大的伤害时, 往往会有极度害怕、恐惧或无助感。可能最终演变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应激障碍。
这种创伤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包括青少年儿童。但是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缺乏, 因此容易把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件严重化, 过分估计事件的不良后果。其生命观与成人相比, 是不成熟的、肤浅的, 他们难以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 同样对死亡也没有更深的体验, 甚至以为人死了还能复生。意志力薄弱更是当前青少年成长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个不大的刺激, 在其看来可能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打击, 更不用说是重大危机事件的打击。因此, 当儿童出现症状时会导致其人际关系、角色或日常生活的混乱, 使儿童受到更大的创伤。
二、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一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社会资源工程等四种。平衡模式认为, 危机中的人通常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 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 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 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 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 North( 2000)等人提出教育、支持和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型 ( CREST ), 这一模型是在给一些社会团体面临危机时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其目的在于当人员资源有限时, 通过训练团体领导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的痛苦的服务, 从而使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阶段划分技术, 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与策略; 二是整合倾向, 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 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三是特异性发展, 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 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各阶段有不同的干预方式, 可以做到危机前有充分应对的心理准备, 危机中有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 危机后有充分的总结提高, 从危机中学习到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
(二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发展
Gordon( 1999)讨论了对那些经历了灾难性事件的儿童的干预, 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包括提供有关事件本身的信息; 强化经历的焦虑与恐惧的合理性; 鼓励他们在群体或个人场合表达出自身的情感 (对年幼的孩子主要通过画画或玩耍来表达 ); 增强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应对能力; 提供具体的应对技巧以减轻应激反应。H uleatt 等人 ( 2002) 讨论了 2001年 911事件中家庭援助中心 ( FAC)的建立及其所提供的服务。 FAC 的目的是为失踪和已故的人的家属提供干预, 这些干预是非指导性的、非结构化的情感支持。此外还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在学校环境中的危机干预等, Doherty( 1999)则讨论了在危机干预中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如下:
1.Eaton等 ( 2000)分析了给美国宾西法尼亚伊利郊区经历了危机的每个人每周 7天、每天 24小时的 5种类型的危机干预服务。这五种危机干预是: 电话危机服务、上访危机服务、移动危机服务、与危机暴发区保持联系以及严重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 这些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干预系统。
2.Dodgen等 ( 2002)分析了 9. 11事件中美国建立的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 ( the M entalH ealth Community Response Coalition, MHRC )。这一干预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军方、美国红十字会、当地心理健康机构和其他机构提供网络与信息交流的机会, 对不同机构重叠服务的预防也是其工作重点。成功有效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干预的效果。
3.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心理卫生服务系统, 如英国灾难及突发事件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分郡和国家两个水平。当灾难发生时, 首先启动郡一级的反应, 由统筹管理, 组织由专业人员参与的灾难心理# 社会反应小组, 为受害者及家属提供个体或小组的辅导服务, 其次根据灾情由内政部与卫生部组织启动国家水平的反应。
三、国内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创伤研究和救援行动开始于 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之后, 在那次火灾中, 共有 300余人遇难, 其中 288人是中小学生, 另有 130 名重伤员住院。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省区市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 2004年 11月上海成立了首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开展免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007年 1月, 广东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联盟, 旨在打造完备的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
而国内对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对唐山大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状况等少量研究, 以及 2005年底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地震后, 李磊琼通过对将儿童经历地震灾难和团体咨询转变过程归纳为了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 1: 惊恐无助。表现在情绪上为沮丧; 在认知上为信念受到挑战; 在行为上为失去控制感。
阶段 2: 儿童式早熟。灾后的生活使儿童体会到父母家庭的重要, 学着独立自主, 但仍带着儿童的纯真来看待生活的变化。对政府、亲人、朋友的帮助表现出感激, 但危机感仍存在。
阶段 3: 摆脱负面情绪。通过心理重构, 情绪得到放松, 对地震危机意识变得积极。
阶段 4: 心理转变和升华。表现为情绪上获得平静, 认知上产生新的思维方式, 行为上产生有效因应, 自我效能提高。比如: 通过回忆地震中人们的相互帮助, 政府、社会的大力援助, 更深刻的感知到地震的正面意义, 积极对待地震后的重建事宜和今后的学习生活。
此研究为重大灾害后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参考资料。汶川地震后, 心理干预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立即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灾后心理保健手册, 心理学专家及相关专业的志愿者也纷纷进入到重灾区进行心理防护工作。但同时也存在着协调困难、标准不统一、各立门户等问题。有时候对同一批孩子做了好几次的心理干预, 甚至引起当地受灾群众反感。
四、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一 )加快心理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善后恢复重建过程中, 往往重视物质因素, 而忽视了心理干预。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层面。因此政府部门要增强心理危机干预意识, 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 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救援制度。这是做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根本保证。
(二 )建立适合国情的干预模式以指导重大危机事件后儿童心理干预
危机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危机前平衡状态 - 危机产生时的状态 - 危机后的平衡状态。根据这样一种发展状态, 可以设想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干预模式: 危机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以及个性的培养; 危机中实施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包括热线援助、叙述治疗以及认知治疗; 危机后进行充分的成长教育, 可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后期干预和压力调适。
(三 )建立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案
1.接触处于危机中的人, 确保其安全;
2.评估危机程度。在干预中, 评估是进行干预的前提条件, 通过评估干预者才能理解当事人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
3.给予支持, 分年龄段 (学前阶段的儿童、学龄阶段的儿童及中学阶段的学生 ), 分受灾情况 (自身受伤的青少年、亲人受伤和去世的青少年 )确定干预目标;
4.制定计划具体实施干预, 形式有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5.建立效果评估与督导机制, 这是保证心理干预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 也是整个心理干预系统不可缺少的内容。
危机干预的前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倾听, 倾听孩子的心声,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诚恳而简要的回答。老师、父母、志愿者等有机会接触地震灾区儿童的人, 应该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四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儿童的家庭、朋友、邻居应联系组成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它把个体和建设性的资源联系起来以达到有效的个人适应。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危机心理干预系统, 教育部门编写相应的危机事件后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手册, 为学生、教师、社会包括家长和领养孤儿家长等相关人员提供指导; 还需要对学校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培训。
(五 )恢复重大危机事件前的状态以帮助儿童的心理重建
在重大危机事件后, 应尽快为孩子建立一个类似学校的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使孩子们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虽然很多事情都已改变, 但至少有一部分生活还存在。在老师带领的活动中, 也容易发现需要个别辅导的孩子。另外要做到的是, 应建立儿童失散亲人联络中心, 帮助孩子尽快找到亲人, 让亲人的关爱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将大大加快心理重建的过程。
(六 )培养合格的儿童心理咨询师
四川汶川地震凸显出中国内地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不足和专业水准的欠缺。面对着数量巨大的灾后儿童群体, 急需建立一支儿童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现已探索制定咨询师的培养体系: 分为认证体系和执业能力培训体系两部分。其中, 执业能力培训体系以培养实用型心理咨询师为目标, 设置实务训练、专业定向和风格整合三项内容, 可通过远程课件、专家面授、网络督导、观摩见习、小组成长、咨询实践进行实施。这也为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方案。
总之, 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长远来看, 我国应该以汶川大地震为契机, 制定一些前瞻性的政策, 比如定期在学校里组织教育培训, 让所有孩子都了解灾难来临时的自我保护和心理调整。对儿童的家长要教导他们明白儿童的基本心理特点, 提高发生重大灾难时的处理能力, 以减少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重视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层面的影响,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救助方法, 帮助儿童迎接重大危机事件后的新世界。
注:本文选自《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第1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分享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吧
总编辑:韦志中
责任编辑:田芫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心理援助手册|灾后心理问题解析、危机干预方法与自我调适指南
【理论前沿】特殊学生挑战性行为干预
心理弹性
危机干预参考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宠物疗法:养小动物有助解决心理危机
“守护心灵绿码”专项行动 | 疫情下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干预技术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动物辅助干预研究
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防护干预措施
营养干预,什么是宠物营养干预
宫颈炎症的心理干预治疗研究.pptx
网址: 学术 |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8962.html
上一篇: 校园暴力惨案凶手大多缺乏心理干预 |
下一篇: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方法(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