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的N种方式
1. 留心观察都市里的自然景物
首先要意识到在都市里,自然也可以离我们很近。现代都市里,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自然因素。比如街心花园的植物四季不同,各种宠物也都在身边时不时出现。现在很多城市都很重视城市规划:市中心的公园绿地或者植物园,以及近郊的自然景点越建越多,而且交通方便;有山有水,有植物和鸟鸣的地方其实也不太难找到。
我的大儿子有一个同龄的好朋友,他的爸爸妈妈都是特别热爱自然、重视培养自然观察智能的人,曾经在两个孩子还上小学的时候,让自己辞工半年,孩子休学半年,一起去游览了十几个美国国家公园。每到一处都背包远足,而且认真做研究,写研究笔记。我特别羡慕,尽管自己目前还没有能力这样陪孩子去游览,但是希望以后能有幸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好更深入地接触大自然。
2. 与孩子一起养宠物
我曾经是个坚决反对养宠物的人——怕麻烦,怕家里有毛,有怪味道,觉得毛茸茸的小动物摸起来怪怪的。总之就是:不要养!
两个孩子6岁和9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去野外徒步游。荒郊野外的,刚刚走过一座桥,河水哗哗地流过脚下。500米左右之后有一条小小的土路,两边都是灌木,走在前边的孩子突然停下了。我再走近一点,孩子们报告说,路边的灌木丛里有异常。
6岁的弟弟很勇敢,爬进了灌木从,有一只小小的、灰灰的猫崽,见到我们有些害怕,慌忙躲避,但见我们走开后又会远远地跟上。10分钟之内,这只小猫有了名字——“巧克力”。两个孩子和孩子的爸爸都看着我,想要带“巧克力”回家。
▲ 在草坪中玩耍的猫咪“巧克力”
我吓得不行。
这么没有计划的事情,怎么可以?这只小猫会不会咬人?有没有跳蚤?你们会不会得狂犬病?但是我六岁的小儿子态度异常坚决,那就是决不会抛弃这只小猫。真的,他因为紧张而满头大汗地看着我,同时还要去捉住、安抚那只小猫,就够他一个人忙活了。
我看着他,心里不忍心,最后屈服了,说:“咱们把它装到我的背包里边吧。”然后开车直奔最近的宠物商店。
店员说,这只小猫6个星期大,看起来很健康。我们买了点猫食,回家把它安顿在车库里,邻居给了我们一点儿猫砂。第二天我们又带它见了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隔离。然后在2014年世界杯开幕那一天,猫咪“巧克力”被迎进了家。
当然,我们也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科学喂养,定期带它去看医生,除虫,打预防针,保证家人和猫咪的健康。而且每一次请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里玩,我们都要提前打招呼,问清楚是否有害怕动物或者对动物过敏的状况。
“巧克力”现在已经在我们家5年多了。它让我们见识了动物世界的美妙和丰富,体验到了另外一种深沉的爱。有了它,我们眼里的世界更大、更温柔了。在养宠物这件事上,我暗自庆幸:幸亏当初听了孩子的话,才有机会克服自己的偏见和恐惧,也让孩子们的自然观察智能得到了发展。
▲ 聪明护家的猫咪“巧克力”
3. 与孩子一起培育植物
接近自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接近自然的方式有很多。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只要有心,就会发现包含自然因素的地方其实特别丰富,其中有很多也并不昂贵,就比如在自家阳台或者院子里与孩子一起培育植物。
我每次回北京,都要去拜访一位住在二环以内四合院里的80岁老人。她住的那个胡同特别拥挤,而且几乎看不见什么土地,但是每次我去看她,发现她都会在花盆里载一些开花的植物或者蔬菜,比如小尖椒之类。我也种过小尖椒——看着一颗种子在季节的轮换里从土里发芽,展叶,长高,开花,结果,成熟——其实不需要太多金钱与时间,却能带给种植者与旁观者无限的乐趣和成就感。
我愿意在院子里领着孩子们种花,喜欢花朵和各种植物美丽的形态、质地和颜色。记忆中我小的时候,奶奶的家又小又暗,但是院子里却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比如百合和向日葵。所以现在,我童年的回忆里充满了各种明媚的色彩。我也默默希望,现在每年花时间和精力维护的绿草和鲜花,也会成为我的孩子童年画卷里色彩斑斓的一部分。
学会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
在培养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花心思研究如何规避危险,或者当危险来临时该如何化解。
接触动物有被咬甚至染病的风险,探索大山大海有受伤的可能——我有一个常年患糖尿病的亲戚就因为在户外被痹虫叮咬,不幸引起系统衰竭而去世了;今年我家种了一排向日葵,开花非常美丽,而且吸引了大量蝴蝶、蜜蜂来采蜜,还有小鸟来吃瓜子儿。但是我的孩子和丈夫也因此被蜜蜂蛰了,特别疼。大自然就是这样——美丽,却又不可琢磨。
所以在带领孩子探索自然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周全的准备。养宠物一定要给宠物定期除虫,打预防针;到海边和山里一定要去正规的景区,同时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和景区的注意事项;另外,一定要正确评估孩子的体力是否能胜任所安排的活动,比方说如果孩子不会游泳,就不要让孩子到海里游泳,如果孩子只有三岁,就不要期待孩子能在野外远足,自己走几公里的山路。
我的两个儿子从小开始上游泳课,最近两年又连续在暑假参加游泳队,跟队打酱油比赛了几次,已经可以不费力就游个上千米远了。
▲ 儿子在游泳
十几岁的少年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开始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自己可以挑战大自然。到了海滩已经不满足在海边玩水,就开始往海里游,也不看海流什么的。而我是在大连长大,虽然也极爱游泳,但是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我:大海迷人,却也特别凶险。所以每次到海边游玩,他们兄弟两个在海里玩的不亦乐乎,越走越远,我却不能像电影里那样在阳伞下带着墨镜潇洒,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一旦发现他们走出一定范围,就大声呼喊,让他们离岸边近点,担心他们玩过头了,走得太远。我丈夫看上去是拿着个相机在拍照,其实也是盯着两个不知危险为何物的半大小子,生怕出一点意外。
今年八月,我们在家旁边的海湾附近租了个Air B&B,然后又到海边租了艘船,开到海边较远处,对孩子们说:“你们开始游吧!”他们两个逆流游了一会儿,就感觉和游泳池里太不一样了。海里地形复杂,浪的推力也很耗体力,总算开始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了。
我很高兴,回来和一些朋友分享,没想到却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有人说我无知无畏,没有请专业野外教练就让孩子在海里游泳。还有人说海里有暗流,坚决不能下海游泳等等。我解释道:去的海湾是州里正式批准的公园,绝对没有暗流,而且我们是租了船的,紧紧跟在孩子左右,没离开过。至于具体怎样把握探索自然又保证安全的尺度,还需要大人们慢慢在实践中探索。
前面提过,今年夏天,我妈妈沿着我家的篱笆种了十几株向日葵,一整片排得整整齐齐的。七月开始开花,花盘特别大,色彩鲜艳,远看、近看都特别漂亮。剪下来插在家里的花瓶里,更是美丽的风景。它们吸引了很多蜜蜂、蝴蝶来授粉,结瓜子的时候又吸引了很多鸟儿来吃,院子里好生热闹!
▲ 向日葵引来了蝴蝶
悲剧的是,一个星期之内,我的小儿子和丈夫先后被蜜蜂蛰了……本来我很高兴家里的花能成为蜜蜂和蝴蝶的家,因为我读过一篇报道,说最近10年,蜜蜂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大量减少,对地球生态不利。但是看到家人被蜜蜂蛰,还是心疼不已。
好在父子两人都对蜜蜂的毒刺没有过敏反应——只要用肥皂水清洗被蛰处,拔出毒刺就可以了。而且带两个孩子这么多年,我也积攒了不少急救常识,可以断定不用送诊。我自己曾经因为清理院子里的毒藤严重过敏而不得不去看医生,但是我知道我会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增加保护自己和孩子的技能,所以不会因噎废食。
即使被蜜蜂蛰,被毒藤伤手,我还是始终坚持每年都带着孩子们种花。因为,大自然的馈赠实在太美丽。
判断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
▲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了解更多多元智能详细内容,请点击这里。)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具有以下特征,基本可以判断为他天生具有较高的自然观察智能。
◆ 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玩耍,如林间、水边、山里等。
◆ 对羽毛、岩石、贝壳、树叶、果实等自然的物品很感兴趣。
◆ 对自然之美,如流云、落日、风、霜、雷、电等有很敏锐的感 受力。
◆ 对动物和身边的人的状况感知非常敏锐,比如善于与动物交流等。
在孩子稍微长大以后,如果后天的培养环境得当,自然观察智能较高的孩子还会具有以下特征:
◆ 对自然现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植物的分类、宝石的不同名称等。
◆ 对动物有天然的亲近和沟通的能力。
◆ 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有较强的总结能力,可以比较并总结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植物中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不同动物的分类与区别等等。
作为人类多元智能的重要一环,自然观察智能是每一个孩子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不过,先天因素并不能决定自然观察智能的最终发展。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帮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探索自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对自然的兴趣,他的自然观察智能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
文:杜菁芳 | 审稿:漆雅芬 | 编辑:孟月华
*本文由杜菁芳博士原创,“向日葵国际教育”独家发布。欢迎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向日葵管家:xhdjtjy,申请授权!
杜菁芳(Fang Du):美国罗格斯大学文理学院教导处副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博士、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狗狗被蜜蜂蛰到脚了,要怎么办
近50箱蜜蜂“住”楼顶 居民:被蛰怕了 养殖者:这是我的爱好
宠物狗在户外活动时,以下哪种措施可以预防其被蜜蜂蜇伤()?
瑞辰宠物医院·校企联合育菁才·和衷共济话未来
儿童意外伤害如何预防与急救
种花的小猫咪吧
法者丨北京刑警徐方芳:与警犬为伴15年,训犬是一生所爱
如何训练猫咪
传播疾病、扰民伤民……城市里的流浪宠物该怎么处理
原创 带狗出门旅游需要留意的小疾病
网址: 杜菁芳:即使被蜜蜂蛰、毒藤伤,也要坚持带孩子种花!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30220.html
上一篇: 暮年的推荐 |
下一篇: 叮!您有一份萌宠展邀请函,请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