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看起来是忘恩负义,却是由感恩戴德转化而来的,因为对爱的渴望,变成无限,以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限的爱,本质是陷入人性弱点的陷阱,即贪婪和懒惰。
一、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爱?
水木然在《人间清醒》中说:“爱,就是用对方需要的方式表达你的好,而不是用自认为好的方式强强于人。”
即网络流行语,我要的是“我觉得”,而不是“你觉得。”
那么,无条件呢,则是建立在人不是神,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认知前提下。将爱分为能力范围内和超出能力界限外的,在这两种情形下,无条件分别表现为两种状态。
一、能力范围内的需要,无条件提供,且不求对方回报。
二、能力圈层外的,既做不到的部分,是无条件接纳,既不苛求自己,也不用“贪得无厌”反击对方。
即在对方的需求没有全部满足,表现为生气、失望和指责时,这样负向反馈非常容易让人陷入自卑,自我否定,继而用“忘恩负义”自卫和攻击。
亲子关系中,常有“母慈子孝”和“鸡飞狗跳”的瞬间切换,本质都是爱,只是没有能力圈范围的概念,错把“无条件”解读为“无限”,继而,由爱生怨,演变为一场闹剧。
同样的,开头故事中的施主,从5分钱到10元钱,以及再回到5分钱的给予,都是不求回报的
。同时,如果能理解乞丐因失落引发的贪婪情绪,给予解释,并耐心地等待平复情绪,并提升认知,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概括起来,无条件的爱,是在能力范围内无条件的付出,能力外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和包容。
二、无条件的爱的意义?
无条件的爱,像蜜一样甜,像火一样热,是人间的至宝,美的化身。
1、无条件有给予,变得自信
无条件的爱,象午后的阳光,给大地上所有物品度了金黄。
我的身体一直很虚弱,总是生病,虽然每次肌肉注射后屁股很疼,但妈妈每次都用软软的毛巾热敷,还给我熬制锅巴粥、鲜玉米汁,舒服得不愿意病愈,美味也满足了我对当时美食的全部想象。也就是说,因祸得福的感觉。
妈妈在她年轻、健康的时候,给予我的爱,满足了我对小品病的依恋,沉迷于其中。
无条件的给予,就是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人感觉生命的美好。
2、无条件的理解,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对对方的了解程度。
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局限里,不愿意知道。比如,我和弟弟之间因为妈妈的偏爱发生矛盾。
而弟弟愿意借助我的感受,理解当时我生活的情境,并且就此补全了他小时候,不知道的一些家庭事件,继而解开了自己跟哥哥之间的情感纠葛。
无条件的理解,就是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见引起不舒服感受背后的情境,以及表达需求的方式是如何产生的,继而学会换位思考,走出自我局限,变得客观。
3、无条件的包容,共同成长
对于超过能力范围的事,能够坦然接纳,内心平和。
比如女儿给奶奶打电话拜年,我以为只是分分钟的事,见她迟迟没做就开始提醒。
现实是,她听了奶奶说了15分钟,虽然中间有笑声,但结束后脸开始发烧,情绪低落。
通过她的肢体语言,我知道她透支了,而且也发现了她的极限,也知道她不愿意打电话的原因,是不敢主动结束电话,也不敢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面对超过能力范围的事,我能做的就是接纳和理解,并且帮助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用别人家的孩子为评判标准,或者年龄、学历为依据,理直气壮地要求和指责,并且表示失望。
无条件的包容,让我活在现实里,根据事实进行思考,而是活在标准和依据的期待中,对抗事实。
无条件的爱,能让我们感受到爱的甜蜜,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接纳事实变得客观的清醒。
三、由忘恩到感恩的转换
1、区分现实与期待,变得客观
苦难守恒定律说,苦难是人生基本特征,而且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但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因此,我们不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世外桃源,或者创造一个乌托邦,或者逃避在自己假设的自嗨世界里。
识别的方法,就是通过语言,如果出现“你应该”“不公平”“我从来都没有”“你怎么这样”等等绝对化的词汇时,就要想想自己的认知是否符合人生的基本特征。
同时,在自己做事尽求完美,无论是擅长的家务事,还是工作上的成绩,或者是学业上的分数,当拼尽全力也换不来自己期待的结果时,反思一下,自己所求是什么?
是想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秀去征服世界,获得绝对的安全感吗?
也就是说把“公平”“感恩”“无条件的爱”等理想当成现实,去衡量自己和要求他人时,就会陷入主观和情绪,无法区分现实和期待,很难保持清醒。
2、自我觉察,明确能力圈边界
沟通的时候,比起自己的感受,我们更多的是发现对方的不安、烦躁或怒气等负向反馈。
张德芬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样的极限状态,带给我们思考,发现自己的边界。
每个人的边界,可以体现在心态、认知和行动力三个方面。
心态,即是能量,包括体能、情绪,可根据情绪情感能量层级图进行对照。而每个人共同的特征,就是余额不足20%时,即感觉累时,是最容易把握的节点。
认知,即认知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通俗讲就是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人间清醒》作者水木然总结人生成长曲线图,可以通过学习,了解自己。
行动,即是自己的创造力,具体指生活技能、经济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通过当下的生活品质测评和考量,如果能找到前提条件基本相同的人,比较的结果,则更有参考价值。
通过心态、认知和行动这三方面的自我觉察,目标是找到自己能力圈的临界,圈内的无条件付出,圈外的无条件接纳。保持这个限度,才能有效避免”感恩戴德“变成”贪得无厌“或”忘恩负义“。
3、刻意练习,扩大无条件范畴
一个人最快乐的事,就是不断成长,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感、安全感和价值感。
因而,能力圈层的界,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视野的拓展和思维提升,不断变化 的。
比如,体能不足引发的能力极限,可以通过跑步、健身等方式锻炼,进行扩容,渐渐地身体承受能力就会增强。
再比如,对原生家庭的认知,通过沟通看见更多,情感就会由敏感到稳健,变得更平和与从容。
也就是说,走出心理舒适区,随着努力,提升无条件爱的能力,将苦难转化为价值,让人生变得宽厚、丰富和多姿。
总结起来,
区分现实与期待,看见差距,能让自己由感性到理性,变得客观。
通过觉察情绪,并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反思,明确边界自我认知。
无条件爱的能力,会随着认知调整和刻意练习,不断提升和无限生长。
无条件的爱,不是无限度的爱,而是指限度内无条件付出不求回报,限度外无条件接纳、理解和包容,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保持一致。
如果能够在限度内无条件给予不求回报,那么人会变得自信和从容;
如果限度外无条件的理解和包容,那么就能学会换位思考,共同成长,始终生活在幸福之中。
而现实中,由爱生怨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贪婪和懒惰蒙蔽了双眼,误将无条件理解为无限度。
而由怨还原为爱的方式有三步,即区分现实与期待、觉察情绪明确限度和不断实践提升无条件爱的能力。
做到这些,不只是将怨还原为爱,还能提升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从容、自信和强大。
相关知识
无条件的爱是怎样的?为何“感恩”会演变成“忘恩”?
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才是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心理学:人与人相处更加舒服的状态,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宠物的爱是无条件的还是有条件
宠物对主人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一样是拍自家爱宠,为何她的照片却如此温暖?
遇见都是天意,拥有都是幸运,愿一切安好,希望你在身边,在你身边#感恩所有的相遇 #感恩2021年的我们
宠物的治愈力量:无条件的爱与忠诚陪伴
无条件的爱,轻松自在|我们与宠物的联结
网址: 无条件的爱是怎样的?为何“感恩”会演变成“忘恩”?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32256.html
上一篇: 心理学:“无条件的爱”,才会具备 |
下一篇: 宠物之爱 赚人热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