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角雉 别名角鸡、吐绶鸟,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caboti。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
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
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
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也叫“角鸡”,属鸡科形目雉科。它是我国特产珍禽,也是世界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井冈山风景区地处中亚热带,奇峰林立,地形险峻,原始森林面积广,人为活动少,从而给各种鸟兽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为一些珍禽异兽提供了特殊的生活环境。黄暖角雉是长期栖息在井冈山的珍禽。雄性的黄腹角雉,头部羽冠由黑色转为深红,喉下是深红色的慢状肉裙,腹部全呈淡黄色,体背羽毛布满镶有黑边的淡黄色卵圆斑涧,头顶一簇黑色的羽毛,与后额一簇 栗红色的羽毛形成华丽的羽冠,其优美的体态,逗人喜爱。
黄腹角雉头上还有两只淡黄色肉质角,故名“角雉”。雌的黄腹角雉则无肉质角,全身羽毛棕揭色,夹有黑点和白眼状小斑纹,羽毛虽不如雄的艳丽,但却显得端在高雅。在井冈山的荆竹山、五指峰、笔架山,白银湖等地,均有分布,数量不少。黄腹角雉习惯于野外海拔800至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多为地势险要,气候湿润,无人活动的地方。
栖息地有时还选择在陡峭的石峰上,夹以干草做窝。为了觅食,白天也会下来到地里或菜园里,黄昏上树群居。角雉喜欢吃野果、稻谷和虫子等,中午12点左右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这时,它们会舒展身姿,梳洗羽毛,头顶上的肌肉会自然隆起,变成两只宝塔似的肉角。
全部
相关知识
[河源] 首次发现黄腹角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
探秘黄腹角雉的奇妙世界
长角的明星物种: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的特点
“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频频“打卡”黄牛石保护区
长角的“呆鸡”—黄腹角雉︱国宝知多少
丛林中的“黄金战神”——黄腹角雉
鸟界魔术师黄腹角雉为何濒危?遇袭舍命不舍蛋,顾头不顾尾
南岭高山里见到了这只珍贵的黄腹角雉
网址: 介绍黄腹角雉的习性和分布? 爱问知识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33111.html
上一篇: 黄腹角雉主题馆对外开放 |
下一篇: 【关注】一起去泰顺大山深处看看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