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追忆郑光美院士!重温黄腹角雉科研之路!

追忆郑光美院士!重温黄腹角雉科研之路!

2023年10月3日,我国著名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光美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中国鸟类生态学和行为学,尤其在黄腹角雉等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研究中成果显著。

1983年,他因黄腹角雉与泰顺结缘。此后近四十年,他的倾情奉献,使泰顺成为了“中国黄腹角雉之乡”。

黄腹角雉被国际列为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乌岩岭现有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量约5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度区。

这一珍贵的鸟类物种在如今获得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得益于郑光美教授长达近四十年的辛勤付出。

▲黄腹角雉雄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1年5月,在泰顺考察的杭州大学诸葛阳教授无意中在乌岩岭发现疑似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黄腹角雉的踪迹。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时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郑光美的强烈兴趣。

1983年,郑光美专程从北京出发,携带着14个铁皮箱,昼夜兼程,几经辗转,抵达了冰雪覆盖下的乌岩岭,开启了踏雪而行、跋山涉水地寻找黄腹角雉之旅。据郑光美同行的助手回忆,郑光美考察期间,曾在一个近70度的陡坡上行走时,一脚蹬空,连滚带滑坠落了20多米,登山镐也从手中飞出,幸而他及时抓住了一棵拇指粗的小树树根。而一米之外,就是直上直下的至少有几十米深谷的悬崖。

▲ 一只雄性的黄腹角雉,竖着钴蓝色的肉质角,垂下紫红、皮黄、蓝色图案

在山林间穿梭,连续寻找28天无果,郑光美仍坚持冒雨上山。一天,他脚底一滑撞到了一棵大树,没想到这一撞,树上“扑棱棱”地飞起了一只鸟,他抬头一看,是一只黄腹角雉的雌鸟。他马上爬到相邻的树上仔细观察,并拍下了世界上首张野外生活的黄腹角雉和巢、卵的照片,照片一经公布,便轰动了国际雉类界。随后,郑光美和他的团队,与保护区合作,开始了针对黄腹角雉的繁殖生态和食性等问题的漫长研究之旅。

此后的四十年里,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成了郑光美研究团队的常驻地,种群数量动态和分布、栖息地选择和巢址利用、繁殖行为和繁殖成功率、雏鸟生长发育、人工驯养与繁殖……都是他的研究内容,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鸟类卷》等十余部专著。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也在其帮助下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现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已成功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生物多样性科研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形成“4名博士+5名硕士”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仅2023年乌岩岭管理中心就完成制作投放黄腹角雉仿生人工鸟巢150个,栖息地改良600亩,种植交让木等4500株,黄腹角雉栖息地不断得到改良,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的繁育保护工作迈入了新台阶。

几十年来,郑光美在黄腹角雉的科研、保育和科普宣传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可以说,他就是世界濒危雉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带头人。

▲ 1984年,郑光美与保护区职工在乌岩岭一起研究黄腹角雉

科研是保护的基础,做好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濒危珍稀物种。在他的推动之下,乌岩岭科研水平不断提升。1988,郑光美及其学生提前完成《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在雉类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和学生们多篇关于黄腹角雉的论文在权威性巨著《世界鸟类手册》中被引用。此外,郑光美还通过驯养繁殖研究,攻克了原产于亚热带高山的黄腹角雉的受精和繁殖等系列难题,并在北京建成了可自我维系的黄腹角雉人工种群。这一系列的成就让他收获了“黄腹角雉之父”的美称。

集思广益,总能碰撞出新的火花。郑光美还以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基地,积极介绍国内外专家来到泰顺乌岩岭考察调研。多年来,美国鸟类学家贝京、香港野生动物基金会肯舍尔(Ken Seaple)、英国博士研究生杨路年(Lew Young)等国外专家先后在郑美光的带领下来到乌岩岭考察,观察乌岩岭鸟类活动。乌岩岭逐渐形成了一个较有规模的研究基地。

▲郑光美向香港野生动物基金会肯舍尔介绍黄腹角雉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郑光美还在积极推动各类社会力量对黄腹角雉进行科研考察,黄腹角雉的保育工作不断取得突破。黄腹角雉生态研究人工饲养成功、克服人工饲养条件下黄腹角雉雄雉不发情精液少、母雉产蛋量少不受精等难题、首次人工繁育成功……一个个不同团队的科研课题在乌岩岭完成。2018年至今,黄腹角雉种群保护繁育、黄腹角雉种群和栖息地保护与监测等项目先后在乌岩岭实施,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得到扩大,物种濒危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在此基础上,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了黄腹角雉人工繁育示范基地和抢救保护基地,经过野生驯化后,每年都有10只以上的黄腹角雉经野化训练后放归。2021年,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

如今,乌岩岭以丰富、多样、珍稀的生物资源引起国内外各类专家学者的关注,闻名世界。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野外种群从1983年的30多只,发展为现在的500余只,成为我国已知的黄腹角雉野生种群数量和密度最高的区域,保护成效显著。

▲中国鸟类保护科学乌岩岭论坛

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然而,许多动物仍然面临着栖息地破坏、非法猎杀等威胁,动物保护宣传活动不可缺少。科研期间,郑光美还积极对外宣传黄腹角雉,让这种美丽的鸟类被更多人所认识,所喜爱,所保护。1985年,郑光美在泰国的研讨会上展示了50多幅黄腹角雉生态照片,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黄腹角雉的形象第一次走出国门,得到了全世界生物专家的注目。2004年,首届“中国鸟类保护科学乌岩岭论坛”在泰顺召开,并将“乌岩岭论坛”确定为中国鸟类学界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2017年,郑光美院士带领多位弟子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了解黄腹角雉保护与科研工作,并进行黄腹角雉主题馆开馆揭牌仪式。黄腹角雉主题馆建成后,生物多样性科普学习教育活动频繁在此进行,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2016年12月,郑光美教授在泰顺设立了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这是温州唯一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的工作站,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以黄腹角雉为主的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监测调查、人工繁育、生境改造、野生驯养、野外放归等科研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与手段壮大乌岩岭黄腹角雉种群,同时也为其它类似珍稀濒危物种科研保护提供借鉴。

▲郑光美院士与其弟子张正旺、丁平、陈水华、张雁云等在乌岩岭

现在,郑光美弟子张雁云教授及其学生夏灿伟博士、赵凯博士等在乌岩岭进行黄腹角雉种群和栖息地保护与监测研究;郑光美弟子石建斌教授科研团队在乌岩岭开展黄腹角雉种群边缘效应调查研究工作;郑光美弟子邓文洪教授与董路教授带领相关老师和学生等20多人到乌岩岭开展鸟类资源调查与调研黄腹角雉科研历史……虽然郑光美院士于10月逝世,但研究黄腹角雉的“第二代”、“第三代”学生还会继续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做好黄腹角雉的科研保护工作,共同守护这一珍稀濒危鸟类。

▲“重走黄腹角雉科研路 追忆郑光美院士”座谈会

今年10月24日,乌岩岭管理中心举行了“重走黄腹角雉科研路 追忆郑光美院士”座谈会,泰顺县政府党组成员,乌岩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毛晓忠表示,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沿着郑光美先生的遗志,与北师大深入开展更多、更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不断提升本土青年人才的科研水平;传承郑光美先生严谨细致、执着专注、敢攀高峰的科研精神,继续做好黄腹角雉系统性研究与保护,在感恩奋进中推动保护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在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下,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保护和科研工作前景可期。

相关知识

“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在乌岩岭保护区自然繁育成功
武夷山黄腹角雉被列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物种”
【鸟类大全】鸡形 雉科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主题馆对外开放
泰顺黄腹角稚博物馆,全国唯一!
[河源] 首次发现黄腹角雉
基于MaxEnt模型的黄腹角雉潜在生境预测
黄腹角雉:幸福“吉祥鸟”
罕见!“一级国宝”黄腹角雉家族开心出游
“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频频“打卡”黄牛石保护区

网址: 追忆郑光美院士!重温黄腹角雉科研之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3314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速围观!宁远首次拍摄到黄腹角雉、
下一篇: 原创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