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别的家长交流的时候,发现好多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动不动就哭,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能成为他们流眼泪的原因。
鞋子穿不进去,袜子找不到洞口在哪儿,气得坐在地上哭;帮奶奶做事情,错过一个好看的动画片,对着电视抹眼泪;被老师冤枉,受了委屈,也只会默默站在旁边抽泣。
孩子会出现这种崩溃大哭的行为,其实都是“心理弹性”在起影响。
心理弹性,又叫“复原力”或者“抗挫力”,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
个体在遭遇逆境的时候,能成功地去应对或者能更好地去适应。
一般来说,心理弹性与人的适应性呈现为一种正相关,即弹性愈大,表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调控能力愈强,适应性水平愈高。
一个具有较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表明其在认知、豁求强度、情绪激活、应激方式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均达到了对外界环境的最佳匹配、调控与适应,且能够以最有效的途径外化出来。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有自己的心理弹性,它让人能够在遇到挫折时用它对抗负面的情绪。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就算遇到了再大的挫折困苦,都能够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而有人,仅仅被领导训斥了几句,就难过得久久不能释怀,其实这都是一个人心理弹性的反映。
前面那些遇到一点点小事就又哭又闹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心理弹性非常差。面对环境的一点点改变,就不能适应。
不过各位家长也别担心,心理弹性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童年时期,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要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所以有意识地在育儿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弹性,是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技能。
做到以下五点,给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奠基。
0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有时早出晚归,每天只有晚上睡前才能和孩子待在一起,又或者直接把孩子放在父母跟前带着,自己做甩手掌柜。
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显然是不利的,父母的亲切陪伴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
尽管再忙,父母都应该和孩子有一个在一起的时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然只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患得患失又自闭。一旦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得不到很好的关心与交流。
其实,餐桌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和父母更好地交流,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认识的新朋友,家里养的宠物,爸爸妈妈在上班时候的趣事……
如此的陪伴方式,才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身后后盾的坚硬。
无论是《妈妈是超人》里可爱的嗯哼,还是《爸爸去哪儿》里暖心的Jasper,都是在如此温暖的家庭中成长,感受着父母相爱,才会形成人见人爱的温和性情。
所以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02经常夸夸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就能避免崩溃大哭的手足无措。
而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从家长做起。中国式家长表达赞扬的方式总是很含蓄,说不出口“宝贝,你真棒!”这样的话语,往往都会用一句“戒骄戒躁”一笔带过,甚至有些家长会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泼冷水。
夸夸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
家长不去说,就永远不会知道一句“你真棒!”对孩子的激励有多大。多对孩子做一些正面的评价,而不是做负面的评价或暗示。
看到孩子身上的长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变得更加自信。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平时成绩在班级中游水平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拿着班级第十的成绩单回家。
到底是夸赞孩子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肯定他的潜力?还是和隔壁家拿了第二的小孩对比,告诫孩子戒骄戒躁?
相信聪明的家长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03避免过度保护
“巨婴”这个名词,曾经火遍全网,用来形容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但精神上还没断奶的人。
错误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就可能成为“巨婴”,拥有过分脆弱的心理弹性。
所以家长在育儿时不能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太过依赖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决定自己的事,而不是事事包办。
否则只会让孩子处理事务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永远活在温室里,不能够独当一面。
就如斯蒂芬·卡马拉塔在《直觉养育的力量》一书中说道:要形成韧性,势必需要遭受失败,学会处理失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溺爱,才是孩子独立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最大杀手。
现在我在带孩子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将一些孩子能做的事,放手给他自己去做。例如: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都会端着碗喂饭给他们吃,有些时候孩子调皮到处跑,我们还得追着他一口口喂。
后来孩子大了一点,我就会告诉他:我们都要坐在桌边自己拿着小勺小碗吃饭。
其实吃饭并不算是挫折,但以小见大,从小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才能让他形成自己的处事方法。
以后,就算遇到苦难险阻,他们也能够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去勇敢对抗。
04引导孩子表达感情
其实每次孩子都有自己细腻的情绪,不仅仅是哭。一旦情绪积累久了不去宣泄的话,容易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父母要做到,成为孩子在情感上信任的人,引导孩子能够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遇到很大麻烦时才表达自己的无助。
教孩子学感受的词汇;不忽视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埋下种子;学会聆听;引导解决问题。父母认可孩子的情绪,帮孩子梳理情绪,划定界限,选取可行的行为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也能让自己成为最会教育孩子的高情商家长。
05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比照本宣科来得更有效,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会模仿。
我家宝宝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看我上班前化妆,她也会偷偷涂口红,照镜子,模仿我的行为。
不止是我家小宝,所有的孩子都会模仿自己的家长,或者周围亲密的人。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家长都要做好自己的模范作用,而不是让孩子将自己的缺点偷偷学了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教导孩子和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人谈话、怎样吃饭、怎样看报纸……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在孩子的心理弹性培养中,更要发挥出家长的模范作用,将自己坚强勇敢的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
这样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想起来家长的偶像形象,必定会受到影响和鼓舞,从而变得越来越强大。
哭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孩子们还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未知的领域、未知的挫折。
家长永远不能替孩子走完未来的路,所以只能用自己的影响和教育,帮孩子成为一个更加有担当的人,让他们不仅仅有能力,更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坦然迎接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