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带你了解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带你了解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动物行为学实验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动物的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还有需要考虑的是动物种群的繁衍角度

     一、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高架十字迷宫(Highplusmaze)是利用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惧形成矛盾冲突行为来考察动物的焦虑状态。高架十字迷宫具有一对开臂和一对闭臂,啮齿类动物由于嗜暗性会倾向于在闭臂中活动,但出于好奇心和探究性又会在开臂中活动,在面对新奇刺激时,动物同时产生探究的冲动与恐惧,这就造成了探究与回避的冲突行为,从而产生焦虑心理。而抗焦虑**能明显增加进入开臂的次数与时间,十字迷宫距离地面较高,相当于人站在峭壁上,使实验对象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二、条件性恐惧实验(场景恐惧实验)


  条件性恐惧实验系统也叫场景恐惧系统(FCS)用于小型啮齿类动物(大、小鼠)环境相关条件性恐惧实验研究。


  三、强迫游泳实验


  1977年,PorsoltRD**应用强迫游泳实验检测抗抑郁**的作用。后来强迫游泳实验就成为评价**抗抑郁作用的动物模型。该实验方法是一种行为绝望实验法,其基本原理是当大鼠或小鼠放进一个有限的空间使之游泳,开始时拼命游泳力图逃脱,很快就变成漂浮不动状态,仅露出鼻孔保持呼吸,四肢偶尔划动以保持身体不至于沉下去,实际是动物放弃逃脱的希望,属于行为绝望。

 

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更新时间:2023-07-25 16:18:23       点击次数:3969

缺铁性贫血(IDA)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铁的摄入不足和/或铁丢失过多,引起机体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IDA模型有大鼠、小鼠、兔、鸡、猫、狗、猴等,其中以大鼠较为常用。
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方法:
1. 给予低铁饮食。饲料含铁量≥50mg/kg能满足大鼠的基本需要,低铁饲料的铁含量≤10mg/kg,标准饲
料铁含量为220-270mg/kg。饲料配方以酪蛋白或脱脂奶粉作为蛋白来源,玉米淀粉或蔗糖作为碳水化合物来源,加入植物油,混合维生素和混合无机盐配制。
近来通过络合剂1%EDTA-2Na除去国产饲料中的铁,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2. 给动物逐次少量放血,造成铁的慢性丢失。通常采用剪尾的方法,一方面放血不但引起铁的丢失,而且还可以引起其它营养素的丢失;另一方面剪尾易
引起动物感染而死亡。
3. 低铁饮食辅以定期少量放血。
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评价:
1. IDA大鼠早期(Hb≤100g/L)表现为毛发生长差、脱毛、眼球肿胀突出、苍白、兴奋为主,晚期(Hb≤60g/L)表现为倦怠、活动减少,易感染为主;
2. 血液学及生化检查表现为血红蛋白及骨髓铁(功能池)、血清浓度(交换池)、血清运铁蛋白及肝脏铁含量(贮存池)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以血红蛋
白和骨髓铁的变化较敏感。
3. 低铁饲料喂养大鼠5、6周即可复制出上述表现,F344、Wistar大鼠的反应性优于SD大鼠。
4. 此模型形成期短、稳定、可行,是研究IDA的一个可靠动物模型。

上一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介绍 下一篇:带你了解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模型概述:
1. 任何可引起肝损伤的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均可产生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

2. 已有化学性损伤、免疫性、生物学、酒精性和营养性肝纤维化模型。每种方法因致病因素不同,给药途径不同,产生肝硬化的机理、纤维化出现早晚、稳定性、出现率、重复性及机体自然患病过程相似程度等都不尽相同。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1.免疫法:
免疫性肝纤维化产生的机理是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白蛋白和血清的大分子物质,作为异种抗原进入大鼠体内后,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抗原再次进人机体后抗原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抗原的反复、长期刺激,过量的免疫复合物来不及被清除,沉积于肝脏的血管壁内外,引起血管炎,造成肝损伤。反复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增生等变化,最后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动物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30g左右。取猪血清0.5ml,腹腔内注射,每周2次,共8次(猪血清的制备:取新鲜猪血,离心制血清,滤过除菌,分装放低温冰箱备用)。

评价:
大鼠第3周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第4周增生的胶原纤维形成纤维束,从中央静脉到门管区之间相互伸延,发生纤维化。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特点:
①肝纤维化出现早,出现率高;
②动物整体损伤轻微,毛发、生长情况正常;
③纤维化组织中大量胶原增生,Ⅲ、Ⅳ型前胶原mRNA增多。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多为阳性,猪血清模型可用于慢性肝炎所致肝纤维化的研究,对于研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沉积和清除及对于防治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有效药物的筛选,具有意义。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Coons等于1941年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这两种方法总称免疫荧光技术,因为荧光色素不但能与抗体球蛋白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各种抗原,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抗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抗原技术很少应用,所以人们习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或称为免疫荧光技术。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


操作方法:


1首先,免疫荧光法 ,是预先将荧光素标记在抗体上,再与涂片、切片上或细胞悬液中的抗原进行反应。借助于交光显微镜能够观察,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并确定相应的位置。用该方法来检测斑节对虾排准物所存在的包体。病毒包酒体在荧光显微镜下绿色荧光或楼红色。


2然后,免疫荧光法需要特殊设备,不易做定量分析,而且对结果判定有一定的主观性。


3反向间接血凝实验RIHA,是将特异性抗体与抗原连接到,适当处理过的哺乳动物红细胞表面。通过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介导血细胞的凝结,从而达到检测相应抗原目的的一种简便免疫学诊断技术。


4从鳞翅目昆虫建立首株细胞后,对虾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昆虫的组织培养研究进一步活跃起来。


5发展对虾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对深人研究对虾病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对虾免疫学、遗传学、细胞工程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6最后,由于目前还没有控制对虾病毒病的有效药物,可利用组织培养筛选抗病毒药物。利用对虾组织培养,还可以制备病毒疫苗及为核酸探针检测病毒提供条件应用T CID5来测定YBV 的感染滴CIDSO病毒滴定法度,被感染组织为用96孔组织培养板培养的虾淋巴器官细胞。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化学性损伤法:
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30g左右,用硫代乙酰胺腹腔内注射,第1次20mg/100g体重,从第二次起12mg/100g体重,每周注射2次,共8周。

评价:第3周,在肝小叶间中间带出现大片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坏死细胞数和程度超过猪血清模型。6周后出现增生纤维束,纤维增生晚于和少于猪血清模型。大鼠肝纤维组织中有I型胶原的mRNA增多。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四氯化碳法:
180~200g Wistar或SD大鼠,皮下注射40%-50%CCl4,油溶液(0.3ml/100g),每周2次,第2周 始,隔日以20%-30%酒精lml灌胃(或作为饮料),饲以单纯玉米面(混以0.5%胆固醇),共10周。

评价:第2周出现小叶中心小片状肝细胞变性坏死, 第4周开始有较薄的纤维间隔形成,第6周肝脏间隔进一步增厚,有假小叶形成:第8周形成厚的纤维间隔,分割形成假小叶。大鼠成活率60%-80%。

该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动物模型,可靠且复制时间短,肝纤维化进展稳定,适合于肝硬化过程的动态研究。

 

       蛋白质组学(英语:proteomics,又译作蛋白质体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94年,由Marc Wikins首先提出的新名词。


       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 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研究介绍:

       蛋白质组的研究不仅能为生命活动规律提供物质基础,也能为众多种疾病机理的阐明及攻克提供理论根据和解决途径。通过对正常个体及病理个体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某些“疾病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成为新药物设计的分子靶点,或者也会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分子标志。确实,那些世界范围内销路最好的药物本身是蛋白质或其作用靶点为某种蛋白质分子。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必须工作,也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的特征。

 

软琼脂克隆详细介绍:

       细胞接种存活率只表示接种细胞后贴壁的细胞数,但贴壁后的细胞不一定每个都能增殖和形成克隆。而形成克隆的细胞必为贴壁和有增殖活力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反映细胞群体依赖性和增殖能力两个重要性状。
由于细胞生物学性状不同,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别也很大,一般初代培养细胞克隆形成率弱,传代细胞系强;二倍体细胞克隆形成率弱,转化细胞系强;正常细胞克隆形成率弱,肿瘤细胞强。并且克隆形成率与接种密度有一定关系,做克隆形成率测定时,接种细胞一定要分散成单细胞悬液,直接接种在碟皿中,持续一周,随时检查,到细胞形成克隆时终止培养。

基本步骤:

(1)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并轻轻吹打,使之成为单细胞,作活细胞计数,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至1×106细胞/L。然后根据实验要求作梯度倍数稀释。

(2)用蒸馏水分别制备出1.2%和0.7%两个浓度的低溶点琼脂糖液,高压灭菌后,维持在40℃中不会凝固。

(3)按1:1比例使1.2%的琼脂糖和2×DMEM培养基(含有2×抗生素和20%的小牛血清)混合后,取3mL混合液注入直径6cm平皿中(10cm平皿加7~10mL),冷却凝固,可作底层琼脂置CO2温箱中备用。

(4)按1:1比例让0.7%的琼脂糖和2×DMEM培养基在无菌试管中相混以后,再向管中加入0.2mL的细胞悬液,充分混匀,注入铺有1.2%琼脂糖底层平皿中,逐形成双琼脂层。待上层琼脂凝固后,置入37℃ 5%CO2温箱中培养10~14天。

(5)把平皿放置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克隆数。计算形成率。
 

 

      裸鼠成瘤实验是从体外细胞试验到动物水平体内试验,是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飞跃。动物实验,由于其更能模拟人类的生理和病理条件,在科研上,动物实验获得的结果,将有更强的说服力。肿瘤研究中,最常规的动物实验就是裸鼠成瘤实验。由于大部分肿瘤研究使用的是人类细胞,所以由于异种排斥的存在,我们需要免疫缺陷型小鼠来作为移植瘤模型的载体,通过对该小鼠的注射肿瘤细胞,使其成瘤,观察流体的生长来判断其生物学变化。

病理实验检测技巧:

​​​​​​1. 预实验。通过查文献看看要用的细胞系能不能成瘤,注射的细胞数量,注射条件等,查完以后做一次预实验,设置几个细胞量的梯度,看看文献报道的是不是可行。一般预实验注射5只小鼠。


2. 裸鼠成瘤受外界影响很大,裸鼠来源,鼠房环境,细胞状态(尤其重要)。国内的细胞系和鼠房条件都很多不可控,一定要小心。支原体对成瘤和药物敏感性影响很大,细胞要无支原体,注射前细胞保持冰上。


3. 不成瘤的时候可以换NOD SCID小鼠或者干脆换细胞系。


4. 注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打漏了或者打到肌肉里,这样出来的瘤子体积一致性很差。我一般采用进针以后针尖向上挑,打的体积不超过200ul。


5. 小鼠周龄不要太大,一般控制在7周以内。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基本原理: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期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

作用:

标本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常用、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抗体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常用染色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较常用。

 

       苏木精 — 伊红染色法 (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 ,简称HE染色法 ,石蜡切片技术常用的染色法之一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 ,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酸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 ,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HE染色法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教学与科研中较基本、使用广泛的技术方法。

实验步骤: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依次将切片放入二甲苯Ⅰ10min-二甲苯Ⅱ10min-无水乙醇Ⅰ5min-无水乙醇Ⅱ5min-95%酒精5min-90%酒精5min-80%酒精5min-70%酒精5min-蒸馏水洗。


2,苏木素染细胞核
       切片入Harris苏木素染3-8min,自来水洗,1%的盐酸酒精分化数秒,自来水冲洗,0.6%氨水返蓝,流水冲洗。


3,伊红染细胞质
       切片入伊红染液中染色1-3min。


4,脱水封片
       将切片依次放入95%酒精I 5min -95%酒精II 5min-无水乙醇Ⅰ5min -无水乙醇Ⅱ5min -二甲苯Ⅰ5min -二甲苯Ⅱ5min中脱水透明,将切片从二甲苯拿出来稍晾干,中性树胶封片。


5,显微镜镜检,图像采集分析

实验结果:

       细胞核被苏木精染成鲜明的蓝色,软骨基质、钙盐颗粒呈深蓝色,粘液呈灰蓝色。细胞浆被伊红染成深浅不同的粉红色至桃红色,胞浆内嗜酸性颗粒呈反光强的鲜红色。胶原纤维呈淡粉红色,弹力纤维呈亮粉红色,红血球呈橘红色,蛋白性液体呈粉红色。

 

  动物造模是一种以动物的形态、结构、材料等为参考,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具有相似形态和功能的模型的技术。

  动物造模是通过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疾病或生理过程来研究疾病机制和开发新治疗方法的方法。它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起因、进展以及响应治疗的变化。

  什么是动物造模技术:

  动物造模也叫动物模型构建,简单的说就是用各种动物当做实验的模型对象,来模拟人做科学研究的。比如说我们上学的时候都用过青蛙做实验,也有用鱼或者蚯蚓还有猫的,这些就是简单的一种造模了,通常来说在实验室里面用到的比较多的实验动物就是小白鼠了,这个我们大家都是有了解的。

  制作过程:

  1.资料收集:收集目标动物或生物的相关信息,比如形态、结构、材质等。

  2.设计规划: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设计规划,确定模型的尺寸、材质和各部分结构。

  3.制作模型:采用手工或计算机辅助制作模型的方法,完成模型的制作。

  4.测试验证:对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测试验证,检查其形态、结构和功能是否符合预期。

  5.优化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改进,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1.jpg

  应用领域:

  动物造模可以用于研究许多领域,包括基础生物学、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

  (1)在生物医学领域,它可以用于仿真人体器官、组织和病变等,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治疗方案制定和药物研发等。

  a.在癌症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小鼠模型来研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治疗反应;

  b.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者使用果蝇和小鼠等模型来研究智力、学习和记忆的功能;

  c.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大鼠模型来研究心肌损伤和再生等问题。

  (2)在机械工程领域,它可以用于设计和制造机器人、航空器和汽车等,提高其性能和适应性。

  注意事项:

  然而,动物模型的构建不仅需要遵循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选择:选择适合的动物种类是动物模型构建的第一步,必须考虑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动物的易于获取和管理等因素。

  (2)疾病模型构建:在构建疾病模型时必须仔细考虑各种因素,如疾病的发生机制、症状和表现、病理生理学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文献查阅或其他实验手段获得。

  (3)动物处理: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必须遵循动物伦理和福利规范,对动物进行合适的处理和饲养,保证其健康和良好的行为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疼痛和苦难。

  (4)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应该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此外,必须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操作和结果。

  动物造模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并且应该谨慎选择动物种类和构建疾病模型。只有在科学家们注重实验的可靠性、动物的福利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动物模型来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基本原理: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期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

     分类: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这些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如下:

     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以确定组织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是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就是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异性的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多用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的定位研究.

 

蛋白实验检测常见问题及解答,一起来了解一下!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4228

     蛋白实验检测常见问题及解答
       问题1:为什么选择内参?
  内参也叫看家基因,在组织或细胞中都会表达,且表达量在不同组织或细胞中几乎是相同的,一般有α-Tublin,β-actin,GAPDH等,在WesternBlotting中使用内参其实就是在WB过程中的另外用内参对应的抗体检测内参。其作用有二:
  1.是看提取蛋白质量的好坏。如果做western的时候,内参照蛋白有条带,而目的蛋白没有,说明蛋白的提取和转膜等步骤没有问题,是目的蛋白的抗体质量不好或者是稀释倍数不对。
  2.是比较客观的说明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消除上样量等的误差。不同的样品之间由于蛋白提取的量有差别,可能强阳性的表达跑出来的带很弱。因此设立内参照,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表达情况。
  问题2:为什么检测的背景比较高?
  1.可能抗体浓度浓度较高。
  2.抗原量较大。
  3.一张膜中有的目的条带较弱,为了能让较弱条带显示出来,曝光时间较长。
  问题3:为什么检测无信号?(白板)
  大概总结为以下几类原因:
  1.样品中目的蛋白丰度很低,低于实验的检测下限。
  3.蛋白降解。
  4.待测样品的确为阴性。
  5.一抗失效。
  6.抗原量不足,每泳道蛋白上样量不低于0.1ug。
  问题4:为什么检测的结果分子量大小与实际不符?
  1.翻译后修饰-比如蛋白的磷酸化,糖基化等,这些都会增加蛋白的分子量大小。
  2.翻译后剪切-比如很多蛋白首先被合成为前体形式,然后通过剪切获得生物学活性。
  3.剪切变异体-相同的基因,经过选择性剪接会产生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
  4.相对电荷-氨基酸的组成(带电vs不带电)。
  5.多聚体-比如蛋白二聚体。

上一篇:动物实验的发展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一起来看看 下一篇:免疫组化的三大技术分类,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实验的发展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一起来看看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6015

  发展意义
  动物实验发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认识到公害问题不仅已成为粮食、人口、老年人等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地球上生活着的动物生存问题,例如产业公害、食品公害、药品毒性等,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然要通过动物实验(包括动物疾病模型的开发等)来阐明解决。因此,实验动物科学,特别是实验动物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它已被认为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故实验动物科学亦被称之为生命科学;为此,先进国家对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均给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投入的经济物资和技术力量,几乎可同发展原子能科学相提并论,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
  动物实验,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科学门类。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许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的确立和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科学,它的提高和发展,又会把许多领域课题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因此,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下面三句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伴随着生物医学科学,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过程形成的。但是,实验动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实验动物的研究价值已经不仅限于生物科学方面,而且广泛地与许多领域科学实验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保证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充当着非常重要的安全试验,效果试验、标准试验的角色。
  

上一篇:动物实验检测的工作原理及有关动物实验室检验的要求及标准 下一篇:蛋白实验检测常见问题及解答,一起来了解一下!
 

动物实验检测的工作原理及有关动物实验室检验的要求及标准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4025

  动物实验检测原理:
  动物模型是在生物医学研究过程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性模拟性表现的动物疾病材料,这种方法是促进生物医学的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无论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肿瘤模型是生物医学领域中为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它包括皮下模型、腹水模型及原位模型等。
  通过建立小鼠荷瘤数据模型,研所肿瘤生长本质机器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寻求对肿瘤生长及转移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技术应用:
  利用动物肿瘤模型,科研工作者可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于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和转移机制有重要作用,因此,肿瘤模型可以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的实验基础,能为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发展过程和治疗提供特有的条件。
  实验流程:
  肿瘤模型按照建立的方法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基因修饰小鼠肿瘤模型、自发和诱发小鼠肿瘤模型和移植小鼠肿瘤模型,本公司可以根据需求提供适于客户研究所必需的肿瘤模型。
  有关动物实验室检测的要求及标准
  动物实验室又叫动物房,是指适宜于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建筑物。这类建筑应具有特定的环境要求和实验手段,以保证动物的品质和实验研究的准确可靠性。建设动物实验室时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及标准,今天咱们主要来看看动物实验室建设的标准有哪些?
  1.SPF级动物实验室:
  SPF及动物实验室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或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经过专业的监测中心检测,通过专家现场验收的屏障环境,才可以作为清洁级或SPF级动物的饲养环境。
  2.实验室动物房|动物实验室|动物研究室分类及标准: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上一篇:四大实验检测服务对检测人员资质的要求有何不同呢? 下一篇:动物实验的发展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一起来看看
 

四大实验检测服务对检测人员资质的要求有何不同呢?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803

  实验检测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因此不同的实验检测服务对检测人员的资质要求也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分子实验、病理实验、蛋白实验检测一些常见医学类别的要求。
  1.实验室认可通用要求
  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和校准、评价结果、签署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人员的能力。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
  2.实验室资质认定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3.医学实验室
  1、实验室管理层应有组织规划、人事政策和规定了所有人员资格及职责的职务说明。
  2、实验室管理层应维持全部人员相关的教育背景、专业资格、培训、经验及能力记录,相关人员应随时可利用有关信息,包括:
  a)证书或执照(需要时);
  b)以前的工作资料;
  c)职务说明;
  d)继续教育及业绩记录;
  e)能力评估;
  f)对不良事件或事故报告的特别规定。
  4.微生物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使用人员时,应考虑以下条件:
  a)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执行某些涉及到辨色的试验。
  b)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知识。
  c)实验室应对在培人员实施有效监督。
  d)实验室应对新员工进行检测技能的培训,对新员工的检测技能进行确认。
  

上一篇:病理实验检测实验室需要哪些设备 下一篇:动物实验检测的工作原理及有关动物实验室检验的要求及标准
 

       病理实验检测实验室室需要哪些设备?来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显微镜奥林巴斯BX51,加个数码摄像头,可以通过USB传输到电脑上;
  2、制片从一块新鲜组织到最后的切片,你可能会用到的设备有: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摊片烤片机,品牌国外的如徕卡、山顿、樱花等,国内的牌子就更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切片机一定要买好的,如徕卡2135、2235
  其次是脱水机,资金充裕的话买国外品牌的质量好,不会老出故障,
  如果是买国内的建议找离当地较近的厂家,这样万一出了什么故障维修起来方便些;
  其他的包埋机、摊片烤片机等找家质量好的国内厂家即可;最后如果钱多得花不完还可以买台自动染色机;
  3、免疫组化
  要用的设备不多,也就是些厨房用品:电磁炉、高压锅,还有孵育盒、切片架之类的可以找试剂公司(福州迈新不错)购买。
  病理科筹建需要的硬件设施及人员配置
  一、病理科用房
  1、二级医院用房
  (1)二级甲类医院≥150ML2,二级乙类医院≥100ML3。
  (2)分别设置诊断室、巨检室、细胞室、档案室、标本存放室。
  2、三级医院用房
  (1)三级甲类医院≥400ML2,三级乙类≥300ML2。
  (2)除二级医院病理科用房外,应设主任室、冷冻切片室、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等其他新技术室、电脑管理室、暗室、学术活动室、小库房等;教学医院应有独立的进修医师学习工作室。
  二、病理科基本仪器设备
  1、诊断用设备
  (1)双目带光源优质生物显微镜:1台/医师,1-2台/技术室装备。
  (2)三级医院应装备多人共览显微镜、显微投影设备、图像传备、万能显微镜(荧光及摄影)。
  2、技术室设备
  优质程控自动脱水机、包埋机、染色机、封片机、石蜡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离心机或专用的细胞离心机、液基薄层细胞涂涂片机、原位杂交及PCR等分子病理学用仪器、大体标本摄影装置等;一般设备,如冰箱、冷藏柜、恒温箱、病理切片漂烘仪、烤箱、空调、电脑及打印机等;有条件者,可考虑配置超薄切片机、电镜、联网电脑、数码相机等。
  3、病理科用房特需装备
  巨检室:排风装置、热水器、专用下水道、空调。
  制片室:排风装置、专用下水道、空调。
  标本存放室:排风装置。
  有条件时,可设置标本传送专用管道。
  4、用书
  病理科业务涉及临床各学科,所需工具书范围广且查阅使用频率高,医院应提供病理科专用图书资料。
  三、病理科的业务范围
  1、细胞学诊断,包括脱落细胞学及穿刺细胞学;三级医院应由专职医师负责细胞学诊断,其它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设专职医师。
  2、活检标本病理诊断,包括切取、咬取活检、内窥镜活检及穿刺活检。
  3、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
  4、冷冻或快速石蜡切片的诊断。
  5、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其它分子病理学技术等工作。
  6、临床病理讨论。
  7、尸体解剖(有条件)。
  8、科研教学、病理会诊及其它工作。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4550

  染色原理:
  所谓三色染色通常是指染胞核和能选择性的显示胶原纤维和肌纤维。该法染色原理不阴离子染料分子的大小和组织的渗透有关:分子的大小由分子量来体现,小分子量易穿透结构致密、渗透性低的组织;而大分子量则只能进入结构疏松的、渗透性高的组织。然而,淡绿或苯胺蓝的分子量都很大,因此Masson染色后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绿色(淡绿)或蓝色(苯胺蓝),主要用于区分胶原纤维和肌纤维。
  Masson染色特点:
  1、染色稳定
  2、分化时间短,1~2s
  3、色彩清晰鲜艳
  4、适用范围广,适宜于组织的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等染色
  5、所染切片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褪色
  Masson染色步骤
  1、切片常规脱蜡至水,用配制好的Weigert铁苏木素染色5~10min。
  2、用酸性乙醇分化液分化,水洗。
  3、用Masson蓝化液返蓝,水洗。
  4、蒸馏水洗1min。
  5、丽春红品红染色液染色5~10min。
  6、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按蒸馏水:弱酸溶液=2:1比例配制弱酸工作液,用弱酸工作液洗1min。
  7、磷钼酸溶液洗1~2min。
  8、用配制好的弱酸工作液洗1min。
  9、直接入苯胺蓝染色液中染色1~2min。
  10、用配制好的弱酸工作液洗1min。
  11、95%乙醇快速脱水。无水乙醇脱水3次,每次5~10s。
  12、二甲苯透明3次,每次1~2min。中性树胶封固。

上一篇:来了解一下细胞ROS检测具体操作步骤! 下一篇:病理实验检测实验室需要哪些设备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5660

  细胞ROS检测具体是怎样进行检测的,小编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是利用荧光探针DCFH-DA进行活性氧检测的。DCFH-DA本身没有荧光,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酶水解生成DCFH。而DCFH不能通透细胞膜,从而使探针很容易被装载到细胞内。细胞内的活性氧可以氧化无荧光的DCFH生成有荧光的DCF。检测DCF的荧光就可以知道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活性氧检测试剂盒。
  荧光法检测线粒体产生和释放的反应性氧化物(ROS)[10]。羟基自由基的检测(二羟苄胺DHBAs和水杨酸盐Salicylate)[11]ROSwasevaluatedbythestainingof2’,7’-dichlorofluoresceindiacetate(二氯荧光乙酰乙酸盐).ROSproductionwasdetectedbynitrobluetetrazolium(NBT,硝基四氮唑蓝)assay。
  目前,对于细胞线粒体产生的ROS测定,所发展的方法有(荧光标记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Takahashietal.,2002)和荧光探剂DCFDA标记后的荧光分光光度法(Esposti,2002)等,本实验以lucigenin或luminol为探剂,用化学发光技术,对从正常大鼠肝细胞及心肌细胞分离的线粒体的METC电子漏进行了测定
  以上就是细胞ROS检测的具体方法,大家都了解了吗?

上一篇:尼氏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浅析Masson染色的原理及染色步骤
 

尼氏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9110

  关于尼氏染色,你的了解有多少呢?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尼氏体(Nisslbody)或称尼氏小体,分布于神经细胞胞质内的三角形或椭圆形小块状物质。尼氏染色(FrannaNissl(1860-1919))1892年创立了Nissl染色法,以发现Nissl小体和Nissl变性而闻名。常用的碱性染料有Cresylviolet(焦油紫,甲酚紫,克紫);thionine(硫荲);tolridineblue(甲苯胺蓝)等。
  尼氏染色原理
  神经元细胞体包括一个具有皱褶核膜的大细胞核、稀疏的染色质和一个明显的核仁。在细胞体中细胞质是尼氏颗粒,即能够代表粗面内质网并在很多神经元中产生特异的斑点状嗜碱性表现的嗜碱性颗粒。尼氏颗粒可以用很多染色来显示如中性红、亚甲基蓝、甲苯胺蓝和甲基紫等。染色的变异、pH和分化的时间使一些染色既可以仅突出尼氏物质,也可以显示神经元的细胞核和神经胶质。各种神经细胞内都含有尼氏体,但其形状、数量、分布位置常常不同。尼氏体也存在于树突中,但不在于轴突和包体的轴丘。尼氏体会因为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尼氏体是神经元内合成蛋白质合成的重要部位,当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包体内的尼氏体会明显减少。通常尼氏能被碱性染料如硫堇、亚甲蓝、甲苯胺蓝和焦油紫等染料染成紫蓝色。
  尼氏染色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固定:可采用乙醇、Carnoy固定液或中性福尔马林溶液。
  2.组织切片
  3.切片脱蜡入水。
  4.用甲基紫染色液涂片,染色10~20min。
  5.蒸馏水冲洗。
  6.用NisslDifferentiation分化4~8s,直到大部分染色被消除。
  7.直接经无水乙醇至二甲苯,显微镜下观察。
  8.如果有必要,重复步骤6和7。重复时,给予少量NissolDifferentiation分化。
  9.在二甲苯中充分冲洗。加拿大香脂或DPX封片。
  尼氏染色结果:
  尼氏物质或尼氏小体紫黑蓝色;
  神经元;淡紫蓝色;
  细胞核紫蓝色;
  尼氏染色注意事项:
  1.尼氏体离体后容易溶解,所以组织取出后应立即固定,否则难以着色。
  2.组织固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固定可采用乙醇、Carnoy固定液或中性福尔马林溶液。
  3.本染色液对石蜡组织切片的尼氏染色效果较好。
  4.如果要证实尼氏物质的存在,那么染色后必须要用NissolDifferentiation分化。
  5.石蜡切片厚度7~10μm或25μm(皮质神经元密度的评估要用25μm厚的切片)。
  6.染色后的标本务必避光保存,否则容易褪色。
  7.主要由甲基紫染色液、分化液等组成。尼氏物质呈紫黑蓝色,神经元呈淡紫蓝色,细胞核呈紫蓝色。
  以上就是尼氏染色的相关介绍,你了解了吗?

上一篇:带您了解一下原位杂交检测步骤 下一篇:来了解一下细胞ROS检测具体操作步骤!
 

带您了解一下原位杂交检测步骤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4476

  带您了解一下原位杂交检测步骤
  原位杂交涉及的步骤:玻片的准备和样品固定,细胞或组织的预渗透处理,靶DNA变性(DNA原位杂交),探针制备,原位杂交过程,杂交后洗涤,探针(显色)检测。
  1.玻片的准备和样品固定
  对于染色体涂片,1:1的乙醇/醚处理的载玻片已能符合要求。对于组织切片的原位杂交,为了在实验过程中不丢失组织样品,可使用多聚赖氨酸或铬矾明胶包被的载玻片。
  样品的固定步骤是为了保持样品的原有形态学。样品固定是原位杂交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化学反应角度来看,固定剂的使用和选择对后续杂交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核酸杂交的功能分子基团被安全地包裹在DNA双螺旋结构中,而交联剂的使用对RNA基本没有影响。对于染色体涂片,常使用甲醇/醋酸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用福尔马林固定。冷冻切片可通过在4%的甲醛溶液中固定30min,或使用Bouin固定剂。
  2.样品预处理
  在待测样品中,DNA或RNA通常都是被蛋白包裹缠绕,根据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样品的应用,可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将靶核酸暴露:
  内源性酶灭活:如果探针的检测是通过酶促法进行的,则样品内相应的内源性酶必须被灭活。如内源性的POD可通过含1%H2O2的甲醛溶液处理30min。如果检测酶为AP,可在底物溶液中加入左旋咪唑,AP检测的内源性背景一般来说比POD检测的低得多,因为在杂交过程中,样品中内源性AP酶的活性基本都丧失了。
  RNase处理:在DNA-DNA杂交实验中,RNase的处理可去除内源性RNA,增加实验的信噪比。在进行mRNA为靶标的检测时,RNase处理的样品也可作为质控对照。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DNase-free的RNase溶解于2×SSC(100μg/ml),样品在溶液中37℃处理60min。
  SSC=150mMNaCl,15mM柠檬酸钠溶液(pH7.4)
  HCl处理:对样本进行20-30min的200mMHCl处理,可将蛋白抽提,并将核酸序列进行一定程度的水解,增加杂交检测的信噪比。
  去垢剂处理:如果对样品的固定、脱水、包埋等预处理过程不足以将脂膜成分破坏暴露核酸,可对样品进行额外的蛋白去垢剂处理(如TritonX-100和SDS)。
  蛋白酶处理:样品中待杂交的核酸序列常与蛋白缠绕交联在一起,样品的固定步骤更是加剧了蛋白的交联程度,因此预渗透是核酸杂交前的常规步骤,通常通过蛋白酶K的消化作用来完成。根据不同的文献来源,蛋白酶K的工作浓度通常设为10-500μg/ml(溶解于20mMTris-HCl,2mMCaCl2,pH7.4,酶浓度可根据具体样品进一步优化),对样品进行37°C7.5–30min的处理。染色体涂片或核片的蛋白酶K处理浓度可降至1μg/ml消化7.5min。也有文献指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样品,使用胃蛋白酶(500μg/ml,溶于200mMHCl)将得到较好的蛋白消化结果。
  对于结缔组织,肝组织等样品,还可进行Collagenase和Dispase的组织消化处理,以降低背景。
  3.探针制备
  在进行研究前,确定应用的探针类型。不同探针类型的优劣势请见上文描述。DNA探针的制备包括了前期的DNA片段分离纯化(或cDNA的克隆)和酶促探针标记,可选随机引物标记法和缺口平移法等。RNA探针的制备包括了转录载体克隆和转录法探针标记。寡核苷酸探针的制备要求先获得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再进行末端标记或加尾法探针标记。但无论采用何种标记探针及标记方法,对探针标记效果需进行最终的评估,并准确计算探针浓度。
  4.原位杂交过程
  杂交前可进行预杂交,以防止较高的背景染色。预杂交条件与杂交条件相同,只是预杂交液中不含探针和硫酸葡聚糖。
  靶DNA的变性(对mRNA的原位杂交无需此步)
  样品DNA的变性在DNA-DNA杂交检测中是必须的步骤,但同时可能会造成样品形态学的部分破坏,此步是实验中需要优化的一个步骤。常用的变性方法为碱变性和热变性,实验时可以摸索变性时间、变性温度等参数以获得最佳条件。
  如使用热变性方法,可在杂交时将探针的变性和样品DNA变性同步进行:将样品和探针溶液加盖盖玻片,置于烘箱80℃变性,染色体DNA样品处理2min,后冷却至37℃进行杂交。组织样品DNA的变性时间可增加至80℃10min。
  以上就是原位杂交检测步骤

上一篇:动物实验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下一篇:尼氏染色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动物实验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557

  动物实验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在国内动物疫病检测中,检测人员需要预先在实验室内将动物的产品及动物有关物品开展检查、检测,并根据实际的检测结果,开展动物疫病的防控,并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控体系。疫病防控单位需要组建实验室,并为实验室配备优质的检测仪器,配备优秀的检测人员,进而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
  实验室检测意义
  动物疫病的检测机构结合国家制定的动物防疫规定和标准,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检验流程检验标准,开展对动物活物、动物产品检查工作。检测机构针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为动物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咨询服务。通过对检验结果的研究,制定预防动物疾病的管理措施,制定相关的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目前在国内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内部,通过开展疫病的检测,有助于为国内的动物养殖业提供科学高效的预警信息和相关咨询服务,进而推动国内的养殖业给市场和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无公害的动物农产品。
  常用检测技术
  组织病理学检测技术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可应用先进的病理学以及免疫学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对动物染病的部分组织开展切片研究。
  血清学检测技术
  实验室检测人员应用血清学检测技术检测动物体内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状。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实验室检测人员通过应用生物学技术对动物疾病病毒的基因进行科学诊断,同时重点研究动物体内病原体基因的变异状况。
  以上就是动物实验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上一篇:在日常细胞实验检测中,这些常规细胞实验一定要知道! 下一篇:带您了解一下原位杂交检测步骤
 

在日常细胞实验检测中,这些常规细胞实验一定要知道!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641

  在日常细胞实验检测中,这些常规细胞实验一定要知道!
  细胞增殖实验
  1.MTT法:
  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该方法已广泛用于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快捷。原理: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
  2.CCK-8法:
  可用于简便而准确的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常用于药物筛选、细胞增殖测定、细胞毒性测定、肿瘤药敏试验。
  原理:该试剂中含有WST-8【化学名:2-(2-甲氧基-4-硝基苯基)-3-(4-硝基苯基)-5-(2,4-二磺酸苯)-2H-四唑单钠盐】,它在电子载体1-甲氧基-5-甲基吩嗪鎓硫酸二甲酯(1-MethoxyPMS)的作用下被细胞中的脱氢酶还原为具有高度水溶性的黄色甲瓒产物(Formazandye)。生成的甲瓒物的数量与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利用这一特性直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
  3.Brdu:
  即5-Bromo-2'-Deoxyuridine,中文全名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为胸腺嘧啶的衍生物,可代替胸腺嘧啶在DNA合成期,S期活体注射或细胞培养加入。而后利用抗Brdu单克隆抗体ICC染色显示增殖细胞。同时结合其它细胞标记物双重染色可判断增殖细胞的种类,增殖速度,对研究细胞动力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抗体分子量大,难于掺入并被有效检测。因此BrdU检测需采用DNA酶或HCl或加热使DNA变性。这些处理方法会破坏抗原识别位点,此外许多细胞周期分析的染料都需要dsDNA这种处理方法也使得同一样本无法同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对于植物细胞等有细胞壁的分析。采用抗体检测还需要消化细胞壁,细胞壁消化酶常含有一些杂质,会导致检测的可靠性降低,同时BrdU检测则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孵育--几个小时甚至过夜。
  4.EDU:
  即5-Ethynyl-2’-deoxyuridine,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能够在细胞增殖时期代替胸腺嘧啶(T)渗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中。通过基于EdU与Apollo荧光染料的特异性反应快速检测细胞DNA复制活性,适用于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生长与发育、DNA修复、病毒复制、细胞标记示踪等方面的研究,尤其适合进行siRNA、miRNA、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他药物的筛选实验。

上一篇:带你系统的了解一下石蜡切片的基本技术 下一篇:动物实验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带你系统的了解一下石蜡切片的基本技术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483

  石蜡切片(paraffinsection)组织学常规制片技术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不仅用于观察正常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也是病理学和法医学等学科用以研究、观察及判断细胞组织的形态变化的主要方法,而且也已相当广泛地用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教学中,光镜下观察切片标本多数是石蜡切片法制备的。活的细胞或组织多为无色透明,各种组织间和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均缺乏反差,在一般光镜下不易清楚区别出;组织离开机体后很快就会死亡和产生组织腐败,失去原有正常结构,因此,组织要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及染色等步骤以免细胞组织死亡,而能清晰辨认其形态结构。
  基本技术
  说明
  包括取材、固定、洗涤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与贴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一般的组织从取材固定到封片制成玻片标本需要数日,但标本可以长期保存使用,为永久性显微玻片标本。
  取材
  应根据要求选取材料来源及部位。例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多选取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快又便于切取;猪的肝小叶边界清晰明确;耳蜗以豚鼠的内耳易于定位和剥离。材料必须新鲜,搁置时间过久则产生蛋白质分解变性,导致细胞自溶及细菌的滋生,而不能反映组织活体时的形态结构。
  固定
  用适当的化学药液--固定液浸渍切成小块的新鲜材料,迅速凝固或沉淀细胞和组织中的物质成分、终止细胞的一切代谢过程、防止细胞自溶或组织变化,尽可能保持其活体时的结构。固定能使组织硬化,有利于切片的进行,而且也有媒浸作用,有利于组织着色。固定液的种类很多,其对组织的硬化收缩程度以及组织内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的作用各不相同。例如纯酒精可固定肝糖而能溶解脂肪,甲醛能固定一般组织,但溶解肝糖和色素。固定液可分为单一固定液及混合固定液。前者有甲醛(乙醛、福尔马林)、酒精、醋酸或冰醋酸、升汞、锇酸(四氧化锇)、重铬酸钾及苦味酸等,单一固定液不能固定细胞中的所有成分;混合固定液可以互补不足,常用的混合固定液有Bouin氏液、Zenker氏液、FAA液、Carnoy氏液、SuSa液(配方见有关技术书籍)。因此,应根据所要显示的内容来选择适宜的固定液。10%福尔马林(4%甲醛)或10%磷酸缓冲福尔马林是病理切片常规使用的固定液,不仅适用于常规H精-伊红)染色,还可以用于组织学有关的其他技术的切片染色。固定液的用量通常为材料块的20倍左右,固定时间则根据材料块的大小及松密程度以及固定液的穿透速度而定,可以从1小时至数天,通常为1小时至24小时。
  洗涤与脱水
  固定后的组织材料需除去留在组织内的固定液及其结晶沉淀,否则会影响后期的染色效果。该步骤称作洗涤多数用流水冲洗;使用含有苦味酸的固定液固定的则需用酒精多次浸洗;使用酒精或酒精混合液固定的组织,则不必洗涤,可直接进行脱水。固定后或洗涤后的组织内充满水分,若不除去水分则无法进行以后的透明、浸蜡与包埋处理,原因在于透明剂多数是苯类,苯类和石蜡均不能与水相融合,水分不能脱尽,苯类无法浸入。酒精为常用脱水剂,它既能与水相混合,又能与透明剂相混。为了减少组织材料的急剧收缩,应使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递增的顺序进行,通常从30%或50%酒精开始,经70%、85%、95%直至纯酒精(无水乙醇),每次时间为1~数小时,如不能及时进行各级脱水,材料可以放在70%酒精中保存,因高浓度酒精易使组织收缩硬化,不宜处理过久。正丁醇、叔丁醇、丙酮及二氧陆环等也可做脱水剂。

上一篇:透射电镜实验技术简要介绍 下一篇:在日常细胞实验检测中,这些常规细胞实验一定要知道!
 

透射电镜实验技术简要介绍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714

  透射电镜实验技术简要介绍
  样本制备方法:
  由于电镜电子束穿透能力的限制,必须把标本切成厚度小于0.1um以下的薄片才适用,这种薄片称为超薄切片。常用的超薄切片厚度是50-70nm。
  在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方法中,超薄切片技术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备技术。超薄切片的制作过程基本上和石蜡切片相似,需要经过取材、固定、脱水、浸透、包埋聚合、切片及染色等步骤。
  一取材的基本要求
  组织从生物活体取下以后,如果不立即进行适当处理,会由于细胞内部各种酶的作用,出现细胞自溶现象。此外,还可能由于污染,微生物在组织内繁殖使细胞的微细结构遭受破坏。因此,为了使细胞结构尽可能保持生前状态,必须做到快、小、准、冷:
  (1).动作迅速,组织从活体取下后应在最短时间内(争取在1分钟内)投入2.5%戊二醛固定液。
  (2).所取组织的体积要小,一般不超过1mm×1mm×1mm。也可将组织修成1mm×1mm×2mm大小长条形。因为固定剂的渗透能力较弱,组织块如果太大,块的内部将不能得到良好的固定。
  (3).机械损伤要小,解剖器械应锋利,操作宜轻,避免牵拉、挫伤与挤压。
  (4).操作最好在低温(0℃~4℃)下进行,以降低酶的活性,防止细胞自溶。
  (5).取材部位要准确。
  取材方法:将取出的组织放在洁净的蜡版上,滴一滴预冷的固定液,用两片新的、锋利的刀片成“拉锯式”将组织切下并修小,然后用牙签或镊子将组织块移至盛有冷的固定液的小瓶中。如果组织带有较多的血液和组织液,应先用固定液洗几遍,然后再切成小块固定。

上一篇:进行分子实验检测时不同区域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 下一篇:带你系统的了解一下石蜡切片的基本技术
 

进行分子实验检测时不同区域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

更新时间:2023-11-06 14:47:26       点击次数:4887

  分子实验检测可以实现从样本制备到数据解读报告输出的全流程NGS平台,为临床检测提供了经济、优化的NGS自动化选择。全自动二代测序系统和基于QCI的产品线与QIAGEN辅助临床决策的解决方案无缝整合。其生物信息学解决方案覆盖行业全面的数据解读数据库,高效、自动获取注解、结果解读和报告,包括治疗选择和相关文献标注。
  试剂贮存和准备区,原装试剂和配制试剂的贮存,所有试剂的配制与分装。未设缓冲间的试剂贮存和准备区,工作区域为正压。
  注意事项:当试剂经质检合格后,应将其分装贮存备用,贮存试剂的分装体积根据通常在实验室内一次测定所需的扩增反应数决定。用于扩增的试剂应冰冻贮存。
  分子实验检测时核酸制备区的核酸提取纯化与贮存;核酸含量的测定;测试样品DNA的保存。未设缓冲间的核酸制备区,工作区域为负压或减压,可安装排风系统。
  注意事项:已纯化的核酸应保存于-20℃或-80℃,避免反复冻融;阳性和阴性标准物质DNA可调整至常用的使用浓度后分装并冷冻保存。
  样品制备区的主要功能是实验室样品的混样和测试样品的制备,未设缓冲间的样品制备区,工作区域为负压或减压,可安装排风系统。
  注意事项:此区应远离其他实验操作区;粉碎样品时的器皿应单独使用,所用的器具在使用前经过彻底清洗并高压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称取的测试样品应加盖后再移至样品核酸制。

上一篇:PCR反应混合物的分子实验检测步骤介绍 下一篇:透射电镜实验技术简要介绍
 

PCR反应混合物的分子实验检测步骤介绍

更新时间:2023-11-06 14:46:43       点击次数:4407

  进行分子实验检测时需要先准备PCR反应混合物:根据DNA样本的数量来确定除了DNA外其他混合物的体积(额外增加一份来确保有足够的PCR反应混合物),将扩增每一个遗传标记并且在每一个PCR反应管内分19.5uL的反应混合物。
  配制胶溶液:将25g尿素、7.5mL40%丙烯酰胺:PDA(19:1)加入到250mL的锥形瓶中。加蒸馏水至50mL,充分混匀来溶解尿素(见注释4)。
  准备制胶板:把胶板洗干净,确保上面没有灰尘,用硅化玻璃板。根据各个厂家的不同把玻璃板夹在一起并且用胶条封住底部(这一过程根据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如果不用带有加热盖的PCR仪,那么就需要在每个管子的顶部加入矿物油来防止液体蒸发。
  进行分子实验检测时在每个管子中加0.5的DNA样本。
  把管子放在PCR仪中,95℃加热3min变性DNA。
  95℃变性40s、55℃引物退火40s、72℃延伸40s,循环30-35次。
  把PCR产物和尿素上样缓冲液1:1混合.
  加入500uL10%的过硫酸铵到胶混合液中并且通过滤纸过滤。
  取出10mL胶溶液加入到一个小烧杯中并且加10~15。马上将胶倒到板上。几分钟之内胶将聚合到一起,封玻璃板的底部。
  封好胶后,加15ul到剩余的胶溶液中并且马上把胶倒到两块胶板之间。仔细插入胶梳子,让胶聚合2h至过夜。
  取下胶底部的封条。把胶放在电泳槽中确保电极插入的方向正确。将胶槽中灌满(大约1.5L,根据装置的不同量有所不同)。拔掉胶梳子,冲洗上样孔。
  把胶预热60min直到温度在50℃左右。
  在上样之前再次用加样器冲洗上样孔。在每个孔中加产物和上样染料(上样量根据梳子的大小和PCR产物的浓度而不同)。根据产物片段大小的不同跑胶时间可以从30min到3h之间变化。

上一篇:浅析COIP的正确操作步骤!小编来带你了解一下! 下一篇:进行分子实验检测时不同区域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7390

  浅析COIP的正确操作步骤!小编来带你了解一下!
  一、细胞的甲醛交联与超声破碎(第一天)
  1.取出1平皿细胞(10cm平皿),加入243ul37%甲醛,使得甲醛的终浓度为1%(培养基共有9ml)。
  2.37℃孵育10min。
  3.终止交联:加甘氨酸至终浓度为0.125M。450ul2.5M甘氨酸于平皿中。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5min即可。
  4.吸尽培养基,用冰冷的PBS清洗细胞2次。
  5.细胞刮刀收集细胞于15ml离心管中(PBS依次为5ml,3ml和3ml)。预冷后2000rpm5min收集细胞。
  6.倒去上清。按照细胞量,加入SDSLysisBuffer。使得细胞终浓度为每200ul含2x106个细胞。这样每100ul溶液含1x106个细胞。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假设MCF7长满板为5x106个细胞。本次细胞长得约为80%。即为4x106个细胞。因此每管加入400ulSDSLysisBuffer。将2管混在一起,共800ul。
  7.超声破碎:VCX750,25%功率,4.5s冲击,9s间隙。共14次。
  二、除杂及抗体哺育(第一天)
  1.超声破碎结束后,10000g4℃离心10min。去除不溶物质。
  2.留取300ul做实验,其余保存于-80℃。
  3.300ul中,100ul加抗体做为实验组;100ul不加抗体做为对照组;100ul加入4ul5MNaCl(NaCl终浓度为0.2M),65℃处理3h解交联,跑电泳,检测超声破碎的效果。
  4.在100ul的超声破碎产物中,加入900ulChIPDilutionBuffer和20ul的50xPIC。
  再各加入60ulProteinAAgarose/SalmonSpermDNA。4℃颠转混匀1h。
  5.1h后,在4℃静置10min沉淀,700rpm离心1min。
  6.取上清。各留取20ul做为input。一管中加入1ul抗体,另一管中则不加抗体。4℃颠转过夜。
  三、检验超声破碎的效果(第一天)
  1.取100ul超声破碎后产物,加入4ul5MNaCl,65℃处理2h解交联。
  2.分出一半用酚/氯仿抽提。电泳检测超声效果。
  四、COIP免疫复合物的沉淀及清洗(第二天)
  1.孵育过夜后,每管中加入60ulProteinAAgarose/SalmonSpermDNA。4℃颠转2h。
  2.4℃静置10min后,700rpm离心1min。除去上清。
  3.依次用下列溶液清洗沉淀复合物。清洗的步骤:加入溶液,在4℃颠转10min,4℃静置10min沉淀,700rpm离心1min,除去上清。
  洗涤溶液:
  (1)lowsaltwashbuffer-onewash
  (2)highsaltwashbuffer-onewash
  (3)LiClwashbuffer-onewash
  (4)TEbuffer-twowash
  4.清洗完毕后,开始洗脱。
  洗脱液的配方:100ul10%SDS,100ul1MNaHCO3,800ulddH2O,共1ml。
  每管加入250ul洗脱buffer,室温下颠转15min,静置离心后,收集上清。重复洗涤一次。最终的洗脱液为每管500ul。
  5.解交联:每管中加入20ul5MNaCl(NaCl终浓度为0.2M)。
  6.混匀,65℃解交联过夜。
  五、DNA样品的回收(第三天)
  1.解交联结束后,每管加入1ulRNaseA(MBI),37℃孵育1h。
  2.每管加入10ul0.5MEDTA,20ul1MTris.HCl(PH6.5),2ul10mg/ml蛋白酶K。45℃处理2h。
  3.DNA片段的回收----omega胶回收试剂盒。最终的样品溶于100ulddH2O。
  

上一篇:E15天胎鼠脊髓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下一篇:PCR反应混合物的分子实验检测步骤介绍
 

一、背景
神经元原代培养是将胚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组织,如大脑皮层、海马、脊髓等脑组织直接取出,再接种培养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有关神经元培养的方法较多,但在原代培养中神经元的纯度和产量方面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相对于其它细胞而言,神经元在体外更难以存活和生长。因此,体外培养神经元要求的培养方法和营养条件均较为特殊。

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是研究神经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进程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很好的、直观的反映离体神经元的发育状况和生理活性,如何建立一个稳定成熟的神经细胞培养体系是神经系统疾病体外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在脑损伤、神经障碍性疾病、衰老相关神经疾病方面得到广泛重视和普及应用。

二、实验步骤
(1)75% (体积分数)酒精消毒孕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胎鼠,分离并切取脊髓,置于冷的无钙、镁的HBSS液的平皿中( 下置冰袋)。
(2)解剖显微镜无菌条件下仔细剥离脊膜及血管。
(3)用弹簧剪将脊髓剪成1cm3大小,消化液37℃消化15-20min,每五分钟振荡一次;
(4)去掉上清,加入终止液终止消化,吹打10-15次,不能有气泡,收集上清,剩余组织再消化一次。
(5)4℃1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种植液1重悬,培养箱内差速贴壁30min;
(6)收集上清,台盼蓝染色计数,按6*105cells/孔种入六孔板(种植液1),37℃,5%CO2,95%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7)培养第二天,全换液更换为种植液2;
(8)培养第四天,半量换液加入5uM的阿糖胞苷,24h全量换液;
(9)之后每周换液两次。

                  

                                                  1d                                                                                              7d

本文由伊莱博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整理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理:

脑实质内注射胶原酶,胶原酶破坏血管的基底层,导致渗漏血液流入周围组织。

动物:

雄性SD大鼠,年龄10-12周,体重300-350g。麻醉期间,大鼠体温维持在37度,体温维持直到从麻醉状态苏醒,恢复正常运动为止。

建模:

大鼠麻醉,固定立体定位仪上,在头皮上做1cm长的中线切口。用棉签除去覆盖在大鼠头皮上的软组织,确认颅骨上的Bregma点位置。右侧钻孔的位置:Bregma点前0.6mm,侧面2.9mm,微量注射器进入基底节,深度距颅骨平面5.5mm。以0.1ul/min速度注射1ul 七型胶原酶,在10min注射完毕,留针10min,以1mm/min的速度退针。钻孔用骨蜡封好,头皮缝合。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大鼠手术后放在一个温暖的笼子里恢复,方便接触食物。

模型评估:

1.MRI(磁共振成像分析):

2. Bederson 评分(0-3分)或Wahl 评分:  手术前1d、建模后5h、24 h、7d、14d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药品:

6-OHDA HCl :16μg溶解在4μL ACSF中。

ACSF:0.15 M NaCl, 2.75 mM KCl, 1.2 mM CaCl2, and 0.85 mM MgCl2。

动物:

雄性Wistar大鼠,重量300-400g。

建模:

1.大鼠常规麻醉,然后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

2.暴露大鼠颅骨,在右侧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 MFB)上方钻孔,孔的坐标: (AP), -1.9 mm, (ML), -1.9 mm, (DV),-7.2 mm 。

3. 0.5μL/min,注射4ul,为避免药物回流,每次输液完成和拔针之间间隔2分钟。

  

模型评估:

旋转行为:大鼠皮下注射0.1 mg/kg阿扑吗啡,计算15min的总旋转次数,注射6-OHDA 14天后检测。旷场试验:记录5min的旷场活动,注射6-OHDA 14天后检测。
 

细胞免疫荧光的具体实验步骤介绍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596

  细胞免疫荧光主要用于蛋白定位研究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免疫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原理就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之后,采用荧光标记,标记完成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某种抗原成分的多少,从而做出一个定位研究,也可以为细胞内信号传导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细胞免疫荧光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速度快的特点,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组织学技术,也是比较精确的。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首日:
  1.在培养板中将已爬好细胞的玻片用PBS浸洗3次,每次3min;
  2.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爬片15min,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3min;
  3.0.5%TritonX-100(PBS配制)室温通透20min(细胞膜上表达的抗原省略此步骤);
  4.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3min,吸水纸吸干PBS,在玻片上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室温封闭30min;
  5.吸水纸吸掉封闭液,不洗,每张玻片滴加足够量的稀释好的一抗并放入湿盒,4℃孵育过夜;
  次日:
  6.加荧光二抗:PBST浸洗爬片3次,每次3min,吸水纸吸干爬片上多余液体后滴加稀释好的荧光二抗,湿盒中20-37℃孵育1h,PBST浸洗切片3次,每次3min;注意:从加荧光二抗起,后面所有操作步骤都尽量在较暗处进行。
  7.复染核:滴加DAPI避光孵育5min,对标本进行染核,PBST5minx4次洗去多余的DAPI;8.用吸水纸吸干爬片上的液体,用含抗荧光淬灭剂的封片液封片,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采集图像。

上一篇:有关动物实验检测的取材要求介绍 下一篇: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
 

有关动物实验检测的取材要求介绍

更新时间:2022-09-08 00:00:00       点击次数:3863

  动物实验检测的取材要求介绍:
  1.实验小鼠血清取材要求
  采血后,立即将血液放入1.5mL离心管(不需加抗凝剂或防腐剂)。让血液在室温下静置30-60分钟。在相对离心力(relativecentrifugalforce,RCF)14000g下离心血样10-15分钟,用移液管吸取分离血清,并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中。可将血清样本在14000g下再离心2-3分钟,以分离任何剩余的红细胞。将分离好的血清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中。
  2.实验小鼠血浆取材要求
  血液必须在采血时或采血后立即与抗凝血剂充分混合。采血时与抗凝剂混合方法:用于血液收集的无菌1mL注射器可以将1mL抗凝血剂从小瓶吸入注射器,然后将全部抗凝血剂重新注回小瓶,即在采血前用抗凝血剂“灌注”采血的注射器。采血后与抗凝剂混合方法:向1.5mL离心管中加入不超过150μL的抗凝剂。在相对离心力14000g下离心血样10-15分。用移液管吸取分离的血浆,并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中。可将血浆样本在14000g下再离心2-3分钟,以分离任何剩余的红细胞。将分离好的血浆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中。
  3.血清与血浆储存要求
  大多数生化分析最好的时间是收集后2小时内在室温下进行分析。如果血清或血浆样品不能在收集后2小时内进行处理,可将样品(放在加盖的试管中)放入4℃冰箱中短期储存(1周)或放入20℃或更冷的冰箱中长期储存(1周至6个月)。但有些指标检测例外,例如氨、乳酸盐和血气分析需要在采集后并在冰浴或4°C立即被分析。胆红素在暴露于直射光时会降解,因此血液用于胆红素分析应该避光(可用铝箔包裹离心管)。检测乳酸脱氢酶建议室温储存。
  以上就是动物实验检测的取材要求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一篇:什么是水迷宫实验 下一篇:细胞免疫荧光的具体实验步骤介绍
 

  水迷宫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目的在于探究人类空间认知和心理学领域基础的认知过程之一:空间记忆。这项实验会给参与者提供一段水平面完成区域分隔任务,以此评估他们在空间记忆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对水迷宫实验的历史背景、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以及相关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

  水迷宫实验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RichardGMorris发展了这一实验设计。在当时,认知心理学领域进入了空间记忆的研究阶段。此前,过去的研究倾向于将记忆活动视为单一事件,而没有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和空间组织构成。因此,空间记忆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二、实验流程

  1、实验者将进入一个浅水槽,槽中会充满了清水,并且在水槽中间会有一个小岛。

  2、实验者需要完成一个区域分隔任务,槽中区域被人工分隔成八个部分。其中包括四个直角区(矩形A、B、C和 D)和四个三角区(三角形E、F、G和 H)。

  3、实验者被要求在水中分隔所有八个区域。研究人员会在槽边观察并记录实验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做的错误次数以及正确率。

  4、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会提取实验者的空间记忆表现结果,并分析结果。结果包括实验者的平均正确时间、错误次数和正确率等指标。

水迷宫.jpg

  三、实验原理图

  、实验结果

  水迷宫实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实验参与者在空间记忆方面的表现。实验者需要通过记忆水槽的区域并重新将其划分,以此来评估他们的表现。

  实验者的平均正确时间、错误次数以及正确率等指标都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通常情况下,实验者在熟悉任务后,他们的表现会变得更为准确。

  同时,研究人员根据实验者在空间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的其他分析,进一步探讨人类空间认知和心理学领域基础的认知过程之一:空间记忆。

  、相关方法

  随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现在有更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水迷宫实验中,以获得更为准确和有效的结果。下面是一些现代化应用在水迷宫实验中的方法:

  1、定位系统

  定位系统为参与者在水中移动时精确定位,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析他们的表现。通过GPS、蓝牙等多种技术,精确定位可以被实现。

  2、眼动记录

  眼动记录可以查看参与者如何转移注意力、在水中环顾四周,并揭示参与者在任务中如何关注不同的区域,这对于空间记忆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3、头戴式设备

  头戴式设备可以用于记录参与者的运动轨迹,以此来计量他们在空间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4、虚拟水迷宫

  虚拟水迷宫可以将任务从实验室中切换到虚拟现实环境中,并在其中进行空间记忆任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精确记录参与者在任务中的表现,还能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的实验方式。

  水迷宫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空间记忆的表现。实验者需要在特定区域中学会分割与重新分割,以此评估他们的空间记忆表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空间记忆表现以及其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现象,可以在当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产生现代化应用。虽然这项实验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它依然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之一。

 

  动物实验检测技术主要侧重于科学和客观地研究自然条件下的动物行为,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的自主探索、学习行为、情绪表达等,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

  动物实验检测之高架十字迷宫测试

  高架十字迷宫是评价啮齿类动物焦虑反应的实验方法,相较伤害性刺激所致小鼠焦虑行为检测(如电刺激、噪声刺激、饮食剥夺和暴露在捕食者气味等),该实验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小鼠的条件应答。EPM实验是在高架Y型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EPM由开臂(openarms和闭臂(closedarms)各两条组成,呈十字形交叉,交义部分为中央区,距地面有一定高度。其原理是由于面对新事物开臂小鼠会产生好奇心去探究,而它们有嗜暗的天性(闭臂),两者之间发生探究与回避的冲突行为,产生焦虑心理。整个迷宫距离地面的高度相当于人类站在悬崖边,易导致动物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可以通过对比小鼠在开臂和闭臂内的滞留时间和路程来评价小鼠的焦虑行为。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视频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两种跟踪算法:灰度法和背景减法,稳定可靠的头、中、尾三点跟踪算法,甚至可识别果蝇幼虫等微小生物。实验开始时将小鼠从中央格面向闭合臂放入迷宫,记录5分钟内的活动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开放臂进入次数(必须有两只前瓜进入臂内),开放臂停留时间,闭合臂进入次数,闭合臂停留时间。计算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高架十字迷宫中总进入次数。实验完成后将小鼠取出,将两臂清理干净,喷洒酒精除去气味,最后用Xeye动物行为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进入开放臂次数及停留时间与大鼠的焦虑情绪成负相关,进入开放臂次数越少,停留时间越短,说明老鼠的焦虑情绪越严重。

 

  动物实验检测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目的

  作为动物实验检测毒理检测机构,毒理检测在保证食品、化妆品、医疗用品、药品和化学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使用化学物质进行毒理安全评价,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检测产品对实验动物皮肤的刺激/腐蚀作用和强度,才需要做皮肤刺激试验。分为一次完整皮肤刺激、一次破损皮肤刺激及多次完整皮肤刺激三个不同的试验。还有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目的是检测产品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评价消毒剂的染色体损伤毒性。

  动物实验检测利用动物实验、临床观察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外来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与中毒治疗,不但为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防止遭受化学物质的有害作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也是直接为研制有良好选择作用的毒物,利用比较毒性和选择毒法,研制出更具选择性的药物等,并进行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或危险性评价,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在国内,女性对化妆品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国家也非常的重视,所以在研制化妆品的时候都会对产品进行采样测试,化妆品毒理指标选择

  1.凡属于化妆品新产品必须进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皮肤与粘膜试验和人体试验”。

  2.根据化妆品所含成分的性质使用方法和使用部位等因素。可分别选择其中几项甚至全部试验项目进行试验

 

  动物实验检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学习记忆类

  学习是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变化获得新行为和经验的过程,记忆是指对学习获得的经验或行为的保持,包括获得、巩固、再现及再巩固四个环节。学习和记忆二者是互相联系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过程中必然包含记忆,而记忆总是需要以学习为先决条件。研究者设计了多种学习记忆行为实验方法用于评价学习记忆。

  动物步态分析系统主要用于评价神经创伤、神经性萎缩、神经疾病、以及疼痛症状群的动物模型。通过步态分析,了解神经源性疾病发展过程、评价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筛选治疗药物。例如:帕金森氏症导致肢体动作僵硬和协调性降低。步态分析系统通过测量动物模型中的脚间距离、摆动时相、支撑方式和正常步序比等参数评估运动协调性。

  动物步态的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很多课题实验都需要开展这个实验,他的应用范围包括帕金森、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关节炎、运动失调、脑损伤、神经肌肉以及骨骼肌肉等相关课题。

  动物实验检测行为学主要侧重于科学和客观地研究自然条件下的动物行为,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的自主探索、学习行为、情绪表达等,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关知识

动物行为学的常见实验方法(上)
常用动物行为学实验类型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pptx
第9章 动物行为学在医学实验研究中应用
动物行为学中的迷宫实验:研究空间认知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动物行为学】大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全记录,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
干货分享|动物运动功能的常用行为学实验方法汇总(脑声常谈整理)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大全11篇
动物行为学研究方法范例6篇
小鼠悬尾实验(TST)在动物行为学中的技术与应用

网址: 带你了解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55354.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你的猫能感知到错觉轮廓吗?一个在
下一篇: 动物行为实验专题:小鼠行为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