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这个资源不算丰富的街道,是怎么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

这个资源不算丰富的街道,是怎么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

摘要:现在谈到社区治理,常常在说“公共服务圈”、“文化服务圈”,这大部分都是在解决“工作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我们还要解决“感情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延吉新村街道的睦邻社区建设就是在构建这样一个“睦邻友好圈”。

“之前我听到某个街道领导说,居委会自治项目经费花不完,大家不知道怎么花,说到底就是没有把居民吸引进来。”在日前延吉新村街道举行的“睦邻社区建设推进会”上,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的一番发言,引发现场热议。

在现代社会里,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正遭遇现实挑战,相邻不相识,甚至是老死不往来,已成为不少城市社区的典型景象。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隔绝的不仅是空间,还有人心。

在上海,一些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提供了颇具可行性的治理方案。据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介绍,自2010年起,延吉新村街道陆续建成4个“社区睦邻中心”和13个睦邻点,睦邻中心年平均接待总量超20万人次,并获得“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称号。接下来,社区建设将迎来“二次革新”,睦邻中心将迈向2.0版——睦邻社区。

多位专家在发言中指出,睦邻中心(社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中国传统睦邻文化注入现代社区治理之中,使社区真正成为“家门口的百姓会所”。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军教授认为,中国的社区生活和社区治理是有其文化之根的。“睦邻”这个词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美感和文化意蕴。睦邻,从直意的角度来说,就是和睦友好和守望相助的意思。这是最贴近社区之本原意义的一个词。中国文化作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孕育出了中国社区治理和社区生活的特殊情怀和独特禀赋。“在睦邻中心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创造性再生。恰恰是这一创造性再生,将居民、家庭、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财产、政府等多重角色串联在一起。这也是延吉街道睦邻中心最为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

身处老城区的延吉新村街道并没有特别丰厚的治理资源,但是从社区治理的实践来看,有时候一味投入资源未必能解决问题。在专家看来,睦邻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所和服务场所,也是融合社区不同群体、融合多元社会力量的文化象征,更是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的重要体现。温暖、开放、公益和善治,是睦邻社区的四大关键词。温暖是睦邻社区的文化秉性,开放是睦邻社区的运营特征,公益是睦邻社区的资源保障,善治是睦邻社区的目标指向。

杨浦区委副书记徐彬在发言中也充分肯定了睦邻社区的探索意义。“目前在小区管理中的一些难点如高空抛物、宠物扰邻、争抢车位等现象,难以通过法治手段有效解决。但睦邻社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居民主动唤醒内心的信任、包容、尊重和退让等善良的本性,从而逐步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相处之道。”徐彬指出,社会治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于人的治理,因此应该坚持法治和德治并重、刚柔并济。中华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是我们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的宝贵财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升居民整体素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和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谈及为什么要推动从“睦邻中心” 向“睦邻社区”升级发展,刘建军教授表示,睦邻中心尽管推动了中国的社区服务达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但中国社区治理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和困境还是存在的,重服务轻治理、重平台轻整合、强活动弱功能、强专业弱扩展等依旧是当下社区治理亟需补齐的短板。从睦邻中心到睦邻社区的关键就是如何“破围墙、开资源、融民心”。所谓“围墙”是指居委会的组织围墙、小区的身份围墙、居民的心理围墙。只有依靠制度的力量将这些组织围墙、身份围墙和心理围墙慢慢消融在睦邻社区的构建进程之中,促使居民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人心共赢。

市文明办活动指导处原处长曾崇信认为,睦邻中心向睦邻社区发展转变,吻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也契合了现代文明的要求,更顺应了当下社会治理的要求。社会治理成效就是要体现在社区这个“神经末梢”上,如果社会治理只是听起来在天上飞,落不到基层,恐怕不行。“现在谈到社区治理,常常在说‘公共服务圈’、‘文化服务圈’,这大部分都是在解决‘工作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实我们还要解决‘感情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延吉新村街道的睦邻社区建设就是在构建这样一个‘睦邻友好圈’。”

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程坚表示,“睦邻社区”在整个上海市是一个新的探索、新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归社会本义,即在陌生人社会中打造一个熟人社会,营造一个和睦有序的公共秩序,让社区变得“有温度”;二是拓展了很多社区功能,紧紧抓住了社区居民需求;三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把原先社区服务以老年人为主,拓展到各年龄段人群等。他进一步提出建议,社区治理要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相对于熟人,未来更重要的是主人,即要让社区居民变为社区的主人。要从社区治理的规律入手,来推进社区的治理,推动整个上海社区治理的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的社会治理新路打下基础。

在徐中振看来,社区就是七个字——“社会生活共同体”。“我看了很多文化活动中心,规格很好、设施很新,但是进出的人都是个体,而不是‘共同体’。”他认为,睦邻社区建设今后探索要注重两点:一是主体性培育,二是参与性培育。共同体不呈现,政府再投入,都没有触及核心。只有体现主体性和参与性,社区治理才能有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

本次推进会由复旦大学、杨浦区社工委、杨浦区社建办、延吉新村街道联合主办。

(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题图来源:视觉中国、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笪曦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相关知识

这个资源不算丰富的街道,是怎么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
如何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案例丨“参与式治理”解社区养犬难题
普陀这个社区流浪猫治理有何妙方?竟吸引周边社区上门“抄作业”
“提升骨干能力·参与社区治理”社区骨干培训活动
成都·幸福家:陪伴参与式社区营造的先行者
南山区粤海街道后海社区宠物街治理启动
党群服务中心在社区治理中的3个作用
连续5年“匠心”治理流浪猫,这个社区打造宠物友好新样板
“流浪猫怎么流浪才安全?”上海这个区发起流浪猫治理大讨论

网址: 这个资源不算丰富的街道,是怎么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78900.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中国古代儿童入学礼是怎样的?
下一篇: 美签(旅游签证)面签时几个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