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痴呆包括认知障碍(如记忆丧失和学习障碍)和非认知障碍(如精神行为障碍)。痴呆症的病因很多,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病和混合类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痴呆症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见于大多数痴呆症患者(高达90%)。BPSD包括行为兴奋(如激动和攻击)、情绪障碍(如冷漠、抑郁和焦虑)、精神病(如幻觉和妄想)和其他症状(如饮食紊乱和睡眠障碍)。对于BPSD的治疗,非药物治疗(如认知刺激训练、运动、音乐治疗、光照治疗和芳香疗法)为一线治疗。但抗精神病药和其他精神药物对于治疗BPSD必不可少。具体来说,抗精神病药是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首选药物,尽管其副作用很常见。
一、概述
痴呆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痴呆是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除阿尔茨海默病(AD)外,其他常见原因和类型包括血管性痴呆(VaD)、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痴呆(PDD) 、额颞叶变性(FTLD),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系统性、代谢性、中毒性疾病导致的痴呆。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也是痴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
二、精神行为症状的评估
对所有痴呆的患者都要进行精神行为症状的评估。(B级推荐) 要分别向患者本人及照料者问询相关的精神行为症状。(专家共识) 注意全面评估,区分伴随的躯体疾病导致的BPSD。(专家共识)三、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诊断和鉴别
临床医师应注意诊断和鉴别患者BPSD的症状。(B级推荐) BPSD鉴别诊断上需认真参考其病史、临床表现、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并结合照料者意见综合判断。 难以鉴别时,可首先 治疗其精神症状,观察病情、认知功能变化情况及病程转归以助鉴别。 (专 家共识)四、BPSD的管理
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 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临床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认知症状和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
五、 抗痴呆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首先要治疗痴呆,现在已经有研究表明,服用抗痴呆药物有助于缓解精神行为症状,而且可以延缓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抗痴呆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或者延缓认知功能衰退,而且对部分精神与行为症状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对痴呆患者出现的幻觉、淡漠、抑郁等行为症状有较好的疗效;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对重度痴呆患者激越和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1.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VaD和AD伴脑血管病。(B级推荐) 中重度VaD可选用美金刚治疗。(B级推荐) VaD治疗中需有效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A级推荐)2. 帕金森病痴呆和路易体痴呆的治疗
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PDD和DLB的认知功能和部分精神症状。(A级推荐) 美金刚可用于治疗PDD和DLB的认知功能和部分精神症状。(B级推荐) 不推荐使用深部脑刺激术治疗PDD、DLB的认知症状。(B级推荐)3. 额颞叶变性及其他痴呆
FTLD、HD、皮质基底节综合征、克‐雅病性痴呆尚无有效的药物推荐治疗,主要是针对行为、认知和运动障碍等的对症治疗。(专家共识)。 正常颅压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但风险收益比需要做个体化评估。(C级推荐)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肿瘤治疗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一线药物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多数患者,利妥昔单抗作为二线免疫治疗的主要选择,合并肿瘤患者应进行抗肿瘤治疗。(A级推荐) 其他代谢、中毒、感染类疾病导致的痴呆主要是原发病的治疗。(A级推荐)六、抗精神药物治疗
当非药物干预与抗痴呆药治疗无效时,或者遇到以下严重且紧急的情况,建议合并使用精神药物:
(1)重性抑郁发作伴或不伴自杀观念;
(2)造成伤害或有极大伤害可能的精神病性症状;
(3)对自身和他人安全造成风险的攻击行为。
第2代抗精神病药对精神行为症状部分有效,其疗效证据相对较强。尽管美国FDA对第2代抗精神病药和第1代抗精神病药用于BPSD发布了黑框警告,但对于中重度痴呆患者BPSD严重而又缺乏其他有效治疗手段时,仍可选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
临床医生在处方抗精神病药时需要权衡治疗获益与不良事件风险,应遵循小剂量起始,根据治疗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缓慢逐渐增量的原则使用;对于高龄(通常为85岁以上)老人,可选择推荐剂量的1/2作为起始剂量。采用精神药物治疗时应持续进行监测,推荐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如每3个月)考虑是否可减小剂量或停用药物。
七、非药物干预治疗
非药物干预治疗,包括环境干预、行为干预、心理支持等。如认知刺激训练、运动、音乐治疗、光照治疗和芳香疗法为一线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专业照护质量与BPSD的管理关系密切。推荐将照护者教育和支持列入BPSD管理常规工作,内容包括为其提供减压或认知重塑技术的培训,指导管理行为症状的解决问题特殊技能,加强与痴呆患者的交流,改善家庭照护环境等。
文献来源
[1]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写作组.非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治疗.中华医学杂志[J].2020, 100 (17):1294-1297.
[2]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 5 ): 335-339.
[3]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鉴别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杂志[J].2020, 100 (17):1290-1291.
本文来源:神经科学论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临床管理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系列科普(第三讲1) 筛查阿尔茨海默病的量化工具——神经心理量表,对于医生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非常重要。本视频及后面的两个视频将详细介绍 早期诊断AD的全套的神经心理量表。#每天学习一点点#知识科普#我的专业#一起学习 #每天跟我涨知识
探访中国认知症多感官刺激疗法养老社区:从照护哲学/环境设计,到临床诊疗/非药物疗法全揭秘
人体健康之路易体痴呆
关注老年期痴呆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孤独症患儿治疗再有新突破!洗涤菌群移植有较好临床疗效
“孤独”的研发:孤独症临床可用药寥寥无几,均非针对核心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
郝薇教授:老年痴呆评估与护理干预
卧底虐猫群|虐猫者具备连环杀手三要素就是“麦克唐纳症状”吗?
网址: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临床管理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97858.html
上一篇: 指南共识:RBD快速眼动睡眠行为 |
下一篇: 违抗性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