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善的追求,而至善就是人类社会的幸福最大化[1]9。情绪是人内心的外在体现,控制情绪是追求内心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使用百忧解等药物干预大脑以增强情绪成为了一种常态;脑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揭开了情绪的脑内根源,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强情绪;基因技术使得人类可以靶向控制自身情绪以及下一代情绪基因的筛选。上述统称情绪增强技术。但该技术均是对人大脑的人工干预,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只有对这些伦理问题加以预防应对,才能使情绪增强这一新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1 情绪增强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于情绪增强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将分别从“增强”的特点与“情绪”的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情绪增强的内涵。
“增强”即人类增强,情绪增强属于人类增强的一个方面,所以对人类增强内涵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邱仁宗[2]认为人类增强是“用人工的手段即技术克服人体的目前限制,增强人的认知、情态、体能以及延长寿命,使得人比目前更健康和幸福”。人类增强是“技术”增强人类机体内部的能力,不同于外部增加的能力。例如,外部工具的使用不会对人类内部机体功能进行改变,虽使人方便作业,提高了效率,但并不是人类增强。另外,增强不同于治疗。治疗是把不健康的机体恢复到健康水平,而人类增强则是在本就健康的机体上进行,使增强后的机体功能高于一般健康水平,甚至产生新的能力。情绪增强同样具有以上两种特征,即区别于增加与治疗。第一,情绪增强是通过技术干预的方式实现控制情绪,是对人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使人在需要的时候产生相应适度的情绪,该快乐的时候快乐,该悲伤的时候悲伤。第二,情绪增强是在健康人身体上进行的,它是帮助人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
“情绪”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情绪的本质是机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模式[3]。情绪的本质涉及认知、感受和行为倾向这三者的关系问题[4]。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有紧张、恐惧、厌恶、愤怒、悲伤、喜悦、喜爱、内疚、羞愧、自豪等。情绪具有功能性,通常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决策。正面积极的情绪帮助人生活的更幸福。例如,人在面对困难境遇时,很难依靠自身调节情绪的能力产生乐观向上的情绪。这时通过情绪增强,可以帮助人产生乐观的情绪,顺利渡过难关。负面的情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当人遇到厌恶的人或事就会远离,什么事情令我们羞愧,我们就会避免再次发生。但有些负面情绪在特殊情况下是不利于人的。例如,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职业化,某些工作是具有危险性的,这时产生令我们逃避的情绪会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战场上的士兵畏惧死亡就可以当逃兵吗?正在手术的医务工作者由于紧张就可以有失误吗?情绪低落时就可以不再面对生活吗?而情绪增强的出现,可以克服这种内在的对工作的不利因素,使人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工作,造福人类。
在对“增强”的特征和 “情绪”的内涵的理解基础上,笔者认为情绪增强技术是指通过一种或几种技术干预方式,来增加、增大或削减、削弱健康人的情绪,包括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从而实现情绪的可控,放大情绪正面积极的影响,为人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从而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
情绪由大脑产生,对大脑功能的干预技术中包括情绪增强。此外,基因技术也已经应用在情绪增强方面。因此,情绪增强可以分为药物性大脑干预情绪增强、非药物性大脑干预情绪增强以及基因技术情绪增强。其中,药物主要有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类药物(如百忧解等)以及β-受体阻断剂等;非药物性大脑干预技术包括神经成像技术、经颅脑刺激(trans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TBS)、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以及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基因技术是指针对决定性格、情绪的基因(如D4DR基因)的体细胞增强以及生殖细胞遗传性增强。
2 情绪增强引发的伦理问题
2.1 自主和尊严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具有自我意识。康德[5]“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提醒了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行动,永远不要简单地把人当作工具,而永远要当作目的,不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于他人。正是人的自我意识使得人成为了目的,与世间万物有着本质区别。人的大脑正是自我意识的载体,不可被随意摆布。而情绪增强技术的出现违背了这一绝对命令,人工干预大脑功能就是对自我意识的侵犯,对人尊严的践踏。如果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增强一个人的情绪,那这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就成了失去自我意识的人,也就被当成了工具。情绪本就是人自主产生的,调节情绪也应是人大脑内在的功能。面对一种情景人会自主产生一种情绪或者会由另一种情绪自主调节至这种情绪,但情绪增强技术的人工调节情绪,会剥夺人的这种自主性。例如,给一个沉浸在悲伤之中的人通过情绪增强技术施加一个乐观情绪,这个人看似快乐了,但这乐观情绪不是人自主产生的,原本自主的悲伤情绪消失了。此外,隐私权也是人尊严的体现,但情绪增强技术同样破坏了人的隐私。个人的“隐私必须受到尊重,因为它是保护自由和自主的一张重要的盾牌”,也是“行使自由或个人自主权的必要条件”[6]。情绪增强技术中的神经成像技术会把一个人的隐私完全暴露出来。除了基本个人信息、精神状态等,甚至记忆与思想,不仅能显示大脑目前的活动,还可能显示大脑将要做什么[7]。人的行为与思维处于监视下,失去了隐私,如同失去自由的囚犯,也就毫无尊严可言。
2.2 人格异化问题
人格是“个体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8]。不同的人本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情绪与独立的人格。情绪增强技术的应用包括:增加一种或多种情绪到人身上,放大人自身固有的情绪,削减人自身的一种或多种情绪以及削弱人自身固有的情绪。但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会出现人工技术控制下的情绪与自然进化的情绪调节能力在人的体内产生矛盾,从而带来一系列人格异化问题。由于情绪增强技术的时效性不同,可对人格产生短暂的突变影响与长期的潜在影响。短暂的人格突变往往是由于外部突然刺激导致的,例如,药物性大脑干预增强方式产生的情绪正是这样一个外部刺激源,处理不当就会致使人性情大变。在Listening to Prozac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则案例,Tess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遭遇使她成了一个内向腼腆的女人。而当她通过百忧解进行情绪控制一段时间之后,性情大变,变成了一个频频约会的交际花(social butterfly),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连她原来的朋友也因为她性格的突变而疏远了她[9]。而基因技术以及生物电子的植入带来的就是长期甚至永久的情绪增强效果,会对自主人格产生影响,即增强过来的外来情绪与人自主产生的情绪不能共存,导致增强了的某种情绪影响自身其他情绪。首先,存在人格同质化风险。如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而通过情绪增强后使不同人产生的都是相同的情绪。长此以往,致使人情绪的特异性消失,失去个性,出现情绪的“复制”。其次,是多重人格的出现。如把很多种情绪强加到一个人的身上,就会导致人自我认识混乱,分不清本我自主情绪与增强的外来情绪,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我。异化出多重人格,同一个人存在着两种或多种不同人格,即本我的情绪是一种人格,增强的情绪一是一种人格,情绪二又是一种人格……经常在不同的情绪中转换,这个人会很难保持本我的人格,导致情绪失控,出现重叠人格、交替人格甚至出现人格分裂。最后,长期依靠情绪增强技术还会出现一种可能,即完全靠技术支撑的人不再产生自主情绪。情绪具有功能性,是有用的,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人不再产生自主情绪了,这样的人是进化还是退化?人的独立人格因为情绪增强技术而异化出了各种各样的非我人格,甚至消失了自主情绪,这必将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2.3 健康安全问题
情绪增强因其作用于人体大脑的特殊性,势必会带来健康和安全问题。第一,成瘾性是情绪增强药物给人体带来的最大副作用,有些成瘾性是药理性,有些是精神依赖性。例如,苯二氮卓类药物本是用于镇静及抗焦虑等平复情绪的,但如果长期服用会逐渐显露出其副作用,如精神依赖、戒断症状以及对认知和精神运动功能的损害等[10],反倒给情绪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有些情绪增强药物具有致幻性,如阿托品,它使服用药物的人产生幻觉,甚至虚幻幸福。这种增强来的幸福体验往往在现实世界得不到满足,转而依靠情绪增强药物来支撑。沉浸在虚幻幸福的不真实中,阻碍了人在现实世界的发展[11]。这类药物初衷是帮助人们缓解痛苦,最后由于使用不当反而伤害了人的身心健康。第二,神经成像技术虽可以使脑信息更直观、更有利于科研,但脑信息的个人隐私同时暴露出来,给人身安全带来隐患。此外,现在的神经成像技术带有辐射,人体对辐射的耐受是有限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就曾在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脑部扫描时,因使用了低于安全标准的放射性化合物而危及了受试者的身体健康安全[12]。第三,对大脑进行任何人为干预都会对整个人的机体与心理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例如,DBS与BCI等生物电子植入技术就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局部或整体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而且这些损伤都是不可逆的。虽然TBS技术可以避免植入技术带来的器质性损伤,但电磁辐射及电流对人体的作用不能忽视。人体内的生理与心理活动都离不开电信号的传导,心电、肌电与脑电等,人体自身的电磁场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而TBS的人工电磁场就犹如“双刃剑”破坏这种稳态,既可以干预脑电来控制抑郁情绪,但也存在诱发癫痫等精神异常状况的风险[13]。第四,尽管可以影响情绪的基因已经被发现,但使用基因技术增强情绪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复杂多变的。体细胞基因增强情绪带来的效果是情绪与人格的突变,而且这种改变对人是根本的、永久的以及不可逆的。而生殖细胞的增强则是对后代的增强,有针对性地设计后代情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未知,如是否会造成后代情绪的单一与偏执,这会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安全危机。
2.4 公正、平等问题
情绪通常左右着人的行为与决策,有时甚至会超过认知的作用,但有时会出现负面效果干扰影响人的判断。情绪增强的产生就是帮助人控制情绪的,使情绪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但这一新技术的使用会造成增强者与非增强者的差别,使用了情绪增强的人在竞争中把不稳定的情绪这一干扰因素排除掉了,从而更沉着、冷静,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平等的出现。人自然进化出的情绪调节能力再强也比不过通过技术人工增强的情绪稳定。2016年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机大战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除了机器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及“零”失误是胜利条件外,更重要一点,机器是没有情绪这一只有人才特有的干扰因素。把情绪增强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做到让人的情绪像机器一样稳定,甚至没有情绪。那么情绪增强就成了竞争中不公平的因素,致使人们争先使用情绪增强。现在是经济型社会,任何技术都趋于商品化,情绪增强这一新兴技术必然属于稀缺商品,这也就意味富有的人会优先拥有情绪增强的体验,从而更优秀,获得更多的财富,继续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公正。如果不加控制还会导致出现新的阶级——非增强者阶级。随着增强技术的不断应用,若干年后甚至会出现“后人类”[2]。那么通过人工增强的“后人类”与通过自然进化的人类如何平等共存?如果有了“后人类”的出现,是否会出现“纳粹”意识形态复活,阶级矛盾不断上升,重现因种族歧视引发的不平等待遇?
3 情绪增强引发伦理问题的对策
3.1 遵循生命伦理原则
生命伦理原则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基本尊重。在发展情绪增强技术时,只有遵循生命伦理原则,才能在不违背人生命意义的基础上做到技术服务于人。在进行情绪增强时首先应确保在增强者完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保护增强者的内心世界与情绪增强相关或不相关的内容,并且应详尽告知增强者增强的过程、效果、风险、意外等,并取得增强者同意后方可进行。同时,还应注意不对增强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包括疼痛、精神副作用等。实施情绪增强的单位及操作者要把对增强者的伤害控制到最小,不能恶意伤害增强者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情绪增强是通过控制情绪,使人生活得更幸福,是有利于人的。但为了人类幸福最大化,有时还应考虑个人的情绪增强是否会有利于身边的人或者社会。例如,当一个人把快乐情绪增强给自己,是可以带来短暂的、不真实的快乐,但增强效果结束后他还是不快乐的,甚至他这种行为会使其周围的人感觉不到快乐。因此,这里的有利原则还应是有利他人的。公正原则要求满足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即人人享有情绪增强的权利。不能按经济利益分配情绪增强资源,而是应合理按需分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引起社会不公平待遇。
3.2 情绪增强的适“度”使用
情绪增强技术使用不当会导致人格同质性及人格分裂等人格异化问题,过度依赖还会导致自主情绪消失。因此,首先应注意技术使用的“度”的问题。亚里士多德[1]48认为事物都有不及、过度和中间,而“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这里的德性指的就是适度。“度”就是一种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就可以在价值理性追求的至善与工具理性追求的至真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在情绪增强技术的应用上就要把握好“度”。不同的增强者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异性,需增强的强度也不同,不及达不到增强的效果,过度就会出现人格异化问题,因此应结合增强者特异性适“度”使用情绪增强。此外,在技术上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互相辅助。心理干预中的心理咨询在避免人格异化与人格同质性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咨询师负责监控增强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应对情绪增强过度导致出现的人格问题。帮助维持增强者人格独立性与提醒增强者认识自我。同时应加强大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情绪控制力,提高现实意义的认识,避免沉浸在“虚幻幸福”之中。最后,还应提供社会支持,情绪增强者不是特殊人群,应该被普通大众接受。
3.3 建立相应法律及加强伦理审查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情绪增强安全、有效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伦理委员会的设立也是应对情绪增强带来的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伦理委员会应对增强的实施过程全程监督,增强实施前:对增强者资格的评审,对实施增强的单位和操作者的评审,严格考察实施增强的单位和操作者的资质。增强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对每一个情绪增强者备案记录。增强实施后:进行安全追踪、定期回访等,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备有增强副作用处理的办法。伦理委员会除了对增强技术的监管,还应加强人的伦理道德建设。相对于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伦理道德建设属于软调节。面对情绪增强技术的使用,人们应注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树立正确人生观、弘扬正能量;不能过度依赖技术,采取积极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避免图谋不轨的人,抓住部分人的人性弱点滥用情绪增强技术谋取私利。
3.4 合理按需分配情绪增强资源
公正原则是有同等需要的人,在满足需要方面应该同等对待,对有不同需要的人则应该不同对待。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同等需要都能做到同等分配,只在涉及基本需要时才能这样做[14]。情绪增强这一技术并不是基本需要,不能做到普通人同等分配。因此,应该把情绪增强首先按职业需要分配。如医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增强情绪使其冷静、专注;警务人员进行搜捕行动,可以通过情绪增强使其更勇敢、果断;教育工作者,通过情绪增强使其更有耐心、更有爱心。当然除了增强正面情绪,在极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增强负面情绪,如通过情绪增强放大罪犯的负罪感,激起同情心,使其认罪等[15]。按职业需要分可以首先保证人类社会建设工作的安全稳定。然后再进一步按心理健康需要分配,增强人们幸福体验,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最后实现情绪增强造福全人类社会。
4 结语
情绪增强技术是通过药物情绪增强、心理干预情绪增强以及高新技术情绪增强等方式来帮助人调剂和控制情绪,使人生活更幸福。但因其作用于人大脑的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侵犯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权益,不适当的使用还会造成人格异化、危及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安全甚至引起社会的不公平。因此,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生命伦理原则,在工具理性的求真与价值理性中的向善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需要国家立法与执法部门的监督,同时需要伦理委员会加强伦理审查。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情绪增强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邱仁宗.人类增强的哲学和伦理学问题[J].哲学动态,2008(2):33-39.
[3]罗跃嘉,吴婷婷,古若雷.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增刊):31-41.
[4]卡莱特.情绪[M].周仁来,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4.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9.
[6]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67-168.
[7]李建会,符征.神经成像技术的伦理问题[J].医学与哲学,2012,33(12A):1-5.
[8]FUNDER D C.The personality puzzle[M].New York:W.W.Norton,2013:1-2.
[9]KRAMER P D.Listening to Prozac[M].New York:Penguin Books,1993:1-21.
[10]刘丽萍.失眠药物的治疗策略与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5):328-331.
[11]唐跃洺,张洪江.药物增强的伦理考量[J].医学与哲学,2016,37(7A):25-29.
[12]CAREY B.Studies Halted at Brain Lab over Impure Injections[EB/OL].(2010-07-16)[2017-12-10].http://ahrp.org/columbia-brain-imaging-research-suspended/.
[13]程艮.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3,30(1):8-10.
[14]邱仁宗,翟晓梅.生命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45.
[15]刘晓明,陈秀敏,曾天德.重刑犯悔罪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4):128-132.
原文标题“情绪增强的伦理考量”,载于《医学与哲学》2018年第39卷第6A期(总第598期),第30页-33页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情绪增强的伦理考量
公共决策中的伦理因素考量
宠物摄影的伦理考量
生物科技在军事应用中的伦理考量与未来前景
宠物寄养的法律和伦理考量
艾滋病病毒预防试验的伦理考量最新指南
动物实验中的伦理考量,如何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动物的权益?
数据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实践经验、导师制度与伦理考量 – 美国续航教育
如果我们主要考量行为者,以行为者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动因为鉴定要素,建立起来的伦理学理论是()
不同的伦理理论
网址: 情绪增强的伦理考量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98014.html
上一篇: 人工智能训练中的伦理考量:基本见 |
下一篇: 动物实验中的伦理考量,如何确保实 |